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韩少功年谱/中国当代重要作家年谱丛书
内容
试读章节

一九七八年二十五岁

2月 《七月洪峰》刊《人民文学》第2期,这是韩少功首次在全国性刊物上发表作品。编辑部看重作者对生活的激情,小说经编辑王朝垠精心压缩修改,并重新取了篇名。《七月洪峰》以抗洪斗争为背景,塑造了一位老干部市委书记的形象。他顶着“四人帮”的强大压力,带病坚持工作,为人民鞠躬尽瘁。小说尚未完全跳出“三突出”的框框。韩少功的大学同学刘健安曾说:“那是七七年,由于我们共同有着洞庭湖区插队落户的经历,我们不约而同地抓住洞庭湖特有的七月洪峰,写了一个‘走资派’在抗洪抢险中同‘四人帮’作斗争的短篇小说。两篇东西同时送到《湘江文艺》编辑部,同一题材,两个不同角度的写法,同时送到同一家刊物,这可谓文坛上一个有趣的现象,当时我并不知道这个情况,韩少功同学见状,就抽走了他那一篇,以后两篇文章在不同的刊物都发表了。”

这段时间,王朝垠对韩少功关爱有加,曾在他狭小的家,用啤酒、凉菜和临时小床接待进京改稿的韩少功。韩少功的《月兰》被《小说季刊》1980年第1期转载时,王朝垠写“作品小析”推荐韩少功“是我国近年出现的值得注意的青年作者之一”,“他正年富力强,也还需要努力学习,以为自己从事文学事业打下坚实基础”。吴若增在《处女作问世》一文中谈及王朝垠时说:“有一个说法没有得到证实,是说韩少功当时正在北京。《人民文学》人手不够,便拿了一些稿子请他代审。韩少功审过之后,从那堆稿子里选了《盲点》,还选了李功达的一篇(按:指《小路》),并大力推荐,这才使得《盲点》得以二审。”如此说属实,可见王朝垠培养韩少功之悉心。

《笋妹》刊《少年文艺》第2期。小说写十二岁的小姑娘笋妹机智、勇敢地帮助红军战士完成任务,母亲被敌人杀害后,她参加红军继续革命。

3月 就读湖南师范学院中文系,韩少功被编人77级3班,全班共63名学生,年龄相差悬殊,最大的38岁,最小的16岁。《青春之约》一文记录了2008年3月3班同学回校聚会的情景:郑宪春、龙文斌、黄瑛、武吉海、廖真、王宏、施蓉、王彩华、李评、唐华、张海沙等同学与老师王大年等回忆当时的读书与生活,并刊载班级的毕业照、十二位同学毕业时在韩少功家里临别聚会后的照片(韩少功命名为“麓山十二贤”)、韩少功的大幅个人照片,还登出杨晓萍、吴郴临、范小新、罗天明、王达、吕焕斌等班级部分学生的学号与名单。韩少功曾为杨晓萍、武吉海的作品作序。

当时湖南师范学院具有浓郁的文学氛围,何立伟、韩少功、张新奇、钟铁夫、田舒强、骆晓戈等,都钟情于文学创作。在入学后的两年多时间里,韩少功曾与王蒙、金观涛、北岛、蒋子龙、陈国凯、吴亮、南帆、苏炜等人交往。  4月20日 湖南省文艺界在长沙召开会议,正式恢复湖南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4月 《山路》刊《广东文艺》第4期。小说塑造了响应学习雷锋号召从市邮电局调到山村后一心要求进步、为人民服务的向春英形象。

5月11日 《光明日报》发表该报特约评论员文章《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引发关于真理标准的大讨论。与安徽、辽宁、广东等省相比,湖南省委思想解放的步伐较慢,文艺界“左”的思想较为严重。

9月 与莫应丰、张新奇、贺梦凡等人组织“五四”文学社,韩少功是该社的中坚,他们在长沙市闹市区和湖南师范学院校内搞起了“民主墙”。当年就“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问题,湖南最落后,迟迟不表态。韩少功偕同学在长沙“民主墙”绘一中国地图,大陆各省皆涂成红色,唯有湖南是一片白色。“我当时是走读生,有了孩子,还写小说,还折腾政治,比如邀一些人贴大字报,炮轰地方领导压制有关‘真理标准’的讨论。”韩少功任湖南师范学院壁报“新长征”主编,第一期壁报就刊登文章,公开呼吁为“天安门事件”平反,还刊登梁恒主张为“四五”运动翻案的哲理小说,在湖南省第一次冲破禁令提出批“两个凡是”,连续几日围观者人山人海。为此,学校政工干部不断找韩少功谈话。

