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踏歌行/副刊文丛
内容
试读章节

年关时节别扯风花雪月

2010年的日历表只剩下薄薄几页,一个小朋友的MSN高挂着“年底是‘矫情惆怅’复发的时刻”。看着这签名,我大乐。每年十一二月起,很多人就摸爬滚打在由“总结”“汇总”“盘点”诸种任务堆砌起来的日子里,做什么内心里都哼哼唧唧,干什么都感觉跌跌撞撞,满脑子想的都是快快熬到春节长假好喘口气。其中滋味,不用说,你懂。这时刻,要我说,就是赶快找点不用过脑没心没肺的事做,千万别在追

忆往事感伤岁月的路数上折磨自己。

比如我现在,正开着收音机换着频道解闷。

可是真的很不幸,躲什么来什么。收音机里这时响起一首歌,再熟悉不过,周治平的《那一场风花雪月的事》。

这是20年前刚上大学时候的歌。当年,随便哪个年级的宿舍楼,随便哪间屋子、哪条楼道,都可能随时响起这串哀婉的音符。那时候,大伙喜欢把盒式录音机的音量开到最大,得让歌声塞满全屋,能飘到隔壁水房里那是最好,洗着衣服还耽误不了听歌。录音机里放的磁带五花八门,当中就包括了周治平。我当年可能也买过他一盒磁带吧,里头记得最牢的,就是这首《那一场风花雪月的事》。

曾经,他真的那样流行。但似乎,他也从来没有特别大红大紫过。可日子这么走着走着,《那一场风花雪月的事》《青梅竹马》竟然也陪我们20年了。

歌还是那首歌,听歌的人已不再是当时少年。我买的那盒周治平的磁带,也许还躺在装满了当年旧磁带的那个抽屉里。只是能放磁带的老式录音机,已经不大好找了。走到中年的门槛前了,“坐爱情的两岸,看青春的流逝”,有这份围观兴致和力气的,恐怕都不再有几人。

前阵子,10来个不同专业的校友在阔别近20年后再相聚。当晚京城大降温,同学们“忆往昔峥嵘岁月稠”,一通叽叽喳喳,还扯到了每到冬天宿舍楼门口挂着的那块沉甸甸黑乎乎的厚棉布帘。曾经,我们就掀着那块厚棉布帘,围着同一个门洞,你进楼,我出门,数年中擦肩而过。跟厚棉布帘一样的共同记忆再往下数,就该轮到宿舍水房楼道间飘荡着的那些老歌,轮到这首《那一场风花雪月的事》了。可当年我们有几个人会去认真揣摩“遥远的明天未知的世界,究竟会怎么样”?

现在回头看,“一场风花雪月的事”,还是连接起我的大学和我的工作的最早的那根螺丝钉。毕业后,我所在的第一个部门负责的几块新闻版,其中有块版保留着当年盛行一时的“连载”栏目,有段日子连载的正是海岩的《一场风花雪月的事》。女公安吕月月和黑道豪门“富二代”小伟那场以悲剧收场的风花雪月,让我至今都固执地认定,那是海岩写得最用心思的作品。

跟周治平歌曲几乎同名的那篇小说,很快被拍成同名电视剧。那也是徐静蕾的电视剧处女作。演绎吕月月的徐静蕾,当年可是满眼青涩黑不溜秋的柴火妞啊,而此后,她一步步成了导演,成了“亿元票房俱乐部”的一分子,成了最近承认自己正处恋爱中的自信满满的“奔四”女人。

而那部电视剧的片尾曲,歌名依旧沿用“一场风花雪月的事”,只是词曲不再是周治平版本,唱电视版《一场风花雪月的事》的,叫陈琳,一首《你的柔情我永远不懂》曾经让她红极一时,但在2009年深秋,她放弃曾经有过的风花雪月,选择从高空坠下作为她的生命绝唱。

陈琳,徐静蕾,一个已如秋叶般静默离去,一个还像夏花般绚烂地盛开。命运是如此吊诡,无从寻解,像不像周治平唱的,“那些前生来世都是动人的故事,遥远的明天未知的世界,究竟会怎么样……所谓山盟海誓只是年少无知,告别的昨天远去的欢颜,究竟是怎么样?”

