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式斌、陈惠丰主编的《文化灵苗播种人(回忆姜椿芳)》是一部回忆录集。
姜椿芳先生是我国当代文化界的前辈,他代表了中国知识分子的精神、责任和良知。他历经磨难而又矢志不渝的爱国情怀,学养宏富而又虚怀若谷的治学精神,诲人不倦而又谦谦君子的儒家风范,至今受人敬仰,为人缅怀。
姜椿芳曾先后担任全国政协第五、六届常委,文化组组长;中共中央马列著作编译局顾问;中国翻译工作者协会第一、二届理事长;此外长期以来,他还参加了大量的社会活动,他是中国地名委员会副主任;中华诗词学会常务副会长;宋庆龄基金理事;全国术语标准化委员会顾问;中国联合国协会理事;中国文联全国委员会委员;中国外国文学学会名誉理事;中国苏联文学研究会名誉会长;中国俄语教学研究会顾问;中国戏曲学会顾问;中国昆剧研究会副会长;中国梅兰芳艺术研究会副会长;中国周信芳艺术研究会副会长等等。
姜椿芳先生是我国当代文化界的前辈,王式斌、陈惠丰主编的《文化灵苗播种人(回忆姜椿芳)》收录了姜椿芳先的朋友、学生、家人数十人的回忆文章,从这些文章中,我们能看到姜椿芳先生作为中国知识分子的精神、责任和良知。他历经磨难而又矢志不渝的爱国情怀,学养宏富而又虚怀若谷的治学精神,诲人不倦而又谦谦君子的儒家风范,至今受人敬仰,为人缅怀。正如季羡林先生所说:“一个人只能有一次生命,既然如此,一个人就应该在这短暂的只有一次的生命中努力做一些对别人有益也无愧于自己的良心的事情,用一句文绉绉的话来说,就是实现自己生命的价值。我认为,姜椿芳同志是真正做到了这一点的,他真正实现了自己生命的价值。”
姜椿芳在哈尔滨
王式斌
姜椿芳同志的青年时代,从1928年夏到1936年秋是在哈尔滨度过的,并且从这里走上了革命的道路。
姜椿芳1912年7月28日出生在江苏省常州市一个店员家庭。父亲姜岳安,母亲张长生,均勤劳俭朴,为人忠厚,他们对姜椿芳高尚品德的形成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姜椿芳是他们的独生子,一家三口靠父亲的微薄收入过着清贫的生活,一旦失业,生活即陷入困境。由于经济拮据,姜椿芳读了五年私塾才上正规小学。他天资聪慧,勤奋好学,博览群书,少年时代就开始受到爱国主义和民主主义思想的影响。
1928年夏,姜椿芳小学毕业。为了谋生,全家随回乡探亲的伯父从家乡迁到哈尔滨,经同乡介绍,姜父去下江富锦县一家火磨管理仓库。为了照顾儿子求学,姜母留在哈尔滨,卜居道外北八道街一个大杂院内。
同年暑假,姜椿芳考入东省特别区第三中学校,在初中一年级(6)班读书。在班里,姜椿芳年龄较大,他身材颀长,面庞清癯,衣着朴素,戴一副深度的近视眼镜。他性格内向,文雅沉静,讲话慢条斯理,声音低沉,但有较强的说服力。他学习成绩优异,酷爱文艺,课余还从一位俄侨老师格拉祖诺夫学习俄文。
1928年是多事的一年,6月初,日本关东军一手制造了皇姑屯事件,炸死了张作霖。为进一步推行其“大陆政策”和“满蒙政策”,日本趁东北局势不稳之机,加紧密谋在东北北部修筑吉会、长大、吉五、洮索、延海五条铁路。消息传来,哈尔滨各大中学校学生立即罢课,商呼“反对曰本帝国主义强修五路”、“打倒日本帝国主义”、“打倒卖国贼”等口号,成群结队上街示威游行,掀起了反帝爱国运动的高潮。这次运动一开始,姜椿芳就在同学中间宣传反帝救国的道理,动员同学参加反对修五路的斗争,因此,受到同学们的拥护,一致推举他为三中学生会的代表。11月9曰,全市大中学校学生举行全市大规模的抗五路集会。示威游行遭到军警的阻拦,鸣枪三排,用枪托、拳脚打伤学生140余人,发生了震惊全国的“…九”惨案。在这次运动中,姜椿芳第一次受到革命的洗礼,提高了反对帝国主义必须反对封建军阀的认识。
1929年中东路事件发生后,地处边陲的富锦火磨因中苏冲突而停产,姜父随之失业返哈。姜椿芳因缴不起学费不得不辍学。全家生活重又陷入困境。
姜椿芳辍学后,急于想谋到一个职业。经人介绍,他到中东铁路工务段抄写中俄文文件,薪金勉强糊口。他边工作边刻苦自修俄文,以惊人的毅力,在短短一年多的时间里就掌握了俄语的基础知识和大量词汇,能够借助辞典阅读和翻译俄苏文学作品。1930年1月中苏伯力协定签订后,他被铁路裁减,成了失业者。不久,经地下共产党员刘天任的介绍,他到光华通讯社当俄文翻译,把当天出版《俄文晚报》的新闻摘译成中文,供本市各报纸选登。经过大量实践,他的翻译水平和速度不断提高,为他后来成为著名的翻译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与此同时,他贪婪地浏览各种书籍报纸,包括一些宣传共产主义思想的著作和进步文艺作品,从而萌发了共产主义信念,他的世界观越来越积极了。
1931年初夏,长春附近发生了日本军警杀害我国农民的万宝山事件。哈尔滨地下党团组织和反帝大同盟散发传单,强烈抗议曰本帝国主义的暴行。姜椿芳积极地参加了反日宣传活动,并加入了反帝大同盟,不久又加入了共产主义青年团。
姜椿芳入团后,发展了几名团员,建立了新安埠街道团支部,他担任团支部书记。当时姜椿芳住在安顺街77号,他的父母一向支持他的革命行动,他的家就是团支部的活动地点。姜椿芳有较强的领导和组织能力。不久他在三十六棚、地包、正阳河等工人居住区吸收一些铁路工人子弟和青年学生,成立了几个读书会,除散发传单外,还派同志按时到读书会讲国际国内形势,学习共产主义基础知识,组织阅读,讨论进步文艺作品,帮助大家提高阶级觉悟,并且从中发展团员和反帝大同盟会员。
P1-3
一个人只能有一次生命,既然如此,一个人就应该在选短暂的只有一次的生命中努力做一些对别人有益也无愧于匀己的良心的事情,用一句文绉绉的话来说,就是实现自己生命的价值。我认为,姜椿芳同志是真正做到了这一点的,他真正实现了自己生命的价值。
——李羡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