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新生著的《穿越历史时空看长征》立足于学术性,坚持以重大事件、党中央、中央领导同志的重大决策为主线,尽可能吸收最新的研究成果,采取最新史料,讲述长征的故事。同时兼具思想性,在重要的节点上加以准确、生动的点评,彰显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极端困难和危险的时刻,坚定信念、实事求是的风格。
图书 | 穿越历史时空看长征 |
内容 | 编辑推荐 王新生著的《穿越历史时空看长征》立足于学术性,坚持以重大事件、党中央、中央领导同志的重大决策为主线,尽可能吸收最新的研究成果,采取最新史料,讲述长征的故事。同时兼具思想性,在重要的节点上加以准确、生动的点评,彰显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极端困难和危险的时刻,坚定信念、实事求是的风格。 内容推荐 八十多年前,742个日日夜夜,四支红色铁流,纵横十四省,长驱六万五千余里,冲破国民党军上百万军队的围追堵截,战胜教条主义 、分裂主义错误,胜利完成战略转移任务、这一人类历史上罕见的、无与伦比的军事行动何以取得胜利?王新生著的《穿越历史时空看长征》以翔实可靠的历史资料、大量精当的点评,带你穿越八十多年前的历史时空,最近尘封的峥嵘岁月,感受、认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长征这一英勇悲壮的伟大壮举,从中汲取智慧和力量,坚定走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明天。 目录 引言:长征——永远不能忘却的历史 第一章 中央苏区,反“围剿",战略转移 一、中央苏区,中国共产党人探索中国革命道路的硕果 井冈山的道路 斯大林强调:占领中心城市才是革命高涨 革命根据地风最这边独好 共产国际改变了指导中国革命的方针 中共中央制定革命根据地和红军发展新战略 二、毛泽东反“围剿”胜利的秘诀 米夫首次提出了红一方面军进行战略转移 毛泽东力主“诱敌深人’方针 横扫千军如卷席 探寻毛泽东领导红军连续三次反“围剿”胜利的秘诀 三、李德来到中央苏区 “左”倾教条主义者脑子发烫了 毛泽东受到错误批评并离开红军指挥岗位 蒋介石策划第五次“围剿” 李德任中央苏区军事顾问的由来 李德推行的反“围剿”作战理念与战法 四、中共中央的两个方案传到了共产国际 一次非常有利的机遇失去了 广昌保卫战失利 酝酿红军主力进行战略转移 五、战略转移前的准备和布局 红七军团北上与红六军团西征 仓促进行战略转移准备 周恩来的高明布局 共产国际批准红军主力战略转移 第二章 粤北湘南,湘江之战,转兵贵州, 一、红军连续突破封锁线 依依惜别于都河 顺利突破三道封锁线的秘密 赣南粤北湘南群众与红军情谊深 红二十五军踏上战略转移的征程 二、蒋介石弄清了中央红军的意图 蒋介石最初有些发懵 蒋介石明白过来了 三、蒋、桂、湘各怀鬼胎 四、血染湘江,红军将士愤怒大到极点 转移到何方 苦了教导师 血战湘江,终于突破第四道封锁线 第三章 转兵贵州,实现历史性转折 一、继续投向罗网,还是另辟蹊径 翻越老山界 蒋介石的阴险新计划 通道会议,毛泽东提出转兵贵州 二、迈出了关键的一步 黎平会议,改变战略方向 进入苗族聚居区 三、突破乌江天险 四、历史刻下了遵义的名字 智取黔北重镇遵义城 夺取天险娄山关 遵义沸腾了 实现伟大转折的遵义会议 五、红军斗争出现了新转机 土城之役,出师不利 扎西会议 回师黔北,遵义大捷 项英、陈毅组织九路突围,实施战略转变 红二、红六军团取得反“围剿”的胜利 第四章 会师、北上、分离, 一、毛泽东的神来之笔 蒋介石似乎看到了“剿灭”红军的希望 苟坝风波 三渡赤水,再进川南 四渡赤水,南渡乌江 蒋介石贵阳风声鹤唳 龙云献地图 金沙江边,国民党军捡到了几只烂草鞋 二、雪山之下会亲人 会理会议,毛泽东严厉批评林彪 红军不是石达开 红四方面军西进松、理、茂 翻越夹金山,会师懋功 三、中共中央的战略新构想 确定北上建立川陕甘根据地战略方针 张国焘向中央要权 四、不得不过的草地 放弃攻打松潘,剑指夏洮地域 张国焘节外生枝 艰难过草地 五、分离,柳暗花明 红一方面军主力先行北上 张国焘拒绝北上 俄界新决策 突破天险腊子口 第五章 落脚点,奠基礼,陕甘红日, 一、红二十五军、红二十六军 红二十五军建立鄂豫陕根据地 红二十六军打出了新天地 永坪会师 二、毛泽东宣布:到陕北去 哈达铺:意外的惊喜 红旗漫卷西风 到吴起镇,到家了 三、在直罗镇举行奠基礼 恢复红一方面军番号 举行“奠基柑” 四、红日照耀陕甘高原 毛泽东指示:刀下留人 “满天乌云风吹散” 第六章 甘孜城,会宁城,将台堡 一、张国焘南下行动碰壁 张国焘另立“中央” 南下先胜后败 张国焘打出“中央”旗号 南下方针破产,红四方面军西进甘孜 二、顾全大局的红二、红六军团 由湘西到黔西 纵横滇黔边 渡金沙江北上 三、甘孜会师,反对分裂力量得到加强 两大红军主力会师甘孜城 朱德的腰杆硬了 红二、红四方面军共同北上 四、一场风波又起 打通苏联的计划 张国焘突然变卦 五、三大主力红军会师 红一、红四方面军会师会宁城 红一、红二方面军会师将台堡 最后一仗 结束语:巍巍丰碑 参考书目及报刊资料 后记 试读章节 井冈山北麓的莽莽丛林之中,有一个山清水秀的小镇,属当时的宁冈县管辖。