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凝望西藏/走读西部漂泊笔记丛书
内容
编辑推荐

艺术家巴荒的散文《阳光与荒原的诱惑》曾跻身一九九七年全国文艺类十大畅销书排行榜,她的同名艺术画册(文学、摄影和绘画三栖作品)也曾引起社会强烈反响。本书是一部巴荒独行西藏的经历和体验的浓缩篇章,在凝炼而富于激情的行文中,收录了巴荒十二年前四进西藏的部分摄影、绘画作品和速写日记,全面地展现了巴荒作为画家、作家和摄影家与众不同的生命体验和艺术游历,使读者不觉凝眸子她层面丰富地透析“西藏风景”的独特视野之中。

本书为“走读西部漂泊笔记丛书”中的一本。

内容推荐

艺术家巴荒的散文《阳光与荒原的诱惑》曾跻身一九九七年全国文艺类十大畅销书排行榜,她的同名艺术画册(文学、摄影和绘画三栖作品)也曾引起社会强烈反响。

本书是一部巴荒独行西藏的经历和体验的浓缩篇章,在凝炼而富于激情的行文中,收录了巴荒十二年前四进西藏的部分摄影、绘画作品和速写日记,全面地展现了巴荒作为画家、作家和摄影家与众不同的生命体验和艺术游历,使读者不觉凝眸子她层面丰富地透析“西藏风景”的独特视野之中。全书分三部分,第一部分为作者初入西藏对地域景色和人物的心灵投射,其中《流浪者的家园》尤见作者的西藏情怀;第二部分是作者在深入西藏无人区和阿里边塞时,面对古文明的废墟独得的心灵感受;第三部分为作者置换了入藏身份,即作为一名援藏教师的部分生活经历和艺术家离别西藏之后对西藏的反观,其中《东嘎畅想》承继了作者十余年前对阿里古文化的考察和关注的人文情怀,是对《阳光与荒原的诱惑》主题的一个延续,流畅而富于想象的浪漫笔调将古代文明和现代人对古代文化的情怀表现得洋洋洒洒,而《聆听西藏的风景》则是作者经过十二年的积淀之后对“西藏的风景”做出的意味深长的人文观照,发人深思。

本书吸收了作者《阳光与荒原的诱惑》中部分篇章印精华,使作者的西藏情怀在本书中得到完整的呈现。

目录

上篇

  灵魂在远处

  太阳的冶炼

  流浪者的家园

  寺院的精灵

  天葬台题记

  凝望布达拉

  画家的绝唱

  废墟的声音

中篇

  荒原的表情

  土林物语

  寻人启事

  象雄古国风景线

  白马之恋

下篇

  校园寂语

  梦之旅

  东嘎畅想

  聆听西藏的风景(代后记)

试读章节

离开二招后,我成了拉萨街头的流浪者,这使我有了足够的机遇混进那些紫铜塑像的人流,在同样的海拔高度,同样强烈的阳光下行走,接受高原太阳对我最初的雕琢和冶炼。拉萨的蓝天深湛得不可捉模,日光城那具有穿透力的阳光如金属器物敲击着我的肌肤,一种异样的感觉使我对高原的热有了亲近和依恋。我才知道我在内地生活得太久了,浑身透着一种凝固的寒。

高原阳光从我的脸直穿透到脚,一股奇特的热流由上而下、由下而上地汇集在我的腰部,就像要将我熔锻为两截。我走着走着,觉得大地融化了儉温烫的软流;我走着走着,觉得自己也开始融化了,像等待重新浇铸成型的混沌炉浆……当我在拉萨街头终于看到了一张熟悉的面孔,像是有了救星,兴奋地直着嗓子大喊了一声“李——”,那声音竟小得连我自己都听不清,它顷刻就被热金属般的世界融化掉……

