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帕尔街的男孩/世界儿童文学精选
内容
编辑推荐

莫尔纳·费伦茨所著的《帕尔街的男孩/世界儿童文学精选》是一部成长小说,讲述了一个关于勇敢、荣誉、真理和激情的美丽故事。作者将人生的方方面面:学校与游戏、友谊与背叛、凝聚与矛盾、胜利与死亡等等都写进了小说,以儿童的视角写出了匈牙利儿童天真可爱和渴望成长的内心世界。文笔幽默,感情真挚,主要人物形象栩栩如生,令人难忘。这部小说誉为世界文学中最美的少年儿童小说之一。

内容推荐

莫尔纳·费伦茨所著的《帕尔街的男孩/世界儿童文学精选》小说的背景发生在1889年的春天,小主人公们来自两所佩斯的学校。小说讲述了“帕尔街的男孩”(将帕尔街空地视为自己的空地)与“植物园帮”之间为了守卫领地与抢占领地而展开的“战争”和“较量”。

目录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第六章

第七章

第八章

第九章

第十章

译后记

试读章节

十二点三刻,正是博物学教室的讲桌上漫长而失败的实验结束之时。终于,作为对同学们焦急不安的等待给予的奖赏,在本生灯无色的火焰中,一条漂亮的有着绿宝石颜色的泥鳅非常艰难地燃烧起来。这表明,老师想证明能把火焰染成绿色的那种化合物确实把火焰染成了绿色。我说过:现在是十二点三刻整,就在这个胜利的瞬间,隔壁的院子里一架手摇风琴响了起来,所有的严肃随即中止。

在这个温暖的三月天,窗户都敞开着,音乐乘着清新的春风的翅膀飞进教室。这是一首欢快的匈牙利民谣,但手摇风琴奏出的曲调听起来却像是进行曲,而且是那样的喧嚣,那样的有维也纳的韵味,以致全班人都想笑,甚至有一些人还真的笑了。

本生灯里绿色的泥鳅在快乐地燃烧着,不知何故,只有坐在第一排长凳上的几个男生在盯着看,而其他人都在朝窗外看,通过窗户可以看见临近的小房子的顶部。在远处,可以看见沐浴在中午可爱的阳光中的教堂的塔,塔上时钟的时针快活地向十二点的方向迈进。在他们注视窗外的时候,随同音乐声一起飞进教室的还有另外的不和谐的声音。马拉轨道车的车夫们按响了喇叭,一个女仆在某个庭院里唱歌,但她唱的与手摇风琴所演奏的曲于完全不同。

全班人开始坐立不安。一些人开始翻动放在长凳上的课本;那些爱整洁的人则擦拭着他们的羽毛笔;博卡封上了他那缠着红色皮革的小墨水瓶,这是一个非常灵巧的装置,墨水从来不会从里面流出来,只有在它被塞进衣兜里时墨水才会流出来;切莱在收拾书页,这些书页在他那里就代替了课本,因为切莱是个讲究衣着和外表的人,他不像别人那样把所有的课本都夹在腋窝下,而是习惯仅把所需的书页带来,他把这些书页细致地分装在所有的内衣和外衣的兜里;坐在最后一排长凳上的丘瑙科什打了一个大哈欠,活像一只百无聊赖的河马;魏斯把自己的衣兜掏了个底朝天,抖掉了里面所有的面包渣,这些渣子是从当天早晨的半月形面包上掉下来的。从十点钟到一点钟这段时间,魏斯在衣兜里把面包掰成小块拿出来吃;盖雷布的脚在长凳下开始滑动,就跟人将要站起来时做的动作一样;鲍劳巴什明目张胆地在长凳下把防水布铺在膝盖上,把课本按大小放在里面,然后用一根带子捆扎起来,由于用力过猛,连长凳也嘎吱作响,他自己的脸变得通红——总之,每个人都在做着离开的准备,唯独老师没有意识到五分钟后一切都将结束,因为老师用他那安详的目光在孩子们的脑袋上方扫视了一遍,说:

“怎么啦?”

