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真项羽(勿错如此)
内容
编辑推荐

秦若暴楚国灭亡项羽如何活命?钜鹿之战项羽破釜沉舟大败秦军当真?真有刀光剑影的鸿门宴吗?项羽真的坑杀了秦军20万?彭城之战项羽真的痛宰刘邦30万?司马迁忽悠了我们,历史真相证据确凿!

《项羽本纪》里的项羽,是司马迁运用文学手法塑造起来的文学形象,不是历史上那个真实的历史人物项羽。

《真项羽》是程步“求真“系列丛书的新作。告诉你真实的项羽是什么样的。从时间脉络上讲,这是《真秦始皇》的后传。

内容推荐

《真项羽》是程步“求真“系列丛书的新作。从时间脉络上讲,《真项羽》是《真秦始皇》的后传。秦朝三世而亡,项羽“功”不可没。项羽24岁跟着叔父项梁出来打工,3年零4个月就把事业做到了龙头老大的地位。然而仅仅4年后,31岁他就企业破产兵败身死。所以,我们有必要研究项羽,不要在自己的人生中犯他那样的错误。

然而,要想把项羽的成败得失看清楚却是十分困难的,原因是司马迁的《项羽本纪》真真假假。如果我们不能分清哪些是历史的真实,哪些是司马迁的文学创作,我们就会被误导,从而得出错误的结论。

《史记》是一部有着强烈个人倾向性的历史著作。为了自己的喜好或政治需要,司马迂采用了大量文学手段,有人因此而把《史记》称为文学作品。本书的作者则把《史记》定位为报告文学。事件,人物、时间、地点是真实的,但具体到谁怎么想怎么说,则会因为塑造人物的需要进行文学创作。《真项羽》有助于我们多个心眼读历史,不要轻易被人忽悠了。

目录

前言 人生不能犯这样的错误

第一章 再生父母秦始皇

 一 项羽活命之谜

(1)赵氏孤儿比项羽

(2)项家并未逃亡,被迁往秦国的都城成阳

 二 仁慈的回报是仇恨

(1)杀祖之仇

(2)夺尊之恨

(3)巨大的财产损失

(4)项羽心中的仇恨能够化解吗?

(5)盲目的仇恨使项羽成了智慧的侏儒

第二章 自相残杀的造反派

 一 陈涉为什么要造反?

(1)《秦律》规定,迟到最多只是罚款

(2)程步读史原则,隐秘的对话不应采信

(3)吴广滋事,断章 取义解释有误

(4)陈涉并非地道农民,造反的根源是仇恨

 二 陈胜和诸王争权夺利,相互滥杀无辜

(1)有奶就是娘,有刀就是王

(2)陈涉无道残暴,为所欲为滥杀无辜

(3)哥们儿吴广被杀,陈涉反赏凶手

(4)造反军自相残杀的事情不胜枚举

 三 造反者鲜有人为亡秦而战

(1)陈涉占领陈县,随即享受王权

(2)六国后裔,不念旧情刀兵相见

(3)刘邦也在向造反派兄弟大打出手

 四 恪守道德底线,项氏号令诸侯

(1)项梁被骗,受封上柱国

(2)联合陈婴,攻打秦嘉

(3)接受范增建议,议立楚王

(4)项梁努力与秦军作战,各路人马不断归降

第三章 有压迫就有反抗

 一 楚怀王四招逼死项羽

(1)楚怀王收项羽兵权,却不收刘邦

(2)给一干人实权,只给项羽一个虚职

(3)用无能之辈弹压项羽

(4)明约先入关者为王,实为暗算项羽

 二 楚怀王为什么要打压项羽?

(1)刘邦屠城的数量和项羽相等

(2)造反者并不认为屠城是在干一件坏事

(3)造反者争权夺利恶习难改

 三 项羽故伎重演绝处求生

(1)暂时忍耐

(2)借机发难

(3)恪守底线

第四章 钜鹿之战的弥天大谎

 一 钜鹿之战三大破绽

(1)项羽真的破釜沉舟了吗?

(2)项羽真的包围并消灭了王离吗?

(3)项羽真的多次大败秦军了吗?

 二 司马迁两招误导

(1)设法把章邯和王离扯在一起

(2)强调粮草的重要性

 三 秦军钜鹿城下谜团重重

(1)王离围钜鹿5个月为什么不能破城?

