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红楼人物解码
内容
编辑推荐

读书要读“人”,读人要读“魂”!

一种洞穿人性原点的哲思镜鉴;一次将文学还原于人学的深刻解读。

最精彩的人物冰鉴,最深刻的情商点睛。

如何在森严的豪门里谋利求生?如何在压抑的环境下保存个性?为何同出名门,却命运迥然?为何功名利禄终必乘成空?

揭开红楼人物未解之谜,释解人情练达的密码。

内容推荐

《红楼梦》中,在等级森严的荣、宁两府内,上至贵人,下至丫鬟,他们的生存空间都非常狭小。如贵人阶层的林黛玉在“世人皆浊唯我独清”中吟唱出“质本洁来还洁去”;薛宝钗在“世事洞明,人情练达”中彰显出“睿藻仙才淑仪风”;王熙凤则是在“明里一盆火暗里一把刀”中落得个“聪明反被聪明误”。丫鬟阶层的袭人、平儿、小红结局完好,金钏、晴雯、司棋却阴阳两隔。又比如贾芸审时度势,实现了从穷人到富人的变化,而贾瑞却不自量力,上演了癞蛤蟆想吃天鹅肉的闹剧。

本书通过破解“红楼梦”中经典人物的个性密码,透过其成长环境、人生经历、性格命运、目标选择、练达人情以及价值创造,从中看出人作为社会中的个体本身的优劣、得失、教养和品性等等,继而给读者以人生的感悟、心灵的净化、品性的修炼以及成长的推动。

目录

大观园的主角:烂漫的金陵十二钗

自己活,也要让他人活——王熙凤

自我在融入中才能实现——林黛玉

生活是根植于现实里的体验——薛宝钗

心态决定一个人生命的宽度——史湘云

人情练达即文章——贾元春

精神孤儿的生活惨剧——贾迎春

积极人生点燃幸福亮点——贾探春

生活不需要冰冷——贾惜春

栊翠庵里的人性密码——妙玉

低调做人,高调做事——李纨

同情心有时候是一份储蓄——巧姐

一入豪门深似海——秦可卿

大观园的配角:别样的又十二钗

命运在“痴”中迷失——香菱

和谐从平衡开始——平儿

高调摧毁了风流灵巧——晴雯

大观园里最优秀的秘书——鸳鸯

冰心玉壶鉴照贵重的情谊——紫鹃

于无声处飘花香——袭人

摆错位置误人生——司棋

自重·尊重·珍重——尤二姐、尤三姐

机遇是生命攀登的天绳——小红

阳光少女是怎样长成的——薛宝琴

真我当是一道风采——龄官

大观园的主人:梦里的达官贵妇人

老树着花背后的智慧——贾母

过于正直者有太多的无奈——贾政

“为”与“不为”的悖论——王夫人

够资格才能守住好位置——邢夫人

男人不能没有担当——贾宝玉

贾府最受压制的人——贾琏

扛起“责任”的旗帜——贾兰

生长在墙角里的狗尿苔——贾环

有性情的真小人——薛蟠

做人不能太自我——夏金桂

人间百合的美好结局——邢岫烟

勾引背后的思考——贾瑞

大观园的点缀:酸涩的丫鬟仆人们

摆错位置失去大空间——李嬷嬷

被侮辱与被损害的——赵姨娘

最大的悲哀莫过于不自识——秋桐

方法总比问题多——李贵

跟班不能太“贼”——茗烟

狐假虎威的现实遭遇——王善保家的

大观园的边缘:附着的南北来往客

认命无异于自弃——甄士隐

成长的机会需要创造——贾芸

官场里被染黑的读书人——贾雨村

淳朴的乡土氤氲最真的人性——刘姥姥

大冷大热招致命途多舛——柳湘莲

追获自由才是最好的演出——蒋玉菡

“风俗”桎梏了人性的美好——封肃

游走于江湖的“木鱼”——净虚

试读章节

《红楼梦》中,曹雪芹写活了诸多典型形象,林黛玉这个天上掉下来的林妹妹更是妇孺皆知。其内慧外秀的形象,至真至纯的诗性灵魂,让人认识了一个水做的女孩的美丽和透明,感受到“质本洁来还洁去”的干净与纯洁。

她是幸运的,她有一个被人疼爱的生活环境,更有一段清纯的爱情;但她又是不幸的,父母双亡给她内心带来的阴影,特别是由此而形成的敏感而自尊的性格特质让她一度又活得辛苦而落寞。

