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梁衡文存(珍藏版共3册)(精)
内容
编辑推荐

《梁衡文存(珍藏版共3册)(精)》包括《跨越百年的美丽》《不要辜负属于你的时代》《万水千山行遍》三卷本,是知名学者、文章大家、新闻名家、青年导师梁衡先生首套珍藏版“文存”,囊括作者40余年寻访历史与文化现场、洞察时代家国、行走山川大江、观览名胜古迹、体察民风民俗等方方面面的思考精髓,内容深入且全面。深刻的见解,深远的视野,精粹的文笔,堪称当代学者读史阅世的典范篇章。

内容推荐

知名学者、文章大家、新闻名家、青年导师梁衡首套珍藏版《梁衡文存(珍藏版共3册)(精)》,包括《跨越百年的美丽》《不要辜负属于你的时代》《万水千山行遍》三卷,堪称迄今为止全面反映梁衡先生人物传记、政论随笔、游记散文的文本。

目录

跨越百年的美丽

 梁晓声-静夜时分的梁衡

 季羡林-追求一个境界

 壹

觅渡,觅渡,渡何处

大有大无周恩来

跨越百年的美丽

文章大家毛泽东

把栏杆拍遍

 贰

这思考的窑洞

假如毛泽东去骑马

毛泽东翻脸

韶山毛泽东图书馆记

周恩来的普世价值

周恩来让座

周恩来为什么不翻脸

一个伟人的生命价值

 叁

二死其身的彭德怀

一个尘封垢埋却愈见光辉的灵魂

一座小院和一条小路

邓小平的坚持

邓小平认错

朱镕基不修传

朱镕基改稿

李瑞环的文风

 肆

乱世中的美神

青州说寿:一个永恒的范仲淹

心中的桃花源

读韩愈

读柳永

最后一位戴罪的功臣

 伍

百年明镜季羡老

与朴老缘结钓鱼台

追寻那遥远的美丽

忽又重听走西口

你怎么就是得不到爱

百年革命,三封家书

你不能没有家

梁思成落户大同

宋子文怒辞外长

 陆

青山不老

一个没有被荣誉宠坏的人

以后这样的人不多了

看见绿色就想起了你

事业便是你的宗教

白杨树下的身影

热炕

桑氏老人

 柒

人格在上

说经典

文章五诀

提倡写大事、大情、大理

书与人的随想

背书是写作的捷径

用文学来诠释政治

我写《觅渡》

一片历史的青花

 梁衡-跋 永恒璀璨的人性之光

不要辜负属于你的时代

 梁晓声-静夜时分的梁衡

 季羡林-追求一个境界

 壹

爱国的理由

说时尚

说兴趣

嫉妒论

笑谈真理又何妨

读书是为了生命的完整

如何用科学思维讲故事

中学生不可缺少的四种素质

匠人与大师

人人皆可为国王

母亲石

故乡的基因

 贰

学问不问用不用,只说知不知

我们顶住了一场破坏性考验

地震教我们如何说话

假奶粉拷问真道德

让法律保护阳光

警惕学习的异化

美是什么

我看舞蹈的美

语言文字是民族生命的一部分

文化贴牌是自杀

怎么区分低俗、通俗和高雅

肢体导演张艺谋

题为根干,戏为枝叶

 叁

什么是政治

老百姓怎么看政治

权力是人民给的

不患不均而患不明

居官无官官之事

用其力还是用其心

淡泊:政治家的修身戒条

清贫之碑

普京独行在空旷的大街上

谁敢极言?谁能极言?

碑不自立,名由人传

让形式不再只是形式

一把跪着接过的钥匙

山中夜话

 肆

说官德

实事求是为什么这样难

怎样才能实事求是

说文风

开会与讲话

有感于干部不会说话

发言时少些表扬与自我表扬(外一则)