我知道这就是高山反应,是我的身体与西藏高原的第一次深切交流。

在拉萨西藏大学落脚的最初日子以至其后的整个高原生活里,太阳一直是我生活中的主角之一,它让我真正地品足了使凡高变得疯狂的“阿尔的阳光”。那光芒就如同…只只旋转的魔杖,指向哪里,哪里就犹如一团火在燃烧。一不留神,我望上一眼这“阿尔的太阳”,我的眼睛也变成了“阿尔的太阳”,我的眼睛指向哪里,哪里也犹如一团火,这火将热情与智慧,将忘我的执著熔炼成光芒一样的东西,给高原所有的形与色,所有的人和物都镀上一层神秘而美妙的金箔……

我在阳光中陶醉了,在日后许许多多浪迹拉萨街头、浪迹高原荒野的日子里,我长久地醉心于成为凡高那片金黄色的麦田里的守望者,醉心于成为一尊打上高原烙印的紫铜雕像……

        P11-P12

后记

    聆听西藏的风景

      (代后记)

在这样一个一切文化和思潮都要被解构,被撕为碎片的时代,面对千变万化的“世界的风景”,西藏成为一道缓慢的移动的风景线,成为人们驻足观望,倾心聆听,发现新的风景和消解自身文化郁结的天外天,一个画家们向往的塔希提岛。

我缓慢的脚步使我成为映衬她和陪伴她这段旅程的有情人,凝视这风景的境中人。

灵魂做了一次漫长的旅行,一次充分而透彻的“极致”的旅行。十二年专注地凝望和聆听,更像是一个修行者的“闭关”,当我的西藏的最后章节在我长久地等待中即将托现出她的身影之时,阳光与荒原的旅行是否会有一个在“世界的风景”中的终结?

当然不是在现在,不是此刻。

再一个十二年之后,西藏依然会伫立在地平线上供人们观望、凝视和遥想,西藏所独有的声音也还会飘荡在西藏的时空供人们聆听。但西藏和我的西藏,属于那个特定的年代,已成为生命中的一种定格,一道不变的供自己观望的风景。

西藏归来,我的画风变得凝重了,看似更古典了,原以为要用油画的形式来表现的“史诗般的风景”变成了肖像,又从肖像变成了文字,变成了暗室里琐碎的工作,精心的编辑与排版,以及大量的查证和考据。不少的朋友为之遗憾和叹息,而在我心中暗恋的油画,曾由急切的企盼演变为冷静地等待的个人画展,被我以各种理由存放着,这看似远离我的绘画热情和冲动,也成为一道个人观望的风景。

几年来,我时时翻出我那个欲想再造藏汉人文景观的展览提纲,一遍遍问自己是怎么回事?一放就是几年的沉寂。

那个展览的构想已经过去四年了,我也曾冲动地想以展示艺术的新形式梳理两种文化的不同观念和信仰,而使用一切原始的材料和一切可以调动的现代技术也曾使我兴奋。比如如何利用舞台设计专业的技术包装一栋大楼,或在巨大的展厅利用空间的格局制造心理反差,形成轰动效应,调动绘画、摄影、立体装置、文字和音响等手段,并借用藏人朝圣的行为方式来既展示藏民族的文化景观,又展示和表述一种新的藏汉文化交融的意境。一切图式都融入象征性的标识和装置以及人为的活动。我却迟迟停留在草图和文字大纲上,浩大的工程使我颇觉个人的无能为力,摹仿和图解的感觉使我思而怯步……

任何具有象征意义的图式在我看来都多少带有图解的性质,西藏那些象征着天、地、水、火、云的五色风马旗,遍及西藏传统绘画中的象征图案和咒符更是如此。但当那种象征成为一种被公众接受的约定俗成的符号,并演变成一种信仰或赋予了人生观念,经过历史和时间的积累,人的情智的叠加,便注入了持久的灵性。  这是西藏风景中的秘密。

