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德荣主编的这本《雷塘数亩田(扬州隋炀帝陵发掘和展示)》全面记载隋炀帝陵考古发掘这一入选2013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轰动世界的考古学重大发现的始末,充分展现了发现隋炀帝和萧后合葬墓的重大历史意义;记载扬州市委、市政府及相关职能部门为做好隋炀帝陵的保护、利用和展示工作所作的艰苦努力,记载市人大、市政协大力支持隋炀帝陵的保护、利用和展示,群策群力、建言献策的主要贡献。同时也把扼要介绍隋炀帝杨广一生功过作为全书的背景书写,还介绍了他与扬州的特殊关系和对扬州的深远影响。
图书 | 雷塘数亩田(扬州隋炀帝陵发掘和展示)/扬州文化名城保护与复兴丛书 |
内容 | 编辑推荐 华德荣主编的这本《雷塘数亩田(扬州隋炀帝陵发掘和展示)》全面记载隋炀帝陵考古发掘这一入选2013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轰动世界的考古学重大发现的始末,充分展现了发现隋炀帝和萧后合葬墓的重大历史意义;记载扬州市委、市政府及相关职能部门为做好隋炀帝陵的保护、利用和展示工作所作的艰苦努力,记载市人大、市政协大力支持隋炀帝陵的保护、利用和展示,群策群力、建言献策的主要贡献。同时也把扼要介绍隋炀帝杨广一生功过作为全书的背景书写,还介绍了他与扬州的特殊关系和对扬州的深远影响。 内容推荐 “扬州文化名城保护与复兴丛书”系统记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本世纪以来历届扬州市委、市政府带领扬州人民在文化名城保护与复兴方面走过的光辉历程。 丛书共分为五册,各分册紧扣新世纪以来的扬州文化名城保护与复兴这一核心线索,用扎实的史料、生动的描写和鲜明的人物,全方位、多梯次地介绍了近年来扬州各相关部门在市委、市政府正确领导下“一张蓝图绘到底”、“一届接着一届干”,在古城保护和发展、大运河申遗、文化博览城建设和蜀冈—瘦西湖风景名胜区的保护和发展等方面取得的巨大成就,同时还特别介绍了隋炀帝陵发现和考古挖掘的经过。 华德荣主编的这本《雷塘数亩田(扬州隋炀帝陵发掘和展示)》就是该系列丛书之一。 目录 丛书序言/洪锦华 开篇话 炀帝与扬州 第一章 总管扬州 第一节 平定江南 一统江山 第二节 坐镇江都 安揖江南 第三节 组建集团 夺嫡继统 第二章 三下江都 第一一节 南方因素影响下的大业之治 第二节 三下江都和隋朝围运 第三节 建立在南方的政治中心——陪都江都 第三章 身后之事 第一节 隋末乱世与江都兵变 第二节 隋炀帝被后世贬低的原因 第三节 对隋炀帝的客观评价 发现与争论 第一章 惊天发现 第一节 隋炀帝墓基本概况 第二节 隋炀帝墓的发现 第三节 新闻媒体见面会 第二章 争论真相 第一节 全国各地的隋炀帝陵 第二节 扬州曹庄隋炀帝墓的争议与真相 考古与考证 第一章 发掘方案 第一节 隋炀帝墓的初步确认 第二节 发掘方案的重新调整 第二章 勘探发掘 第一节 隋炀帝墓周边地区的考古勘探和外国发掘 第二节 隋炀帝墓考古发掘 第三章 考证考释 第一节 隋炀帝墓的墓葬规模 第二节 隋故炀帝墓志释读 第三节 出土文物的信息指向 第四章 考古成果 第一节 隋炀帝墓考古工作成果论证会 第二节 隋炀帝墓获评2013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第三节 隋炀帝墓考古发现的积极意义 保护与展示 第一章 保护研究 第一节 隋炀帝墓的科技保护 第二节 隋炀帝与扬州学术研讨会 第二章 保护规划 第一节 隋炀帝墓用地规划调整 第二节 隋炀帝墓保护规划编制 第三章 展示利用 第一节 隋炀帝墓宣传展示 第二节 隋炀帝墓保护利用 第三节 隋炀帝陵考古遗址公同建设 后记 丛书跋/王克胜 试读章节 隋开皇九年(589),隋文帝杨坚统一中国,结束了二百七十多年南北分裂局面。隋文帝把天下分为四大行政区,除长子杨勇被立为太子外,其他四子分别担任四大行政区的总管。他下诏改吴州为扬州,并设总管府,晋王杨广出任扬州总管,镇江都(今扬州),负责江淮以南四十四州军事、行政事务。 扬州是杨广的发迹之地,是他最初建功立业的地方,是他策划和实施夺取皇太子地位进而登上皇帝宝座的基地,是他心目中的南方国都。十年扬州总管,他在这里韬光养晦,运筹帷幄,而后从这里出发,叱咤风云,大展宏图,威震四海。纵观杨广不太长的一生,他任扬州总管的十年十分重要。他在这里做了些什么?他的所作所为对他皇帝梦的实现起了怎样的作用?