当干部与写文章

干部何必展示才艺

为什么不能用诗作报告

官员答记者问的14个不要

 伍

忠诚老实 言行一致

弄虚作假是事业的大敌

心中要有主义有信仰

应有更高的精神追求

享受岂能是头衔

杂谈九则

对政治人物不应称爷爷

上北戴河不办公书

 陆

人与石头的厮磨

做人如写字,先方后圆

人生没有返程票

石头里有一只会飞的鹰

反求我心 大慧大觉

砍的不如旋的圆

享受人生

小细节 大道理

还有八种人不很幸福

节的联想

凌晨就诊记

试着病了一回

夜市

太原往事

海思

 柒

记者的责任

记者的素质

名记者的四条标准

手中一管墨,胸中墨一桶

新闻的生命力即政治生命力

“哇”字牌通讯

“要”字牌言论

 捌

毛泽东怎样写文章

《岳阳楼记》是怎样写成的

为文第一要激动

词汇的力量

影响中国历史的十篇政治美文

 梁衡-跋 文章为思想而写

万水千山行遍

 梁晓声:静夜时分的梁衡

 季羡林:追求—个境界

 壹

在欧洲看教堂

佩莱斯王宫记

迈索尔土王邦寻旧

特利尔的幽灵

奉献给死者的艺术

被缓解稀释和冲淡了的环境

挽留自然,为了我们的生存

 贰

古城平遥记

晋祠

清凉世界五台山

恒山悬空

娘子关上看飞泉

麻田有座彭德怀峰

杏花村访酒

芦芽山

冬日香山

草原八月末

乌梁索海,带伤的美丽

三十年的草原四十年的歌

河套忆

 叁

那青海湖边的蘑菇香

石河子秋色

西北三绿

榆林红石峡记

壶口瀑布

永远的桂林

苏州园林

武夷山:我的读后感

山还是那座山

雨中明月山

天星桥:桥那边有一个美丽的地方

平塘藏字石记

冬季到云南去看海

武当山,人与神的杰作

 肆

武侯祠:一千七百年的沉思

大渡河上三首歌

九华山悟佛

泰山:人向天的倾诉

在青岛看房子

圣弥爱尔大教堂

长岛读海

夏感

秋思

年感

 伍

一棵怀抱炸弹的老樟树

周恩来手植腊梅赋

这里有一座古树养老院

带伤的重阳木

左公柳,西北天际的一抹绿云

长城、古寺、红柳

燕山有棵沧桑树

秋风桐槐说项羽

万物有缘铁锅槐

死去活来七里槐

树殇、树香与树缘

吴县四柏

 陆

红毛线,蓝毛线

印在黄土地上的红手印

一个大党和一只小船

蒋巷村的共产主义猜想

马列公园赋

嘉兴南湖红船之铭

西柏坡赋

平凉赋

广安真理宝鼎记

 柒

在美国说钱

和秋相遇在莫斯科

一个公开透明的人

没有胡子的列宁

印度的花与树

到处都伸出一双乞讨的手

生存线以上的人生色彩

平壤的雪

 捌

文章要当钻石磨

散文美的三个层次

教材的力量

书籍是知识的种子

我的阅读经历

 梁衡:跋 山水为伺有美感

试读章节

树的主干是政治,是哲学,是世界观。本来一种宗教就是一种对世界的看法,又是依此对现实世界的做法。当我在梵蒂冈参观时,立即感到它对世界的影响和干预。那天正赶上一个月末的星期日,每月只有这一天梵蒂冈宫才对外开放。我们去得早,圣彼得教堂外广场上还没有什么人。环顾四周,我隐隐感到一种王气、霸气。这里虽是宗教建筑,但绝没有五台山、峨眉山上绿树映古寺的世外之感,也没有灵隐寺里青烟绕红烛的世俗之情。教堂的正面八根大理石柱巍然矗立,就差没有盘龙在上了,而宽敞的台阶,深幽的门厅,简直就是一座君临天下的皇宫大殿。殿的左右两侧伸出两个弧形的石柱长廊做环抱状,揽着一个广场,有囊括宇内、怀抱四海之势。这种建筑构思哪里是消极出世的宗教,简直就是积极人世的帝王。事实上在欧洲,在地中海沿岸,从古代起教皇和世皇就在斗,争夺治民之权,斗得难分难解,教会干预政治从来就没有停止过。公元756年,法兰克国王丕平为酬谢罗马教皇助他登上王位,将新夺得的意大利中部大片土地赠给教皇,史称“丕平赠土”。从此,只统治精神世界的教皇也有了土地、臣民、军队、赋税,有滋有味地做起了既有精神又有物质的真皇帝,历史上也多了一个新名词:教皇国。欧洲的政治纠纷、军事争夺、王室更替,甚至科学、思想领域它都要干预,直到为新国王行加冕礼,其权势到13世纪达到顶峰。1870年意大利下决心收复了罗马城四周的教皇领土,教皇避居城西北角的梵蒂冈。直到1929年,墨索里尼才和教廷正式签订了条约,承认这个独立的梵蒂冈城国。梵蒂冈的正式居民只有一千人,但有自己的军队、报纸,还发行邮票。它在政治思想方面的影响却远远超出它这个只有零点四四平方公里的国界,世界上几乎凡有基督教的地方都有它的影子。