(2)章邯为什么突然变成了支前的民工?

 四 令人意想不到的钜鹿大战

(1)王离怠工,11个月驻军不前

(2)围而不打,以实力求会盟

(3)蒙恬身死,王离心死

(4)陈馀来信劝降

(5)左丞相李斯被腰斩于成阳

(6)王离投降,章邯失措

(7)没有人以膝盖前行拜见项羽

(8)章邯是会盟而不是战败投降

第五章 鸿门宴上脱裤子放屁

 一 项羽为什么迟到?

(1)项羽有足够的时间抢先入关

(2)刘邦机动灵活屡败屡战

 二 项羽真的坑杀降卒20万?

(1)人物身份有破绽

(2)时间上有矛盾

(3)诸侯军前后人数无变化不支持坑杀20万

(4)兵力对比难以实施

(5)地域差异难以实施

(6)章邯不可能无动于衷

 三 真有刀光剑影的鸿门宴吗?

(1)1860个字中的破绽

(2)项羽真的能一举消灭刘邦吗?

(3)项庄为何要舞剑?

(4)鸿门宴上,真的是范增清醒项羽糊涂吗?

(5)刘邦真的是因为告密而杀死曹无伤吗?

第六章 国际警察黑白两道

 一 项羽的官职是纵长

(1)项羽是纵长,而不是统帅诸侯军的总司令

(2)咸阳的暴行是诸侯军共同所为

 二 是项羽不公引发亡秦后的战乱?

(1)四级分封兼顾各方,项羽只拿自己那块

(2)造反派再次相互大打出手

(3)陈馀人心不足蛇吞象

(4)刘邦明修栈道,暗度陈仓

 三 一错再错,错失脱身的机会

(1)出兵讨伐,终成孤家寡人

(2)杀楚怀王熊心,一把好牌打臭了

 四 毫无战略目的,战胜其实战败

(1)项羽错误的战争目的

(2)傲慢使得项羽过高地估计了自己的战斗力

第七章 死磕荥阳老子不信

 一 彭城之战,3比56比30外加龙卷风

(1)刘邦哪里来的56万人马?

(2)3万楚军如何杀死30万人?

(3)秦汉时期笨重的马车岂能跑过骑兵?

(4)是什么样的龙卷风阻挡了楚军的进攻?

(5)战事的记载,在地点、方向上混乱

(6)真实的彭城之战,没有龙卷风和3、56、30

 二 刘邦战略退却,项羽寻仇猛追

(1)彭城之战后,刘邦从容在项羽的西楚国驻扎

(2)能够策反项羽死党黥布

(3)刘邦从容回到咸阳,处理国家大事

(4)汉军在京、索之间击败楚军

 三 项羽死磕荥阳,刘邦完成合围

(1)刘邦的命门是要消灭诸侯吞并天下

(2)刘邦荥阳演戏,项羽不舍当真

(3)刘邦诸将攻城略地势不可挡

第八章 霸王别姬都怪你

 一 嫁祸曹咎失守成皋

(1)曹咎不出战就能保成皋不失吗?

(2)项羽真的能在15日内消灭彭越吗?

(3)外黄久攻不下,项羽实力露馅

(4)成皋不失项羽就能免于失败吗?

 二 假鸿沟协议,斥刘邦背信

(1)急于求和的应该是项羽

(2)双方心照不宣,鸿沟协议根本无法执行

(3)项羽撤退的路线泄露天机

(4)楚军真的在固陵大破汉军吗?

 三 垓下对歌,你到底爱谁

(1)垓下兵败是因为项羽中了四面楚歌之计吗?

(2)用一个美女煽情

(3)项羽临阵脱逃,抛下军队和虞姬自己逃命

 四 英雄不能立刻倒下

(1)楚军被杀八万,罪魁是项羽

(2)指路农夫得赏金十万否?

(3)战无不胜是项羽吹牛,还是司马迁胡诌?

(4)28人痛宰五千,一万楚军岂不痛宰汉军百万?

(5)狂奔了500公里,为何不肯过江?