又对隋朝的国运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 第一节平定江南一统江山 隋炀帝杨广(569—618),一名杨英,小字阿赓,隋文帝次子,母为独孤皇后。史书记载他“美姿仪,少敏慧”,文武双全,才华横溢。公元581年封晋王,初步崭露头角;588年任行军元帅统兵灭陈,统一中国;590年调任扬州总管,坐镇东南;600年立为太子;604年登基为皇,次年改年号大业,在位14年;618年,被部下缢杀于扬州,一代帝王草葬雷塘。 杨广真正名闻天下,是得自于隋灭陈朝的统一战争。开皇八年(588)十月,文帝命晋王杨广、秦王杨俊、清河公杨素为行军元帅,统帅九十总管,分东、西两路,大举伐陈。西路新义公韩擒虎出庐江(今属安徽),据金陵上游;东路贺若弼出吴州(今广陵),渡江据京口(今镇江),两路合兵力51万,皆受晋王杨广统率。 在隋文帝对陈的战略部署中,杨广在名号上被任命为三大行军元帅之一,而实际上被赋予统领全军的重职。在其指挥下,隋军纪律严明,英勇善战,所向披靡,一举攻破长江天堑。隋军所到之处,对百姓秋毫无犯。开皇九年(589)正月,隋军攻下陈都,陈后主叔宝被俘,陈朝灭亡。在平定陈朝都城建康(今南京)后,杨广下令将陈朝刑法监徐析、湘州刺史施文庆、散骑常侍沈客卿等五个江南民愤最大的奸臣正法。同时,他封存了陈朝的府库,对资财丝毫不取。这两个大动作,使得他不仅在江南,而且在全国赢得了巨大的声誉和广泛的赞扬,“天下皆称广以为贤”。 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统一战争是杨广指挥的。军事上的顺利推进,与他的指挥才能有关。战争结束后,他进位太尉,随即被任命为并州(今太原)总管。21岁的杨广完成了中国的统一大业,结束了二百七十多年的南北分裂局面,极大地提高了他的政治声望。 P5-6 序言 扬州是一座有着2500年历史的文化名城。漫长的历史给扬州留下了灿烂的文化、厚重的底蕴。这座“通史式城市”数度繁盛,创造了廛闸扑地、歌吹沸天、商贾如织、富甲天下、名动四海的辉煌。然而,在经历了清康乾时期的繁华和喧嚣之后,由于丧失了盐运的独有优势,加上交通格局的多元化,扬州的枢纽城市地位迅即失却,经济日渐式微。从此,扬州似乎逐步远离了世人关注的目光。 祸福倚伏,近代扬州衰落的同时,也给后人留下了一份价值无法估量的历史文化遗产。1982年,国务院公布首批24座中国历史文化名城,扬州赫然在列。 扬州无愧于首批中国历史文化名城的称号。这固然缘于她拥有辉煌的历史以及前人慷慨馈赠的文化遗产,但同时也缘于后人对这段光辉历史的敬畏以及对这份宝贵遗产的精心呵护。建国之后,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以来,在经济和城市发展滚滚车轮的急骤节拍中,历届市委、市政府以敬畏历史、敢于担当的责任意识,踏实而从容地迈着前行的步伐,传承着优秀的传统文化,同时又在不断叩击着构建现代文明的崭新梦想。 久久为功,驰而不息。进入新世纪,扬州以一座风格独特的历史文化名城形象,再度引起世人的瞩目。是什么让我们又一次为这座历史文化名城感到自豪?千头万绪,归根结底,是我们坚守了文化名城保护和复兴之路,是我们在城市的建设和管理中努力传承和彰显的那固有的特质和个性,使我们在“千城一面”的城市特色危机中化茧成蝶、脱颖而出。扬州,这座美丽的城市,因为放射出古代文化与现代文明交相辉映的光华而再次享誉世界。 古城保护与改造是一道世界性难题。举目四望,有的大拆大建,丢失了城市固有的历史文脉与价值;有的固守传统,却不能充分绽放出对现代人的吸引。扬州对古城的成功保护,源自清醒的认识和科学的发展思路。简略言之,可以浓缩为十二个字:“护其貌、美其颜、扬其韵、铸其魂。”实践有力地证明,加强古城保护,彰显古城特色,激发古城活力,促进古城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 文化古城是市民的共有家园,文化遗产是人类的共同财富。可以说,全面保护古城,业已凝聚为扬州的“城市意志”。历届市委、市政府都严守一条“铁律”:规划古城修缮与改造,必须广泛倾听各方意见。正因为如此,扬州古城历史格局才得以基本完整保留,这在全国130座历史文化名城中甚为少见。 市委决定由市政协牵头组织编撰这套《扬州文化名城保护与复兴》丛书,主要是出于这么几点考虑: 首先,对名城保护与复兴做一次回望具有重要意义。编撰一套丛书,其重要性在于:通过回望,记述名城保护与复兴的起因、过程与艰辛,可以为这座名城的后来人知晓这段经历提供依据。 其次,对名城保护与复兴做一个总结很有必要。扬州的名城保护与复兴,在全国堪称典范。