我们从梵蒂冈宫出来时,正是教皂难得的一次出来与教民见面,据说是在哪一个阳台上。白云仙鹤,幽幽邈邈,不见其人,只听见麦克风里隐隐嗡嗡的声音,而我们来时空旷的广场上已是一片黑压压静悄悄的人群。后来我们进去看圣彼得教堂,教堂内富丽堂皇,游人如织,自是一番景象。在这热闹之中还有数处恬静,就是立于墙脚的几个忏悔室,每个室前默默地排着一行人,最前面的一位已经跪伏在窗下,听着布帘后不识其面的神父为自己做心理解剖。看着这巍峨如皇宫的教堂,这教堂内外虔诚的大众,你不得不承认宗教是一种力量,一种政治和思想的势力。

马克思说:“宗教是人民的鸦片。”吉本所著的《罗马帝国衰亡史》中有一段妙论:“盛行于罗马世界的各式各样的崇拜,都被人民看作同等的正确,哲学家则把它们看作同等的荒谬,而地方行政官则把它们看作同等的有用。”宗教和政治从来是联姻的,见不得又离不得的,互相利用的。佛教在中国也曾走过同样的路,一时被皇帝利用,封什么护国禅寺、国师,拨给土地、佃户,一时又灭佛烧庙。同是一个唐朝,宪宗时耗资动众,修塔建庙,大迎佛骨,甚至误导百姓倾囊捐银,断臂焦指,以表虔诚。韩愈就因上书反对此事,“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阳路八千”。到武宗时就来一个全国灭佛运动,庙宇统统烧光,弄得我们现在考古,研究唐以前的古建筑都很难。幸亏有一座藏在五台山下的佛光寺,因路径偏僻,未被烧掉,20世纪30年代为梁思成考证发现,算是孑遗的孤宝。这种忽而捧之,忽而摧之,全是利益之争,权术之用。宗教也就忽明忽暗,成了一个难以捉摸的幽灵。我在梵蒂冈城里散步,时而觉得梵蒂冈宫和圣彼得教堂有一种君临天下的辉煌,时而又觉得它向隅而泣在咀嚼历史的凄凉。你看教堂阴沉的身影,墙壁、穹顶上那被风雨冲刷的斑痕,它倒像一个历经宦海沉浮的政客。它顽强地坚持自己的立场,狡猾而又宽容地笼络民众,拼死地和政敌搏斗,所以才这样伤痕累累,面色冷峻。

《万水千山行遍》P17-19

序言

追求一个境界——谈梁衡的散文

最近几年,我在几篇谈散文的文章中,提出了一个看法:在中国散文坛上有两个流派。一个流派主张(或许是大声地主张),散文之妙就在一个“散”字上,信笔写来,松松散散,随随便便,用不着讲什么结构,什么布局,我姑且称此派为“松散派”。另一个正相反,他们的写作讲究谋篇布局,炼字断句,我借用杜甫的“意匠惨淡经营中”一句话,称此派为“经营派”,都是杜撰的名词。我还指出,在中国的文学史上,散文大家的传世名篇无一不是惨淡经营的结果。

我窃附于“经营派”。我认为,梁衡也属于“经营派”,而且他的“经营”无论思想内容还是艺术表现都非同寻常。即以他的写人物的散文来说,一般都认为,写人物能写到形似,已属不易,而能写到神似者则不啻为上乘。可是梁衡却不以神似为满足,他追求一种更高的水平,异常执着地追求。但是他追求什么呢’我想了好久,也想不出一个恰当的名词。我曾想用“境地”,觉得不够。又曾想用“意境”,也觉得不够。也曾想用“意韵”、“韵味”等等,都觉得不够。想来想去,我突然想到王国维的“境界”,自认得之矣。“境界说”是王国维论词的新发明,《人间词话》有很多地方讲到“境界”:

