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去撒哈拉沙漠
内容
试读章节

嘉措,我懂你

望着车窗外明镜似的错那湖和湖的尽头蓝天下连绵起伏的群山,她不禁有些战栗。他说过,他的家就在大山深处,那里的风景美极了。

她和他是在大学校园里认识的。两所大学离得很近,她经常去旁边的民族大学玩。

那天她正低头赶路,“哐当”撞进了他怀里。他掐着她的两个肩头,盯视着她:“喂,想什么呢?”

她被那双眼睛迷惑了,那是她今生见过的最明亮的眼睛,像两潭清澈的湖水。还有那棱角分明的脸,那闪着釉光的皮肤。

后来他们相爱了,她知道了他叫嘉措,他是一个孤儿,来自那块神奇的土地——西藏。

他讲起家乡时神采飞扬,使她对那块纯净的土地充满了向往。他们相约,毕业后去他的家乡当一名老师。 两年后他们毕业了,她跟妈摊牌,要去西藏。老妈一脸惊讶:什么?去西藏?那个蓝天白云,离太阳最近的地方?那是传说!前年你小姨心血来潮去西藏旅游,下了飞机就折腾,头疼、恶心,吸着氧,看了一眼布达拉宫就往回跑。

妈看她一意孤行,就拿死来威胁她,最后犯了心脏病住进医院。

他劝她:妈是舍不得你,怕你受苦。要不你先在北京找个工作,陪着妈。我先回西藏。

她只能依了妈去一所中学当老师。妈不容易,爸在她8岁时出车祸走了,是妈一个人把她抚养大。

他们远隔千山万水,但他们的心更近了。他们在QQ上天天见面,他给她发了很多照片,告诉她照片上的女孩叫梅朵,家住在很远的大山里;那个很瘦的男孩叫诺布,父母在一次洪水中去世了,跟着奶奶生活;那一簇簇紫色的小花叫格桑花,像北京的野山菊;那片树林是西藏的柳树,比北京的坚挺粗犷;那……

她在他的描述中陶醉,仿佛飞到了那片蓝天白云下,躺在浓绿的草地上枕着一湾清水。她吸了吸鼻子,似乎闻到了草原的味道。

有一天,QQ沉默了,她怎么呼唤也没有回应。这时她才感到她是多么粗心。她只有他的手机号和QQ号,其他一概不知,包括他学校的地址、电话。她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人瘦了一圈。

半个月后,QQ上有了一条回复:你好,我是嘉措的同事,嘉措在一次火灾中受伤,经抢救无效去世。他临终时让我转告你,让你忘了他,开始自己的生活。

她当即昏厥过去。醒来时,躺在地上,妈哭着摇着她喊:吓死我了,你这是怎么了?

她推开妈,腾地跃起,查看QQ,冰冷的屏幕上仍是那段尖刀般刺骨的留言;手机也是死一样的沉寂,任她千呼百唤,没一丝回应。

她疯了似的在网上搜索,搜索他的信息,搜索他教书的那所学校。她要去看他。  妈说:看什么?他已经死了。

她说:我去看那所学校,看他出生的地方。

妈劝道:去,也不必这么着急。还是等到放暑假吧,你不能丢下学生不管啊!

从春到夏,她熬过了101天。放暑假时,妈又查出了肝癌,急需做手术。为了妈的医药费,她在小姨的撺掇下嫁给了药店老板的儿子。嘉措死了,她的心也跟去了,嫁谁都一样,何况是为了救妈。

一年后她生了一个女儿,如今女儿已经9岁了。

拉萨的会议结束后,她几经周折终于寻找到了那所学校。校园里很静。她看见了照片中的那片柳树,在校园西侧排列着,树干粗粝,枝叶摇曳。

她推开了传达室的门,一个有着高原红的男人问她:你找谁?

她说:我想进学校看看。

男人说:学校放假了,不让看。

她问:这里有过一个叫嘉措的老师吗?

男人笑了:你找他呀,他就住在楼后的平房里。

她急问:是中央民族学院毕业的嘉措?他不是烧死了吗?

男人说:谁说的?他只是烧瞎了一只眼睛,毁了容。那次宿舍着火,他救出了4个学生后,又冲进了火海,一根烧着的木头砸到他的脸上。

她的心像被磨盘碾过一样,勉强挤出一句:他成家了吗?