长期以来,历届市委、市政府在文化名城保护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一批文化人和广大市民也作出了重要贡献。现在,名城保护与复兴取得了决定性胜利,这是我们几十年努力的结果。认真总结名城保护与复兴的成功经验和有效做法,可以为同类城市提供借鉴。 第三,对名城保护与复兴做一个记录很有价值。当代人口述和记录当代史,其价值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就扬州文化名城保护与复兴的伟大事业而言,有完整的资料,可以查阅引用;很多当事人都在,可以提供鲜活素材;很多人既是当事人,又是见证人。这样,可以既写得客观公正,又写得生动可读。丛书由市政协来牵头组织,以文史书籍的形式编辑出版,也是考虑对历史负责,使丛书尽量具有权威性。 丛书力求体现几个核心思想:一是敬畏意识,注重表达我们对历史的敬畏之情;二是传承品德,注重记述我们届届传递,“一张蓝图绘到底”的坚定信念;三是工匠精神,注重总结我们力争做到精细、精致的主要做法;四是舍得投入,注重反映我们保护与复兴古城的坚强决心;五是市民参与、社会参与,注重记录我们对全体市民为古城保护所作贡献的崇高敬意。 地域文化的优秀传统、丰厚遗产,是一个地方精之所存、气之所蕴,我们保护的目的是将历代的精神财富传承下去。《扬州文化名城保护与复兴》丛书的编纂,既是阶段性总结,也是继续前进的动力。 积跬步以至千里。扬州文化名城保护与复兴的千秋伟业,任重而道远,只有里程碑,没有终点站。 (作者为扬州市政协主席) 后记 经过半年多的努力,《雷塘数亩田——扬州隋炀帝陵发掘展示》一书终于完稿,即将付梓面世。一方面我们感到欣慰,别一方面亦感到有些不安。欣慰的是,我们终于完成为广大读者编撰一本分量适中、内容较全、可读性强、深入浅出地介绍扬州隋炀帝墓发掘与展示的书籍的愿望;不安的是,本书在体例、内容、行文等多方面可能尚有一些需要改进提高之处。 本书作为扬州市委、市政府“扬州文化名城保护与复兴”丛书的一种,从选题的提出、大纲的审定直到内容的编撰等,始终得到市委、市政府、市政协领导的支持与帮助。值本书即将出版之际,谨向他们以及一切关心本书出版的各界领导与各方面朋友致以衷心感谢! 本书由扬州市文物局华德荣局长主持编撰,并完成最后统稿。各章节撰写和配图人员为:第一章至第三章:朱明松;第四章至第九章:束家平、王小迎;第十章至第十二章:朱明松、郭果。市文物局徐国兵副局长、樊余祥处长、市考古研究所束家平所长对各章节进行了修改和增补删节。由于时间仓促和水平有限,本书难免有所疏漏,敬请广大读者批评指正! 编者 2016年9月 |
标签 | |
缩略图 | ![]() |
书名 | 雷塘数亩田(扬州隋炀帝陵发掘和展示)/扬州文化名城保护与复兴丛书 |
副书名 | |
原作名 | |
作者 | |
译者 | |
编者 | 华德荣 |
绘者 | |
出版社 | 广陵书社 |
商品编码(ISBN) | 9787555406808 |
开本 | 16开 |
页数 | 185 |
版次 | 1 |
装订 | 平装 |
字数 | 126 |
出版时间 | 2016-12-01 |
首版时间 | 2016-12-01 |
印刷时间 | 2016-12-01 |
正文语种 | 汉 |
读者对象 | 普通大众 |
适用范围 | |
发行范围 | 公开发行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首发网站 | |
连载网址 | |
图书大类 | 人文社科-历史-考古文物 |
图书小类 | |
重量 | 0.368 |
CIP核字 | 2016292497 |
中图分类号 | K878.84 |
丛书名 | |
印张 | 12.25 |
印次 | 1 |
出版地 | 江苏 |
长 | 244 |
宽 | 172 |
高 | 12 |
整理 | |
媒质 | 图书 |
用纸 | 普通纸 |
是否注音 | 否 |
影印版本 | 原版 |
出版商国别 | CN |
是否套装 | 单册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版权提供者 | |
定价 | |
印数 | |
出品方 | |
作品荣誉 | |
主角 | |
配角 | |
其他角色 | |
一句话简介 | |
立意 | |
作品视角 | |
所属系列 | |
文章进度 | |
内容简介 | |
作者简介 | |
目录 | |
文摘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