读大学期间,韩少功必须完成全部学业,参加全部考试。因为有名气,他还经常参加各种社会活动,如学校的“教改”、团省委的会议、文联作协的活动。他还是业余编辑,经常负责审阅班上的系里的,认得的不认得的,本地找来的外地寄来的小说、散文稿。为搞好创作,他还利用课余和假期进工厂、下农村,到下放的“故乡”,到屈原投江的“圣地”去体验生活。他还大量阅读19世纪批判现实主义译作,“更刺激了我为民请命的意愿”。

12月 与梁预立结婚,借居市医药公司宿舍一间,约12平方米。在这里韩少功完成了小说《月兰》的创作。

《夜宿青江铺》刊《人民文学》第12期。小说塑造了一个与民同甘苦、作风朴实、深入群众的地委副书记形象,同时批判了对民工冷淡的女服务员和颐指气使的“吴党委”。

P29-31

目录

一九五三年 出生年

一九五八年 五岁

一九五九年 六岁

一九六二年 九岁

一九六三年 十岁

一九六五年 十二岁

一九六六年 十三岁

一九六七年 十四岁

一九六八年 十五岁

一九六九年 十六岁

一九七○年 十七岁

一九七一年 十八岁

一九七二年 十九岁

一九七三年 二十岁

一九七四年 二十一岁

一九七五年 二十二岁

一九七六年 二十三岁

一九七七年 二十四岁

一九七八年 二十五岁

一九七九年 二十六岁

一九八○年 二十七岁

一九八一年 二十八岁

一九八二年 二十九岁

一九八三年 三十岁

一九八四年 三十一岁

一九八五年 三十二岁

一九八六年 三十三岁

一九八七年 三十四岁

一九八八年 三十五岁

一九八九年 三十六岁

一九九○年 三十七岁

一九九一年 三十八岁

一九九二年 三十九岁

一九九三年 四十岁

一九九四年 四十一岁

一九九五年 四十二岁

一九九六年 四十三岁

一九九七年 四十四岁

一九九八年 四十五岁

一九九九年 四十六岁

二○○○年 四十七岁

二○○一年 四十八岁

二○○二年 四十九岁

二○○三年 五十岁

二○○四年 五十一岁

二○○五年 五十二岁

二○○六年 五十三岁

二○○七年 五十四岁

二○○八年 五十五岁

二○○九年 五十六岁

二○—○年 五十七岁

二○一一年 五十八岁

二○一二年 五十九岁

二○一三年 六十岁

二○一四年 六十一岁

二○一五年 六十二岁

附录 重要研究论著

参考文献

序言

任何种类的历史研究,都离不开史料的积累,编订各类“年谱”则是积累史料的一种最好的方法。唯其如此,许多著名的学者才会把“年谱”视为史学研究的重要基础。梁启超曾把年谱视为“国史取材之资”,王瑶先生在新时期之初,也曾提出“由年谱人手,钩稽资料,详加考核,为科学研究提供必要的条件”的设想与规划。

在中国当代文学研究领域,史料建设和作家年谱编撰工作的整体滞后,严重影响着文学史研究整体水平的提高。几年前,我在《关于中国当代重要作家年谱的编制的几点想法》一文中曾指出:充分借鉴古代、现代作家年谱编撰的经验,有计划地推进当代重要作家年谱的编制工作,编撰出版一批高质量的作家年谱,可以突破制约当代文学史料建设的“瓶颈”,使其进入良性发展的轨道,可以为中国当代文学史研究的进一步深化奠定坚实的史料基础,并深入论证了系统地编撰作家年谱对于中国当代文学学科发展的意义。

近几年来,也有一些学者开始意识到编撰当代作家年谱的重要性,林建法先生在《东吴学术》杂志持续不断地推出当代作家、批评家年谱,并与复旦大学出版社合作,先后出版了苏童、余华、阎连科、范小青、阿来等一些当代作家的文学年谱。尽管这些已出版的年谱还存在不少问题,但无疑是中国当代文学史料建设工作的一个突出的亮点。

我们是在2011年开始着手“中国当代重要作家年谱丛书”的编撰工作的。在课题组反复沟通的过程中,我们逐渐达成了一些基本的共识:作家年谱应该是高水平的研究论著,是在长期梳理、消化史料的基础上浓缩的精华。作家年谱首先应该是对作家本人的研究成果,要通过对史料的精心编排,较为完整地复原作家的生平与创作经历,清晰地呈现出作家思想、文学观念发展转变的轨迹,准确地把握不同时段作家的生活方式、精神状态与写作方式,从而推进和深化对于作家作品的理解。同时,年谱又不仅是对谱主本人的研究,好的作家年谱应该是了解一个时代文学整体风貌的窗口,应该能够通过一个作家的成长环境与成长经历、社会活动和文学活动,整理出尽可能多的文学史发展演变的信息,复原当时文坛复杂的网络结构。只有如此,才能确保本丛书的学术质量和文献参考价值。