尽管,我是如此喜欢这样一首老歌,但依然很后悔在年关时刻不慎听到它。它总会带着你强迫症地翻找起一些已是灰土满身的往事。何苦呢,岁月静好,才是幸福。尽管,我是如此喜欢这样一首老歌,我也还要固执地大声说出,不喜欢周治平的音色,太过阴柔太过明亮。当然了,我也不得不承认,有些歌,它的每一个音符每一个吐字,总是那么容易往人的心坎里走,以至后来我自己都全忘了,它其实是演绎自一个我有多么不喜欢的音色。《那一场风花雪月的事》就是这样。P21-25

后记

跟洪琳、韩浩月约写本书序言的那天下午,被深重雾霾笼罩多日的北京,难得的阳光明媚碧空如洗。这两个男人应该互相不认识,各自的迅速回复却如出一辙:荣幸之至啊!……接到他俩答复的那一瞬,许多往事,噼里啪啦从记忆深处跳将出来,在西晒屋子里的阳光下,碎了一地。

《踏歌行》,如同此前我为《中国青年报》的几个副刊和周刊撰写的栏目如《女性立场》《两性看板》《世说新旅》《中青眼》《谈玄说异》等,其实全都是业余“玩票儿”,与我自己的分内工作没啥关系。

大概是2000年,我在中国青年报社新闻采访中心,跑口主要是科技、环保、教育,这是我进入中国青年报社后的第四个部门。这期间,《中国青年报》的《星期刊》副刊(那阵子刊名似为《娱乐通报》)和《在路上》副刊约我“跨界”写些文化新闻述评和旅行笔记。2002年年初,该报另一个名牌版面《屋檐下》副刊约我给该版的《女性立场》栏目写字,《女性立场》后更名《两性看板》,合作没停。2005年,我从新闻采访中心调到《文化周刊》(后与《阅读周刊》合并为《文化阅读周刊》)任主编,业余时间写上述副刊专栏的同时,也应《中国青年报·旅游周刊》之约,给他们的《世说新旅》等栏目写行走随笔。

2007年年初,副刊部几个编辑说,你那么爱玩,又喜欢在文章里写歌曲,干脆,开个个人专栏,就写“歌曲里的情感旅行”!好啊好啊,我随口答应了。但懒惰如我这一拖就是三年。2010年10月,宽容的编辑们不再纵容我的拖延症,新浪个人博客的一篇博文《在(天鹅之旅)里高挡位大油门》被我润色一番后,交给副刊部。出版面大样时,这个新栏目的名字还不见踪影。是副刊部主任、作家王永午老师拿着大样端详再三后一锤定音,于是,2010年10月19日的《中国青年报》上有了《踏歌行》。

《踏歌行》的截稿日与拼版日是周日与周一,恰好与我当时主持的《文化阅读周刊》的截稿日与出报日在同一天。写作《踏歌行》这四年半,每个月总有一个双休日和一个星期一,我一边扮演“周扒皮”角色分秒必争急吼吼四处催稿聊稿编稿,履行分内工作之责,一边又因自选动作即新一期的《踏歌行》掏心掏肺备受折磨。

一个个人栏目一写就是四年半,至中后期,整个人被掏空的滋味,时常词穷的尴尬,码字的人们,你们懂的。这期间恰好经历两届世界杯,我应《中国青年报(体育版)》之约参与了这两届世界杯的随笔撰写,两次都客串得兴趣盎然,有一天,一向低调少言的副刊部主任王永午老师跑到我部门,笑呵呵地送了我一句话:让你写世界杯也像写《踏歌行》一样写这么久,你一样会写吐的。永午老师从来都是这么善解人意,他这话,稀释了我在《踏歌行》栏目中后期的许多疲倦感与负疚感。  《踏歌行》目前已发表了50篇。但本书收录的,是其中的48篇和6篇来自《中国青年报》其他版面的专栏随笔。其他栏目的几万字,在书稿校样出来时,囿于篇幅容量所限,不得不拿下。

是《中国青年报》副刊部那几位非常尊重作者文字风格的编辑王永午、朱晓戎、郭韶明、方奕晗持续十余年每个月雷打不动的“催债”,和《中国青年报·旅游周刊》姜蕾、体育版曹竞等很多同事的信任,以及新浪微博上我认识的不认识的、总会给每一篇“踏歌行”文章跟帖讲述读后感的5万多“博友”,才有了今天这本书。谢谢你们!