由于家庭际遇的变故,她开始了寄人篱下的特殊生活,从小缺失母爱的她本已有些自闭,加上陌生环境的影响,她面对社会时更显得谨小慎微,一来害怕给人添麻烦,二来怕别人伤害自己。于是她就对自己做了最初的自我认知:我不是贾母的嫡亲孙女儿,父母双亡,是无依无靠投奔了来的,所以我虽是主子,但又不是,所以我“步步留心,时时在意,不肯轻易多说一句话,多行一步路,唯恐被人耻笑了去”。

比如初进荣国府时,贾母对她非常疼爱,问黛玉读了什么书,黛玉回答说:“只刚念了四书。”她又问贾母:‘姐妹们都读了什么书?”贾母说:‘读的是什么书,不过是认得几个字,不是睁眼瞎罢了。”黛玉一听心想:“啊呀,自己也太大意了。”于是在宝玉问她时,她接着就改口了,她说:“不曾读,只上了一年学,些许认得几个字。”

对待同一个问题,黛玉的回答却截然不同,这说明了她处世的自保心理。由此也衍生出来了她敏感且多疑的行为表现。

她经常会觉得周围的人都看不起她,故意跟她过不去。并通过“想象”把生活中发生的无关事件联系到一起,或者无中生有地制造出某些事件来证实自己的成见。于是就把别人无意的行为表现,误解为对自己怀有敌意,没有足够根据就怀疑别人对自己进行欺骗、伤害、暗算、耍弄阴谋诡计,甚至把别人的善意曲解为恶意,因此很容易树立敌人,与人产生隔阂,让对方远离自己,严重时还有可能与对方反目成仇。

其中有一件事情最为明显。薛姨妈有十二朵宫花要周瑞家的帮忙送给姑娘们和凤姐。其他人收到后很高兴,唯独到林黛玉这里(她的房间有些靠后,周瑞家的是挨着送的),却遭到了质疑。她先是接过匣子来看,然后问的第一句话是“这是单送我一个人的,还是别的姑娘们都有呢?”周瑞家的回家说:“各位都有了,这两枝是姑娘的。”周瑞家的满以为她会说声谢谢,没有想到她冷笑着回答说:“我就知道么,别人不挑剩下的也不给我呀。”周瑞家的听了,一句话也不敢说,那个场景相当尴尬,多亏宝玉出来打圆场。

敏感的人往往容易为小事开心或苦恼。

宝钗生日那天,贾府为她庆祝,特地安排了戏曲演出。有个小旦长得很像林黛玉,凤姐问了大家,心直口快的史湘云说二人长得可像了,当时众人也都笑着附和,她本来也是可以一笑了之的,但她却敏感地觉得,这样地拿她和“戏子”相比,是一种带有轻蔑意味的取笑,因此大为不满,不禁怒形于色:“问的我倒好,我也不知为什么原故,我原是给你们取笑的——拿我比戏子取笑。”

寄人篱下,依人而活的命运捉弄,让心高气傲的她有着太多的敏感和自尊,以致她的气量显得有些狭小。她不安于这种命运,但又无法摆脱这种命运。这种矛盾,经常扭曲着她的感情和心理,于是,她的心境就永远得不到平静,并且招惹来了许多不必要的烦恼和痛苦。

有一次,她去敲怡红院的门,晴雯误以为是丫头,便没给她开门。这个纯粹的误会,想不到竞深深地挫伤了她。如果她在门外“高声问她”,事情不就解决了?但寄人篱下的自卑,在她的心里竟然唤起的是这样的感觉“如今父母双亡,无依无靠,现在他家依栖,如今认真怄气,也觉没趣”。再也没有什么比损害了少女的自尊更能使她伤心的了。大观园里的繁华热闹,别人家中的笑语温情,乃至自然界的落花飞絮、秋风秋雨等等,无一不在她的心里引起哀痛。整个世界在她的面前,仿佛都变成了制造眼泪与忧愁的原料。

别样的敏感构建出一个动辄就伤害自尊的脆弱。她想维护自己作为非正经主子的尊严,包括想追求她与贾宝玉之间的爱情,这个动机本无可指责,但如果过分地自我或者自尊就不应该了。这就是林黛玉遇事喜欢以自己为中心考虑问题的一个原因。

她不愿换位思考,不尊重别人的感觉,很少设身处地地为他人着想,更严重的是,她喜欢把自己和他人比较,忌妒他人的优点,而且言语尖锐,讽刺他人,觉得是他人的错误导致了自己的痛苦。

试想,在开放的社会环境里,一个人假如把自己的圈子封得严严实实的,只允许自己的家人进入,对别的任何试图靠近的人都报之以怀疑、警惕,甚至恶语相向,他怎么能处理好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呢?