(6)真相,项羽平淡窝囊地死于乱军之中

第九章 宁为太平狗。不为乱世人

 一 七年征战,时间超过亡秦灭楚

(1)慢慢收紧绳套,终将韩信满门抄斩

(2)英雄豪杰添乱,彭越难逃粉身碎骨

(3)兔死狐悲,淮南王黥布身死番阳

(4)造反英雄所剩无几

 二 秦末战乱死亡名单:

(1)率先造反不久做鬼者

(2)战乱中被杀的秦帝国君臣

(3)秦亡后楚汉战争中的冤鬼

(4)秦始皇仁义未杀,而死于造反的六国王族

(5)刘邦一统天下后杀死的盟友、功臣

后记 文史之乱,始于丘明

试读章节

陈涉最初的发展异常的顺利。

陈涉和吴广杀死秦帝国的几个校尉后,筑起一个高台,割下几名无辜校尉的人头作祭品。鲜血和人头唤醒了人们灵魂深处的残忍。陈涉自己做将军,吴广做都尉,一行900人在大泽乡竖起反旗,开始向四周攻城略地。由于当地的地方官员都是本地人,都怨恨秦始皇灭亡他们的国家,都有街坊四邻与秦军作战而战死的仇恨,因此不等陈涉攻城,便纷纷举兵响应。很快,陈涉就占领了大泽乡,进而拿下了蕲县。

占领蕲县之后,陈涉派符离人葛婴率兵攻取蕲县以东的地方。葛婴也进展顺利,很快便占领了铚、酂、苦柘、谯等地。当陈涉一干人到达陈县的时候,他们已拥有战车六七百辆,骑兵一千多人,步卒数万。攻打陈县的战斗也很顺利。占领陈县后陈涉自立为王,国号为张楚。

然而,最初的幸福时光很快就过去了。既然你陈涉大喊一声“秦无道”就能杀人称王,我为什么不能也大喊一声“你无道”,也杀你做王呢?于是,造反者之间的争权夺利互相残杀开始了。

(1)有奶就是娘,有刀就是王

陈涉称王之后,给了陈县人武臣三千兵马,命他向北去攻占原来赵国的属地,同时派邵骚为护军,张耳、陈馀为左右校尉。

武臣攻占部分赵地后,他的左右校尉张耳和陈馀就给他出主意,与其给陈涉当将军不小心被他杀死,不如自己称王。武臣觉得有理,便不再听命于陈涉而是自立为赵王。

陈涉听说武臣自立为赵王,大怒,打算立刻发兵攻打武臣。经人相劝,再加上也没有这个实力,于是只好默认事实,但还是把武臣的家人押起来作为人质。

武臣称王后,封邵骚、张耳为左右宰相,陈馀为将军,并派手下一个更小的将军李良去攻打常山和太原。李良在西进打到石邑的时候,由于秦将王离占领了前面的战略要地井陉,李良无法通过,于是回邯郸请求增兵。快到邯郸的时候,遇见赵王武臣的车队,有百余骑兵护卫,李良赶紧趴地上迎驾(瞧瞧,武臣一介草民刚刚得势,气派已经了得)。然而李良上当了。庞大的车队不是武臣,而是武臣的姐姐赴宴回来。武臣的姐姐喝醉了,见李良趴在地上,也不谦让,只让一个骑从招呼李良平身。

等到车队过完,李良发现自己上当,当着自己的部将随从,羞愧难当。

李良的一个随从对他说:“天下叛秦,能者为王。再说赵王武臣原来的地位在将军你之下。现在,一个女人都仗势羞辱你,让我追上去杀了她。”

李良于是率军追上武臣的姐姐,把她杀了。随行的一百来人估计也都鸡犬不留了。不仅如此,李良一不做二不休,干脆率军攻打武臣称王的邯郸城。

邯郸城守军见李良率军往城门而来,自家弟兄,也不防备。李良杀进邯郸,杀了赵王武臣和他的宰相邵骚。武臣的另一个宰相张耳和将军陈馀因为耳目报信,这才捡了性命。

李良随从的话,在当时应该很有代表性:

武臣为王,李良为什么不能为王?

