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此身此心
内容
编辑推荐

陈冬芹著的《此身此心》是一本抗病日记和生命行脚,一次病房内外的旅行。

八个兄弟姐妹中的活泼小妹,曾经做过电视台记者、出版社编辑;热爱人在路上的生活,辞职走天下:拉萨,浙东大峡谷,四川姑娘山……2001年,她被诊断患有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癌症病患是孤独的,疾病的世界被人为隔绝。围墙外,健康的人以为活着天经地义,尽情挥霍时间和生命;围墙内,一个个沉重的肉身默默斗争。痛与不痛,竟然有如此大的差别,生命化为具体的数字,要活着,就要用尽全力去挣。在病痛日日夜夜侵袭的间隙中,一颗自由敏锐的灵魂却并不喘息。她用心记录病房中的生活,亲情与爱情给她希望,她豁达的性格又传递这份爱,使之成为身边病友的支柱。人与人的关系只有在磨难中才直抵本质,摆脱日常的虚伪掩饰。

2002年后,病情暂时稳定的她继续上路——珠穆朗玛,内蒙古大草原,敦煌,塔克拉玛干大沙漠,喀什,香格里拉,梅里雪山,追寻己身之外的生命关怀。直到2011年再入医院,她十年经历的记录和思索,是痛苦也是传奇,教人直视那生命攸关的峰顶。

生老病死,是人生必经之路。

内容推荐

记者,编辑,藏地行者……这世界习惯用标签看你。2001年,陈冬芹女士患上白血病,从此身份又多了一个:白血病患者。她的人生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然而,在那个被人为隔绝的世界里,病痛磨去了一切多余的装饰,亲情和爱情所托起的,是一个爱过,痛过,幸福过,挣扎过的美丽灵魂。《此身此心》是作者病房内外十年经历的记录和思索,是痛苦也是传奇,教人直视那生命攸关的峰顶。

目录

代序 最后一面/窦文涛

辑上 病房札记

 因为爱

 01

 02

 03

 04

 05

辑下 空谷足音

 这一天

 生活并没有停止

 在自己房间里的旅行

 阿达利,再见!

 梦想照进现实

 目的与过程

 生命的轮转

代后记 珍贵的文本:再读冬芹/柳红

试读章节

因为爱

回首过去的日子,我再一次深深体会到在生与死的关口,使我活下来的不仅仅是自己对生的渴望,医生尽心尽责的医治,更重要的是因为那源源不断的亲情。

我想,这个世界上大概很少有人像我这样拥有如此多,如此浓的亲情——父母亲、五个哥哥及嫂子、两个姐姐及姐夫、哥哥姐姐的孩子们,还有我的爱人。

2001年7月至2002年8月,我的家人与我一起度过艰难险阻的一年。

看着自己一直以来认为强壮的身体在短短的一个月中垮掉,我真的有些纳闷和吃惊。

身体不适的感觉是从2001年6月22日开始的。那天一早起来,我觉得下排的牙齿很酸胀,还有点微微作痛。可我没太在意,心想大概是上火了,没想到几天后这种不适的感觉越来越严重。紧接着脸部三叉神经痛,头痛,再到胸骨痛、背痛、腰痛,以至于无法走路。

每天,尤其是晚上,疼痛如火焚身,我无法躺下睡觉,只好在房间里两手托着下巴来回走动。实在痛得无法忍受时,我甚至用脑袋去撞墙。平生第一次真正体验到什么是痛不欲生。

可是一家医院一家医院看过来,都查不出病因。每次医生不外乎让我吃点止痛消炎的药片,打打止痛针。我多么希望有医生告诉我,我到底得了什么病?

直到2001年7月28日凌晨,我又一次去看急诊,医生才开了化验单让我做血检。结果让医生大吃一惊,我的血小板计数只有1.7万(正常是10万到30万)。2001年7月30日,我被诊断为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接下来,便开始长达一年的病房生活,日子起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一直有朋友问我:“遭遇这么可怕的大病,你就真的一点都不感到恐惧?”