教室里一下子安静了下来。死一般的寂静。鲍劳巴什不得不把绳子松开,盖雷布把自己的腿收起来,魏斯又把衣兜翻回去,丘瑙科什用手捂住自己的嘴打哈欠,切莱不再管那些“书页”,博卡迅速把红色墨水瓶塞进衣兜,他感觉到漂亮的蓝色液体立即开始从瓶里往外渗。

“怎么啦?”老师重复了一遍。这时,每个人都已经一动不动地坐在了自己的位置上。然后,他朝窗户看去,手摇风琴的声音通过窗户快乐地传了进来,它似乎是要让每个人都感觉到它不受老师的纪律约束。但是,老师严厉的目光还是朝手摇风琴的方向看去,他这样说:

“琴盖伊,把窗户关上!”

琴盖伊个头矮小,是第一排长凳上的第一个人,他起身去关窗户,小脸蛋上的表情严肃而认真。

这时,坐在长凳最边上的丘瑙科什伸长脖子,悄悄地对一个金发小男孩说:

“注意,奈迈切克!”

奈迈切克用眼睛的余光向身后看了一眼,然后朝地上看去。一个小纸团滚到了他的身边。他捡起来,将其展开。其中的一面写道:

请递给博卡!

奈迈切克知道,这只是写收信人姓名的那一面,而信本身,也就是真正要说的话写在纸的另一面。但奈迈切克是一个品性坚强的男子汉,他不想看别人的信。因此,他也把它揉成一团,等待合适的时机。现在,他把脖子伸向两排长凳之间的空隙,悄声说:

“注意,博卡!”

现在,博卡朝地上看去。地是传递信息的天然交通工具。的确,一个小纸团滚了过来。在纸的另一面,也就是金发男孩奈迈切克出于诚实而没有看的那一面这样写道……

P1—P4

序言

在匈牙利首都布达佩斯第8区即约瑟夫城,帕尔街只是一条毫不起眼的街道。一百多年前,在这条街与玛利亚街的拐角处,曾有一片儿童玩耍的空地。但在19世纪与20世纪之交的城市建设浪潮中,一栋楼房在这里拔地而起,儿童心目中的这个快乐王国随之消失。

1905年,年仅27岁的莫尔纳·费伦茨以帕尔街上的这片空地为背景,创作出小说《帕尔街的男孩》。小说题材独特,人物可爱,故事温馨而又令人伤感。

故事发生在1889年的春天,小主人公们来自佩斯的两所中学。住在帕尔街一带的男孩子们把这片空地视为自己的地盘,他们被称为“帕尔街的男孩”。另一帮男孩子则在距离空地不远的植物园活动,他们被称为“植物园帮”。“植物园帮”苦于没有打球的球场,于是就打起空地的主意,想通过武力将其夺走。这样,一场惊心动魄的“战争”就在两帮男孩子之间展开了。帕尔街的男孩子们决定,在首领博卡的领导下誓死保卫空地。他们有严格的军队等级制度,瘦小的奈迈切克是他们中唯一的一名列兵,他渴望立功,晋升军衔。奈迈切克先是与博卡等人一起潜入植物园侦察敌情,后来又独自勇闯植物园,但他为自己的勇敢付出了惨重的代价:出于偶然或逼迫,他不得不洗了三次凉水澡,因此患上感冒并染上肺炎。那个时候,抗生素还没有被发明出来,肺炎常能致命。在“战争”日,正发高烧的奈迈切克从家里溜出,突然出现在战场上,将“植物园帮”可怕的首领阿奇·费里击倒在地,他的勇敢表现扭转了战局,使得帕尔街的男孩子们获得了胜利,将对手赶出了空地。