你武臣为王占了赵国,我想为王怎么办?没地方了?那我就杀了你。

你武臣命令我干这干那,你凭什么呀?凭你实力大?行,你实力大我打不过你,我只好听你的。等我实力大了,我再杀了你以报你支使我的仇。

(2)陈涉无道残暴,为所欲为滥杀无辜

胆大不听招呼的陈涉没辙,听话心甘情愿卖命的反倒是活该倒霉。

《史记·陈涉世家》记载:阳城人邓说起兵造反后,驻扎在郯城,被秦将章邯击败。邓说率军溃退到陈县投奔陈涉,没想到陈涉把他杀了。

邓说死得冤不冤?冤!本来都是一块儿起事跟秦军作战吗,我现在战事不利,来投靠你陈涉,这不也壮大你的力量吗。你怎么杀我?真是稀里糊涂做了冤死鬼。

还有更冤的。葛婴比邓说冤百倍。陈涉起事后,派葛婴率兵攻取蕲县以东的地方。葛婴一连占领了铚县、酂县、苦县、柘县、谯县等诸多地方。他一面进军一面扩大队伍,到了陈县的时候,已拥有兵车六七百辆,骑兵一千多,步卒好几万人。陈涉的家当,基本上是葛婴打下来的。葛婴占领陈县之后,迎接陈涉入城。陈涉进了陈县,哪儿也不去了,让葛婴继续卖命向外扩张地盘,自己准备称王。

于是葛婴又去攻打东城。攻克东城之后,大约是考虑到这里是楚国旧地,立一个楚王有利于号召民众,于是葛婴就立了一个名叫襄强的人为楚王。

不久,葛婴听说陈涉已自立为王,而且国号张楚,于是就杀了自己立的楚王襄强。

可怜这个名叫襄强的人何罪之有?不立王废了便罢,为什么要杀人?但是,葛婴杀襄强如同杀只鸡。商鞅这么杀过人吗?没有!秦始皇这么杀过人吗?没有!秦国的将军这么杀过人吗?也没有!究竟谁无道?

葛婴杀了襄强,回到陈县向陈涉报告自己的战果。没想到一到陈县,陈涉立刻就杀了葛婴。

葛婴比襄强更冤。葛婴是最早跟随陈涉造反的,攻城略地战功累累,本该受赏。封襄强为王也是工作需要,并不是自己要和陈涉争权。可是陈涉也如同杀只鸡一样杀了葛婴。

陈涉有个老乡听说陈涉当了王了,就来投靠陈涉。可就因为这人说了一些陈涉过去的旧事,陈涉就把他杀了。

(3)哥们儿吴广被杀,陈涉反赏凶手

陈涉称王后,封一块起事的铁哥儿们吴广为假王,命其率军向西进攻荥阳。吴广包围了荥阳。秦帝国丞相李斯的儿子李由当时任三川郡守,率军防守荥阳,因此吴广围荥阳却久攻不下。

这时候,秦帝国的少府章邯,奉命带领修骊山陵墓的工匠和部分士兵组成的军队,前来攻击造反者。章邯先是在戏水击败了造反者周文的军队,然后大军步步逼近荥阳。

吴广手下有个将军名叫田臧,眼见章邯的秦军节节胜利,步步进逼,便和其他人商议道:

“周文的军队已经溃散,秦国的军队早晚就要到来,我们包围荥阳城久攻不下,如果秦国的军队到来,我们腹背受敌,一定会大败。不如留下少量的部队继续围荥阳,其余精锐去迎击秦军。现在假王吴广骄横,又不懂用兵权谋,这样的人无法和他商量议事,不如杀了他。”

众人竟然毫不犹豫地一致同意。于是田臧等人就假冒陈涉的命令,杀了吴广。同样杀人如杀鸡,而且杀的是一块起事的战友,杀的还是自己的上司,杀的还是陈涉的铁哥们儿。毫无顾忌,轻而易举,随心所欲。

人还是人吗?

杀人者和被杀者都还是人吗?

在这种状况下,甚至连残暴这个词都多余了。

事情还没完。田臧杀了吴广之后,不是逃跑,也不是另立山头,而是派人把吴广的人头拿去交给陈涉。

按理说即使是在造反军中,田臧这也是造反,陈涉应该杀了来使,然后发兵讨伐田臧,为铁哥儿们吴广报仇才对?

