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脸的历史(精)》是德国著名艺术史家汉斯·贝尔廷最新力作。
本书是第一本从图像学角度出发涉及脸的历史的著作。
本书在时间跨度上以石器时代为开端,至现代媒体社会为终点,将宗教面具、舞台面具、欧洲肖像绘画、摄影、电影、当代艺术中,关于脸的种种视觉文化探索呈现出来。
| 图书 | 脸的历史(精) |
| 内容 | 编辑推荐 《脸的历史(精)》是德国著名艺术史家汉斯·贝尔廷最新力作。 本书是第一本从图像学角度出发涉及脸的历史的著作。 本书在时间跨度上以石器时代为开端,至现代媒体社会为终点,将宗教面具、舞台面具、欧洲肖像绘画、摄影、电影、当代艺术中,关于脸的种种视觉文化探索呈现出来。 内容推荐 当人出现在图像中时,人脸总是成为图像的中心。而与此同时,脸却仍以其特有的鲜活和生动,与一切将其固化为图像的尝试相对抗。在这部前所未有的《脸的历史》中,作者汉斯·贝尔廷探讨了脸和图像之间的这种张力。 本书从石器时代最初的面具开始,以现代大众传媒制造的脸为终点。汉斯·贝尔廷在宗教面具、舞台面具与演员的脸部表情、欧洲肖像绘画、摄影、电影、当代艺术中,发现了种种企图征服脸的尝试。而由于脸和人的自我都是一种鲜活的存在,这些尝试无一不以失败告终。生命不断地进入图像,最终却与一切再现规范和阐释标准相对抗。甚至近代欧洲的肖像绘画所生产出的也大多只是一些面具。电影虽然以无可比拟的私密性对人脸进行了展现,但这种将人类第一次真正付诸画面的诉求也宣告失败。 本书充满了打破流行观点的真知灼见,是对漫长历史中诞生的人类自画像的一次引人入胜的探索。 目录 序言 I. 面貌多变的脸和面具 1. 表情、自我面具及脸的角色 2. 面具在宗教仪式中的源起 3. 殖民地博物馆中的面具 4. 戏剧舞台上的脸和面具 5. 从面相学到大脑研究 6. 对脸的怀旧与现代死亡面具 7. 脸之悼亡:里尔克与阿尔托 II. 肖像与面具:作为再现的脸 8. 作为面具的欧洲肖像 9. 脸与骷髅:截然相反的面貌 10. 圣像与肖像:“真实的脸”与“相似的脸” 11. 记忆证明与脸的诉说 12. 伦勃朗和自画像:与面具的抗争 13. 发自玻璃箱的无声呐喊:挣脱牢笼的脸 14. 摄影与面具:属于莫尔德自己的陌生面孔 III. 媒体与面具:脸的生产 15. 脸:对媒体脸的消费 16. 档案:对大众面孔的监管 17. 视频与活动影像:逃离面具 18. 英格玛·伯格曼与电影脸 19. 脸的复绘与重塑:危机的征兆 20. 国家画像与波普偶像 21. 虚拟空间:无脸的面具 参考文献 人名索引 后记 |
| 标签 | |
| 缩略图 | ![]() |
| 书名 | 脸的历史(精) |
| 副书名 | |
| 原作名 | |
| 作者 | (德)汉斯·贝尔廷 |
| 译者 | 史竞舟 |
| 编者 | |
| 绘者 | |
| 出版社 | 北京大学出版社 |
| 商品编码(ISBN) | 9787301282496 |
| 开本 | 16开 |
| 页数 | 360 |
| 版次 | 1 |
| 装订 | 精装 |
| 字数 | 350 |
| 出版时间 | 2017-08-01 |
| 首版时间 | 2017-08-01 |
| 印刷时间 | 2017-08-01 |
| 正文语种 | 汉 |
| 读者对象 | 普通大众 |
| 适用范围 | |
| 发行范围 | 公开发行 |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 首发网站 | |
| 连载网址 | |
| 图书大类 | 文学艺术-艺术-艺术概论 |
| 图书小类 | |
| 重量 | 0.76 |
| CIP核字 | 2017085044 |
| 中图分类号 | J110.9 |
| 丛书名 | |
| 印张 | 22.75 |
| 印次 | 1 |
| 出版地 | 北京 |
| 长 | 249 |
| 宽 | 178 |
| 高 | 20 |
| 整理 | |
| 媒质 | 图书 |
| 用纸 | 普通纸 |
| 是否注音 | 否 |
| 影印版本 | 原版 |
| 出版商国别 | CN |
| 是否套装 | 单册 |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图字01-2014-0194 |
| 版权提供者 | |
| 定价 | |
| 印数 | |
| 出品方 | |
| 作品荣誉 | |
| 主角 | |
| 配角 | |
| 其他角色 | |
| 一句话简介 | |
| 立意 | |
| 作品视角 | |
| 所属系列 | |
| 文章进度 | |
| 内容简介 | |
| 作者简介 | |
| 目录 | |
| 文摘 |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