男人回:没,他收养了3个孤儿。

她强忍着想见他一面的渴望,向学校相反的方向走去,眼泪一滴滴打到地上,像她的血。

(本文发表于《精短小说》2016年第8期)P3-6

后记

我不知道冥冥之中是否早有神灵安排好了一切,是否上天对我特别眷顾,赋予我写作的灵气,并让我如此爱它。让我在写作的海洋里畅游,如痴如醉地享受由此带来的愉悦。

小时候,我没有什么爱好。在别的女孩都在屋外跳皮筋、踢毽子时,我躲在屋里看小说。

小说里的世界让我着迷,人物的命运牵扯着我,让我痛苦、纠结、想人非非。我常对书中人物命运的走向产生质疑,所以当夜深人静时我便闭着眼睛开始天马行空的想象。想象书中那个恬静优雅的女人在与那个飘逸非凡的男人擦身而过时,瞬间进溅出爱的火花;想象当她遭遇了阴险的算计和无情的背叛后痛不欲生;想象她和那个男人缠绵悱恻、刻骨铭心的爱情;想象他们应该有更曲折更离奇的经历。我甚至把自己想象成书中的某一个人物,在痛苦中挣扎,在复仇后畅快淋漓地死去。

其实,那一刻我当作家的帷幕就已经徐徐拉开,只不过拉得太慢,一拉就是几十年。

岁月流逝,日月变迁,几十年后,在我不再为生活奔忙,在我在一个清凉幽静的夜晚凭窗而立,面对万家灯火突发奇想,去敲打键盘开始写第一篇小说时,我惊奇地发现,我写起来竟是如此顺畅,如此愉悦。

那一刻我的内心流淌着欢乐的小溪,或翻腾着汹涌的海浪,或下雨、打雷、刮风、洒雪。我惊喜地发现,我是那么喜爱手指敲击键盘的感觉。

记得刚上小学的时候,学校组织各种兴趣班,-我报了音乐班。人班测试时,我放开嗓子刚一开唱,底下的同学哄堂大笑。

从此我不再敢开口唱歌,即使是在不得不参加大合唱时,也只是光张口不出声。那感觉紧张而尴尬!

从那一刻起,我就不再去尝试其他的兴趣爱好。总是觉得自己愚笨,怕出丑惹人嘲笑。我因此常常自卑,苦恼着“当我老去的时候,没有爱好的日子是何等煎熬啊”。

那个夜晚我突然找到了我的爱好。我相信“命运是公平的”这句话了。我觉得这是我苦尽甜来的时刻,是一个看不见的精灵用妙手抚摸过我的头顶留下的杰作,是命运送给我的最好的礼物。

我在自己的一篇散文《活着》中写道:

我经常怀疑自己是否活着,怀疑我在以前的某一天早就死了,或者疯了!现在经历的一切,是在天堂里做的梦或是疯子的幻觉。为此,我不止一次地掐自己,也问过我的先生。最后证实:我还活着!

所以,我问自己,为什么会经常有这样的困扰?是因为我的生活早已死水一潭,周围是寂静的旷野,没有一人,没有鸟兽,没有生灵弄不出一点声响?是因为我的生活,除了吃就是睡,除了睡就是吃,周而复始,进溅不出一点涟漪,还是因为我被那纷乱繁杂、闪烁迷离的世界惊扰得无所适从,惶惶然屏蔽了自己?为此,我不停地写作。那一刻,我感觉我活着,心在跳动,血在流淌。我实实在在地活着!

我不知道死亡的定义是什么。是心脏停止了跳动?是医生断定的脑死亡?要是心脏还跳,人已经没了思想,没了表达,没了体验世间酸甜苦辣的激情和鲜活的灵感,我宁愿拼尽今生最后一口气,关掉我胸膛里那个泵的阀门,不再让它往躯体里输送没了一点灵魂的血浆。

在我的小说里有灵魂的呐喊,有灵魂的吟唱,有灵魂的哭诉。我小说里的人物都是一些普通人,他们沿着各自不同的生命轨迹或精彩或无奈地活着!

我感到写小说的乐趣在于可以随心所欲地把控一个人,可以按自己的意愿创造一个世界,可以设计一个人的生死和他命运的轨迹,他是悠然地活着还是疯狂地死去,都取决于你的意愿。这是多么美妙的事啊!

然而,我不能随心所欲。我认为每个人的心里都住着天使也住着魔鬼。有时候善恶只是一念之差,一个偶然的欲念闪现或错过就会改变一个人的一生。或许她从此就踏人万劫不复的深渊,抑或就步人华美高雅的殿堂。

我总是想讲最真实的故事,讲藏在人们心底最不易觉察、最隐蔽的东西。这就注定我的小说让人看了心里一揪,让人感觉隐痛或不舒服。我也感到很困惑和无奈,我困惑于写不出那些让人看了高兴欢悦的东西,我很抱歉。

有一个朋友看了我的小说,说它像一把铁锨,在挖掘树下最深处的根须。其实,没那么邪乎,我只是在讲我想讲的故事。生活,其实比所有文字所能讲到的故事更精彩,更深刻。

希望我讲的故事能让读者满意,给读者美妙多彩的生活添点作料,或酸,或辣,或苦,或甜,全凭个人咀嚼。

感谢读者!感谢顾建新教授为本书作序!感谢所有在我这本书出版过程中付出努力的人们!