在帕尔街的男孩子们中,一些人成立了一个孩子气十足的“油灰协会”,奈迈切克就是其忠实会员。博卡是帕尔街的男孩子中唯一成熟的男孩子,因此他没有参加“油灰协会”。由于误解,协会将奈迈切克宣布为叛徒,并将其姓名用小写字母写进协会的记录簿,这深深地刺痛了奈迈切克幼小的心灵。“战争”结束后,协会决定为奈迈切克恢复名誉,并派遣代表团前去向他道歉。但为了推举代表团团长,协会的会员们居然产生了激烈的争论,争论持续了半个小时。可当他们终于来到奈迈切克身边时,为时已晚,奈迈切克已经死去。博卡很快知道了一件事:他们将失去空地,因为空地的主人要在上面盖一栋楼房。见证了奈迈切克死亡的他开始思考一个问题:生命是什么?

这就是这部小说的故事梗概。

从1905年10月起,布达佩斯的一个周刊《学生报》首先对这部小说进行了为期半年的连载。1907年,这部小说首度以书的形式出版,但一经出版便成为文学经典,且至今常销不衰。

这部小说是匈牙利小学生的必读书目之一,一代又一代的匈牙利儿童就是读这部书长大的。尽管这是一部少年儿童题材的小说,但它却不仅仅是一本儿童读物,可以说是老少皆宜,深入人心。这部小说迄今已被翻译成近四十种语言。自1917年以来,匈牙利、美国和意大利多次将这个故事搬上银幕,其中影响最大的当属匈牙利著名导演法布里·佐尔坦1969年执导的匈美合拍同名影片。

一部以中学生为题材的小说何以能受到如此广泛的欢迎呢?简单地说:作者将人生的方方面面——学校与游戏、忠诚与背叛、凝聚与矛盾、胜利与死亡等都写进了小说,以儿童的视角写出了匈牙利儿童天真可爱和渴望成长的内心世界。文笔幽默,感情真挚,主要人物形象栩栩如生,令人难忘。在小说诞生百年之后的今天,小说的艺术魅力居然一点儿也没有褪色,小说的故事读来依然清新、有趣。更难能可贵的是,世界上任何地方的人都可以看懂这部小说,而且感同身受。这一点可不是任何作家都能做到的,但莫尔纳·费伦茨却做到了。难怪有评论将这部小说誉为世界文学中最美的少年儿童小说之一。

小说的作者莫尔纳·费伦茨于1878年1月12日生于布达佩斯的一个犹太人家庭,父亲是一名医生。1887年至1895年,他的中学时光在约瑟夫城的洛尼奥伊新教中学度过。小说中帕尔街的男孩子们上的那所中学就是这所中学。小说也正是作者在对中学时光回忆的基础上写成的。上大学时。他先后在日内瓦和布达佩斯学习法律专业,但他从小就对文学和戏剧产生兴趣。1901年,他以讽刺小说《饥饿城》在文坛初露头角。同年,发表中篇小说《一只没有主人的船的故事》。《帕尔街的男孩》是他的小说代表作。

莫尔纳·费伦茨还是一名优秀的剧作家。1902年,他的首部戏剧《医生》上演。他一生创作的戏剧作品超过二十部,是匈牙利20世纪二三十年代最受欢迎的剧作家。其中,写于1909年的戏剧《利利欧姆》被认为是他最成功的戏剧,匈牙利、法国、美国先后四度将其搬上银幕,纽约百老汇经典音乐剧《天上人间》和1956年的好莱坞同名电影均改编于此剧。写于1928年的戏剧《奥林匹亚》也先后三次被拍成电影,其中包括由著名影星索菲亚·罗兰主演的好莱坞电影《深宫春怨》。在他的小说和戏剧作品中,至少有十部作品被改编成电影。莫尔纳·费伦茨因此成为20世纪世界上最知名的匈牙利作家。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莫尔纳·费伦茨当过战地记者,1916年出版《一个战地记者的回忆录》。1937年,为了躲避纳粹的迫害,他离开祖国前往瑞士,1939年移居美国纽约。1947年,莫尔纳·费伦茨加入美国国籍。在美国他患上了抑郁症,但却继续从事剧本和戏剧创作。他一生有过三次婚姻,前两段婚姻都比较短暂,与第三任妻子道尔沃什·莉莉于1926年结婚。道尔沃什·莉莉是一名匈牙利演员,但在他生命的最后十五年,他们却聚少离多。1952年4月1日,莫尔纳·费伦茨因胃癌去世,享年74岁。他长眠于纽约的林登山墓地,墓碑上刻着《利利欧姆》中的一句台词:“你现在睡吧,利利欧姆。”