我说我是真的没有惧怕,甚至没有一丝难过。从小我就生活在哥哥姐姐们的宠爱之中,不管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他们都会给予我爱和支持。我知道哪怕只有一丝生的希望,他们都会倾尽所能救我。事实上他们就是这样做的。

没有人在我面前表现出沮丧(包括哥哥姐姐的孩子们)。在我的病房里大家仍然如平常一样有说有笑,我一点儿都没觉得自己是得了可怕的白血病。

手足之情,延续了我的生命,托起了我的希望。

在我住院38天后,五个哥哥、两个姐姐、小表哥、胡浩和我一起到广州器官移植配型中心进行骨髓配型。结果三哥和五哥与我的骨髓型完全相配。

我喜极而泣。

2001年12月4日,我用三哥的外周血造血干细胞做了移植手术。

如果说哥哥姐姐对我的付出,是因为血缘的关系,是一种割舍不断的责任感,那么姐夫和嫂子的无私奉献就是一种超越世俗的爱,是少有人能企及的高尚。

“执子之手,与子偕老”,这句名言自古以来就是用来形容美好婚姻的,而我认为用它来形容我的家人与我之间的情感一样贴切。

“患难见真情”这句话曾经离我那么遥远,因为它一直讲述的都是别人的故事。然而,这一场病却让我实实在在地感受到了它的存在和伟大意义。

知道我因病住院的当即,胡浩便从上海飞来广州,他的人及他的爱情自始至终陪伴着病中的我。那个时候我与他的关系充其量也只是恋人而已,他没有义务照顾我,更不必负任何责任。然而他并没有走远,反而离我更近。

他不肯听我说感激的话,不许我与他分“你我”。他的诚恳、他的殷切、他的纯朴,让我清清楚楚地看到这不仅仅是一份爱情,这是超越了爱情的亲情。他已不仅仅是恋人,他是亲人,是不离不弃的亲人。

P2-4

序言

最后一面

窦文涛

2013年7月16日短信——

友:明天送冬芹。很难过!

我:嗯,我也去见她最后一面。

二十多岁的时候,冬芹和我好过几年,在广州。她活了43岁,遗体告别仪式也在广州。我们很久没见,这回再不见人就没了。没见到的时候,我挺平静,甚至有好奇,我还没经历过,跟一个曾经离我那么近的人生死面对,我想看看她的脸。没想到,我俩的最后一面,我被击溃。

2013年6月28日,冬芹家人来电话,说前天傍晚她从医院做透析回来,觉得血压有点高,吃了片降压药,在床上躺下,突然昏迷,心脏停跳,是脑干出血。送院抢救,用药和机器强迫心脏再跳,医生估计脑死亡。当时我想,这一关她可能过不去了。多年前,我们快要分开,两个人像两个无助的小孩靠在一起,望着绝望的未来,她喃喃说:我们一起过了好多的关,莫非这一关真的过不去了吗?那时我好像看见一个穿裙子的小女孩,走得离我越来越远,一步一回头,合不得的样子。对她来说,活着就是过关,一关比一关难,再难她都挺过来。这一回,到了最后一关。那个走远的小女孩又在我眼前了。

2001年,她患上白血病,移植她三哥的造血干细胞,死去又活来。从2002年出院至今,我们大概只互通过一两封邮件,一两个电话,几个短信,几乎音讯全无。一场大病过后,我也放下了她,即便曾经是“我胸口永远的痛”,原来也可以淡忘。这次得知她病危的消息时,我正在跑步机上,听完电话,接着走跑步机,走一阵又下来了,点支香,为她念念佛,有口无心,自己都不信。

这个消息像一颗缓释胶囊,在我身体里慢慢化开。往后十几天,我该干什么干什么,时不时惦记一下她,总感觉她不行了,也没去看,看也没用,似乎只是在等她的死讯,像听说一个遥远的亲朋在遥远的地方出事了。这十几天,她一直在重症监护室,没醒过,熬到7月12日晚,终于油尽灯枯。

她在书里一直把自己当病例,介绍不少治病知识,她走了,我替她补上最后一段。据百度百科:脑干是管理调节体温、呼吸、心跳、血压等生命体征的中枢,脑干出血可在短时间内引起呼吸、心跳停止,死亡率极高。出血量在15毫升以上的,死亡率81.8%左右,另外还有一说,出血量超过10毫升,死亡率100~/6。冬芹的出血量是30毫升,还能挺这么久,都说是个奇迹,生命力太顽强了。可我想的却是,医院里的酷刑她一样都没躲过,受完所有的罪才走。

在她桌上留下一叠书稿,是准备要出的新书,内容刚刚完成。当年她没有浪费得白血病的经历,写成一本书《命若悬丝》,出版后不少读者来信,不仅问病,还问爱情难题,她都用心给人家回信,或介绍、或分享、或安慰。遗稿的一部分就是那本书的再版,里面还有我写的一篇短序,她又做过些增删,补写了后来的病变。说起这篇序,我后悔到今天。那是在这本书第一次出版前,她问我,能不能帮她写个序?我没答应,因为小肚鸡肠,怕由此引人联想,又翻出我们早年的关系;那时她跟男朋友胡浩感情很好,我也担心一旦传开去人家会有想法。她很理解,一点也不让我为难。可很快我就后悔:太拿自己当回事了,自私小气。听说早年我们的朋友也责备我,说最应该为她写序的就是你!结果是这位朋友为她写了,等我想写时已经来不及。过两年书要再版,我当然抱愧成文,但是再版又遇不顺,迟迟未能出,我写的一直没用上。

