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中国国家历史(1\2共2册)
内容
编辑推荐

陈仲丹、张建华、刘军主编的《中国国家历史(1\\2共2册)》是由东方出版社公开出版发行的大众通俗历史读物,读物依托历史,力求讲述过去与现在的社会重点、热点、难点和疑点故事,并对社会的新发展进行前瞻性的报道和深入的历史解读,科学性、趣味性、思想性兼备。它立足于为大众历史爱好者提供既广泛又深入的历史知识,基本宗旨为“以中国视野,讲述全时空历史”。

内容推荐

陈仲丹、张建华、刘军主编的《中国国家历史(1\\2共2册)》作者囊括了海内外著名历史学者,着眼于历史细节,并对社会的新发展进行前瞻性的报道和深入的历史解读,是当下国内具潜力,富创新精神,具发展前景的历史通俗读物之一。

目录

国家记忆·中国

 看一台中国历史的大戏——何谓中国

 “居天地之中者曰中国”——石介《中国论》中的国家观念

 “天下”与“蛮夷”——古代中国的国家认同

 “夷”与“洋”:偏远的“他者”——近代中国观念与物质的双重变奏

专家视野

 希罗多德论幸福

历史资源

 白崇禧受严密监视的晚年

 陪都战时生活:一些可能曾被忽略的侧面

 明代“廉石”碑和它的主人

 毒药、炸弹与蔡元培

 兰学——揭开日本脱亚入欧的序幕

 引领日本近代化之路的铁路

历史故事

 西进路上的血泪与荣光

 从尤利西斯的“绳子”到布什的“笼子”

 曾国藩巧断“湖团案”

 走近孔子——孝悌之道,百善孝为先

历史随想

 历史的精彩在于富有故事性

 河西走廊游记

互动栏目

 历史是什么

书海阅历

 “最勇敢的日本人”井上清先生

 《中国基础教育学科年鉴》

 《老师的谎言》

 《德国青年运动》

 《光荣与梦想》

 《历史教学之巧》

国家记忆·俄罗斯

 身出何方?去往何处?——不“东”不“西”的俄罗斯/张建华

 俄罗斯性格/[苏]阿·托尔斯泰 著 索菲亚 译

 黑海门户克里米亚的前世今生/谈锋

 红场上的三次重要阅兵/俞紫梅

世界遗产·大足专题

 大足石刻:一座涤荡心灵的艺术殿堂/江涛

 大足石刻——“中国化的”佛教艺术/胡阿祥

 足的随想:从唯吾知“足”到大足石刻艺术/朱孟仪

 “牧牛”宝顶山/汤惠生

热点溯源

 1932,中共打响反腐“第一枪”/何立波

 东方的亮丽景色:海上丝绸之路上的中外交流/陈奉林

 “明治工业革命遗址”申遗就能洗白侵略史?/沈海涛

 美国、古巴断交前后的恩恩怨怨/毛永敏

 柏林,1945——来自前线的家书/戢炳惠

名家视界

 看一台中国历史的大戏——剧情提要/胡阿祥

 菩提叶与稻花:上古中印交通/王子今

 再造社会:19世纪欧洲的社会革命与化解/李宏图

历史散文

 我说南京/刘克明

生活史记

 嚼出来的帝国:口香糖的前世今生/史常余

试读章节

参观敦煌莫高窟,除了观赏彩塑外,敦煌壁画也是莫高窟艺术的精华之一。它虽然在石窟中主要是起对雕塑的补充与陪衬作用,以及对建筑的装饰与美化作用,但其数量最多,规模最大,艺术技巧最为精湛,内容最为丰富。它不仅有很好的观赏价值,同时也为我们对古代多方面的研究提供了极其珍贵的形象资料,是非常宝贵的艺术遗产。莫高窟现存壁画达5万平方米,可以分为尊像画、经变画、神话题材画、故事画、供养人画等类型。这些壁画在结构布局、人物造型、线描勾勒、敷彩设色等方面系统地反映了各个时期的艺术风格及其传承演变、中西艺术交流融会的历史面貌,堪称当今最大的艺术博物馆。

莫高窟所有的艺术作品大都出自无名塑像家和画家之手,但艺术水平完全可以和名家媲美。

我三次到莫高窟,两次是随讲解员引导参观的。每次只能参观九至十个左右的洞窟。第二次参观莫高窟,由于我们通过当地有关部门在敦煌艺术研究院找了一名专家不仅给我们作了比较专业的介绍,还让我们参观了几个没有对外开放的原始洞窟。这一次参观真正是一次历史与艺术的盛宴,也使我对莫高窟的艺术成就有了更深的了解。

我来到敦煌莫高窟,在参观之余,脑海里常会浮现出两个同莫高窟息息相关的人:王圆篆与常书鸿。王圆篆(约1850—1931年),湖北麻城人,在战乱时代到莫高窟人道修行。他作为一个道士以他的方式管理着佛教圣地莫高窟,尽管比较清苦,但他还是在此苦修30年,也应该说是尽了职的。清光绪年间(1900年6月22日),他在清除16窟积沙的时候,偶然发现了莫高窟藏经洞。藏经洞宝藏发现后,他步行50里到敦煌县城告知县令,后又挑选了两箱经卷给安肃兵备道,可是都没有引起宫府的重视。在政府对瑰宝漠视的情况下,无知使王道士做出使莫高窟宝藏受到空前的破坏的愚蠢行为。在藏经洞被发现后的7年后,英国人斯坦因、法国人伯希和等外国冒险家以极低的价格把藏经洞大量精美经卷运到国外。造成了不可弥补的损失。王圆篆把卖经卷得宋的银子修建了道观、整修了洞窟。也许他认为自己做了善事,但他不知道:他在不知不觉中已经成为千古罪人。但这也是那个时代造成的。今天,当我站在藏经洞口向里面张望,已经空空如也,只剩下一尊佛像孤零零地看着来来往往的游人,似乎在向人们诉说着那千古遗恨。当我迈着沉重的步伐离开莫高窟的时候,迎面看到了矗立着的王道士的舍利塔。一个道士却建了一座佛教的舍利塔,王道士也许正是这样一个尴尬的人物。

