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小风小物逛杭州
内容
编辑推荐

与小店小铺打交道,从小商小贩手里购买食材和日常生活用品的经历,让我常常体会到朴素的匠人精神。匠人精神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在国内其他城市已不易见到,但却是构成杭州城市精神的丰实内容之一。

陆彦著的《小风小物逛杭州》观察和写作的,正是杭州的“里”:安静的小街小巷、深居时光之美的老房子、抱持匠人之心的小店、朴素的手艺人、平民食物、一把绿色的蔬菜。

内容推荐

小街小巷、历史建筑、内城河道、运河两岸、桥梁、菜市场、小店小贩、小吃食……作者深入发现杭州人的杭州。人间天堂杭州是所有人都想一来再来的地方,而游客们看到的是杭州的“外”,陆彦著的《小风小物逛杭州》这本书写的是杭州的“里”,杭州人的杭州,隐藏于杭州小街小巷中的中国传统平民生活之美。通过脚踏实地的一再行走、考察和写作,这本书会让人们了解一个亲切、安静、富有中国传统平民之美同时不乏现代律动、真实、可亲可敬的杭州。

目录

一、小街小巷篇

 路线01:丰家兜→茅廊巷农贸市场→南班巷→佑圣观路

 路线02:浙医二院→方谷园→小营公园→小营巷

 路线03:欢乐巷(思澄堂)→觉苑寺巷→小塔儿巷→大塔儿巷→清吟街(王文韶大学士府)→清吟巷

 路线04:皮市巷(杭十中)→宗文弄

 路线05:六克巷→岳官巷(吴宅)→林司后→杭丝印巷→新华路 (明宅)

 路线06:马市街→冯山人巷(英国圣公会牧师楼)→大王庙巷→上八界巷

 路线07:回回新桥→芳润桥弄→缸儿巷→日新桥弄→积善坊巷(章宅、蒋抑卮故居)

 路线08:青年路→国货路(杭州基督教青年会、杭州手表厂门市部、悦览树24小时咖啡馆、新华书店解放路购书中心)

 路线09:东平巷(裘笑梅旧居)

 路线10:光复路→老水漾桥弄→李博士桥→枝头巷(裘宅)→汤团弄→延定巷→宋浇造巷

 路线11:中山中路商业街(开元路→庆春路)

 路线12:崔家巷→惠兴路(浙江省电信局旧址、惠兴中学)→仁和路(2号院内建筑)→浣纱路(杭州图书馆生活主题分馆)→平远里

 路线13:里仁坊巷(谈风月轩)→岳王路(岳王新村8号建筑)

 路线14:竹竿巷→孩儿巷→永丰巷

 路线15:山子巷→仁德里→庆春路(马寅初纪念馆)→未央村→菩提寺路(思鑫坊建筑群)

 路线16:中山北路(杭州天主堂)→耶稣堂弄(基督教天水堂、司徒雷登故居)

 路线17:体育场路→大营盘→双眼井巷(梁宅)→遥祥寺巷→白衣寺→王马巷→东清巷→直大方伯(杭州丝绸会馆、小八千卷楼)

 路线18:佑圣观路→馆驿后→城头巷→梅花碑→斗富三桥→斗富二桥→五柳巷→姚园寺巷→三味庵巷→金刚寺巷

 路线19:直吉祥巷→横吉祥巷→元宝街(胡雪岩故居、朱智旧居)→金钗袋巷

 路线20:马坡巷(龚自珍纪念馆)

 路线21:大学路→场官弄(郁达夫故居)→土山弄

 路线22:中山中路(前浙江兴业银行)→三元坊巷→比胜庙巷→奎垣巷(丁家花园)

 路线23:红门局→羊坝头→火药局弄(王锦培旧居)

 路线24:后市街→惠民路→惠民巷→十三湾巷→太平坊巷→祠堂巷(于谦故居)

