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故里此去三十年
内容
试读章节

尽管是新中国成立之初,农村大地上还存在着很多积重难返的陋习和迷信,但盘龙村村民们并没有“贱名者长生”的心理。张草听了男人的话后如鲠在喉,一种彻骨的悲凉从心底涌起,哀莫大于心死。但是为了遵从男人的意愿,她还是顺从地点点头表示赞同。

十九年后,也是在那张床上,那张让她经历无数磨人的性爱和生产的床上,外祖母张草死到临头,在她短短四十年的生命里,她自己帮助自己断断续续生下了七八个孩子,每死去一个孩子她就如丧考妣般哭丧一次。十九年过去,顺利存活下来的只有三个——老大白池、老二白果、老幺白丹,从这共同的劫难出发,他们却走向了不同的人生。

张草临死前,三个孩子齐聚床前。那个长大了的女婴成了十九岁的少女白池,她还有一个弟弟和最小的妹妹。母亲行将死去,白池捂住自己的脸呜咽着,泪水如汩汩的山泉,从她的指缝中流出。躺在床上的张草已经面如死灰,她气若游丝地重复了十九年前的话:

“不要哭。”

然后她像安慰自己似的说道:“人死了就解脱了。”说完,她像当年生下白池一般,眼角淌出了一滴泪。

张草临死的那个时候,她那个暴躁的丈夫白二,早已在三年前逝世——他是村里第一个死于铁轨上的人。那一天盘龙山脉下第一次通火车,尽管火车并不会在盘龙村作停留,火车只是在山的那一头经过而已。盘龙村的男男女女还是像潮水一样,翻过了两座大山汇聚到了铁轨旁,准备迎接一场“视觉盛宴”。在水泄不通的拥挤中,她的丈夫白二奔赴了一场荒唐的死亡。因为当天的拥挤,又加上他喝醉了酒,急躁的白二与人发生了口角扭打起来,白二死死地拧住对方的胳膊腿不放,直到飞驰而来的火车将他们粉身碎骨地分开了。那时候张草的最小的女儿白丹刚出生八个月,得知男人死无全尸的消息之后,张草伏在自己床上做了一场惊天撼地的哭号,三天三夜,夜以继日,终于在一个白天如死亡般睡去。三个孩子惊慌他们的母亲是否是哭死过去,也让他们明白,原来死亡不只意味着沉睡。

直到张草行将死去之时,少女白池才亲眼看见了真正的死亡:她和弟妹们伏在母亲的奄奄一息上号啕大哭,并天真地想以此阻挡母亲那不可挽救的死亡,而母亲却纹丝不动地躺着,呼吸微弱。白池颤抖着抱起母亲,尝试着往她那干瘪的嘴里灌进一些中药汤水,奢求着一场起死回生。直到生硬慌乱的照料将两人都弄得精疲力竭,白池才将母亲安稳地放在了床上。刚放下,母亲就像是被救活一般醒了,她缓慢地支起了自己的身子,哀哭着说道:

“池儿,妈妈的奶子上疼哟,这都是你该天杀的爸爸折腾的呀……”  白池也跟着哭号,哭号着说不出一句话,不仅因为哽咽至无言,也因为不知母亲的病痛为何与父亲有关,无以作答。直至白池自己到了母亲那个年纪,她才明白这个疼叫乳腺癌,慢慢领悟的还有那个叫做“折腾”的动词。

白池不说话,张草却像那只还差一根稻草的骆驼那样,满嘴白沫地嗫嚅着,当然她的生命也似那只到达临界点的骆驼般,只等时间来覆上最后一根稻草了,最后张草像是交代遗嘱般对白池说道:

“池儿,妈妈就要走了,妈妈只求你一件事情,弟弟妹妹还小,你们是姐妹是姐弟,你要照顾他们长大,你不照顾,他们就会死,答应我,无论如何,将弟弟妹妹抚养长大,妈妈人了黄土也会感谢你的,他们长大会回报你的。”

说完,张草的目光像是一个急得焦头烂额的人一般,在三个孩子身上不住地徘徊,她竭尽全力地看着三个孩子,那深深的目光像是一块干枯已久、正在吸水的海绵。

白池看着她的母亲,把头点得如鸡啄米状,此刻,她不知道如何才能表达她对母亲的允诺。情急之下,白池抱起身旁的弟弟妹妹,在母亲面前泣不成声地说道:

“妈!您放心,有我一口粥就有弟妹一碗饭,天高地厚神仙养人,吃树皮、刨树根也够咱活,天上下雨有水喝,天干了我还有血给他们喝!”

