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管子全鉴(典藏版)
内容
编辑推荐

《管子》中将道家、法家思想有机地结合起来,既提出以法治国的具体方案,又重视道德教育的基础作用;既强调以君主为核心的政治体制,又主张以人为本,促进农工商业的均衡发展;既有雄奇的称霸之策,又坚持正义的王道理想既避免了晋法家轻视道德人心的倾向,又补充了儒家缺乏实际政治经验的不足。

孙红颖解译的《管子全鉴(典藏版)》选取了其中最有代表性的篇目,对其进行解译,旨在使读者对管子思想有概括性的理解和认识。

内容推荐

《管子》是一部记录春秋时期齐国政治家、改革家管仲及管仲学派的言论和事迹的汇编,是一部博采众家之长的论文集。全书内容庞杂,包括法家、儒家、道家、阴阳家、名家、兵家和农家的观点.其中蕴含着丰富的政治、经济、军事、教育、哲学、社会及自然科学方面的内容,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管子》大约成书于战国后期。西汉刘向编定该书时共86篇,今本实存76篇,其余10篇仅存目录。由于篇幅、体例的限制,孙红颖解译的《管子全鉴(典藏版)》选取了其中最有代表性的篇目,对其进行解译,旨在使读者对管子思想有概括性的理解和认识。

目录

牧民

形势

权修

立政

乘马

七法

版法

五辅

宙合

枢言

八观

法禁

重令

法法

兵法

匡君中匡

匡君小匡

霸形

霸言

参患

制分

君臣(上)

君臣(下)

小称

心术

白心

水地

四时

五行

任法

治国

内业

小问

禁藏

入国

桓公问

地数

轻重甲

参考文献

试读章节

【原典】

欲为天下者,必重用其国;欲为其国者,必重用其民;欲为其民者,必重尽其民力。无以畜之,则往而不可止也;无以牧之,则处而不可使也。远人至而不去,则有以畜之也;民众而可一,则有以牧之也。见其可也,喜之有征;见其不可也,恶之有刑。赏罚信于其所见,虽其所不见,其敢为之乎?见其可也,喜之无征;见其不可也,恶之无刑;赏罚不信于其所见,而求其所不见之为之化0,不可得也。厚爱利,足以亲之;明智礼,足以教之。上身服以先之,审度量以闲之,乡置师以说道之。然后申之以宪令,劝之以庆赏,振之以刑罚,故百姓皆说为善,则暴乱之行无由至矣。

【注释】

①为天下:统治、治理天下。

⑦重用其国:慎重地使用自己的国力。

③畜:容留、留住。

④处:留住,居住。

⑤征:表现,征验,这里指实际的奖赏。

⑥刑:通“形”,表现,显露,这里指实际的惩罚。

⑦化:感化。

⑧度量:长短多少的标准,引申为法规,制度。

⑨师:负责宣教的官员。说道:教导。

⑩振:通“震”,震慑。

⑧说:通“悦”,高兴,喜悦。

【译文】

想要治理好天下。必须慎重地使用本国的国力;想要治理好国家,必须真重地对待百姓;想要治理好百姓,必须慎重地使用民力,不能耗尽。君主留不住百姓.百姓就要外逃而不能阻止;君主治理不好百姓,百姓即使留下来也不听役使。远地的百姓来投奔而不离去,是因为君主能留下百姓;百姓众多而可以统一号令,是因为君主能治理百姓。见到人们做好事,表达高兴要有实际的奖赏;见到人们做坏事,表达厌恶就应该有具体的惩罚。赏功罚过.对于亲身经历的人们确实兑现了,那么,没有亲身经历的人也就不敢胡作非为了。如果见到人们做好事,表达高兴而没有实际的奖赏;见到人们做坏事.表达厌恶而没有具体的惩罚,那么,赏功罚过,对于亲身经历的人都没有兑现.要指望没有经历的人们为之感化,那是不可能的。君主能够付出厚爱厚利,就可以使人民亲近;申明知识和礼节,就可以教育人民。居上位的人要以身作则起表率作用,审定规章制度来防范社会的不良现象,设置乡里的官吏来教导人民。然后再用法令加以约束,用奖赏加以鼓励,用刑罚加以威慑,这样,百姓就都愿意做好事,暴乱的事情就不会发生了。