哎,你想不到。

陈涉不但没有杀田臧派来送吴广人头的使者,反而派使者赐给田臧楚令尹的大印,任命他做上将军。

不知道陈涉看见吴广的人头心里怎么想?是不是在窃喜:太好了,总算把唯一知道内幕的人灭掉了。当初装神弄鬼迷惑众人跟随造反的事情只有天知地知了;总算把一块儿起事的另一个大佬消灭了。将来再没人跟我争王位了。

田臧得了将军印也没高兴几天。他派部将李归等人围荥阳城,自己带了精锐部队西进到敖仓迎战秦军。秦军本来也不是什么正经的正规军,战斗力可想而知。可是没想到陈涉的造反军更不经打。双方交战,田臧战死,军队溃散。章邯于是又领兵攻打荥阳城下的李归,李归也战败被杀。

P20-24

序言

历史应该纪实,文学讲究想象。

写历史讲究言必有据,实事求是;文学创作则可以道听途说,捕风捉影,胡编乱造。

写历史的如果用了文学创作的笔法,也道听途说,也合理想象,甚至为了塑造自己心中的角色,不惜无中生有,胜负颠倒,我把它称之为文史之乱。文学和史学搅和在一起了,真真假假,闹不清楚。

比如司马迁的《史记》,比如这本书里着重讨论的《项羽本纪》,明明项羽三次试图北渡漳水救援钜鹿,三次都没有成功而退兵到漳水以南,司马迁却写项羽大败章邯;比如项羽已经是孤家寡人,西楚国已经被刘邦全部占领,司马迁还要为它的失败安排下一系列的借口:曹咎失成皋,刘邦背承诺等等。

文史之乱并不是始于司马迁,现存典籍中,始作俑者应该给左丘明。一部《左传》,开文史之乱先河。

举个例子,大家熟悉的《郑伯克段于鄢》,郑国的国君把弟弟段杀死在鄢邑。孔子编撰的史书《春秋》记载这件事情很简单:“元年”,“夏五月,郑伯克段于鄢。”一共11个字。

鲁隐公元年是公元前722年,而孔子大约是在公元前496年之后开始编撰《春秋》的,其间相隔二百多年。在那个记载工具十分原始,传播手段异常匮乏,文字使用不得不十分简单的年代,二百多年前的事情,大约只能留下这11个字的可靠信息。所以,孔子还是实事求是的,只用11个字记录下时间、地点、人物、发生的事情。《左传》的作者左丘明据传是和孔子同时代略晚的人。《左传》据说也是为了解释《春秋》的微言大义。然而,《左传》关于这件事的记载,却有了许多发挥,也就有了文学创作的痕迹了。

《左传》这么写道:“早先,郑国的国君郑武公在申国娶了夫人,夫人的名字叫武姜。武姜生了庄公及共叔段两个儿子。庄公出生的时候难产,惊吓到了他的母亲武姜,于是武姜就给这个儿子取乳名‘寤生’,从此讨厌这个儿子。”

这个乳名叫‘寤生’的孩子,就是后来把弟弟段杀死在鄢邑的郑国国君郑伯。

作为一国之君,史籍里记载他的乳名是有可能的。所以,庄公乳名叫‘寤生’是可以采信的。但是,左丘明怎么会知道,‘寤生’的母亲因此讨厌这个儿子呢?根据何在?

在那个用毛笔写在竹简上以记录历史的年代,史官决不会花费大量的笔墨,来记载某一天,因为什么事,‘寤生’的母亲武姜对谁说了,她因为难产,所以讨厌这个儿子。如果没有这样的文字记载,左丘明如何能断言:武姜因为难产而给儿子取名‘寤生’,又因此而讨厌这个儿子?

寤,有醒来,醒悟的意思。‘寤生’为什么不是醒来而生,或者生而醒悟的意思?

左丘明这里已经开始文史之乱了。  孔子在用11个字记载郑伯杀弟弟这件事的时候,并不是完全公正中立的。

“郑伯克段于鄢”,一个“克”字,表明了孔子的立场,他是不赞成郑伯这么做的,他认为郑伯这么做是不符合仁义礼教的。但是孔子没有添枝加叶,也没有合理想象,而是在用字上表明自己的态度。

同样是攻打消灭,“伐”便是正义之师;“戳”则较为残暴;“克”则显示郑伯这个人刻薄,不能容人,依仗权势等等。

这就是所谓的“一字褒贬,春秋笔法”。

左丘明为了把孔子的倾向性准确地传达给读者和后人,便从一开始就塑造人物。先用母亲的讨厌做铺垫,使读者先入为主。接着,又说郑伯是故意把弟弟共叔段封在容易攻打的京邑。当有人报告说共叔段的城池建设超越了规矩,郑伯故意不予制止,并把责任推到母亲身上。最后发兵杀死共叔段。

