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朱增泉散文与随笔(历史卷)
内容
编辑推荐

朱增泉是读者熟悉并喜爱的将军作家,他写的有关俄罗斯、伊拉克题材的战争散文,在读者中广为流传并享有赞誉。朱增泉著的《朱增泉散文与随笔(历史卷)》是他所有散文随笔创作精华的集合整理,这里既有读者喜爱的经典佳作,又有新近的作品。作者从军事到政治,从文化到历史,鞭辟入里的分析和富于激情的书写,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新的创作方式,并在文本的开拓上具有不可低估的意义。

内容推荐

历史都是由人创造的,讲历史不能不涉及到具体的人。帝王将相,蝇头小吏,上自秦汉,下至明清。秦始皇、汉武帝、项羽、刘邦、曹操、严嵩等历史人物;秦行大统、楚汉相争、安史之乱等历史事件。朱增泉著的《朱增泉散文与随笔(历史卷)》钩沉历史,臧否人物,讲述王朝的兴衰存亡,勾勒以史鉴今之道。

目录

自序

凭吊一处古战场

寻访赵王城

秦皇驰道

兴隆山

香港,中国曾用这个膝盖跪下

长平之战

振长策而御宇内

遥远的牧歌

中国西部

贺兰山下

西夏古塔

边墙

居延海

清东陵六记

草原上的庙

汉武帝与匈奴的战争

两汉鬻爵考略

楚汉相争一局棋

安史之乱

文武失调的宋王朝

话说历史错觉

托尔斯泰庄园

彼得堡,沧桑三百年

试读章节

归途中,我就赵国何以速兴速亡的问题,向陈教授请教。

陈教授回答得异常干脆而简洁:“用人问题。”

赵武灵王死后,自孝成王之后的几代国君都很昏庸,他们听信谗言,重用奸臣,排斥甚至错杀忠良,在用人问题上一错再错,导致国家迅速走向衰亡。他举例说,孝成王六年的长平之战,实际上是秦、赵两国最终决定谁兴谁衰、谁存谁亡的生死大决战。两军对垒于长平旷日持久,长达三年,当时双方各有胜负。但在这场大决战的生死关头,孝成王听信奸臣谗言,说廉颇年高胆怯,并有投秦之意。孝成王于是罢免了富有实战经验的沙场老将廉颇,委任只会纸上谈兵的青年竖子赵括前去接替指挥,结果被秦将白起大败,赵括丧命,赵国损失四十五万大军于一役,从此国力大损,一蹶不振。以后虽然苦苦转战挣扎达三十二年,但毕竟亡相已露,难有起色。后来,在秦国灭赵之战的最后一仗中,赵国最后一位君王赵迁,在兵临城下之际,竟又听信间谍谗言,错杀大将李牧,终被秦将王翦攻陷赵都邯郸,赵国至此而终。

陈教授紧紧抓住用人问题论析赵国败因,见地精当。但除此之外,我想恐怕还有另外几个原因,不可不察。

其一,赵武灵王虽无愧于伟大的改革家称号,但是,任何人都是有局限性的,古今都是如此。一方面,赵武灵王具有非凡治国才能,使国势大盛;另一方面,他却处理不好家政,种下内乱祸根。他因宠爱姬妾吴娃,便早早地将王位传给了吴娃所生的次子赵何(惠文王),自称“主父”,退居二线。吴娃死后,他复又怜悯起长子赵章来了,居然想让两个儿子“二王而国”。这一荒唐主张虽然未能通过,但已引起满朝思想混乱。最后,终于导致贵族大臣间对立的两派分别挟其二子相争,发生沙丘之乱。长子赵章作乱兵败,逃进父亲宫中,贵族公子成和大臣李兑以此为借口,将赵武灵王围困在沙丘行宫内长达三月有余,将他活活饿死。一代英主,一位伟大的古代改革家竟然落此下场,岂不令人扼腕!不管人们怎么看,怎么说,怎么评论,怎么呼吁,政治这东西,它本质上是残酷的。赵武灵王当初是因为怜爱次子赵何,早早把王位传给了他,却因他在二子相争中站到了长子赵章一边,赵何便再也不念父子之情和传位之恩。让他们去围就围吧,让老子饿死就饿死吧——政治的残酷性只能使赵何做出这样的抉择。由于赵武灵王自己一念之差引起的这场内乱和灭身之祸,对赵国政治遗下的不良影响,是绝不能低估的。