后记

一般而言,人的童年应该天真烂漫,充满乐趣。大概是因为我的童年太过于单调乏味,所以在阅读《帕尔街的男孩》的过程中,我的内心充满激动与兴奋,仿佛自己跟随小说中的小主人公们重新经历了一次童年。

这是一种少有的阅读体验,也是一种非常愉快的精神享受,于是便产生了将其翻译成汉语的冲动,目的是让包括我的孩子在内的广大的中国少年儿童也能读到这部匈牙利文学名著。

在翻译和校对小说的过程中,我的心依然一次次地被故事情节打动。我只能说,这归功于小说跨越时代的艺术魅力。

现在,我将我了解到的一些与小说相关的背景知识或逸闻趣事向读者做一简单介绍,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这部作品。

小说的故事属于虚构,但小主人公们却都有其生活原型。非常有意思的是,小说问世后,不断有人宣称自己就是小主人公奈迈切克的原型。更有甚者,20世纪60年代初,匈牙利还发生过一桩“假奈迈切克诉讼案”。当时,有一名叫耶热克·约热卡·费伦茨的人宣称自己是奈迈切克的原型,结果小少先队员们成群结队地前往帕尔街去拜访他,他也居然让小孩子们痴迷了整整五年。他不但为最新版的《帕尔街的男孩》签名,而且每签一个名还收取三福林的费用。1962年12月,一名叫霍洛什·科尔文的作家在报纸上发表文章称,七十四岁的耶热克·约热卡·费伦茨不可能是莫尔纳·费伦茨笔下的奈迈切克。结果,耶热克·约热卡‘费伦茨反将霍洛什·科尔文告上法庭。但法庭在审理过程中很快就发现,原告不仅不能令人信服地证明他认识小说的作者,而且也不能解释为何在作者去世之后他才出现。而霍洛什·科尔文则证明,小说中的人物原型来自作者上中学时的同班同学,而那时耶热克·约热卡·费伦茨还是个婴儿,根本不可能出现在小说里写的“空地”之上。莫尔纳·费伦茨的妹妹莫尔纳。伊丽莎白为霍洛什·科尔文出庭作证。她说,早在1938年,当上一个假奈迈切克出现时,她的哥哥就从美国捎信回来说,真正的奈迈切克早在1919年就死于肺结核了。这场官司曾轰动一时,最后的结果当然是假奈迈切克败诉。

小说中每一条街道的名字却都是真实的,这无形中增加了故事的真实性和可信性。只不过,百年后的今天,有些街道的名字已发生了变化,比如奈迈切克家所在的拉科什街就改名为赫杰什·恩德莱街,小说中描写的这条街上“低矮的黄房子”早已被三四层的楼房所替代。

但是,帕尔街、玛利亚街等街道的名字依然保留了下来。在这两条街道的相交之处,的确矗立着一栋四层楼房。经历了百年的风风雨雨,这栋楼房外墙斑驳,显得十分陈旧。帕尔街仅有一百来米长,在布达佩斯可以说毫不起眼,但因为这部小说的缘故,许多人便慕名而来。一位匈牙利友人告诉我,他的一个朋友曾陪同一名意大利人去寻访帕尔街,结果一踏进帕尔街,这个意大利人的眼睛就湿润了。可见,这部小说在意大利是多么地深人人心。据说,这部小说在意大利产生的影响之大仅次于匈牙利。难怪意大利导演在1935年和2003年先后将这部小说拍成了电影和电视剧。

