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中国历代哲学智慧(图文全彩)/大中国上下五千年
内容
编辑推荐

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带给人们的探索永不停止,古圣先贤们的思想蕴涵无穷思辩的力量,进射智慧的电光火花。

宇宙从何处来?人类又是从何处来?宇宙的本质是什么?人与宇宙处于一种什么样的关系状态之中?人生存的目的是什么?人活着有什么价值、意义?……这些问题与芸芸众生中的你有关吗?有关!因为只要你会思想,无论你是有心之人还是无意之人,都会在生活中体现出你对世界的思考,对人生的探索,这就是哲学。哲学无处不在。

本书采撷了古代哲人的一些思想精华,力图以此勾画出中国哲学思想发展的线路图,旨在将中华传统哲学的精华,用简单和平易近人的语言向读者娓娓道来,从中可以感受到智慧的力量。

内容推荐

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带给人们的探索永不停止,古圣先贤们的思想蕴涵无穷思辩的力量,进射智慧的电光火花。

《大中国上下五千年》之《中国历代哲学智慧》采撷了古代哲人的一些思想精华,力图以此勾画出中国哲学思想发展的线路图,旨在将中华传统哲学的精华,用简单和平易近人的语言向读者娓娓道来,从中可以感受到智慧的力量。茶余饭后、小憩之时,捧起它,可以体味思想的价值、思考的力量、思辨的智慧。

目录

先秦哲学

 宇宙从何处来:创世神话

 人类从何处来:女娲神话

 从“天人合一”到“绝地天通”

 上古人类的信仰:原始宗教

 政治哲学的源头:《尚书·洪范》

 儒家思想的源头:“德治”与“礼乐”

 伟大的系统工程:阴阳五行说

 神秘的殿堂:《周易》和八卦

 百家争鸣:蜂出并作.各引一端

 百家争鸣的主要论题

 无从归属的经世致用之书:《管子》

 宇宙最高的奥秘:《道德经》

 儒家学派的经典:《论语》

 最高的道德标准:中庸

 战国儒家八派

 无所依归的《晏子春秋》

 战国《列子》,魏晋伪书

 兵学圣典:《孙子兵法》

 逻辑思想史的奠基之作:《墨子》

 重“势”的《慎子》

 先秦法治理论的宣言:《商君书》

 重“术”的《申子》

 儒家理想主义流派之作:《孟子》

 名家之“合同异”派

 “神人”庄子的《南华经》

 庄周与蝶之梦

 名家之“离坚白”派

 先秦儒学的集大成之作:《苟子》

 独裁统治的理论基础:《韩非子》

 商人促成的杂家著作:《吕氏春秋》

两汉哲学

 黄老之学和《黄老帛书》

 儒家思想居主的先声:《新语》

 贾谊和他的《新书》

 读不尽的《淮南子》

 董仲舒的神学著作:《春秋繁露》

 仿来的哲学名著:《太玄》《法言》

 谶纬之学

 中国的神学法典 《白虎通义》

 为反对谶纬而作的《新论》

 古代无神论的丰碑:《论衡》

 汉代思想的转向之作:《潜夫论》

 一场进行于儒学内部的派系斗争

 今古经学的合流:郑学

 前卫的“人事为本,天道为末”

魏晋隋唐玄学佛学

 何谓玄学

 名教与自然之辩

 成一家之言的《中论》

 魏晋遴选人才之书:《人物志》

 何晏倡导“以无为本”

 完整的“贵无论”玄学体系

 阮籍行为实践玄学主张

 《傅子》中的唯物思想

 全新的宇宙生成论著作:《物理论》

 现实与理想:越名教而任自然 

 着眼于现实的玄学之作:《崇有论》

 言意之辩和《言尽意论》 

 儒、道的成功综合与超越

 葛洪和《抱朴子》

 佛教的传入与盛行

 因果报应和神不灭论

 佛教哲学的重要著作:《肇论》

 反佛之利刃:《神灭论》

 一统经学局面的著作:《五经正义》

 玄奘和佛教唯识宗思想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

 韩愈反佛兴儒的道统论

 开创理学先声之作:《复性书》

 答屈原《天问》的《天对》  

 古代唯物论思想的新高峰:《天论》

宋元明清理学

 儒学发展的新阶段:理学

 “盱江先生”的哲学思想

 邵氏易学 

 理学开山之作:《太极图说》

 孔颜乐处

 “关学”的创始

 政治改革家的哲学思想基础

 洛学与二程

 程朱理学之成形

 存天理,灭人欲

 儒学的难解之谜:格物致知

 湖湘学派

 “心学”的创始

 吕祖谦和“婺学”