其二,赵国初兴之时,的确得了西依太行、东向平原、地肥粮丰的地理之便。但是,在这场诸侯各国争夺天下的激烈竞争中,一旦西方秦国日益强盛起来,国力超过赵国,那么,赵国的地理优势也就即刻转化为劣势。太行山成全了赵国从初兴到鼎盛的百年基业,太行山也局限了历代赵国统治者的战略眼光。赵国鼎盛时期的疆域,也就是与太行山大致平行的一条狭长地带。赵武灵王敢于超越祖先的文化传统,却未能超越得了祖先的战略眼光。他对父王赵肃侯筑南长城之举历来是很赞赏的,“我先王因势之变……属阻漳、滏之险立长城”,因而他在击败胡人之后,遵循祖上遗训,又在大青山麓修筑了一条北长城。历代赵国统治者的战略思想,始终是围绕太行山来构想的,背靠太行山,南长城与北长城好比张开的双臂,企图依靠这簸箕形的屏障同守而安,始终未脱战略上的小家子气。殊不知,从更高层次的战略全局上看,赵国恰恰处在最无安全可言的群雄逐鹿中原的旋涡中心,守则四面受敌,攻需四面出击,战略地位十分脆弱。

秦国则不同了,它的战略思想则是沿着浩荡东去的黄河流向来构思的,要比赵国大气得多。秦始皇上溯六代的秦孝公,就“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它的西面,广阔的战略后方总的来说相对稳定和安宁,后顾之忧不大,可以集中精力东向以图。

P23-24

序言

这套《朱增泉散文与随笔》,共分四卷:历史卷、人物卷、战争卷和游记卷,一百多万字。

我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后期开始写诗,后来转向散文与随笔写作。到了九十年代后期,写诗越来越少,写散文与随笔越来越多。我写的诗歌,曾由四川文艺出版社汇编出版过《朱增泉诗歌三卷集》:一卷政治抒情诗《中国船》;一卷军旅诗《生命穿越死亡》;一卷抒情诗《忧郁的科尔沁草原》。但我的散文与随笔没有汇编过。

近二十年来,各出版社出版的散文、随笔年选和其他各种选本,几乎年年都有我的文章入选。我一直想编一本散文选,但由于各种选本选编视角不同、类别不同,把收入各种选本的文章放到一起,显得较杂,这个想法就放弃了。2015年大病一场,停笔不写了。养病期间,把散乱无序的散文与随笔旧稿翻出来倒腾了一遍,经过分类,形成了现在出现在读者面前的这四卷集子。还有一些归不进以上类别的文章,虽然也有一些获得过好评的篇目,但未能编入。

为什么要用“散文与随笔”来命名我的这四卷集子呢?这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方面,我本人向来以“写作无定法”为信条。动手写每一篇文章时,从来不会刻意考虑散文应该怎么写、随笔应该怎么写,只以表达出我想表达的内容为目的。我是一名业余作者,写作的随意性是我与生俱来的习惯。自从有了“大散文”一说,我就更少注意散文与随笔的文体区别了,写作时更加自由自在,不受任何拘束,这就有利有弊。有的评论家认为我这种写法是一种优点,曾把我作为“跨文体写作”的成功例子。但另一方面,各地出版社的编辑专家们,还是会根据我的文章所具有的不同文体特点,分别选编进他们定名的“散文选”或“随笔选”中,这说明我写的文章“文体”不够一致。我接受这种“裁定”,因为我承认凡事都得有所规范。

鉴于以上两方面的因素,我这四卷集子中的文章均可分属两类,有的可称散文,有的可称随笔。不过,从文章内容上区分,历史卷、人物卷、战争卷和游记卷的界定是清晰的。

我对历史散文有些偏好,写得较多,也有些心得。我既注意写一些中国五千年历史长河中的大起大落、大分大合这样的重大历史题材,从中发现一些我们今天仍然值得观照的历史规律;也注意写一些特定历史条件和历史环境中的特殊情景、特定人物、特殊事件,表达我对某些问题的历史见解。