植物园是小说中的重要场景,小说中写到的这个植物园今天依然还在。只不过,小说中写到的小湖、小岛、废墟已荡然无存。这个植物园始建于18世纪,是在匈牙利厄特沃什·罗兰大学化学与植物学教授温特尔·雅格布领导下修建的,其任务是帮助培养医生和药剂师并研究匈牙利的植物。19世纪末20世纪初,大学从医学发展的角度出发,决定修建更多的医学大楼,植物园的面积因此缩小了三分之二。这应该就是小湖和小岛消失的原因。如今,这个植物园依然是这个大学的植物园,游人也可以买票参观。这个植物园声名远播当然也要归功于这部小说。

2007年,小说出版一百周年。匈牙利通过各种形式表达对这一文学经典及其作者的敬意。当年4月,匈牙利邮政公司特意发行了一套纪念邮票。这套邮票由四枚组成,其中一枚是为主人公奈迈切克.埃尔诺制作的荣誉证书,上写“奈迈切克‘埃尔诺是空地英雄”;两枚呈现的是帕尔街的男孩子和红衫帮作战的场面;还有一枚是小说作者的肖像。这套邮票的设计者是匈牙利著名邮票设计师拜奈代克·伊姆雷。但邮票正式发行后,细心的人却发现了问题:设计者将小说作者的肖像给画反了,小说作者本不是左撇子,但却被画成了左撇子。另外,小说作者出生于1878年,而肖像旁边则错写成1872年。这些错误在邮票付诸印刷之前没有被发现。这套邮票共印刷了二十万枚,但错误却已无法修正。

同年,匈牙利著名雕塑家萨尼·彼得根据小说情节创作出一组铜像雕塑,并将这组雕塑立在了布达佩斯约瑟夫城普拉特街上的一所学校的大楼前,这里距离帕尔街只有数百米之遥。这组雕塑表现的是小说中最著名的情景之一:主人公奈迈切克正在博物馆的花园里滚弹珠,他的同伴科尔瑙伊和魏斯蹲在他的身边,而在距离他们数米之外,红衫帮的帕斯托尔兄弟正在盯着他们看。小说中描写这一情节的那段文字被刻在了雕塑上方的砖墙上。这组雕塑已经成了普拉特街上的一个景观,行人经过这里时免不了都要驻足观赏一番。

还是在这一年,一片新的“空地”出现在与普拉特街平行的德莫街上。这是约瑟夫城区政府根据小说中的经典场景而建成的。这个“空地”夹在两栋老房子之间,占地数百平方米,这里有搭建起来的木材堆、沙坑等供儿童玩耍。“空地”旁边的房子是一个大酒吧,名字就叫“空地酒吧”。有意思的是,小说1966年版的每一页被影印和放大后,贴在了沙坑旁的墙上,甚至酒吧的墙上,供人们阅读。这无形之中拉近了这个“空地”与小说的距离。如今,这里已成为附近儿童和居民消遣的地方。

我衷心希望,这部小说能为中国的小读者们带去欢笑和感动,同时也让他们领略一百年前的匈牙利儿童是如何度过童年的。这部小说同样会触动成年读者的心弦,书中的一些情节也许只有成年人才能品出味道来。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帕尔街的男孩/世界儿童文学精选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匈)莫尔纳·费伦茨
译者 杨永前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浙江文艺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33943745
开本 32开
页数 270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出版时间 2016-01-01
首版时间 2016-01-01
印刷时间 2016-0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小学生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少儿童书-儿童文学-外国儿童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352
CIP核字 2015296459
中图分类号 I515.45
丛书名
印张 8.75
印次 1
出版地 浙江
210
155
19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8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1 19:19: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