 路线25:大井巷→叭蜡子巷→南宋御街

 路线26:十五奎巷→晓霞弄→井弄→茶啾弄→四牌楼→元宝心→城隍牌楼巷→大马弄→瑞石亭→燕春里→察院前巷→南宋太庙遗址→南宋临安城遗址→太庙巷

 路线27:严官巷→南宋遗迹陈列馆

 路线28:府学巷→劳动弄→新民弄→旧仁和署→三衙前→荷花池头

 路线29:直戒坛寺巷→戒坛寺巷→龙兴寺经幢→九星里建筑群→长生路(徐青甫故居)

 路线30:慢跑、步行或坐船,数东河上十三座古桥

 路线3 1:从武林门慢跑、步行或坐船到拱宸桥

 路线32:西溪湿地公园(麦家的理想谷)

 路线33:体育场路→弥陀寺路(弥陀寺摩岩石刻、约园)

二、小店小贩篇

 01.杭州人在哪里买菜?

 02.游埠豆浆店

 03.“来一个”烧饼

 04.杭州的卷鸡和素烧鹅

 05.杭州的面馆

 06.阿胖粽

 07.杭州的鱼圆

 08.一碗高性价比红烧牛肉盖浇饭

 09.杭州的素餐馆

 10.平民小吃炒粉干

 11.杭州地道小吃餐厅卤儿道道

 12.海丰冰淇淋赤豆汤

三、便民市政篇

 01.礼让斑马线

 02.请“小红”载我逛杭州

 03.雪隐、陟云以及一首诗

 04.在小巷中看“市宝”级手艺人现场作业

后记

试读章节

2015年9月,我从工作了十余年的上海《外滩画报》辞职,正式搬回杭州,租房居住。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因此我的杭州生活,就从寻找菜市场以及收发快递开始。

一到杭州就收到一条浙江邮政发来的短信,通知我到状元弄“E邮柜台”收取某个快件。我过了好几天才明白这是怎么回事。原来就快递业这一当今与每家每户关系密切的行业而言,杭州有多家自助取件柜,称为“E邮柜台”,几乎所有社区都有。当收件人不在家时,快递员把快递件放入E邮柜台中,收件人回到家中后,根据手机上收到的信息和密码,自行取件。

这真是太方便了。杭州的E邮柜台,是上海没有的。最近杭州媒体报道,这种E邮柜台,是杭州一个叫高冠敏的“创二代”生产的。他在普通箱柜的基础上,带领员工研发出电子报箱,第一批样品问世后得到了浙江省邮政客户的认可,在全省旧城改造相关领域异军突起,成功竞得60多个县市旧城改造中近40%的订单。随后,高冠敏把视线瞄准了物流的瓶颈——最后100米的投递难题,开发E邮柜台,为快递员、用户和物业带来了便利。E邮柜台被列入2015年余杭区政府为民办实事十件实事工程。据说现在高冠敏又把眼光投向绿色环保领域,研发新一代智能垃圾分类机等新产品。届时居民只需按类投放垃圾,就可以在市民卡上获得积分奖励。

这篇报道引起了我的兴趣。目前我国的垃圾回收之所以效率低下,造成巨大污染和浪费,有的地方“垃圾围城”,重要原因也出在这最初也是最后的“100米难题”上,即缺乏一个先进有力的垃圾分类回收系统。希望高冠敏的智能垃圾分类机就像E邮柜台一样,早日出现在我的生活中。

现今时代,快递与民生关系密切。杭州特有的E邮柜台开启了我对这个城市的认识:这个城市的公共设施先进并且方便民生。

由快递员到杭州特有的E邮柜台,我开始了解杭州的公共设施。与邻居城市上海相比,杭州公共设施先进,居民生活环境整洁,上海身为国际大都市,竟远远不如。就公共卫生问而言,杭州的公共卫生问数量多并且干净,在很多居民生活小区,哪怕家家都有卫生间,小区里也设有干净整洁的公共卫生间。而上海虽为超级大都市,在街头却很难找到公共卫生间,干净程度也远不如杭州。

