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印江大印象
内容
试读章节

熟悉中国红军史的人都知道,红二、六军团木黄会师,意义重大,它使不同战略区域的两支红军汇成了一股强大的革命力量。

1936年7月,在中央红军的长征途中,中央军委发来电文:“中央决定,从7月1日起,红二、六军团改称为中国工农红军第二方面军。”

是的,我寻访木黄的时候,正值如今我们已不堪回首的年代,那时“十年动乱”还没有结束,在人们的期待中艰难复出的小平同志又面临着被打倒的危局,中国大地正处在火山爆发的前夜。

自然,那时人们对父亲贺龙的名字还讳莫如深。都知道他作为共和国开国元帅,在1969年6月9日被迫害致死,尽管中央在1974年已作出为他平反昭雪的决定,召开了有周总理参加的追悼会,但有关方面规定不准见报,不准宣传。正因为如此,在那个躁动不安的秋天,我是怀揣着1974年9月29日中央发出的《关于为贺龙同志恢复名誉的通知》上路的。在这片写满父亲的光荣,每个人都说得出他名字的土地上,我每到一地,每遇到一个当地领导,都要拿出那份红头文件给他们看,让他们眼见为实。我对他们说,毛主席都说话了,贺龙是个好人,对中国革命有过巨大贡献。在中央为父亲举行的追悼会上,带病出席追悼会的周总理连鞠七个躬。我还说,我是按照周总理的指示,以中国革命历史博物馆文物征集组副组长的名义,沿着贺龙等老一辈革命家创建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的足迹,来寻访和收集革命文物的,请多多包涵。

现在回想起来,我当时是那样的谦卑,那样的怯懦,就像鲁迅笔下那个絮絮叨叨的祥林嫂。其实大可不必,当我第一站到达印江,县里的领导就倾巢出动,甚至在我住着的县招待所安排了岗哨。这让我大感意外,又大为感动。我想,天下自有公道,原来老区人民并没有忘记我父亲,没有忘记他们这一代革命老前辈。还有什么比这片土地上的人,在那样一个错乱的年代,在心里深深地铭记着他们的功德,更让人感到激动和欣慰呢?路途遥远又崎岖,第二天一早,县“革委会”主任和副主任、木黄所在的天堂区“革委会”主任,还有县公安局负责安全保卫的同志,近十人前呼后拥,一起陪着我去天堂区兰克公社的毛坝寻访。那儿有红三军一个师部的旧址,并有经常随该师行动的我父亲的旧居。户主是个叫陈明章的老人,当年给我父亲做过饭,放过哨,至今还能说出他的音容笑貌。

走进那栋年久失修的房子,楼下的一问厢房洞开,我心里一惊,仿佛闻见从里面飘出来的一股熟悉的炯草味。陈明章老人说,我父亲当年就住在这间厢房里。在夜间,他声震屋瓦,常听见他累得像打雷那样打鼾。听见这句话,我一头往厢房里钻。屋子里逼仄、幽暗、潮湿,微弱的光线从一扇不大的开得很高的窗口射进来;两条长凳架着一块薄薄的床板,想必就是父亲睡过的床了,靠近头部的位置明显有松明火熏过的痕迹。那时还没有开放参观一说,更不敢提贺龙曾在这里住过,我一眼认定都是原物,而且几十年都没有人动过。我趴在留有父亲汗渍的床前,想起他睡下后又撑起身子来够墙壁上的松明火点烟斗的情景,止不住失声痛哭。父亲苦啊!但当年他苦,是他心甘情愿的选择,苦中有乐,有他能远远看到的光明和希望。

可后来呢?后来革命胜利了,他当了人民赞颂的元帅,却在那场黑白颠倒的运动中,死在了一间同样阴暗潮湿的屋子里,而且那是一间钢筋水泥屋子,墙壁比这还坚硬,还冰凉;而且父亲去世的时候,重病缠身,连一口水都没有喝上……全程陪着我的县“革委会”副主任张朝仙,后来在她自己整理的回忆文章中这样记述:“贺捷生抚摸着父亲曾经睡过的床,睹物思人,想到父亲为党和人民的事业革命一辈子,在如此艰难的环境中都度过来了,却在‘文化大革命’中,惨遭林彪、江青、康生一伙的残酷迫害含冤而死,不禁悲从心起,泣不成声。看到她的哀伤,不知道该怎样安慰她,我想还是让她痛哭一场宣泄一下为好。从陈明章家出来到公路有三里左右路程,贺捷生边走边哭,一直到上车才止住哭泣。这次恸哭,是我陪她在整个寻访过程中哭得时间最长的一次。”接着我们去了青坨红花园。