因为宝玉对湘云的金麒麟感兴趣,她便对史湘云不放心,不但提防她,而且有意无意地伤害她,对于这位和她同病相怜、毫无城府、性格豪放洒脱的姑娘,她一样地抱以不友好的态度。她孤芳自赏,语言尖刻,贾府上下很多人都被她得罪了(这些得罪很多是毫无必要的得罪,而不是像探春那样因为改革得罪了人),因此,她在贾府的人际关系较差。

因为有金玉良缘之说,她便十二分地提防宝钗,唯恐宝玉和她走得太近,以至于她的许多行为都发生了扭曲。薛宝钗生病,贾宝玉去探望,林黛玉一见宝玉此时正与宝钗挨肩而坐,心里很不是滋味,酸溜溜起来,说:“哎哟!我来得不巧了!”(暗示他们俩有亲密关系)并不无幽怨说:“早知他来,我就不来了。”幸亏宝钗并没有与她计较。

但黛玉却没有到此为止。

随后,宝玉看见黛玉外面罩着防雨雪的大红羽缎对襟褂子,便问是否下雪了。婆子们见宝玉这样问,便回答说下了好半天了。于是宝玉便吩咐说“取了我的斗篷来”。其实,宝玉只是让拿来预备着。谁知黛玉以为他要走,讥讽地说:“是不是?我来了他就该走了!”其过强的敏感与自我,让她的气量特别小。

没有亲人的疼爱,让她强烈地想到宝玉这里寻找到自我的位置,如果有一点风吹草动,都会引起她对这个自我位置的焦虑和不安。林黛玉最忌讳的,就是宝玉把她和别的女孩视如一体,并无亲疏远近之别。宝玉对她说:“只许和你玩,替你解闷儿,不过偶然到她哪里,就说这些闲话。”这使林黛玉感到自己和薛宝钗处于同一地位,就愤愤拂袖而去。等宝玉再来赔礼,她嘴里说的全是绝情话:“我死我的,与你何干?”

林黛玉自己没有主动把自己融入贾府这个大家庭,而是一味地把自己当作一个局外人,并用有色眼镜来审视这里的一切,老是孤高自诩,目下无尘,结果得罪了许多人,最终发出了“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的感叹。

我们如何去看待生活,生活就会如何看待我们。林黛玉对生活的态度如此悲观,对周围那些关心她的人是如此漠视,又怎会对自己的未来充满信心呢?一个对未来缺乏信心的人又如何创造美好的未来呢?最后她在贾宝玉与薛宝钗婚礼的乐声中,流完最后一滴泪。

人不能没有自尊,但自尊心太强了,便会发展成为小心眼儿。自尊与自卑原来不过是一对孪生姐妹,前者是后者的外化,后者是前者的内涵。这种自卑弥漫开来就遮住了看清社会的道路的眼睛。过于自我带来自闭,过于自强带来自私。在这种自闭中,你永远找不到幸福的大门和起跳的平台。

现实毕竟是人的现实,它需要由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来构建。

一个人只有与社会亲密融合才能获得实现自我的可能,因为人的本质是社会关系的总和,一个人所有的情感与思想都建立在与社会的融合过程中。

心好像一扇厚重的城堡之门,没有外面的锁,只有里面的闩,别人在外面怎么使劲地踹,不如自己在里面轻轻一拨。打开心门,拥抱社会,你才能够找到一块属于自己站立的位置、起跳的平台。自我只有融入社会才能真正得到实现。P8-11

序言

希腊神话中称普罗米修斯造人时给人类造了两面镜子:一个是用来发现别人短处的有形之镜——眼睛,一个是用来感觉自己不足的无形之镜——心镜,目的是为了使人类能从中破解出来人性、人心、人生的诸多密码,鉴古通今,从而更好地“正衣冠”、“知兴替”、“明得失”。

现实中,一个人负荷着自己的体重是完全没有感觉的,但如果去移动其他的物体,他立刻就会感觉到物体的重量了。

同样,人能够看到他人的缺点和陋习,但常常无视自己的短处。

面对纷繁复杂的人际关系,我们每个人都在试图寻找一个可以使自己最大潜力得以发挥、最大价值得以体现的切入点,来实现自身的飞翔。而要做到这一点,你首先需要做的就是知人知己,明心见性。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在“中国人不可不读‘四大名著’”的文化传承中,名著里很多人物曾深深地影响着中国人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

文学即人学,借此,我们以“四大名著”为蓝本,通过破解其中经典人物的个性密码,透过其成长环境、人生经历、性格命运、目标选择、练达人情以及价值创造,从中看出人作为社会中的个体本身的优劣、得失、教养和品性等等,继而给读者以人生的感悟、心灵的净化、品性的修炼以及成长的推动。