风马旗的灵性还在于蓝天白云的呼应,还在于万般灵性的风,那些印着经咒和宝马图案的幡旗,是靠风的魅力来产生与天界通灵之幻化效用的,我无法用鼓风机在大厅中制造的风同大自然的风相比;拉萨药王山石壁上那丰富的崖刻令人流连忘返,是因为那些裸露在阳光下的雕刻,不仅仅凝聚了一个民族对宗教的信仰和生存的观念,更在于它们被太阳和风日复一日地不断地雕凿之后,成为古朴的自然,我无法强说一种观念,无法仿造历史与时间的斑痕,更无法让参与其中的身着奇装异服的现代人去代替日复一日川流不息的信徒和朝圣人……

更多的时候,我感到智慧不能代替虔诚。

这也是西藏传统绘画的经典之作不能被后人超越的秘密。

今天的拉萨呢?无论八廓街增加了多少现代的甜茶馆或是卡拉0K厅,拉萨那些本地的或从异地来朝圣落脚的“朵嘎”们,还仍然在用古老的方式,一锤一锤地雕刻着摩尼石,他们的劳作已为药王山增添了成千上万块刻有经文或图像的石块。一位来自四川的藏民,举家搬迁拉萨,发誓要用六年的时间,将大藏经全部刻完供奉于药王山,药王山因此增加了一道风景——已经垒起的厚厚的石经墙和敲制石片的“朵嘎”的家庭。药王山在重大的宗教节日来临之际,还会年复一年重新披挂土鲜艳的风马旗,崖壁上那些古老的雕刻也会重新被涂上一层艳丽的色彩,摩尼石刻的祭坛上还会供上牦牛头骨做的祭品,而那些手摇摩尼轮的信徒们则日复一日地在药王山的转经道上行走,用他们的手触摸那些具有灵性的石刻图案,用他们自己的额头碰触那些他们认为通灵的石壁,间或有磕着长头的人以他(她)们的身躯匍匐过起伏的转山道,被风扬起的幡旗还会发出神秘诡惑的口向声……

毋庸置疑,整个药王山看上去是一件充满生命力的“大地艺术”和“行为艺术”的作品,它跨越时空,跨越原始和现代,由风,由太阳,由工匠,由川流不息的信徒和他们虔诚的信念来制作完成。

我依然迷恋在画架上绘画,迷恋画笔在接触画面时浅浅流泻的独语。但单凭绘画已显然不能传达我所凝视和聆听的西藏。任何艺术表现形式和手段都是有局限的,正像《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故事,在小提琴协奏曲中达到了最完美的意境,单纯的钢琴却无法表现,绘画也无法企及。我穷尽思绪以种种不同的视角和方式来表达和释解我的西藏,而绘画、摄影、文学,或是我致力于以综合的艺术形式来达到任何单一艺术形式都不可能达到的表现方法,它们本身并不是我关注的主体;在艺术的母题之下,一切艺术手段都隐退了,一切令人迷恋的艺术行当都失去了往昔独占鳌头的魅力,甚至构成某种行为的内容,那些浸泅在文学和艺术中、宗教和哲学中、考古学和人类学中、自然和地理知识中——以西藏为关注对象的——对智慧的追求,都仅仅是传达人间情怀之物。  阳光与荒原之旅将我冥冥之中的感悟,托以如此丰厚的“物”来装载一个矮小病弱的我。十二年完满之际,我才突然领悟我完成了一次轮回,而我所领悟的“轮回”的意义却并不是以肉体的存在方式来体现的。

因此,轮回的意义在今生而不在来世。

如果把这十二年的观望、聆听和闩复一闩的劳作,看作是我用生命交付的一件作品,它同那举家搬迁拉萨,要用六年时间刻完大藏经的藏人和朝圣者便十分相似。庆幸的是,这十二年的“修行”过程,我除了有《阳光与荒原的诱惑》,西藏给以我的感动还使我完成了《西藏古文明之旅》这样一个浩大的工程,在将它转换为简体字版的《象雄——古格的诱惑——阿里古文化之旅》的过程中,完成了自身的一次“闭关”。最后,我找到并确认了《废墟与辉煌——西藏阿里古文明之旅》这个题目,才是《西藏古文明之旅》简体字版的归宿。这令思绪跌宕起伏的强烈反差,正是我心中耀动的辉点。一切都是建筑在废墟之上的辉煌,毀灭为创造立下了审美的定义,将人类文明和历史与人普遍的悲剧性提升到哲学高度的美感。