P7-8

目录

心灵上的城——《印江大印象》序

木黄,木黄,木色苍黄

壮美的印江

印江大印象

印江之印

感官五重奏

梵净山时光

谁留一匾誉千秋

印江的另一种植物

印江三札

印江的美好时光

青山不碍白云飞

梵净山——一个人心中的光

回望梵净山能看见什么

印江·梵净山

感悟梵净山

白皮纸·罐罐茶

朝圣无言之美

红色木黄

印江城的老时光

穿过白皮纸的河

序言

一个地方,一座城,可以是一些人的故乡,也可以是一些人的旅途。但唯一不变的是它始终关乎人们的心灵和行走。靠近时,是深情;远离时,是注目。那么我想,印江这方山水值得许多目光永久停驻,也值得无数心灵永久眷恋。

近两千平方公里的县域面积和一千多年的历史形成的时空坐标中,印江有着中国书法之乡、中国名茶之乡、中国长寿之乡的美誉。武陵山脉主峰梵净山以高峻壮阔、伟岸雄奇的性格,以包容宽怀、睿智明朗的气质赋予了这方水土的灵性秀美,印江也因生态而美丽,因文化而生动。

历史上存身佛教、民族、生态、红色文化圈中的印江,有着与生俱来的鲜明地域性格。早在殷商时期,即有先民在这块热土上生息繁衍。印江先民们在灵山秀水之间开文明、辅国家、促民生、相宗庙,既缔造出佛教理学、翰墨书香、梵净绿茶、民俗灯戏、千年紫薇等世界级文化和商业品牌,也构建起独树一帜的书法、佛教、民俗、生态等底蕴深厚、内涵丰富的巴蜀文化序列。从热烈张扬的经世致用,到精致舒缓的风雅从容.长时间文化浸润,让这方充满灵性的土地始终保持有一份植根血脉的“印江风范”。

行走在印江,透过淳朴的民风,依稀可见印江先民敦厚仁善的点点滴滴。灵山秀水护卫之中的印江,文化的传承几乎没有遭遇过多的人为干扰。顺畅自然,原汁原味而忠实可靠。在这里,民俗方言中深藏不露的文化气息可见端倪。即便是印江村镇的名称,也洋溢着诗意之美:永义、团龙、合水、朗溪、杨柳、芙蓉、洋溪、凤仪……如此优雅的地名,必然来自同样优雅的心智。自然山水孕育的性灵和多重文化营造的语境,让生活在这里的人们身处佳境而心游佛殿,更懂得什么是生活,什么是真正的优雅燕闲和精致人生。

要从养在深闺人未识,到一举成名天下知,既要给民众更好的生存权.也要为社会营造更好的发展权;既要传承保护,向祖先有交代,也要除旧布新。为子孙谋发展;既要事业,也要祖业;既要发现,也要发展……印江决策者们清楚地认识到,在时代的发展节点上,实现社会经济的理性升级和从容转型,这需要智慧和清醒。于是,借助“名家看印江”采风活动搭建起纽带和桥梁,知名作家邱华栋、聂鑫森、孙春平、乔叶、鲁敏、付秀莹、唐涓等,先后从北京、湖南、河南、江苏、甘肃、青海、海南、陕西、广东等10多个省市赶来,以旁观的冷静,以访问的新奇,以行走的自信,以对话的真诚,走进印江,感悟着这里的洁净、包容、人性和独特的文化,渐渐揭开了印江这方山水的神秘面纱。

看见印江的干净,体会到了对生态环境的捍卫。洁净的空气、清澈的水、安静的环境,成为都市人们眼里的奢侈品,而在印江,却是大自然赐予人们的恩物。在保护这方净土的忠诚实践中,印江决策者们在全国卫生县城、全国文明县城、国家园林城市、全国优秀旅游目的地“四城同创”活动中,奋力保护和利用这份得天独厚的无形资源。在工业园区,设置“绿色”进入门槛;在景区和村落沿袭习俗文化进行打造和开发……强烈的环保理念和措施,既是对自然生态环境的捍卫,也是对自身优势的放大和强化。