时代在变,生活的环境在变,但作为社会存在主体的人身上的人性是永远不会变的。所以我们说,这些人物,既是文学长廊里的典型,更是现实生活中的典型。

作者

2010年5月

后记

名著中的故事与人物几乎每个人都能说上一些,特别是当名著陆续被拍摄成电视剧后更是家喻户晓。对于那一个个典型而清晰的人物,我们总能在周围生活的人群中看到似曾相识的身影。

高尔基说过:文学即人学。文学中融合着“世事洞明”与“人情练达”,饱含着人性、人欲、人理、人伦、人格、人志、人道等一系列现代人需要镜鉴的因子。假如我们能够控制自己的情绪,是不是就不会发生像张飞那样的悲剧?假如我们能够调整心态,低调做人高调做事,我们是否就可以不败走“麦城”?假如我们能够认清自己,多些面对生活的勇气,我们是否可以摆脱林妹妹的多愁善感?假如我们并无一技之长,只能把平时生活中的小事持久做好,是否也可以像沙僧一样在救赎中实现自我?……

然而,一千个观众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每个人只能发现自己想要发现的东西。“四大名著人物解码系列丛书”就是从成功学和人性的角度将名著中个性人物与现实充分结合,不追求理论的学术,也不追求文学的审美,只讲求人物的言行是非与成败的辩证思考。全书以随笔的形式来写,没有严密的结构体系,说的都是生活中最贴近最实用的道道儿。每篇文章选取一个立意点,最大限度地表达人物出彩的地方。

为了使引用浅显易懂,语言轻松,观点新颖,写每个人物前我都会好几日不敢下笔,备受煎熬,真正领略了“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几年来多次有放弃的念头。多亏湖北人民出版社的徐艳编辑不断地鼓励,此套书才最终得以成稿。值得欣慰的是,成稿后,无论看过名著的还是没有看过名著的,都能从中很轻松地悟读出一个个鲜活的人物背后所折射出的深刻道理。

另外,本套书的写作,还得到了知名学者张宏涛、《百家讲坛》编辑杨志庆、河南科技学院李智伟、我的好友崔巍、刘零二等人的支持与帮助,并参与了部分书稿写作,张娟、张旭对四部书稿进行了审阅。

最后感谢湖北人民出版社对本稿的重视和徐艳编辑的精心编辑,同时更感谢购买并阅读本书的读者,希望本书能够让你读动心灵,触动自我。在写作之前我也参阅上百本有关四大名著的论著,在此一并感谢。

鉴于本人水平有限,疏漏或不当之处在所难免,敬请批评指正。

李俊杰 于青灯阁

2010年5月1日

书评(媒体评论)

四大名著饱含着东方文化的精髓,其核心的东西不分今古。这套书成功地将文学还原于人学,为我们解开了一个个有关职场、人性、心机、谋略、成败……的密码,既深化了我们对名著的理解,更道出了人生的真谛。

——《百家讲坛》编辑 杨志庆

横看成岭侧成峰。名著之所以能够流芳百世,在于它让每一个时代的人都能从中读出自己。这套“四大名著人物解码”丛书的作者为我们提供了新奇的视角,可以让我们从中更加深刻地领悟出人生的内涵和意义。

——兰州大学中文系老师 魏宏远博士

这是一套饱含着哲理的书籍,作者从人性角度分析,从生活角度切入,从社会角度解说,可谓是既有大家之品位,又符合大众之口味。它们既是良师,又是益友,不仅仅带我们重温了四大经典名著,领悟了儒、释、道等文化的要义,还结合了我们当今的生活和职场。漫漫人生,得此书,获益匪浅。

——深圳世联地产区域拓展总监 李春波

有句话叫:“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四大名菩人物解码”系列丛书,给了我们与以住四大名著衍生类图书完全不同的阅读感受。读名著,悟人生,体会与人打交道的学问。这套书让我们读后对人生和人性有了更深的理解和看法。

——河南人民出版社发行处经理 李坤

网络时代,信息越来越多,而思想越来越少了。“四大名著人物解码”系列丛书,无疑给我们浮躁的时代带来了一种反观自我的思考,唤醒了我们沉睡的思维。

——《东方今报》网络编辑 郑国锋

说来惭愧,我一直都没有完整地读过四本名著中的任何一本。只是在连环画、教科书、影视等载体上熟悉了几个人物,但印象并不很深。今天这套书,我很轻松地读完了,收获很多,感觉里面的这些个人物就在我们身边。

——天涯网友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红楼人物解码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青灯下的古佛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湖北人民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216063593
开本 16开
页数 234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54
出版时间 2010-06-01
首版时间 2010-06-01
印刷时间 2010-06-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图书小类
重量 0.328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207.411
丛书名
印张 15.25
印次 1
出版地 湖北
230
160
15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5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21 13:38: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