 强调事功的永康学派

 永嘉学派和叶适

 许衡使元代理学官学化

 和会朱陆的吴澄理学

 开明代“心学”先河的白沙哲学

 王守仁的“心学”

 王廷相承先启后的唯物思想

 泰州学派与王艮

 何心隐的叛逆思想

 明代思想界的“异端”

 东林学派

 刘宗周和蕺山学派

 民主思想的萌芽

 “百科仝书派”思想家

 熊伯龙的无神论著作: 《无何集》

 顾炎武的启蒙思想

 五百年来真正通天人之故者

 颜李学派和“清初思想解放的炸弹”

 批驳程朱理学的《孟子字义疏证》

 龚自珍尊性重情

 魏源“师夷长技以制夷”

 曾国藩坚守理学

近现代哲学

 洪秀全矛盾的思想

 严复引进的“天演”哲学观

 康有为的唯心主义哲学

 维新派的第一部哲学著作

 章太炎前期唯物后期唯心

 孙中山的资产阶级革命哲学

 梁启超的哲学思想和新民思想

 熊十力的“新唯识论”思想

 胡适的实用主义思想

 新儒学和梁漱溟哲学思想

 金岳霖的哲学世界

 冯友兰新理学的哲学思想

 贺麟和他的新心学

试读章节

神话一直被人们视为“原始的哲学,最简单的思想表达形式,了解世界和解释生与死、命运和自然、神和崇拜的一系列尝试”。创世神话,它们首先是人们想象的产物,根源源于人们对宇宙起源的追索和想象;其次它们孕育了宗教哲学,具有丰富的宗教哲学意蕴。创世神话体现了我国宗教哲学所特有的天人合一的宇宙生成模式。

在天地还没有开辟以前,宇宙就像是一个大鸡蛋一样混沌一团。有个叫盘古的巨人在这个“大鸡蛋”中一直酣睡了约十万八千年。他醒来后,发现周围一团黑暗,于是张开巨大的手掌向黑暗劈去。一声巨响,“大鸡蛋”碎了,千万年的混沌黑暗被搅动了,其中又轻又清的东西慢慢上升并渐渐散开,变成蓝色的天空;而那些厚重混浊的东西慢慢地下的降,变成了脚下的土地。盘占站在这天地之间非常高兴。盘古很怕天地再合拢起来变成以前的样子,他就用手撑着青天,双脚踏着大地,让自己的身体每天长高一丈,天地也随着他的身体每天增高一丈。这样又过了十万八千年,天越来越高,地越来越厚,盘古的身体长得有九万里那么长了。

盘古凭借着自己的神力终于把天地开辟出来了,可是盘古也累死了。盘古临死前,他嘴里呼出的气变成了四季飘动的云;声音变成了天空的雷霆;他的左眼变成了太阳,右眼变成了月亮;头发和胡须变成了夜空的星星;他的身体变成了东、西、南、北四极和雄伟的三山五岳;血液变成了江河;筋脉变成了道路;肌肉变成了农田;牙齿、骨骼和骨髓变成了地下矿藏;皮肤和汗毛变成了大地上的草木;汗水变成了雨露。盘古创造了天地,又把一切都献给了天地,让世界变得丰富多彩,成为了最伟大的神。

盘古神话虽末见于先秦古籍,但它和《山海经》所记的烛龙神话却有相似之处,或者就是这一神话的演变,后来又吸收了南方民族盘瓠传说的某些因素,才形成了这样一个开天辟地的神话人物。到明末周游写《开辟衍绎》,盘占手里又给加上了斧头和凿子这两件劳动工具。 在人类文明朦咙的神话时期,原始人将宇宙的起源想象成一个巨大的“蛋”。这就是宇宙起源的“母题”,世界各民族的远古传说中都涉及这“蛋卵”的母题。盘古神话中也包含着一个“宇宙卯”的母题。由“宇宙卯”我们可以想到《易经》的太极图,太极图以圆圈代表天象和宇宙,圆圈内画着两条阴阳鱼:白色的鱼象征阳性、动态,代表天;黑色的鱼象征阴性、静态,代表地。二鱼形状一致,头尾相接,形成妙合而凝的状态。可见,最早的先天太极图就是一个“宇宙卵”,它包融一切,象征着天地万物变化的道理。由此似乎可以推测出,“宇宙卵”的母题发展出了中国哲学中的重要内容——太极阴阳学说。