【原典】

地之生财有时,民之用力有倦,而人君之欲无穷,以有时与有倦,养无穷之君,而度量不生于其间,则上下相疾也。是以臣有杀其君,子有杀其父者矣。故取于民有度,用之有止,国虽小必安;取于民无度,用之不止,国虽大必危。

【注释】

①相疾:相互仇恨、怨恨。

②止:止境,节制。

【译文】

土地生产财富,受时节的限制,民众花费劳力也会有疲倦的时候,但君主的欲望却无止境。以受时节限制的土地和受气力限制的民众来供养欲望无穷的君主.如果没有节制和分寸,上下之间就会互相怨恨。于是臣子杀君、儿子杀父的现象产生了。因此,取财于民要有节制,使用民力要有所克制,国家虽小也能安宁;相反,向人民征收无度,耗费没有节制,那么国家虽大也必然灭亡。

19-21

序言

《管子》一书,作者托名春秋前期齐国政治家管仲,但其实并非管仲本人所著,而且也不是一人一时之作,而是管仲及管仲学派的言论汇编,是一部汇集了从春秋到秦汉各家学说的论文集。

管仲(?一公元前645年),名夷吾,字仲,齐国颍上(今安徽颍上)人,春秋初期齐国著名的政治家、改革家。他出身贫贱,后经好友鲍叔牙推荐,被齐桓公任命为齐相,后辅佐齐桓公成为春秋第一个霸主,管仲也因而被称为“春秋第一相”。其言论多见于《国语·齐语》。

《管子》约成书于战国时代(前475前221年)至秦汉时期,刘向编定该书时,共拟定86篇,分为8类,分别是: “经言”9篇,“外言”8篇,“内言”9篇,“短语”18篇,“区言”5篇,“杂篇”13篇,“管子解”5篇,“管子轻重”19篇。今本实存76篇,其余10篇仅存目录。书中《韩非子》、贾谊《新书》和《史记》所引《牧民》《山高》《乘马》诸篇,学术界认为是管仲遗说;《立政》《幼宫》《枢言》《大匡》《中匡》《小匡》《水地》等篇,学术界认为是记述管仲言行的著述;《心术》《白心》《内业》等篇另成体系,当是管仲学派、齐法家对管仲思想的发展演绎,更多地反映了战国百家的学术面貌。

《管子》全书内容较为庞杂,汇集了道、法、儒、名、兵、农、阴阳、轻重等百家之学,其中《牧民》篇称礼、义、廉、耻为“国之四维”,称“四维不张,国家乃亡”,体现了道家的思想;《修权》篇称“法者,将用民之死命者也”,可以看到法家的思想:《幼官》和《幼官图》,将人事行为限定顺守时令的用心,体现了阴阳家的思想。此外,墨家的非攻言论,农家对地利的筹划,兵家的战事计谋等,都在《管子》中有所体现。虽然因为这一点,《管子》一书的学术性质难定,难以说是道家著作还是法家著作,但这绝不意味着《管子》是一部杂凑的书,它是数代“管仲学派”的学者继承和发展了管仲的治国思想,并融汇了多家学说之后形成的具有鲜明特色的自成一家之说。

《管子》中将道家、法家思想有机地结合起来,既提出以法治国的具体方案,又重视道德教育的基础作用;既强调以君主为核心的政治体制,又主张以人为本,促进农工商业的均衡发展;既有雄奇的称霸之策,又坚持正义的王道理想既避免了晋法家轻视道德人心的倾向,又补充了儒家缺乏实际政治经验的不足。同时,《管子》还积极吸收儒、墨等学派的思想长处,将礼义、等级名分等的理论纳入自己的思想体系中,主张礼法结合,倡导确立严格的等级名分体系及以之为基础的社会道德规范。这些都适应了当时时代的需要,反映了齐国改革时期的政治实践,在思想史上具有不可抹杀的重要地位。

为了更好地了解和学习管子思想,让《管子》更通俗易懂,便有了这本《管子全鉴》的问世。由于篇幅、体例的限制,本书只能选取其中最有代表性的篇目进行解译,由于译注者水平所限,书中实难避免有不当之处,恳请读者批评、指正。

解译者

2015年10月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管子全鉴(典藏版)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译者 孙红颖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中国纺织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18022496
开本 16开
页数 313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58
出版时间 2016-01-01
首版时间 2016-01-01
印刷时间 2016-0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大众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中国哲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558
CIP核字 2015295535
中图分类号 B226.1
丛书名
印张 20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39
170
17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7 23:21: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