陈娉舒匆匆于2016年初秋北京

目录

人与歌,皆在路上 韩浩月

《踏歌行》是一把钥匙 洪 琳

在《天鹅之旅》里高挡位大油门

不见朗月导我迷途只有《星》

琴师回来独他尔还会再响

《叶子》上有多少你要的风景

年关时节别扯风花雪月

跌倒在《北风》的乡愁里

能进行到底的是爱,不是爱情

《最后一夜》向他告别

《睡在我上铺的兄弟》集结令

天之大,思念何必泪眼

那个《毕业生》不是我

在我没有意识到的《青春》

谢谢你带我去听《草帽歌》

《秋蝉》的世界里谢绝忧伤

把自己的日子过成歌

《领悟》:还有什么没参透

《北京的冬天》你在思念谁

我是否曾在北海“ 荡起双桨”

光阴的眼中承诺是什么

跟着许巍的《时光》跑

与《无奈》一见钟情

那些《闪亮的日子》其实叫年轻

有些日子没听老爸唱歌了

《鸿雁》把我的记忆送回来

《星星索》:唱给自己的小情歌

《朋友》一生一起走

《晴朗》:你让我感觉到力量

没那么简单

《北京之雪》:乘着月光进家门

和汪峰一起唱《北京北京》

总能听到《下沙》的消息

他们显然已经忘了《狂流》

因为深爱,所以沉默

《爱》在记忆的炎夏里

听到《消息》已十年

李宗盛:必修课中的自考题

一个人在北方听《南方》

人生输赢在《向往》里听懂

女人之《问》

一样的月光,不一样的日子

海边追忆《似水流年》

那年的《贝加尔湖畔》

有人哭有人笑有人输有人老

《钟鼓楼》下要走多少路

《黄昏》就是这么任性

《当你老了》唱给谁听

带有《故乡》气息的一切呼啸而来

越过《山丘》谁在等候

身不动,心已远

受暗示的行走

谁正走在大路上

女孩行走,女人回忆

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告别时刻最美

后记

序言

“副刊文丛”总序

李辉

设想编一套“副刊文丛”的念头由来已久。

中文报纸副刊历史可谓悠久,迄今已有百年行程。副刊为中文报纸的一大特色。自近代中国报纸诞生之后,几乎所有报纸都有不同类型、不同风格的副刊。在出版业尚不发达之际,精彩纷呈的副刊版面,几乎成为作者与读者之间最为便利的交流平台。百年间,副刊上发表过多少重要作品,培养过多少作家,若要认真统计,颇为不易。

“五四新文学”兴起,报纸副刊一时间成为重要作家与重要作品率先亮相的舞台,从鲁迅的小说《阿Q正传》、郭沫若的诗歌《女神》,到巴金的小说《家》等均是在北京、上海的报纸副刊上发表,从而产生广泛影响的。随着各类出版社雨后春笋般出现,杂志、书籍与报纸副刊渐次形成三足鼎立的局面,但是,不同区域或大小城市,都有不同类型的报纸副刊,因而形成不同层面的读者群,在与读者建立直接和广泛的联系方面,多年来报纸副刊一直占据优势。近些年,随着电视、网络等新兴媒体的崛起,报纸副刊的优势以及影响力开始减弱,长期以来副刊作为阵地培养作家的方式,也随之隐退,风光不再。

尽管如此,就报纸而言,副刊依旧具有稳定性,所刊文章更注重深度而非时效性。在电台、电视、网络、微信等新闻爆炸性滚动播出的当下,报纸的所谓新闻效应早已滞后,无法与昔日同日而语。在我看来,唯有副刊之类的版面,侧重于深度文章,侧重于作者不同角度的发现,才能与其他媒体相抗衡。或者说,只有副刊版面发表的不太注重新闻时效的文章,才足以让读者静下心,选择合适时间品茗细读,与之达到心领神会的交融。这或许才是一份报纸在新闻之外能够带给读者的佳阅读体验。