词以境界为最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

境非独谓景物也,喜怒哀乐亦人_中之一境界。故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否则为之谓无境界。

“境界”,同“性灵”、“神韵”等一些文艺理论名词一样,是有一定的模糊性的,颇难以严格界定其含义,但是统而观之,我们是能够理解的。这是一个富有启迪性、暗示性、涵盖性的名词,上举《人间词话》最后几句话可以给我们一些启迪。现在从梁衡散文中举出一个例子来,他的名作《觅渡,觅渡,渡何处》是写瞿秋白的。瞿秋白这个人才华横溢,性格中和行动中有不少矛盾,梁衡想写这样一个人,构思了六年,三访瞿秋白纪念馆,迟迟不敢下笔。他忽然抓住了“觅渡”这个概念,于是境界立出,运笔如风,写成了这篇名作。

梁衡是一位肯动脑、肯刻苦,又满怀忧国之情的人。他到我这里来聊天,无论谈历史、谈现实,最后都离不开对国家、民族的忧心。难得他总能将这一种政治抱负,化作美好的文学意境。在并世散文家中,能追求、肯追求这样一种境界的人,除梁衡以外,尚无第二人。

后记

山水为何有美感

人与自然的交流是一个永恒的话题。人从自然中索取物质,维持生命,同时又从它身上感悟美感,培养审美能力。大自然靠什么给人以美感呢?它蕴含有许多美的要素,如对称、和谐、奇巧、虚实、变化、新鲜等等。这些要素我们在人类的精神产品中,如小说、戏剧、绘画、音乐中都可以找到,而在大自然中早就存在,并且更为丰富。这些东西再简化一点就是三样:形状、颜色、声音。形、色、声这三样基本东西,经对称、和谐、奇巧等的变化组合,就出现无穷无尽的美。美的要素在自然中最多,远远多于人为的创造,所以艺术强调师法自然,杜甫说“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刘海粟十上黄山“搜尽奇峰打草稿”。

客观的景物和人怎样沟通、交流、融合而共同创造一件艺术品呢?是通过人与自然的交流,通过艺术家的观察、再创造。刘勰说“目既往还.心亦吐纳”,是通过眼睛观察,内心思考,经过一番酝酿吐纳之后才加工出来的。这些要素作用于人,激活人的美感有三个步骤。一是以美形引人,二是以美情感人,三是以美理服人,由形及情及理。我们看到鲜艳的花朵、奇伟的山峰、行云流水,这些美好之物就会被吸引。不论是人还是山水,只要美,人就喜欢。有学者研究动物也有趋美厌丑的本能,不过与动物不同,人能将这种美感上升到感情,并形成一种定式,于是相应于景色的明暗便有心情的好坏,物象之异可转化为精神之别。小石潭的凄清,荷塘月色的宁静,范仲淹所谓物悲物喜,这就是意境。

人们还只满足于自然中的形向主观的情的转化,又进而求理。因为哲理本身的逻辑美,在自然中也能找到相似的形象,它们灵犀一点可相通。如山之沉毅、海之激荡、云之多变等,人们从美的形、色、声中不但可以悟到美好的情感,达到美好的意境,还能悟出一种哲理的美,逻辑的美。周敦颐见莲花就悟出“出淤泥而不染”的做人之理;朱熹诗云“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观书有感》),这是讲做学问的理。又像练气功常说的精、气、神,炼精化气,炼气化神。在散文写作上就是美的三个层次:描写美、意境美、哲理美。