杭州的公共卫生间令我着迷,下面有专门一章详谈。

定居下来后,第一要事是寻找住处附近的菜市场。丰家兜和丰家兜里的茅廊巷农贸市场,就这样映入了我的眼帘。丰家兜现做韭菜鸡蛋饼

丰家兜是一条小巷子,是杭州几千个小巷子中的一个。每天早晨6点左右,有个中年男子推着一辆小车来到丰家兜。他站在浙江省公安厅门口斜对面。下雨的时候,他往东挪10米,站在一家杂货店门口。  他是个修长清秀的中年男子,穿着一件白大褂,很爱干净。有两个早上,我是他的第一个顾客,只见他先用面团蘸油,把整个工作台面仔细擦一遍,再把自己的手擦一遍,才开始制作韭菜,鸡蛋饼。

6点半后,他的生意就很忙了,排队等候的人往往有七八个。

他的妻子把女儿送入一旁的回族穆兴小学后,就来帮忙。她是一个开朗而且丰满的中年女性。

老板做的韭菜鸡蛋饼4元一个,应顾客要求,可以另加榨菜和梅干菜,也可以把韭菜替换成梅干菜;可以另加油条和火腿肠;加辣酱或甜面酱,或不加酱。他每天早上6点左右出现,约10点结束生意。这4个小时里,高峰时甚至有七八个人排队,有上学路上的孩童、上班路上的大人和附近居民。我暗暗计算了一下,每做一个鸡蛋饼大约需要1分钟,人多时3个鸡蛋饼同时进行中。在这4个小时左右的时间里,他根本停不下来。老板很幽默,并能够照顾到每个人的需要。开始我用他提供的一次性塑料袋装蛋饼,后来觉得不环保也不卫生,改用电饭煲盛韭菜鸡蛋饼。第一次,我拿了一个大电饭煲,他看到我说:“把这都装满了再拿回去。”我换成小电饭煲,他做好了韭菜鸡蛋饼说:“给你放你的保温杯里。”他善于抓住各种机会抛出小幽默,有点冷,让你非笑不可。

有一天早上我遇到他,他刚刚结束生意,推着工具车准备离开。我跟他一起走了几分钟。“你每天几点起床?”“5点。…‘每天生意结束后是不是还要花很多时间准备原料?”“也没有用很多时间。”“但是早上这几个小时强度还是挺大的,你根本停不下来。”“我们以前是干农活的,这点事情强度不算太大。”我告诉他自己去跑步,他告诉我他也喜欢运动,跳绳一次可以跳1800个左右。“不运动,身体就僵掉了。”

这位每天早上现做韭菜鸡蛋饼的老板,是附近社区的灵魂人物。有一天,我去买他的韭菜鸡蛋饼,见到一个刚下私家车的女子,对她丈夫说:“你帮我与他合张影。我八年没见到他了。”P3-7

序言

2015年9月,我从工作了10多年的上海《外滩画报》辞职,搬回杭州,租房居住。每天钻进杭州的小街小巷,到处走走看看,不问方向,也没有目的地。

1998年到2001年期间,我在浙江大学中文系读三年研究生,最终以文学硕士学位毕业。那时太穷,又太叛逆,活动范围多限于老和山下、北山路直至南山路中国美院一带的西湖之畔,完全没有心思和心力去深入感受杭州的“里”。

毕业后去“魔都”谋生,每年因为这样那样的原因总要来几趟杭州,每次到杭州就很烦恼,觉得这也不方便,那也不方便。很难打到车(现在有了打车软件,情况好多了);在西湖附近找餐厅也不尽如人意,餐饮也不便宜;买东西好像也不方便。

杭州不像“魔都”那样以大超市、大卖场、大购物中心作为各个生活圈的中心。上海市民购买食材和日常生活用品大多去购物中心,从地下一层大超市购买食材和日常生活用品,再到楼上各个品牌门店购物,一站式消费。在杭州市中心,一站式消费的大购物中心不多,特大超市似乎只有一个家乐福,人气完全无法与上海的家乐福相比。