1982年自复旦大学毕业,我进入报社,先是编辑《北京晚报》副刊《五色土》,后是编辑《人民日报》副刊《大地》,长达三十四年的光阴,几乎都是在编辑副刊。除了编辑副刊,我还在《中国青年报》《新民晚报》《南方周末》等的副刊上,开设了多年个人专栏。副刊与我,可谓不离不弃。编辑副刊三十余年,有幸与不少前辈文人交往,而他们中间的不少人,都曾编辑过副刊,如夏衍、沈从文、萧乾、刘北汜、吴祖光、郁风、柯灵、黄裳、袁鹰、姜德明等。在不同时期的这些前辈编辑那里,我感受着百年之间中国报纸副刊的斑斓景象与编辑情怀。

行将退休,编辑一套“副刊文丛”的想法愈加强烈。尽管面临互联网等新媒体方式的挑战,不少报纸副刊如今仍以其稳定性、原创性、丰富性等特点,坚守着文化品位和文化传承。一大批副刊编辑,不急不躁,沉着坚韧,以各自的才华和眼光,既编辑好不同精品专栏,又笔耕不辍,佳作迭出。鉴于此,我觉得有必要将中国各地报纸副刊的作品,以不同编辑方式予以整合,集中呈现,使纸媒副刊作品,在与新媒体的博弈中,以出版物的形式,留存历史,留存文化。这样,便于日后人们可以借这套丛书,领略中文报纸副刊(包括海外)曾经拥有过的丰富景象。

“副刊文丛”设想以两种类型出版,每年大约出版二十种。

第一类:精品栏目荟萃。约请各地中文报纸副刊,挑选精品专栏若干编选,涵盖文化、人物、历史、美术、收藏等领域。

第二类:个人作品精选。副刊编辑、在副刊开设个人专栏的作者,人才济济,各有专长,可从中挑选若干,编辑个人作品集。

初步计划先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编选,然后,再往前延伸,直到“五四新文学”时期。如能坚持多年,相信能大致呈现中国报纸副刊的重要成果。

将这一想法与大象出版社社长王刘纯兄沟通,得到王兄的大力支持。如此大规模的一套“副刊文丛”,只有得到大象出版社各位同人的鼎力相助,构想才有一个落地的坚实平台。与大象出版社合作二十年,友情笃深,感谢历届社长和编辑们对我的支持,一直感觉自己仿佛早已是他们中间的一员。

在开始编选“副刊文丛”过程中,得到不少前辈与友人的支持。感谢王刘纯兄应允与我一起担任丛书主编,感谢袁鹰、姜德明两位副刊前辈同意出任“副刊文丛”的顾问,感谢姜德明先生为我编选的《副刊面面观》一书写序……

特别感谢所有来自海内外参与这套丛书的作者与朋友,没有你们的大力支持,构想不可能落地。

期待“副刊文丛”能够得到副刊编辑和读者的认可。期待更多朋友参与其中。期待“副刊文丛”能够坚持下去,真正成为一套文化积累的丛书,延续中文报纸副刊的历史脉络。

我们一起共同努力吧!

内容推荐

《踏歌行》收录了陈娉舒发表于《中国青年报·踏歌行》栏目的音乐随笔48篇和来自《中国青年报》的《旅游周刊》、《屋檐下》副刊和体育版的专栏随笔6篇。作者以歌名为题目,以音乐为素材,以生活故事为佐料,用情绪浸染,拿心事点睛。书中的每一篇文章,歌曲往往只是一个引子,字里行间涌现出的阳刚与明媚、乐观与伤感、温暖与苍凉等对立融合的情绪,以及作者的感悟、思考才是值得细品的。

编辑推荐

《踏歌行》是作者陈娉舒近几年发表于《中国青年报》副刊栏目《踏歌行》的音乐随笔文章结集。作者以歌名为题目,以音乐为素材,以生活故事为佐料,用情绪浸染,拿心事点睛,再辅以感悟,让不同年龄的读者品出不一般的味道。书中写的歌,都是不同时期的流行音乐代表,折射出“70后”的成长史与心灵史。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踏歌行/副刊文丛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陈娉舒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大象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34790683
开本 32开
页数 282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出版时间 2017-01-01
首版时间 2017-01-01
印刷时间 2017-0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大众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382
CIP核字 2016272242
中图分类号 I267.1
丛书名
印张 9.5
印次 1
出版地 河南
190
131
19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8 20:54: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