看见印江的包容,体会到一方山水养一方人。浩瀚磅礴的大山气势,上善温婉的若水精神,造就了中国名茶之乡的宽博、谦逊和包容。梵净灵木中的绿茶曾给印江赢得无数拥趸和巨大荣光。随着红茶、白茶、青茶异军突起,如何在夯实绿茶既有优势的同时,推进茶叶深加工。提升茶叶附加值?印江在未来的发展路径设计上,选择了“基地总部”经济.在不破坏不可再生环境资源的前提下开展商业活动。给山川披绿装,给秀水添清香,给人们以梦想,给未来定远方,印江希望不仅仅对于个体。更是对于一个人群乃至一个阶层构成吸引,在山水间缔造现代人共同的生活家园和工作聚落。

看见印江的城事,体会到管理的人性。在县城漫游,那些深巷旧院、宗祠高塔、书院旧影、古树河岸,是一张张关于时光的门票。物是人非。记忆却总能在某一时刻达成情景复制,油然生出依恋。邛江河岸垂钓、风雨桥上乘凉、文昌广场起舞、观音沟里拜佛、大圣墩上驴行登高、体育场里健身、书院古阁旁晨读、宗祠里论墨赏画、风雨桥楼品茶……不论是草根百姓,还是权贵显族,印江营造的祥和氛围,宁静品质,给予每个人自在闲适的好去处。城市管理更显精细化,点滴之间体现出对人文环境的尊重和呵护。

看到印江的律动,体会文化的流淌和浸润。丰富多彩的各类非物质文化形态,是印江民间最为生动的表情。从当年一呜惊人的书法大家。到当下习墨长大的子弟,听闻了当今对联下乡、开书法课堂、创办书法学院、申报国家品牌等活动,人们能感悟到印江决策者在向传统文化基因致敬的同时,也体现出对文化传承平衡点的把握,积极地做到古为今用,变“遗产”为“活态”。

文人墨客、艺术名家来到印江,他们近自然、接地气、寻灵感,用各自的心灵、视角、笔触感受印江深厚的文化底蕴,领略俊秀奇美的自然生态,亲历丰富多姿的民俗风情,见证经济社会发展的成果。于是有了《印江大印象》《壮美印江》《印江之印》《梵净山时光》《青山不碍白云飞》《印江的另一种植物》等真诚的文字在指尖生成,它们通过《人民文学》《人民日报》《散文》《山花》《散文·海外版》《文艺报》等重要报刊的桥梁,抵达更远的目光和心灵。那么,在书页里相见,在文字里存活,在时光里流传的静好情怀,似乎更切合印江骨子里从容优雅的文化气质,因此。我们动心于这本《印江大印象》集子的整理出版。唯愿所有在印江大地上的行走和对话,都能获取心灵的方向和自信,获取梦想的斑斓和丰富,并将随文字的不古而永远呈现,心灵上的城,一种美好。

中共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县县委书记

内容推荐

一个地方,一座城,可以是一些人的故乡,也可以是一些人的旅途。但唯一不变的是它始终关乎人们的心灵和行走。靠近时,是深情;远离时,是注目。刘照进、王翔主编的《印江大印象》带领让读者尽情领略大美贵州。让所有在印江大地上的行走和对话,都能获取心灵的方向和自信,获取梦想的斑斓和丰富,并伴随文字的不古而永远呈现。

编辑推荐

刘照进、王翔主编的《印江大印象》收录邱华栋、弋舟、乔叶、鲁敏等数十位国内文学名家书写印江,歌诵印江的哲思美文,配以精美图片,集中介绍贵州印江山水,境内风景名胜,茶山美景,风土人情,尤其是国内名山梵净山的独特风光,奇异姿容,四季变换。一册在手,图文并茂,近两千平方公里的县域面积和一千多年的历史形成的时空坐标中,印江有着中国书法之乡、中国名茶之乡、中国长寿之乡的美誉。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印江大印象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刘照进,王翔主编
译者
编者 刘照进//王翔
绘者
出版社 太白文艺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51312486
开本 16开
页数 159
版次 2
装订 平装
字数 150
出版时间 2017-09-01
首版时间 2016-01-01
印刷时间 2017-09-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大众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264
CIP核字 2017185366
中图分类号 I267
丛书名
印张 10.75
印次 1
出版地 陕西
230
160
14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5 4:23: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