由于有了一系列的情节和对话的组合,本来共叔段叛乱郑伯平叛,一件理所当然的事情,反倒是郑伯在读者心中不那么正义了。

这便是文学的力量,这也是史学的悲哀。

不过,我们也应该说句公道话。在两千多年前,少数人刚刚开始学习写作,还没有文体划分的概念。经史子集,诗词歌赋,或受制于人歌功颂德,或受命于心抒发情怀。那个时候,不会有人意识到,应该努力区分真实记录和文学创作的不同,或者要遵守一定的真实性原则来写作。这便有了流传至今的只能是报告文学性质的《左传》、《史记》等历史著作。

但是,作为今天的读者,作为文明已经发展了两千多年的我们,则应该在读这些作品的时候,建立起真实性的甄别体系,把明显是文学创作的部分,彻底剔除,在枯燥的时间、地点、事件的记载中,探寻历史的真迹,只有这样,历史才能真正成为后人的一面镜子,以史为鉴才不至于被歪嘴的和尚引入歧途。

比如《项羽本纪》,如果按照司马迁的原文,读者很容易得出这样的结论:项羽失败是因为心太软,没有在鸿门宴上杀掉刘邦;是因为人太耿直,老老实实执行鸿沟协议,结果让阴谋诡计的刘邦抄了后路。进一步的结论是:老实人吃亏,人不能太好,人就要阴谋诡计心狠手辣。

这就错了。

本书充足的证据足以证明这一点:真实的历史不是这样的,正确的结论也不是这样的。项羽被自己的仇恨所葬送。正义永远会战胜邪恶,老实人永远是最有福气的。

天是公平的1

2008年4月16日至6月19日初稿

2010年1月16日四稿

后记

历史应该纪实,文学讲究想象。

写历史讲究言必有据,实事求是;文学创作则可以道听途说,捕风捉影,胡编乱造。

写历史的如果用了文学创作的笔法,也道听途说,也合理想象,甚至为了塑造自己心中的角色,不惜无中生有,胜负颠倒,我把它称之为文史之乱。文学和史学搅和在一起了,真真假假,闹不清楚。

比如司马迁的《史记》,比如这本书里着重讨论的《项羽本纪》,明明项羽三次试图北渡漳水救援钜鹿,三次都没有成功而退兵到漳水以南,司马迁却写项羽大败章邯;比如项羽已经是孤家寡人,西楚国已经被刘邦全部占领,司马迁还要为它的失败安排下一系列的借口:曹咎失成皋,刘邦背承诺等等。

文史之乱并不是始于司马迁,现存典籍中,始作俑者应该给左丘明。一部《左传》,开文史之乱先河。

举个例子,大家熟悉的《郑伯克段于鄢》,郑国的国君把弟弟段杀死在鄢邑。孔子编撰的史书《春秋》记载这件事情很简单:“元年”,“夏五月,郑伯克段于鄢。”一共11个字。

鲁隐公元年是公元前722年,而孔子大约是在公元前496年之后开始编撰《春秋》的,其间相隔二百多年。在那个记载工具十分原始,传播手段异常匮乏,文字使用不得不十分简单的年代,二百多年前的事情,大约只能留下这11个字的可靠信息。所以,孔子还是实事求是的,只用11个字记录下时间、地点、人物、发生的事情。《左传》的作者左丘明据传是和孔子同时代略晚的人。《左传》据说也是为了解释《春秋》的微言大义。然而,《左传》关于这件事的记载,却有了许多发挥,也就有了文学创作的痕迹了。

《左传》这么写道:“早先,郑国的国君郑武公在中国娶了夫人,夫人的名字叫武姜。武姜生了庄公及共叔段两个儿子。庄公出生的时候难产,惊吓到了他的母亲武姜,于是武姜就给这个儿子取乳名‘寤生’,从此讨厌这个儿子。”

这个乳名叫‘寤生’的孩子,就是后来把弟弟段杀死在鄢邑的郑国国君郑伯。

作为一国之君,史籍里记载他的乳名是有可能的。所以,庄公乳名叫‘寤生’是可以采信的。但是,左丘明怎么会知道,‘寤生’的母亲因此讨厌这个儿子呢?根据何在?  在那个用毛笔写在竹简上以记录历史的年代,史官决不会花费大量的笔墨,来记载某一天,因为什么事,‘寤生’的母亲武姜对谁说了,她因为难产,所以讨厌这个儿子。如果没有这样的文字记载,左丘明如何能断言:武姜因为难产而给儿子取名‘寤生’,又因此而讨厌这个儿子?