待白池作完承诺之后,张草那晦涩的死亡之眼里竟然闪烁了一丝笑意,便闭上眼睛永远地离开了,前世今生的债都已还尽。

母亲张草逝世了。那时候白池长成了一个十九岁的少女,从来没有经历过爱情,就有了婚姻,她嫁到了山底下的一户方姓人家,也就是方芳后来出生、长大的那个家庭。白池慌乱地到了婆家又返回娘家,刚忙完新婚又奔新丧。

P4-5

后记

其实,写完之后我产生了一种失恋的悲伤,当我的笔在稿纸上停下的时候,我心里的愁苦就如同春潮般漫涨上来了。我深知盘龙村里的男女老少都只是我笔下虚拟的人物,我在写作的路上对他们言听计从、悉心备至、偶尔还为他们义愤填膺、伤感不已,我想自己已经算得上仁至义尽。但是,当我真的将她们送出了盘龙村,也就是终止在我的笔端时,许多真实离愁别绪朝我气势汹汹而来,我想到自己再也听不到她们的消息了,再也没有就会触摸她们的音容笑貌,再也不能体会她们的内心情感。我想象着从此以后她们会像孤魂野鬼一般飘荡在这个虚空的世上,但我期待的是能陪同她们再走一程。

“孤魂野鬼”们将会飘向何处我也不知道,但我希望遇上你。一想到她们也许会和你相逢陌路、执手同行、甚至交心一场,我就感到十分开心.但我又知道,这样的期待近乎奢望,甚至暧昧,我现在连对面的“你”都无法确定,又谈何猜测“你”能和她们产生怎样的感情。就好像我站在高山上,黑夜虚无时向脚下的山谷投出石块,我不能确定石块扔到了哪里.也不能确定扔出去了多远,但我仍然真心地期待着山谷里的回响。因为自己的热切期待,我甚至愿意把自己变成一枚书签附在纸张中,从而清晰地看到你阅读时的每一次叹息和微笑。

思虑跟随着手中的笔行进到此处,我突然领悟到了写作令人悲哀的孤单。曾经多少个夜晚,我一个人独坐桌前,感觉到万人同欢,灯光照在我脸上的时候,我能清晰地看见许多虚构的人物在我面前浮现出熟悉的容颜。但是此刻,我才明白这是一种多么虛幻的错觉。当这些画面和人物从我眼前离开,我就注定陷入了寻找的痛苦之中,不仅是为了验证曾经真实体会过的温暖,更是为了寻找朋友诉说我对笔下人物的思念。然而,这个“朋友”是那样遥不可及,也许这个世界上唯一与我有过眼神交换的.只是给我编书的编辑而已。

一切都是未知。不知道笔下的人物会去往何处,不知道自己会遇到哪个读者.但我真心地期待现实世界和虚拟世界里的人物都能成为我的朋友,我能有幸与你们相遇相知,到那时我也会像个标准的文艺青年那样诉说自己的苦楚和思念,正如曾经打动我的诗句所说的那样:若我会见到你,事隔经年,我该如何贺你?以眼泪?以沉默?

目录

正文

序言

天亮时分,合上《故里此去三十年》样稿,推开书房的落地窗,长安大街上已是车水马龙,我却还在书里,记忆还在山乡、还在江南村庄,还在想着方卫东、白池、白丹,还在想着方三姑那一口京腔。更在想象一个妙龄女性作家是如何刻画出这般人物形象,既符合历史变迁、个性刻画入木,又贴近那个时期的人物、性格。据我所知,在作者的经历中,完全不可能有一丝印记、划痕,即便是有无穷的空间想象力,也无法写出如此接近历史、背景吻合、接地气又天衣无缝的作品来。