酒店住得也不舒服;我也不喜欢在人多的时候去西湖和河坊街。

作为一个外地平民游客,既然没有太多钱,就得精打细算,除非有人替你刷卡,不然不可能每次来杭州都住香格里拉,在楼外楼就餐。这一点,倪锡英先生早在20世纪30年代著的《杭州》一书中就描写得很详细了。我相信,“烦恼”是很多外地平民到杭州旅游时都可能会生发的感受。

等定居杭州后,我很吃惊。过斑马线时,大公交车会带领出租车和私家车停下来,主动为我让路。这是在做梦吗?这是在国外旅游才能得到的待遇啊。

杭州与我作为游客时的感受太不一样了。办一张公共交通卡,请杭州公共自行车“小红”载我,可以去我想去的任何地方。租用一小时之内免费,租还车点密布于市区,我可以不花一分钱骑上一整天。杭州的公共自行车租借系统先进、简单、亲民,处于国内领先水平,也与一些欧洲城市居民常以自行车出行的绿色环保潮流不谋而合。

小街小巷里,地道又便宜的小吃很容易找到。

在购买日常生活用品以及生鲜食材方面,杭州人与上海人相比更加幸福。遍布于小街小巷里的蔬菜店,提供当天来自华东地区最大的生鲜蔬菜批发市场——勾庄的菜蔬、鱼肉、家禽、鸡蛋,新鲜而且价格公道。在购买日常生活用品方面,中等规模的超市完全满足需要。如果需要购买高档货品,也有杭州大厦、解百等百货中心可以选择。

杭州人在安静的小街小巷里、东河边、运河边生活;西湖和河坊街好像真的留给了外地游客。

客居京都的大陆作家苏枕书在《有鹿来》一书中写道:京都的“外”与“内”很分明,世界文化遗产、寺庙神社、町家老街、祗园灯火、白川流水、鸭川川床,都收拾得很妥帖,是专门给游客欣赏享用的“外”。而本地人日常生活的小街、普通超市、幽深的后院,就是游客不感兴趣的、本地人不轻易示人的“内”。而居住在这里的人,似乎对游客热衷的古迹或美景也兴趣索然。外地来的游客以“我去过某地”为荣,这个“某地”,必然是京都最出名的景点。而真正的京都人,或许以淡淡的一句“我连某地都没去过呢”表达自己长居于此的身份和自家风景被游客打扰的遗憾,以及家门口的风景属于我、不必特意去看的矜持。

杭州也是有“外”“内”之分的。杭州的“内”,是小街小巷,是隐藏在小街小巷里的小店小铺、小风小物、老房子,是适于散步和慢跑的内城河道和运河沿岸。漫步在杭州的小街小巷中,我有时仿佛回到童年,重回20世纪80年代中国城市的朴素美学;在更多的地方,读着巷中墙上可上溯到南宋的巷名,与深具时光之美的老房子邂逅,看着时间在老房子墙上留下的印记,体会大西克礼在《日本风雅》一书中写到的“寂色”美学——一种具有审美价值的“陈旧之色”,一种古色、水墨色、烟熏色、复古色。

杭州是国内难得的一座珍视中国传统文化之美的城市。在我到过的国内城市中,杭州几乎是做得最好的了。

在杭州的小街小巷中漫步,我感到历史正活着。这活着的历史,正在制造新的历史。

与小店小铺打交道,从小商小贩手里购买食材和日常生活用品的经历,让我常常体会到朴素的匠人精神。匠人精神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在国内其他城市已不易见到,但却是构成杭州城市精神的丰实内容之一。