但是,并不是所有的山、水、树、木、草、石都会产生美感。大自然如人群一样。美人罕见,好景难求。因为美是一种巧合,不管人,还是自然,是由无数因素随机地排列组合而成,最佳的组合机会只有那一瞬。在人,便有倾城之美,绝代佳人;在景,便有了奇峰秀水、天下胜境,贵州的黄果树、天星桥就是这样的。自然美景不可多得,不能再造。我们都知道文物古迹很珍贵,就是因为宏观世界不能重复,自然美景也是这样,失去了就永不再来。滕王阁被火烧了,只有到《滕王阁序》里去体验它。只有保护才能开发,开发包括物质的和精神的。旅游开发,卖门票挣钱,拉动消费这是物质方面的开发;把山水的美感挖掘来,转化为文、诗、歌、影、画等艺术品,提高人们的审美,这是精神方面的开发。为什么名山名水名人去得多,因为它的审美价值大,便于开发成精神财富。过去讲人战胜自然,现在我们讲人与自然和谐这是一种进步,但这只是一小步,是物质层面的生态平衡,其实下面还有精神层面的交流,审美方面的挖掘利用。一个小康社会,除了物质的充裕,还得精神丰富,精神财富中审美是一大内容。大自然就是一个最大最好的美育课堂,山水会像绿树释放氧气一样,不停地为我们释放美感,会像书本润泽我们的心田一样,不停地润泽我们的灵魂。这山水中一树一石都是一个普通的教员,而那些名山名水就是特级教授了。我们要永葆一种崇敬、虔诚之心,向自然汲取美感,这是更高层次的人与自然的和谐。

一个人生活半径是有限的,人们在自己的生活圈内所能感受到的美.特别是精神方面的美就更有限。这就要靠艺术、靠传媒,文章正是担负了这方面的功能。它能将一景一事之美播向全球,能将一人所感之美传于万众。一部美学,就是研究文学、艺术如何表现美。每一位作家都在努力挖掘生活中的美,加工它,传播它,同时在这过程中又创造出一种艺术之美,感染读者,装点生活,改造生活。所谓作品的震撼力、感染力,就是美的和弦、美的共振。作家与读者问的共振效果越强,作品就越成功。一些作品之所以被称为世界名著、古典名著,就是因为它的振波之强是可以纵横遍全球,上下数千年。谁能找到那个美的兴奋点,谁就是那个有幸发现断臂维纳斯的牧童。

美在哪里?美在山水之间,这是大自然的杰作。美在生活深处,这是人与人碰撞的火花。美在伟人的生命中,这是人格力量。因为留心美,我就有了一些关于美的记录和感悟。

梁衡

2016年1月5日

书评(媒体评论)

梁衡总能将满怀对国家民族的忧心,化作美好的文学意境。在并世散文家中,能追求、肯追求这样一种境界的,尚无第二人。

——国学大师季羡林

梁衡作品体现了对自然山川美、历史文化美、生活真谛美、语言文采美的追求。《晋祠》等作为范文收入中学课本,其思想内容、审美观点、遣词造句都无可挑剔,无愧于“教科书水平”。

——冯牧,著名作家中国作协原副主席

我喜欢梁衡散文,一如尊敬他的为人,他的作品给我不少营养。与历史人物敞开心扉对话,他就变得火花四溅,文字也恣肆张扬起来……《觅渡》等多篇作品入选中小学教材,堪称文章典范。

——梁晓声,著名作家

喜欢梁衡先生的文章,不仅因为文字美、结构好、立意高,更因为字里行间的那种凛然大义、磅礴大气、诚挚大爱、剖肝沥胆、刻骨铭心,饱含着对国家民族的忧心和人性的真挚,让人一读倾心,掩卷难忘。

——卢新宁,《人民日报》副总编辑:

梁衡的思想高度使他的文章表现出大家之气,不像古今那些力求精致而趋于小气的作者。严肃而重大的题材自不必说,即使小题材也能以小见大。

——王梦奎,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原主任

梁衡先生写文章绝不随手随性,每一篇都广集资料,慢蕴情感,遇到合适的时机和灵感便一挥而就,文传四海。中学生要学习梁衡先生的这种文章“经营之道”,多读、多想、多写,才能写出真正的美文。

——翟小宁,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校长语文特级教师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梁衡文存(珍藏版共3册)(精)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梁衡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中国青年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15340166
开本 16开
页数 1179
版次 1
装订 精装
字数 1080
出版时间 2016-04-01
首版时间 2016-04-01
印刷时间 2016-04-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大众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2.41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丛书名
印张 7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37
176
90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3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1 1:02: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