冬芹执著,想必这几年她没放弃,定要出这书。合约已签好,稿子已理好,她确是勤快整洁的人,收拾停当才走。希望她知道,遗愿已酬,新书漂漂亮亮出版了,我又写了这一篇长文,把以前写的旧序也用上,就搁在这里——

……

我想记住那最后一眼,绕遗体一周时,从右手边看,她双眼紧闭,左颊皮下似有一点点血丝,隔得远看不清楚,样子还是那个样子;走到左手边看,眉目舒展温润,如你生前的和善与柔美,躺在那里放松下来,就像睡着了。走过后我又回头,想再看她一眼,看不到了,她已经隐没在花丛里。那个穿裙子的小女孩又浮现了,走得离我越来越远,一步一回头。

这是第一次,我不能接受一个人的死亡,甚至念叨:不可以,不允许,怎么会这样!死完全不讲道理,没有礼貌,连个招呼都不打,不让她留下一句遗愿遗嘱,不给我们一个道别的机会,就这么生硬这么愣!猛一下夺走人的一辈子,太不靠谱了。

我不像冬芹,我不要为尊严伤健康,她死得我心脏微痛,我可不憋着,跟亲人、友人说,跟任何能聊这事的人聊,面谈、电话、短信、微信,用任何方便的管道直抒胸臆,试试喝酒、购物、工作,用任何办法转移注意力。都有用,但是像一句苏词,不思量,自难忘;那些日子我总想到她的坟,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以上是我对五个月前心情的记录,现在已经人走茶凉。没办法,我知道我必将再一次淡忘冬芹。

最后一面之后,在崩溃的那些天里,我是怎样自拔的呢?让生者继续.让死者等候。我对自己说.先办眼前的事,冬芹在那里,她不急,她有无限的时间,她可以等我办完事再回来。一件件事纷至沓来,渐渐我能把她放在一边,她在那边,永恒不变。

一开始,每当我遇到事情,要求先放下冬芹的时候,竟会觉得有点对不起她,好像不牵挂着她,她就孤零零了。后来注意力越来越容易转移,从有空再想她,到后来越来越没空想她,我知道遗忘的本能又在前方引路,一切牵手必将放手,谁也不能停留,直到尽头。

这是她的绝命书,我向您推荐。这只对我们有用,她什么都不需要了。

你以为看得开,别夸口,那是别人的死,碰上是你在乎的人,你试试。

想对人好,趁活着的时候。

2013年12月31日初稿

2016年4月10日修订

后记

珍贵的文本:再读冬芹

柳红

一(2009年3月12日)

在一些发达国家和地区,有很多病人写作和发表。这不仅使得一份特殊的人生经历和感悟得以与人分享,也使得一些后来的病者,可以预先了解病中世界,消除孤单和恐惧。世界就是由病人和非病人组成的。其实,并没有绝对的健康人。只不过是进与未进医院的差别,迟早进医院的差别。而我们这里,正处在一个焦躁的转型期,人们追求发达、成功,忘却疾病,甚至把有病的生活当成人生的失败,当成黑暗和阴霾。因而,这个社会被所谓的“正常人”把持着,“病人”统统被边缘化了,对病人关注和关怀不够。这是不正常的社会形态。不管你看得见还是看不见,这个社会都有越来越多的病人。所有的医院都人满为患,病房没有床位,甚至每个家庭里都有亲人深陷病苦。这是我们的现实,这是人的现实。

冬芹是一个自觉的、有意识的先行者。早在2004年11月,就出版了她作为白血病人在血液病房的日记。

距离上一回读冬芹的《命若悬丝——我的病房日记》,已经流走了三年时光。三年,流走了很多人和事。在那逝去的人中,也有子尤——我亲爱的孩子。那一回,他还在我身边,欢快着,和我分享、谈论冬芹。此时此刻,再一次走进冬芹的“病房”,近处是寂静的,远处是城市的闹忙,阳光照在身上暖暖的,心里是软软的。我将头时而歪向左侧,时而倒向右侧,让眼泪顺着眼角滚滚而落。是因为痛吗?是的,痛,但不是为痛而哭,是为爱而哭,那广大无边的、无处不在的、高于生命的爱。