围绕上述目标,课题组经过几年的努力,多次聚集开封,召开年谱改稿会,终于完成“中国当代重要作家年谱丛书”(第一辑)的编撰工作。由于研究者学术个性、兴趣的差异,几本年谱在个性和风格上虽略有不同,但在研究内容、方法和整体目标上,却有着以下几个共同的基本特征:

(1)尽可能地拓展了年谱史料采集的来源。章学诚曾说:年谱是“有补于知人论世之学,不仅区区考一人文集已也”,征引史料的范围狭小,容易导致年谱的内容贫乏。在编制年谱时,我们除了遍寻作家本人的著述外,还广泛查阅与其关系密切的人物(家人、亲友、同事、编辑、研究者)的论著和回忆文章。条件许可的,还围绕相关问题对知情者进行采访,把书面与口述材料结合起来。同时把作家生活、工作所在地的地方史志、文学年鉴、地方文学发展文献、地方文学研究成果等,也纳入了史料采集的范围。面对庞大而散乱的著述,我们也有所侧重:重视作家自述与访谈、书信和日记,这里面有着更多的有价值的历史细节和闪光的碎片;更为重视文章发表的原始刊物和初版本,而不是简单地抄录选集、文集、回忆录、研究论著等。一方面,可以避免以讹传讹,最大限度地减少史料的错误;另一方面,也是为了能有新的发现,发表在刊物上的作品和初版本,带有更多的原初形态,它们是与诞生时的复杂的社会语境联系在一起的,在刊发作品时往往会附有编者按、作家创作谈、批评家与读者评价等,从中更容易发掘出有价值的文学史的信息。

我们也看重各类电子文本,充分利用“中国知网”“维普”“报刊目录索引”“超星发现系统”“读秀学术搜索”“全国报刊索引数据库”等现代电子检索工具,可以使史料的检索工作事半功倍。但也不能过分依赖电子检索,因为20世纪90年代之前的大量图书文献、许多地方文学报刊,甚至某些名刊大刊,尚未录入上述检索系统。有些“作家传略”“作品目录”“作品系年”包括部分已经出版的当代作家年谱,更多依赖上述电子检索系统,收入检索系统的篇目,大多被收目,而未录入检索系统的,则只能付之阙如。许多年谱或“准年谱”,20世纪90年代之后的材料较为充分,而此前的材料较为薄弱。因此,在编撰当代作家年谱时,要处理好翻阅原始报刊与借用电子检索的关系,使其相互补充,相互资益。

(2)在描述作家的个人行迹和著述时,力求做到“详尽细致”“选精择粹”。所谓“详尽细致”,就是在“考订事迹之详”“排定年月之细”上见功力。特别是对于作家重要的成长经历,对于作家思想和文学观念的重大转换的过程,要想尽一切办法,逐年逐月乃至逐日进行排查,尽量使其完整,不留重要的空白。作家早年的经历,一般材料比较少,可以简要交代人文、地理、语言环境对作家的影响。对于作家的重要经历,也有穷尽了一切办法,还是不能解决问题的情况,这就需要按照统一的规范“存疑”:具体日期考订不清者,则列于该月之末;具体月份不详者,则列于季节之末;季节考订不清者,则列于该年之末。细致地排定年月日,是为了有利于后继者的拾遗补阙。

“详尽细致”并非“巨细靡遗”,有些不成功的年谱,过分罗列生活起居等琐碎的事实,反而淹没了作家思想、文学观念变迁的次序。为了避免这一缺陷,我们突出强调对史料要“选精择粹”:不能反映作家成长经历的材料,要尽量舍弃;在辑录作家、评论者的著作时,除非具有珍贵的史料价值,一般不做大段的引述;对能够反映出作者思想、文学观念变革的重要文章,则坚持“择要摘录,分年编入”的原则。在摘录时,或仅摘取其一两段,或只摘录几个精彩的句子,旨在深化对作家的理解,并保证年谱不失钩玄提要的功效。

(3)高度重视作家与同时代的作家、批评家的关系。考究师友渊源、生徒授受,是传统年谱编撰工作的重中之重,我们对此也有所借鉴。在录用同时代作家、批评家的材料时,尽可能简短精练,力避“喧宾夺主”。凡有所征引,必须有助于理解谱主本人成长的环境、社会风气和文学风尚,或者能展示作家、批评家与谱主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关系。为更清晰地呈现谱主思想、文学观念演进的轨迹,当年刊发的重要研究论著,以存目的方式列于该年之末,并遴选最具褒贬之意的观点,摘要录于该年年谱之中。