目录

小小说

 嘉措,我懂你

 安教授的秘密

 怪人吴老太

 露儿

 好世界舞厅

 去撒哈拉沙漠

 多好啊,还有机会

 隐秘情人

 黑色派克笔

 3栋502号的女人

 它,飘向远方

 你这个孩子啊

 瞪大眼

 三姨太

 洗手

 门当户对

 如凤

 回家

 窗里的女人

 流言

 原来如此

 那一抹高原红

 人啊人

 为了玲儿

 梦醒时分

 六千块钱

 儿子的婚礼

 脸上有刀疤的男人

 与屈原相遇

 摔下楼梯以后

 妈妈的大榕树

 魔力

 飞转的石磨

 非常时期

 绝境

 下一刻你不知道会发生什么

 女人

 逃离

 玻璃心

 坐过站

 烟花寂寞

 大槐树下

 一把手

 棋子

 一条蛇的奇遇

 苦笑

 面对死亡

 吴燕的快乐生活

 陷阱

 咖啡凉了

 赌

 耍聪明

 谁疯了

 郑美丽之流年不顺

 抉择

 那弯弦月

 没闭上眼睛

 聊天

 缘分

 奇葩母女

 一地落叶

 哑巴

闪小说

 为300元感动

 一只陶罐

 二维码

 不用辞职

 闹心

 爷爷的秘密

 遗嘱

 蹦极

 后遗症

 别小看一个“屁”

后记

序言

人间美好情怀的礼赞——读高淑霞的《去撒哈拉沙漠》

高淑霞是北京石景山区作协的会员,2013年才开始文学创作,却势头很猛,先后创作了长篇小说《爱过恨过》,中篇小说《走出抑郁》《谁是凶手》,一篇短篇小说还获过一个全国大赛的奖,起步不长,却成绩斐然,实在不易。她的勤奋,她的才华,都是她取得成功的重要因素。近来,她又开始了小小说和闪小说的写作,仍然是卓有成效。这本小小说集《去撒哈拉沙漠》的出版,就是一个明证。

小说集的内容比较丰富,有对社会上丑恶事物的抨击和揭露,这些作品对我们有警示作用,但我觉得,她更多的篇目讴歌了人间的真情,这是她小说的亮点。纵观我们当前国内的小小说,多是批评型的。这部分小小说有它的社会意义和流传的价值。但我以为,宣传正能量,传承中华民族传统的美德,激励人们积极向上,对匡正日益颓废的世风,特别是对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意义更为重大。可惜,当下这类作品偏少,精品更是鲜见。从这个角度说,高淑霞的小说,自有它存在的重要性。

《嘉措,我懂你》写一个叫嘉措的藏族青年,在一次火灾中救了四个小孩,自己身负重伤。特别是他为了让自己喜爱的人不为自己担心,假说自己去世了。小说表面写得很平静和淡定,但字里行间,却蕴藏着汹涌的激情,使我们受到深深的震撼。

《安教授的秘密》时间横跨了几十年。写一个叫秋花的女子,当初为了安教授能获得真爱,毅然牺牲自己的幸福,主动退出婚姻。到了安教授的晚年,她又来照顾教授。小说的主人公是个很弱小的女子,却又有非常博大的胸怀。她的真挚,她的深情,让许多身在高位的或声名显赫的人汗颜。小说实际是一本很好的教育我们怎么做人的教科书。不图回报,不为私利,多为他人着想。在道德缺失的年代,非常值得深思和倡导。

《你这个孩子啊》是一篇很精彩的小说。前半部用了大量的篇幅和很多的层次,极力写陈家老太对二儿媳的不满。这样写,有两个作用:一方面,给读者造成一种思维定式,对二儿媳形成很差的印象,为后面的陡转做了很好的铺垫;另一方面,让读者误以为又是一篇婆媳不和的俗套故事。结尾却出人意料:二儿媳主动放弃应得的房子遗产,回到农村。一个深明大义、胸怀宽广的农村女子的形象跃然纸上,令读者钦佩。小说对儿媳的笔墨寥寥几笔,人物形象却分外突出。

《3栋502号女人》,写了一个卓尔不群,似乎很“另类”(与一般人的行为截然不同)的女人,最后却揭出她是一个园林设计师,退而不休,继续做有益于社会的事。小说没有讲述惊天动地的伟业,在平淡无奇的常见事物的叙述中,突出人物的不凡情怀。