寤,有醒来,醒悟的意思。‘寤生’为什么不是醒来而生,或者生而醒悟的意思?

左丘明这里已经开始文史之乱了。

孔子在用11个字记载郑伯杀弟弟这件事的时候,并不是完全公正中立的。

“郑伯克段于鄢”,一个“克”字,表明了孔子的立场,他是不赞成郑伯这么做的,他认为郑伯这么做是不符合仁义礼教的。但是孔子没有添枝加叶,也没有合理想象,而是在用字上表明自己的态度。

同样是攻打消灭,“伐”便是正义之师;“戳”则较为残暴;“克”则显示郑伯这个人刻薄,不能容入,依仗权势等等。

这就是所谓的“一字褒贬,春秋笔法”。

左丘明为了把孔子的倾向性准确地传达给读者和后人,便从一开始就塑造人物。先用母亲的讨厌做铺垫,使读者先入为主。接着,又说郑伯是故意把弟弟共叔段封在容易攻打的京邑。当有人报告说共叔段的城池建设超越了规矩,郑伯故意不予制止,并把责任推到母亲身上。最后发兵杀死共叔段。

由于有了一系列的情节和对话的组合,本来共叔段叛乱郑伯平叛,一件理所当然的事情,反倒是郑伯在读者心中不那么正义了。

这便是文学的力量,这也是史学的悲哀。

不过,我们也应该说句公道话。在两千多年前,少数人刚刚开始学习写作,还没有文体划分的概念。经史子集,诗词歌赋,或受制于人歌功颂德,或受命于心抒发情怀。那个时候,不会有人意识到,应该努力区分真实记录和文学创作的不同,或者要遵守一定的真实性原则来写作。这便有了流传至今的只能是报告文学性质的《左传》、《史记》等历史著作。

但是,作为今天的读者,作为文明已经发展了两千多年的我们,则应该在读这些作品的时候,建立起真实性的甄别体系,把明显是文学创作的部分,彻底剔除,在枯燥的时间、地点、事件的记载中,探寻历史的真迹,只有这样,历史才能真正成为后人的一面镜子,以史为鉴才不至于被歪嘴的和尚引入歧途。  比如《项羽本纪》,如果按照司马迁的原文,读者很容易得出这样的结论:项羽失败是因为心太软,没有在鸿门宴上杀掉刘邦;是因为人太耿直,老老实实执行鸿沟协议,结果让阴谋诡计的刘邦抄了后路。进一步的结论是:老实人吃亏,人不能太好,人就要阴谋诡计心狠手辣。

这就错了。

本书充足的证据足以证明这一点:真实的历史不是这样的,正确的结论也不是这样的。项羽被自己的仇恨所葬送。正义永远会战胜邪恶,老实人永远是最有福气的。

天是公平的!

注:

(1)“初,郑武公娶于申,日武姜,生庄公及共叔段。庄公寤生,惊姜氏,故名曰:寤生。遂恶之。”

2008年4月16日至6月19日初稿

2010年1月16目四稿

书评(媒体评论)

程步先生不是历史学家,我也不是。

真正打动我的,是程步先生“用另一种方法读史”的主张。程步先生能有这个主张,则又因于他不是历史学家,而是媒体人。史学家与媒体人有什么不同?不同就在于,前者一般都相信史书,后者却明白得多个心眼。我们知道,史书记载的所谓“历史”,无非“过去的新闻”;媒体报道的所谓“新闻”,则完全可能成为“将来的历史”。

易中天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真项羽(勿错如此)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程步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青岛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43662049
开本 16开
页数 235
版次 2
装订 平装
字数 260
出版时间 2013-09-01
首版时间 2013-09-01
印刷时间 2013-09-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图书小类
重量 0.434
CIP核字 2010032355
中图分类号 K827=33
丛书名
印张 15.75
印次 3
出版地 山东
240
171
18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9 3:3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