盘古神话中盘古死后化身为宇宙万物,这就是“垂死化身”的母题。而这一母题的核心是天人合一的宇宙观,这种宇宙观来自原始人的原始思维。他们自从意识到死亡之日起,就发现大自然也有着与人类相似的生死现象。在他们的眼前,太阳每天晚上死去,早上又复活;月亮在初一死去,在十五又复活;花草树木冬天死去,春天又复活……种种死而复生的现象,使他们相信万物有不死的灵魂。而万物的变化,又导致了他们认为物体能自由变形的联想。在这两种原始信仰的基础上,“垂死化身”的母题自然而然地出现在古人的神话传说之中。“天人合一”的宇宙观,是“垂死化身”母题产生的信仰根源,它渗透于中国宗教哲学发展的各个时期。“垂死化身”的母题,发展成为中国宗教哲学中的另一重要内容——“天人合一”论。“天人合一”论对中国宗教哲学的影响非常深远。

关于人类起源的神话传说,其他民族的造人者往往是创世者,其方法是由创世神独立创造人。中华民族的创世者是盘古,而造人者却是女娲。

女娲,又称女娲娘娘,凤姓,生于成纪(今甘肃秦安县),一说她的名字为风里希(或为凤里牺)。中华民族人始之初的三皇之一,她是传说中的人类始祖,人类为她和其兄伏羲的后代。女娲有“炼石补天,捏土造人,立极造物,别男女,通婚姻,造笙簧”的功劳。  传说一:天地开辟之初,大地上并没有人类,是女娲抟捏黄土造了人。她干得又忙又累,竭尽全力还赶不上供应,于是就拿绳子投入泥浆中,举起绳子一甩,泥浆洒落在地上,就变成了一个个人。后人说,富贵的人是女娲亲手抟黄土造的,而贫贱的人只是女娲用绳沾泥浆,把泥浆洒落在地上变成的。(《风俗通》)

传说二:女娲与伏羲为兄妹。当宇宙初开时,天地之间只有他们兄妹两人在昆仑山下。他们商议想做夫妻,自己又觉得羞耻。兄妹二人上了昆仑山,发誓说:“天若同意我兄妹二人为夫妻,请您将天上的云都合成一团,要不就把云散开。”说完,天上的云立即合了起来,他们俩就成了夫妻,中华民族都是他们俩的子孙后代。(《独异志》)P3-5

序言

宇宙从何处来?人类又是从何处来?宇宙的本质是什么?人与宇宙处于一种什么样的关系状态之中?人生存的目的是什么?人活着有什么价值、意义?……这些问题与芸芸众生中的你有关吗?有关!因为只要你会思想,无论你是有心之人还是无意之人,都会在生活中体现出你对世界的思考,对人生的探索,这就是哲学。哲学无处不在。

哲学是什么?这是一个既简单又复杂的问题。说它简单,可以用一句话概括: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文化的积淀最终是哲学;说它复杂,是因为古今中外很多人穷其一生去研究它,但哲学带给我们的永远只有探索,没有终止。而正是这种探索,对社会而言,推动了人类文明的进步;对个体而言,每一次深入地思考,都将带来一次思维模式的洗礼……

中国古人从很早就开始探索哲学的世界,伏羲、女娲等神话传说是他们对世界、人类起源的猜测,周易、八卦、阴阳、五行等是他们对世界的认识,儒家的积极入世、道家的淡泊以自处等是人类自身与世界、社会相互交流的方式……哲学家不断呈现,他们在思想灵魂的领域里或融合、或继承发展、或独树一帜,他们进射出智慧的火花,展现着思辨的力量。

朝代更迭,沧海桑田。中华哲学一直表现出极大的融合力与生命力。“盘古开天地”、“女娲造人”、“神农尝百草”,奠定了中华传统思想的初始;“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家把天人合一的思想融入社会;孔子把“仁、义、礼、智、信”为代表的儒家思想传给世人;公元前后,“慈悲普度”的释家佛法东传。于是,儒、释、道三家思想交相辉映,形成了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中华传统哲学。

后来,历经朝代更迭,儒、释、道思想或扬弃、或丰富、或发展,但最终得以传承,几千年来,儒、释、道的三大文化支柱给国人建立了一套非常稳定的道德体系,所谓“天不变,道亦不变”。这套道德体系是中华传统社会赖以存在、安定与和谐的基础。这也是以儒、释、道信仰为根的中华传统思想文化最有价值之处。

本书采撷了古代哲人的一些思想精华,力图以此勾画出中国哲学思想发展的线路图。旨在将中华传统哲学的精华,用简单和平易近人的语言向读者娓娓道来,从中可以感受到智慧的力量。茶余饭后、小憩之时,捧起它,可以体味思想的价值、思考的力量、思辨的智慧。

资料浩繁,时间有限,难免有错误疏漏之处,敬请不吝赐教!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中国历代哲学智慧(图文全彩)/大中国上下五千年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丛书编委会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外文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119063836
开本 16开
页数 245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80
出版时间 2010-07-01
首版时间 2010-07-01
印刷时间 2010-07-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中国哲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368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B2
丛书名
印张 16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40
170
17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9 13:02: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