《窗里的女人》所写的人物与现实生活中的人物大相径庭。一个女子被车子撞成重伤,导致了下肢瘫痪。其结果是婚姻告吹,工作失去,她终身与轮椅为伴。但她却对撞伤她的司机没有一点怨言,甚至为司机着想。联想到我们生活中多次报道的“碰瓷”事件,不禁让人感慨万千。也许,这是一个理想化的人物,但是,榜样的力量毕竟有着极大的教育作用。

《那一抹高原红》写了一对藏族姐妹的故事。姐姐为了照顾病重的妈妈,放弃了学业,让妹妹继续读书还上了大学。值得思考的是,作者没有按照常见的小说套路来写,而是别出心裁地设计了一个特殊的情节:妹妹是被收养的,与这一家人没有血缘关系。这样,不仅使小说让人感到新颖,而且人物的境界更提升了一个层次。

高淑霞的小说不仅在意蕴上有自己的精神追求,而且,在写作的技巧上,也是颇下苦功的,她善于探索多种构思方式。如《瞪大眼》,用前后对比的方法,写出人物由嚣张一时到偃旗息鼓的过程,人物的形象非常鲜明。我曾多次提出,小小说篇幅极短,因此,它必须寻找与中、短篇小说完全不同的创造方法。对比就是其中一个事半功倍的好策略。另一点是,注意情节的曲折。著名作家孙方友曾提出小小说情节“翻三番”的论断,但这是极不容易的。在小小说这么短的篇幅里,要做到跌宕起伏,是需要有一定功力的。《为了玲儿》就是一篇有多重曲折的小说。小说中李海为了追求韩冰,与妻子鲁璐离婚。韩冰诱惑了李海,又刻意让他看到了与自己男友周杰缠绵的情景,旨在无情地耍弄李海,目的是为了替被李海抛弃的家乡的女友报仇,而李海的女友玲儿原来是韩冰的表姐。事情到此应该结束了,可作者又设了一层转折’:那“男友”周杰竟是韩冰雇来假扮男友的。层层转,情节扑朔迷离,但却是天衣无缝。如此巧妙的设计,令人拍案叫绝。

结尾的陡转,是小小说这种文体最大的特色。这就是人们所称的欧·亨利式的结尾。但要运用得脱俗、新鲜,却很不容易。前面所提到的《你这个孩子啊》,就是一篇成功之作。《脸上有刀疤的男人》也颇不平常。前半部极写一个男子的粗俗,后半部笔锋突然一转,写他在歹徒动刀的危急时刻,挺身而出,以震天动地的气魄,一击制胜,让人大开眼界!小小说陡转的关键,在于前面大力的渲染,以及“转”得出人意料。这篇小说的处理都很到位。

《梦醒时分》和《隐秘的情人》等,都有异曲同工之妙。限于篇幅,不一一分析。由此可见,陡转在淑霞的小说中不是个别的现象,而是一种有意为之的风格,也说明她对小小说这种文体特质有比较明确深刻的把握。

如果说,淑霞的小说还有提升的空间的话,那就是有的小说的结尾还显仓促了一些,需要再好好设计与推敲。

但航向已明,风帆已经扬起,努力前行,太阳就在前方。

是为序。

顾建新

2016年8月

内容推荐

《去撒哈拉沙漠》是一本小小说集,它像一座绮丽的花园,开放着各色花草,弥漫着淡淡的忧伤。花园里有烟花飘落时不舍离去的王倩,有萧瑟秋风中感悟生死的云舒,有霞染西山下逐渐走远的如凤,有深宅庭院处泼墨低吟的三姨太,有心在滴血,有魂灵在哼唱……

高淑霞是北京石景山区作协的会员,2013年才开始文学创作,却势头很猛,先后创作了长篇小说《爱过恨过》,中篇小说《走出抑郁》《谁是凶手》,一篇短篇小说还获过一个全国大赛的奖,起步不长,却成绩斐然,实在不易。

编辑推荐

《去撒哈拉沙漠》内容比较丰富,有对社会上丑恶事物的抨击和揭露,这些作品对我们有警示作用,纵观我们当前国内的小小说,多是批评型的。这部分小小说有它的社会意义和流传的价值。但我以为,宣传正能量,传承中华民族传统的美德,激励人们积极向上,对匡正日益颓废的世风,特别是对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意义更为重大。可惜,当下这类作品偏少,精品更是鲜见。从这个角度说,高淑霞的小说,自有它存在的重要性。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去撒哈拉沙漠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高淑霞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北岳文艺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37850506
开本 16开
页数 259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68
出版时间 2017-04-01
首版时间 2017-04-01
印刷时间 2017-04-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大众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36
CIP核字 2017001752
中图分类号 I247.82
丛书名
印张 17
印次 1
出版地 山西
230
154
14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5 1:15: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