(4)高度重视重大政治、历史、文化事件,尤其是文学事件对作家的影响。“文变染乎世情”,在作家的生存方式、精神状态、文学观念与时代潮流之间,存在着相互影响、相互制约与相互促进的复杂的纠缠关系,要想清理作家思想和文学观念演变的轨迹及其原因,必须对“时事”与“作家”关系进行全方位的深度挖掘。中国古代和现代作家年谱,凡具有较高史料价值与文献价值的,往往都能够把政治史、文化史与文学的整体风貌勾连起来,使其他研究领域的学者,也能从作家年谱中受益。

(5)高度重视作家与各类文学传媒的关系。如今有过30年以上创作经历的作家,在创作起步、发展乃至成名之后,都对文学出版和文学报刊这类传统媒体有着强烈的依赖关系,出版社和文学报刊的约稿、改稿、刊稿行为,以及他们所召开的笔会、改稿会、研讨会、座谈会以及评奖等文学活动,都会对作家的文学观念、写作方式、文学文体、表达方式等产生极其深刻的影响,对此我们予以高度关注,期盼能从这个角度打捞出更多的有意义的历史碎片,为研究者重建文学史的整体性提供重要的材料。当然,我们也没有忽视新兴媒体对作家的影响:在20世纪90年代之前,广播电台是一种强势媒体,许多作家是通过广播而扬名立万的。许多作品是通过空中电波而被广泛认可的。90年代以后,影视网络的迅猛发展,深刻地改变了作家的生存方式与写作方式。在年谱丛书的编撰中,我们对各类传媒与作家的关系进行了深人的发掘,期望能够积少成多,在广泛搜求这一类史料的基础上,揭示出文学传媒结构的变革与文学历史发展之间的内在关联。

在整理当代重要作家年谱时,我们都会遭遇一个难题:在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媒体批评崛起之后,作家们频繁地对各类媒体发言,往往会“新见”与“旧识”杂陈,而各类媒体对作家的“访谈”,不顾“创新”而相互“套用”几成普遍现象。对此我们既不能回避,也不能简单地套用,我们更需要在泥沙俱下的媒体批评中“披沙拣金”,寻找作家思想、文学观念发展演变的轨迹。媒体批评的泛滥给史料整理工作所带来的挑战,我们必须认真地面对。

作家年谱的编撰是件非常艰苦的工作,要想一下子做到翔实完整、无所错讹,是非常困难的。许多成功的年谱,都是在反复补充和修订中完成的。唯其如此,中国古代和现代的年谱编撰,才会不断地出现“年谱补编”“年谱新编”“年谱改编”之类的著作。因此,呈现在大家面前的这套年谱丛书,都可以说是年谱“初稿”或“初编”,遗漏或者失误之处在所难免,我们热忱地欢迎学界同人批评指正,欢迎在此基础上钩沉补遗,考订错讹,增益完善。就中国当代文学学科而言,作家年谱编撰是一项最基础的工作,只有具有一定的规模,才能够产生良好的效益,我们也期待能够有更多的朋友加入到这项工作中来。

2016年2月18日

内容推荐

韩少功,1953年出生于湖南长沙,祖籍湖南澧县。著名作家。曾任第一届、二届海南省政协常委(兼),第三届省人大代表,第三届海南省文联主席、省文联作协党组成员、书记。2011年卸任以上职务。现兼职中国作协主席团委员、全委会委员,海南省文联名誉主席,湖南师范大学“潇湘学者“讲座教授。武新军、王松锋著的这本《韩少功年谱》以年谱的形式介绍了韩少功的一生。

编辑推荐

武新军、王松锋著的这本《韩少功年谱》是高水平的研究论著,是在长期梳理、消化史料的基础上浓缩的精华。本书首先是对韩少功的研究成果,通过对史料的精心编排,较为完整地复原了他的生平与创作经历,清晰地呈现出作家思想、文学观念发展转变的轨迹,准确地把握了不同时段韩少功的生活方式、精神状态与写作方式,从而推进和深化对于韩少功作品的理解。同时,本书不仅是对谱主本人的研究,它也是了解一个时代文学整体风貌的窗口,通过作家的成长环境与成长经历、社会活动和文学活动,整理出尽可能多的文学史发展演变的信息,复原了当时文坛复杂的网络结构。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韩少功年谱/中国当代重要作家年谱丛书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武新军//王松锋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20302296
开本 16开
页数 315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323
出版时间 2017-04-01
首版时间 2017-04-01
印刷时间 2017-04-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大众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图书小类
重量 0.57
CIP核字 2017071894
中图分类号 K825.6=76
丛书名
印张 20.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40
170
16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2 8:24: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