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介绍民俗与文化杂谈,包括人生礼俗、家族民俗、社会礼俗、生产习俗、生活习俗、心意习俗等,把民俗文化置于一个动态的运动和变化的历史进展中。对民俗学有兴趣的读者不妨一阅。
| 图书 | 民俗文化杂谈/中学生文库精选续编 |
| 内容 | 内容推荐 本书介绍民俗与文化杂谈,包括人生礼俗、家族民俗、社会礼俗、生产习俗、生活习俗、心意习俗等,把民俗文化置于一个动态的运动和变化的历史进展中。对民俗学有兴趣的读者不妨一阅。 目录 民俗学的渊源和民俗文化学的兴起——绪论 娘胎里的“印记”——人生礼俗(一) “生日”和“寿诞”——人生礼俗(二) “成年礼”与社会责任感——人生礼俗(三) “白马反青牛”吗?——人生礼俗(四) 敬老传统与老人文化——人生礼俗(五) 血统关系的特种徽号——家族民俗(一) 亲属称谓与封建烙印——家族民俗(二) 寻根祭祖与祖先崇拜——家族民俗(三) “避讳”与谱牒兴废——家族民俗(四) 家庭精神对人格的塑造——家族民俗(五) 天涯海角共乡情——社会礼俗(一) 邮驿和通信礼法——社会礼俗(二) 从“待客礼”说到人际调适——社会礼俗(三) 侠义与尚武精神——社会礼俗(四) “传子”与经验传承——生产习俗(一) 行业传承的民俗特征——生产习俗(二) 幌子与古代广告——生产习俗(三) 招牌、匾额的人文意识——生产习俗(四) “扫庭奉候”与古代旅店业——生产习俗(五) ………… 试读章节 民俗文化的中心问题是人的习俗和人的变化。人不是被动地沿袭着千百年的风俗和习惯,人更在创造着种种新的习俗,并且以自身的情感、素质、品格为中心对种种习俗作出价值判断和行动判断。 |
| 标签 | |
| 缩略图 | ![]() |
| 书名 | 民俗文化杂谈/中学生文库精选续编 |
| 副书名 | |
| 原作名 | |
| 作者 | 仲富兰 |
| 译者 | |
| 编者 | |
| 绘者 | |
| 出版社 | 上海教育出版社 |
| 商品编码(ISBN) | 9787532024162 |
| 开本 | 32开 |
| 页数 | 346 |
| 版次 | 2 |
| 装订 | 平装 |
| 字数 | 233 |
| 出版时间 | 2000-02-01 |
| 首版时间 | 2000-02-01 |
| 印刷时间 | 2000-02-01 |
| 正文语种 | 汉 |
| 读者对象 | 普通青少年 |
| 适用范围 | |
| 发行范围 | 公开发行 |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 首发网站 | |
| 连载网址 | |
| 图书大类 | 人文社科-文化-文化理论 |
| 图书小类 | |
| 重量 | 0.25 |
| CIP核字 | |
| 中图分类号 | |
| 丛书名 | |
| 印张 | 11 |
| 印次 | 1 |
| 出版地 | 上海 |
| 长 | |
| 宽 | |
| 高 | 13 |
| 整理 | |
| 媒质 | 图书 |
| 用纸 | 普通纸 |
| 是否注音 | 否 |
| 影印版本 | 原版 |
| 出版商国别 | |
| 是否套装 | 单册 |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 版权提供者 | |
| 定价 | |
| 印数 | 5150 |
| 出品方 | |
| 作品荣誉 | |
| 主角 | |
| 配角 | |
| 其他角色 | |
| 一句话简介 | |
| 立意 | |
| 作品视角 | |
| 所属系列 | |
| 文章进度 | |
| 内容简介 | |
| 作者简介 | |
| 目录 | |
| 文摘 |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