认识周子衿,还是年初在湖南参加“两岸三地首届文学论坛”,她谦虚地送了一本杂志上发表的作品《影子》让我指导,当时由于时间关系,加上会议时间杂事多,给我送书的人也多,常态下送书人是不会回访问你看了没有的,然而,次日早晨我就接到了子衿的电话,礼貌诚恳地问她的《影子》我是否看过,意见如何。我一时语塞,只好如实地告诉她。因为忙碌,还无暇顾及呢,并表示一定拜读后与她交流。找出那本刊物。翻出《影子》,一下子我就被吸引了,我不敢相信,这样一篇生活气息浓郁、设想着作者本人又完全不可能有的经历,就连体验过的人都无法反映出来的文字,在她的笔下却如行云流水般跃然纸上。《影子》抓住了当今社会众生相之中的一个视角,用虚拟写实的手法,生动形象的生活语言叙述着一个完整的故事,使整个作品给读者似曾相识的感觉。倡导着大爱无疆,弘扬社会的正能量,使读者在作品中读到的似乎是发生在身边某一些人身上的故事。作品结构严谨、语言流畅、脉络清晰、给人以启迪。

深读对照两部作品后,对作者的好奇心促使我拨通了周子衿的电话,并迫不及待地问:“你现在从事什么行当?”她腼腆地告知:“现在还是在校大学生。”问及平日喜好,她轻描淡写地一带而过:“空读了些闲书。”可是多聊几句后,我由衷地感觉到,她并非是空读了几页闲书的人,看《史记》、读《论语》、研《诗经》。对中外文学史更是了如指掌,当今知名的文学著作,在言谈中更是张口即来。了解这些后,对她的质疑可就迎刃消去了,她年少妙笔,也就顺理成章了,作品中围绕着“故里”做足了功课,围绕着“变迁”做足了文章,你只要细细地品读就会被作者运用人与时空对话的写作手法所吸引,也一定会被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牢牢地抓住眼球,欲罢不能。

“故里”此去三十年,它诉说的是变革,是由家庭引向社会,从大山深处走出的一千人,几经磨砺又把外面的风带回来,再吹开那漫山遍野的杜鹃,弘扬着朴实的乡情,歌颂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可以不夸张地说,它是一部紧跟社会脉搏,追梦、寻梦、圆梦之作,字里行间透着光阴留下的印迹。

当然,作者由于自身阅历的不足,对一些事物的阐述略显稚嫩。背景拿捏得不够充分,但是,瑕不掩玉,无论你从哪一个视角去读它,也都会领略到光阴的美,印迹的痕。

以此为序。

内容推荐

由周子衿著的《故里此去三十年》讲述了主人公白池、白丹互为姐妹,白池和方芳是母女关系。她们都在不安定的环境下寻求着安全感,面对男性强权的爱与控制,面对“城镇化”转型带来的生活难题,她们释放了本真的人性、母性、天性,甚至是奴性、神性、兽性……白池作为一名中年妇女,挣扎与耕耘在自己的家庭生活中,她代表所有中国农村女性完成了一场修行。白丹以一条“如果没有很多爱,那么便要很多钱”的生活信念贯穿着整个青春,终是对爱情的误会一场。方芳是现代教育下成长起来的知识女性,她无需克服自身的无知与偏见,但是这个世界对于一个单打独斗的女子而言也太过艰难。她们都是女人,但“女人”不单意味着性别。这个“故里”和中国大多数乡村一样,平凡却温暖,经历阵痛依旧顽强,每一处能找到怀念的地方都值得读者的乡愁落脚。

编辑推荐

由周子衿著的《故里此去三十年》以“城镇化建设”转型为背景,立足于当代农村,刻画和描摹在这一“城镇化”转型过程中巨大的矛盾冲突和冲突下的人物。面对土地的丧生,面对经济转型的巨大挑战和诱惑,面对爱情和亲情的发难,面对种种人生课题。她们或争鸣或哀叹,或勇敢或彷徨,或矢志不渝或迷途知返……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故里此去三十年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周子衿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江西人民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210072225
开本 16开
页数 238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60
出版时间 2015-05-01
首版时间 2015-05-01
印刷时间 2015-05-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大众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376
CIP核字 2015084619
中图分类号 I247.57
丛书名
印张 15
印次 1
出版地 江西
235
165
14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7 21:19: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