上帝确实是很公平的,莫高窟出了使宝藏散失的王圆篆,但也给了它被称为敦煌艺术保护神的常书鸿。常书鸿(1904一1994年),杭州人。青年时期,他留学法国,专攻油画。他的作品多次获奖,可谓前途无限。可当他在塞纳河河畔的旧书滩上看到了多本《敦煌石窟图录》后,深感震撼。强烈的民族心促使他毅然回国。从此,常书鸿把自己一生最宝贵的年华献给了敦煌艺术事业。他担任了敦煌艺术研究所的第一任所长,在生活条件异常艰苦的情况下,克服了难以想象的困难,修复、临摹壁画,搜集整理流失文物,出版画册,举办展览。为敦煌艺术倾其一生,为莫高窟宝藏的保护和研究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中国有太多的文物,又经历太多的灾难,正是有常书鸿等这样一批民族脊梁的保护,才使我们今天还能欣赏到这些民族瑰宝。我们怎么能不对他们怀着感恩的心呢!常书鸿去世后,并没有离开敦煌,他安息在莫高窟山门正前方一个高高的沙丘上,守护着曰牵夜挂的莫高窟。每次到敦煌,我都想去拜谒一下这位伟人的墓,在他的墓前献上一束花。深鞠一个躬。

P174-175

序言

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在人类历史义无反顾、不可阻挡地向前发展过程中,正义与邪恶、进步与反动、正能量与负能量不断博弈,导致人类社会盛衰兴亡的曲折交替,正是那些代表着正义的历史要素发挥的正能量,促进了人类社会逐渐向高级文明社会演进。通俗地讲,、历史就是在不同的时期,不同的地域,不同的人们互动产生的事物,在互动的过程中,当正能量起到主导作用时,社会就向前发展。人类历史的长河,就像一面巨大的镜子,给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的生活带来诸多启示。通过对过去的历史进行研判,可为今后历史进程中各种要素互动能否形成正能量进行预判。

人们只有正确认识历史,才能深刻地理解现实,更好地走向未来。当代史学家王斯德先生说,“历史是一部百科式社会教科书,是人类认识自我、反思自我、调适自我、超越自我的必修之学”,“是一部丰赡的人生教科书,具有多方面的社会教化和思想滋养的育人功能”。(王斯德《大学世界史,前言》,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年第1版)我们国家历史悠久,是四大文明古国中唯一一个历史不曾中断的国家,其根本原因就在于我们的文化一直传承至今,无数代中国人总结历史经验教训,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历经曲折,才形成了今天繁荣昌盛的和谐社会。

习近平主席在谈到中国梦和中国道路关系时说,“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这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条道路宋之不易,它是在改革开放30多年的伟大实践中走出来的,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多年的持续探索中走出来的,是在对近代以来170多年中华民族发展历程深刻总结中走出来的,是在对中华民族5000多年悠久文明的传承中走出来的,具有深厚的历史渊源和广泛的现实基础”。(习近平在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的讲话)这里讲的四个“走出来”,充分说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依据中国历史发展轨迹提出来的,充分说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道路是同中国的历史紧密相连的。走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都必须从历史中获得智慧,找出规律和汲取精神动力。

人类历史的巨轮迈入2l世纪,和平与发展已经成为主旋律。但是,人类面临的各种挑战,也给每个人的生活带来了不稳定因素。只有积极传递历史的正能量,抵制历史遗留的消极影响,人类历史才能避免灾难,健康发展。

改革开放促进国力持续增强,社会发展不断激发民众求知欲。今天中国人对历史文化知识的需求比任何时候都更加迫切。为满足广大民众对历史文化曰益增长的爱好与阅读需求,我们策划了《中国国家历史》系列连续出版物,其定位是底蕴深厚、呈现多元的高品位大众化历史文化读物。《中国国家历史》将主要依托历史学科,科学、生动地讲述过去与现在的社会重点、热点和具有历史文化价值的故事,并对当代社会的新发展,进行前瞻性深入解读。

所谓中国国家历史,用一句话概括:就是为正在复兴的中华民族横眼望世界、纵目瞩历史提供一个释放正能量的历史文化平台。《中国国家历史》志存高远,顶天搭平台,谈中外古今人事;立地写文章,扬大众历史风气。在聚集强大的专家团队的基础上,《中国国家历史》将广泛吸取民间精粹力量,尽最大努力满足民众的阅读要求,逐渐打造成民众学习与交流历史文化的重要平台。

以《中国国家历史》为起点,我们将继续策划一系列中国国家历史相关项目,实现由开发出版单产品,到形成项目产业链,打造中国高品位、全方位的历史文化产业平台。依托平台,我们将始终坚持历史文化产业发展的正确价值取向,以史实为依据,以高品位文化底蕴为核心,以大众化为目标,策划历史文化产业项目,将历史文化产业成果转化为文化生产力。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中国国家历史(1\2共2册)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译者
编者 陈仲丹//张建华
绘者
出版社 东方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06090964
开本 16开
页数 377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363
出版时间 2016-06-01
首版时间 2016-06-01
印刷时间 2016-06-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大众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图书小类
重量 0.828
CIP核字 2016139484
中图分类号 K2
丛书名
印张 2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15
175
25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23 5:18: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