本书观察和写作的,正是杭州的“里”:安静的小街小巷、深居时光之美的老房子、抱持匠人之心的小店、朴素的手艺人、平民食物、一把绿色的蔬菜。

台湾著名作家刘克襄给本书的写作带来了启发。40年来,刘克襄遍访台湾的古道、山丘、乡镇、菜市场,足迹直至香港和内地。他的书如《里台湾》《两天半的面店》《四分之三的香港》《11元的铁道旅行》《岭南本草新录》《男人的菜市场》等在台湾、香港和内地广为发行。刘克襄先生曾在一次谈话中建议大家“小风小物游中国”,建议选择某一城市作深入旅行,与在地居民亲密接触。承蒙他启发,我在书名中使用了“小风小物”四个字。

8年前,一位朋友荣少每天从香港给我快递各种书籍、杂志、音乐cD、电影DvD、剪报。刘克襄的书,就是其中之一。那些书籍、杂志、音乐CD、电影DVD有中文、日文的,有繁体字、简体字的,有关于台湾的、香港的、上海的,有关于美食的、旅行的,有虚构的、非虚构的……非常昂贵。荣少在香港给我买这些书、杂志、音乐CD和电影DVD,又花费更多的钱和时间快递给我。他花了很多时间剪下他每天看的香港报纸专栏,快递给我。他给我快递药和衣服。这些药是他请一位医生专门为我配制的。他数次从香港飞到上海看我,手里拎着很多东西。

他这样做,是因为他知道当时的我需要帮助。8年来,他为我做了无数的事情,而我的成长,却如一块石头、一瓶葡萄酒、一棵桧木一样,缓慢而沉默。

荣少从小度过了一个“impossible childhood'’,几岁时患上哮喘,长大后又患上严重的抑郁症。他自己的生命有很多困难要面对,但他每一天起床后,想的是“我能为别人做什么?”

荣少和我一样,是“杭州迷”,偶来杭州小住。我希望这本小书能够顺利地出版,作为迟到的礼物,献给荣少。

后记

20世纪80年代上叶,我们全家跟随在基层政府机构工作的父亲,从小村子里搬到一个古老而富庶的小镇上去住。搬家后的第一天,三个孩子盯着明亮的电灯,看得入了迷。父亲就让电灯亮了整整一夜。

那几年,小镇上有一个电影院,经理是小镇红人。电影与演出海报是用毛笔写的,旧海报还没干透,小伙子就手拎一桶热乎乎的浆糊,“啪”地一声,新海报贴在旧海报上。每天下午,20张电影或演出票送到父亲手上。年轻的父亲穿着蓝色中山装,英雄牌钢笔插在上衣口袋里,脚穿回力球鞋,他刚刚通过公务员考试,从中学教师调到乡政府担任文书。

长大后,我来到杭州读浙江大学中文系研究生,毕业后在上海工作10多年,后搬回杭州居住。没有工作,整天钻进小街小巷子里,到处走走看看。

当走到四牌楼、大马弄的时候,我好像一步步走回了童年,回到了那个古老而富庶的小镇。一条东西向的河,穿过南北向的小镇主街,河上有一座高高的桥。每天傍晚,有人在桥做韭菜饼卖,一毛钱一个。童年的我,戴着一顶红色绒线帽,在冬季的暖阳下,跑到街上,花一分钱看一本小人书。

当我走在杭州马市街、皮市巷、太平坊巷与中山中路交界的地方时,类似记忆不断复活。

我每天去报亭买报纸,与老板娘谈谈天气与物价。“你卖一份报纸赚多少钱?”“一毛。”“那多进点?”“一天进十几份,进多了卖不掉。”“那主要靠什么挣钱?”“靠退休工贷。”老板娘是杭州人,清秀文弱,戴眼镜,打毛衣,看电视。