“只要有1%的可能性,家人都不会放弃我。”冬芹,八个兄弟姐妹中的小妹,有年长20岁,如母的大姐,“倾尽所有来爱我们,弟弟妹妹哪怕丢失了一根毛发都是大事”;有骨髓型全相合的三哥和五哥,是三哥的外周血供给她做移植。出场不多却是灵魂人物的母亲,不识字,大智慧,临危不乱,知道女儿患白血病,没有大惊失色,坚信她会好……血脉相连、一母同胞的八个孩子,早已各自飞翔在外,因小妹的病,重新回到母亲身边,一起受折磨,一起努力救妹妹,救自己,救家人。层流室内外,彼此“隔墙相望的想念。真是肝肠寸断”。这里,“兄弟姐妹的意义早已超过了哥哥姐姐弟弟妹妹的称呼,是生命的源泉”。

不仅如此。那个清瘦的、自由的、喜欢野外的、梳着一把抓的小伙子胡浩,在冬芹被确诊白血病时,把上海的户外用品店交给店员,自己飞到广州,陪护心爱的人。视容貌为生命的冬芹,在移植前为脸可能变黑而伤心哭泣时,胡浩说:“无论你变成什么样,我都爱你。世界上漂亮的女人很多,可你只有一个……”这份病也挡不住、死也挡不住的爱,在还没有结束治疗时,已经结成正果。

人生不易,生病的人生更不易,生癌症的病人难上加难,而癌症康复者简直就是世上珍品。冬芹就是得到上天眷顾的珍品。所以,她心怀感恩。

日记好看,是因为它有现场感和生活气息,不是化险为夷之后再回过头记险。除了一道道险关,冬芹在日记里还不时地流露着小心思,小抱怨,小脾气,小哭小闹。

……

病的世界,死的世界与所谓健康人的世界被人为隔绝着。其结果是“健康人”将病与死推得远远的,以为活着天经地义,尽情挥霍时间和生命,包括竭尽全力追名逐利;而穿行过死亡隧道的人则深有体会,活着,多么不易!要感恩,要小心,要善行。冬芹,就是深深懂得感恩的人,谦虚的人。应该说,她的生命已经创造了奇迹,活过了移植后十年有余,给无数人以信心,同时,她还尽其所能地抚慰了很多需要帮助的人心。多年前,我就常常以冬芹的故事为例,诟病独生子女政策,而这个角度是被研究者大大忽略的。那就是,因为多子女,使家庭的救助功能得以体现,无论是在病孩的骨髓移植配型上,还是在父母的失丧痛苦上。而独生子女家庭,在社会救助缺失的情况下,遭遇类似情况,则是灭顶之灾。

上帝造的人,不仅有原罪,还不断制造新罪。其用意何为呢?这大概是很多人都在思考的问题。我把它想成是考验我们的机会。那些“聪明人”走捷径,投机取巧,终与真理背道而驰;另一些人,则逆势而上,最终登顶成功。冬芹就属于后者。可以说,冬芹是受到眷顾的人。

冥冥之中,4月10日,两次出现于此。一次是2009年4月10日,我为冬芹所写的这篇文字《珍贵的文本》刊登于上海《文汇报》;第二次是2016年4月10日,冬芹遗著序言经窦文涛先生修订完成,发给理想国编辑,随后转到我的手中。而4月10日,正是我的儿子子尤的生日。人和人的联系何等奇妙啊!

书评(媒体评论)

从命若悬丝,一直写到大限将至,写作成了她绝路上的精神伴侣,写作超度了她。并不是只有名人的人生才可歌可泣,她是这么普通的人,文笔朴实得容易让你忽视,可是了解她就知道,她的书像她的人一样,忠诚认真,都是亲身经历,甚至是极限经历。病和医这对敌手拿她当战场,反反复复在她身体上拉锯,一次次把她折腾得昏过去。在拉锯的间隙里,她写下每个字,她的书是受苦换来的,不是诉苦,是想分享难得的经验,对读者只有善意。她就像她家乡的女人,贤惠、谦卑、坚韧、实在。

——窦文涛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此身此心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陈冬芹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49584956
开本 32开
页数 424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00
出版时间 2016-08-01
首版时间 2016-08-01
印刷时间 2016-08-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大众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574
CIP核字 2016161089
中图分类号 I267
丛书名
印张 14
印次 1
出版地 广西
210
145
27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4 23:05: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