我的人物散文,最早是写现实生活中的人,他们中有军嫂、士兵、诗人、航天员、元帅、领袖,后来写历史人物较多,成为我历史散文的一条支脉。历史都是由人创造的,有些文明成果也是被人毁灭的,讲历史不可能不涉及具体的人,上至帝王将相,下至蝇头小吏、黎民百姓。写古今中外的战争,同样离不开写人物,比如二次大战期间的罗斯福、丘吉尔、斯大林、朱可夫等,又比如伊拉克战争中的萨达姆、反恐战争中的本·拉登、北非和中东风暴中的卡扎菲、穆巴拉克等。有的评论对我的历史散文和人物散文给出了如下综合评价:“上自秦汉,下至明清,有秦始皇、汉武帝、项羽、刘邦、曹操、严嵩等历史人物,有秦行大统、楚汉相争、安史之乱等历史事件,无论钩沉历史,臧否人物,讲述王朝的兴衰存亡,勾勒以史鉴今之道,无不立意深远,取材精到,夹叙夹议,文字洗练,尤其战争题材,纵横捭阖,酣畅淋漓。”故我的历史散文和人物散文赢得了不少读者。我十多年间写下的大量历史散文和人物散文,成为一种重要的积累和准备,为我后来系统撰写五卷本《战争史笔记》打下了基础。历史卷中的《汉武帝与匈奴的战争》《楚汉相争一局棋》《安史之乱》和人物卷中的《曹操》《成吉思汗》《严嵩倒台》等篇目,其实是《战争史笔记》一书有关章节的摘录。这类文章,我追求的是对重大历史事件和重要历史人物的叙述能给人以相对完整的轮廓,夹叙夹议地发表一些见解。

这次收进战争卷的散文和随笔,不包括古代战争内容。这卷集子中的文章,以我当年跟踪观察伊拉克战争所写成的《观战笔记》一书为主,这本书在当时引起了广泛注意。2010年末至2011年初,突尼斯爆发了以网络推手引发群体性事件为特点的“茉莉花革命”,这场风暴很快席卷北非和中东。我写了一批观察分析突尼斯、埃及、利比亚等国通过低烈度战争(以网络推手和街头事件为主)发生政权更迭的现象,还写了分析叙利亚战乱、伊朗核危机等一些文章。这些文章以研究新一代战争中以“非战争”手段达到战争目的的全新战争样式为主,兼带时事评论性质,政论色彩较浓。一般来说,这类文章将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退色。然而,我在书中对美军打信息化战争新的作战理念、新的作战样式和新的作战手段的概要介绍,对二十一世纪美国战略思维及其战略走向的分析和预判,对二十一世纪亚洲国家群体性崛起的历史机遇及必将面临美国战略遏制的分析和预判,正在“不出所料”地一步步展现在我们面前。这是我认为这些文章仍有某些阅读价值的理由。顺带说明,这一卷中的萨达姆、卡扎菲和本·拉登,分别是伊拉克战争、利比亚战争和“9·11”恐怖袭击三场战争的三位主角,因我对这三位人物做了较为透彻的剖析,故也将这三篇文章收入了人物卷,但题目与战争卷中不同,内文相同。

我写的游记包括国外和国内两部分。国外部分,我对访问俄罗斯所写的一组文章较为满意。当时我是带着满脑子问题去的:搞了七十年社会主义的苏联,为何会在一夜之间土崩瓦解,如今到底如何?我在俄罗斯接触了各个阶层的人物,同那里的新旧官员、普通工人、失业的集体农庄主席和向往西方民主制度的青年人有过面对面的对话和讨论,对俄罗斯的现实社会生活做了我力所能及的详尽观察,我找到了一些我想找到的答案,解开了我的一些心头疑惑。对于普京将以何种方式带领困境中的俄罗斯前进,直到今天,我一直觉得我当初所做的分析是对的。普京以其非凡的魄力,依靠彼德大帝崇拜、东正教信仰、苏维埃情结这三样东西重建俄罗斯民族精神,既不走西化道路,也不重走苏联老路,在苏联崩溃的废墟上,放平了他的“三足大鼎”,正带领俄罗斯艰难前进。我写的国内游记也不少,这部分文章虽然不像历史散文、人物散文那样厚重,但就文章写作而言,却是我自己比较满意的一部分。这些文章大都比较短小、轻灵,较有文化内涵,其中有的篇目曾被选作高考语文题,有的篇目被选入高中和普通高校语文教材。

总起来说,我的散文与随笔,具有我自己的一些写作风格和特点。比如有些评论提到的大气、厚重、具有历史纵深感、有独特见解等。但写法不很一致,水平参差不齐,这些也是明摆着的文本事实。切盼读者和评论家们多多指教。

朱增泉

2016年3月27日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朱增泉散文与随笔(历史卷)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朱增泉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人民文学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020120864
开本 16开
页数 343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65
出版时间 2017-05-01
首版时间 2017-05-01
印刷时间 2017-05-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大众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526
CIP核字 2016245431
中图分类号 I267
丛书名
印张 22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40
165
19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5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21 1:08: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