杭州1有钱塘江,靠海。

杭州有西湖,有京杭大运河vR73~1845条河,以及不计其数的小溪。

杭州有20多座超级大桥、342座大桥、1204座中桥、3251座小桥。

杭州有群山,有茶叶,有丝绸。

杭州有传说。每年入梅那一天,白娘子都会来找许仙。如果下雨,就表明白娘子生气了。

杭州有“杭铁头”,不卑不亢,不冷不热,守住底线。

杭州有匠人之心,有品牌意识。有善于服务的政府部门,有恪尽职守的工作人员。

杭州有天时、地利、人和,得天独厚,像这样的城市全世界恐怕不多。

马可·波罗说:杭州是世界上最美丽华贵之天城。

在写作《小风小物逛杭州》的过程中,感谢读者不时给我反馈。对我来说,每一条鼓励弥足珍贵。

有读者看到我写老房子,就幽默地留言评论说,这种地方“外面看看是天堂,里面居住赛牢房”。

有读者看到我写小街小巷时,留言说我的写作让他想起了躲在小巷子里踢足球、捉迷藏的童年(并立即赞赏100元)。  没什么比让读者重返童年时光让我更高兴的事情了。

在杭州,我关于童年的记忆复活了。

我是杭州迷。杭州I是我的家,我爱杭州。

我给杭州写了一首英文小情诗:

One Piece ofLove Poem for Hangzhou

I am Hangzhou--Holic

I am a Hangzhoumania

I got a Hangzhou fever.

Shanghai,Shanghai you makes me blue and sad.

Hangzhou,in Hangzhou I find my new love.

I don't want to be a Hangzhou expert.

Oh dear that's too cold;

1 want to love you,Hangzhou,and my love is SO deep,

Even the death could not depart US.

我正在学习写十四行诗,希望不久的将来为杭州写上一首美丽的中文十四行诗。

在本书的写作过程中,我很受台湾作家刘克襄和《武林坊巷志》的写作理念的触动。几十年来,刘克襄走遍台湾的大城小镇和山丘海岸。乘坐11元的火车,吃60元的台铁便当,记录便当上的莱品成色,描写小区里几只流浪狗的生活,写绘台湾的野鸟和植物,追踪一块豆腐、一个鸡蛋和一粒稻米背后的故事。即便是蹲坐在午后小镇菜市场里不起眼角落卖菜的女子,他写来也格外有情。

近日,刘克襄先生还给我发来他为本书写的推荐语。感谢刘克襄先生毫无成见,奖掖后进。

本书所写小街小巷遴选范围几乎限于市中心,方便行人抵达。本书甘于识小,唯愿做关于杭州的众多书籍中一本小小然而诚实的书,无野心也绝无本事把关于杭州的一切囊括在其中。作者深信,每一个爱杭州的人,每一个来过杭州、住过杭州的人,每一个正在杭州生活的人,都知道很多而我不知道的关于杭州的故事。

本书不是一本旅游指南,书中没有提到西湖。张岱说,西湖只适合三种时候去:冬者,岁之余也;夜者,日之余也;雨者,月之余也。在冬天、深夜和雨天这三个人迹罕至的时候去西湖,才对得起西湖这位“美女”;如果像游客那样蜂拥而至,恐怕是对西湖的轻慢。

写完了这本书,对杭州的认识才刚刚开始。那么杭州,我希望这本书是一座小小的桥梁,从这里开启我通往你的旅程。

书评(媒体评论)

从芝麻事物出发,我们会注意到城市隐秘的角落,思索这座城市尚未被看见的风物。从杭州的细节格物开始,希望本书的微物巨观,还能引领出更多大陆城市的鲜明生活风味。

——台湾知名自然及旅行作家刘克襄

城市风物志,文章人文情。

——知名出版人、《小说界》前主编魏心宏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小风小物逛杭州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陆彦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浙江大学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308163620
开本 32开
页数 254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80
出版时间 2017-02-01
首版时间 2017-02-01
印刷时间 2017-02-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大众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生活休闲-旅游地图-地图
图书小类
重量 0.364
CIP核字 2016257969
中图分类号 K928.955.1
丛书名
印张 8.25
印次 1
出版地 浙江
211
141
16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0 3:01: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