这一切,是朝圣中的云游和奔走、凝望和观想、注视和聆听、感悟和体证,也是“闭关”和创作之中的内省与思辨。

当然,这还依然不是全部。

地平线上的西藏看似不动,却被越来越多的人们所关注,所向往,所解释,甚至是包装,她在以成倍的速度“热”起来。这可能使得无论是她还是我,我们自身都还未有足够的时间来消化这“世界的风景”应接不暇的变换,没有足够的时间来消化自己,这是今天的人们所处的现实。但我更加清楚地知道,我们所需求的其实仅仅是和谐宁静地与自然相处。躁动的人类在创造的意志之-V带着攫取的疯狂将世界搅得鸡犬不宁之后,带着回归自然的渴望却又将自然改造得面目全非。个人对所谓后现代的“破碎的组合”的抵抗却也是无能的,但我依然在心中留存那份企盼,在宁静的等待中看日落与日升。

我想起一个春夏之交的日子,一九九六年伦敦海德公园的一个星期日,人群像往常一样拥塞在自由论坛的“演说角”,一位混血人种的黑皮肤青年艺术家,头上倒扣着一顶棒球帽,手中提着两串“屎圈”——盘成螺旋形的陶制大便,站在一张方木椅上,面带笑容在等待有人前来和他侃“现代艺术”。而在日本,有一位来自中国的青年画家,出国前是一位才华出众的业余诗人,十多年前写得一手不亚于当年“朦胧派”诗人的好诗。他用激光技术在天空中画光的轨迹,于是,在美国的“自由女神”手持的火炬的上空,出现了白色的圆圈……于是“地球外艺术”的“太空绘画”,在“把艺术从地球的重力中解放出来”的宣言中,笑等地球人类艺术的终结——据悉,《朝日新闻》1993年8月5日有评述曰:“标志着人类和地球文化告别的时代的开始。”

真是道高一尺,魔高一丈。

面对繁复纷纭的世界,西藏和西藏的悠久而灿烂的文化、史诗般的自然,在今天依然还是值得人们观望和聆听的风景。

十二年,为了这个世界所呈现的丰富付出代价是值得的。从远古的历史、从原始到存活的现世展现出来的姿色,不仅仅是色彩和线条,不仅仅是厚重的体积和造型,它是被个人的心灵投射的一部史书,一部经典,一部画卷,一台从过去唱到现在再唱到未来的歌剧,一部跨越时空的心灵史。

而我所做的事,正好像是为这部工程浩大的经典做一种翻译和注释。

想告別的话说过多次了,总想快些结束。西藏的声音已伴随我完成了一次轮回,我知道,当我每一次走近她,她将一次次离我更加遥远。

或许是我还没有找到最佳的表述方式,或是还没有抓住彻底释解一切的机缘,世界变换的速度使我颇觉无奈,我还来不及按自己的模式完整地托现过去的所思所悟,新的命题和新的感知世界的方式就已生成新的风景……因此,我也颇觉无法将这本书作为一件完整的记实作品来完成。在一个碎片的时代无奈地撕碎了自己,还能否重新作理性或感性的拼贴?

          1999年5月17日整理完稿

          1999年8月18日定稿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凝望西藏/走读西部漂泊笔记丛书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巴荒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国际文化出版公司
商品编码(ISBN) 9787801056375
开本 32开
页数 176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20
出版时间 2001-01-01
首版时间 2001-01-01
印刷时间 2001-0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生活休闲-旅游地图-地图
图书小类
重量 0.245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K928
丛书名
印张 5.7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03
140
12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5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9 15:11: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