1928年4月下旬,毛泽东率领的秋收起义部队,朱德、陈毅率领的南昌起义军余部和湘南起义农军在这里隆重会师。这便是中国现代史、革命史、党史、军史都必须记上一笔的“井冈山会师”。毛泽东、朱德这两个各率起义军艰苦转战的人民军队领导者在这里握手,从此,朱德、毛泽东开始了长达48年亲密合作的生涯。朱德、毛泽东被简化为“朱毛”,许多不知道的人还以为“朱毛”是一个人。“朱毛”成为中国革命的一个特殊符号。 两军会师以后,成立工农革命军第四军(1928年6月按中共中央规定,改称红军第四军),朱德任军长,毛泽东任党代表,王尔琢任参谋长,下辖第十、第十一、第十二师(不久改编为四个团)。从此,朱德、毛泽东领导的红军便被称为“朱毛红军”,这是一支令国民党军队闻风丧胆的部队,也是令蒋介石寝食难安的部队。 毛泽东和朱德率领的部队会师,增强了井冈山地区工农武装的力量,为进一步扩大革命根据地创造了条件。 红四军成立后,由于南方各省国民党新军阀的统治处于暂时稳定时期,国民党军队连续向井冈山根据地“进剿”。毛泽东、朱德把红军和赤卫队的作战经验概括为“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的游击战十六字诀。十六字诀是适应当时情况的带着朴素性质的游击战争基本原则。它是从敌强我弱这一特点出发,趋利避害,避实就虚,灵活机动,达到保存自己、消灭敌人的目的,从而改变敌我双方力量对比。人民军队的后来战略战术,就是从十六字诀发展而来的。 井冈山会师后,红四军在毛泽东、朱德指挥下,先后打破了国民党军对井冈山根据地的第二、第三、第四次“进剿”和湘赣两省国民党军队第一、第二次“会剿”。1928年12月11日,彭德怀、滕代远等率领平江起义后组成的红五军700多人,从湘鄂赣边的平江、浏阳地区到达井冈山,与红四军会师。这两支红军的会师,进一步增强了井冈山地区工农武装的力量。 粉碎国民党军队二次“会剿”后,引起国民党当局的极大恐慌。1928年12月,湘赣两省国民党军队在朱培德、何键、金汉鼎的指挥下,以六个旅3万人的兵力,分五路对井冈山根据地发动第三次“会剿”。为了打破敌人的“会剿”,1929年1月4日,前委书记毛泽东在江西宁冈县柏露村召开由中共红四军前委、湘赣边界特委、红四军和红五军军委以及各县县委负责人参加的联席会议。会议决定采取“攻势的防御”方针,由彭德怀、滕代远指挥红五军主力和红四军第三十二团留守井冈山,由毛泽东、朱德、陈毅率红四军主力向赣南出击,以便解决由于敌人的军事“会剿”和经济封锁造成的困难,以内线和外线相互配合的办法打破敌军的“会剿”,保卫和发展根据地。 1月14日,毛泽东、朱德、陈毅等率红四军主力3600多人离开井冈山根据地,踏上转战赣南的艰难行程。由于脱离根据地作战,一时没有地方党组织的接应和群众的配合,红四军在大庾、平顶坳、崇仙圩、圳下、瑞金接连失利。这时,正值隆冬,天寒地冻,后有追兵,险象环生,红四军似乎面临着成立以来的绝境。然而,机会来了。这个转瞬即失的机会被毛泽东、朱德等抓住了。 2月9曰,红四军来到瑞金县城以北60里的大柏地。大柏地东西两边峰岭相接,山高林密,中间是一个凹形狭长地带,只有一条小路通往外面。这天,正是农历除夕,当地群众不了解红军,都躲到山上去了,紧紧围追红四军的赣军刘士毅旅两个团,因为红军之前接连失利,已经难以坚持了,因此孤军冒进,穷追不舍,想立大功。毛泽东主持召开前委扩大会议,认为可以在大柏地打伏击,决定布置成长形“口袋阵”,以主要兵力埋伏在瑞金通往宁都的道路两侧的密林中,以一部分兵力引诱敌人进入伏击圈。 2月10日下午,红四军一部把刘士毅部两个团诱进“口袋阵”底部,东、西两伏兵向后迂回,扎住“口袋”。这是关系到红四军主力下山后生死存亡的关键一仗,紧急关头朱德亲自带队冲在前头,连平时不摸枪的毛泽东,也提枪带警卫排向敌军阵地冲锋。在朱、毛带领下,全军将士奋勇作战。由于弹药缺乏,红军用刺刀、枪托同敌人搏斗,甚至连树枝石块都用上了。战至第二天下午,红军全歼被围敌军,俘虏正副团长以下800余人,缴枪800余支,机关枪6挺,刘士毅率残部退往赣州。P13-14 序言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已经80周年了。长征在中华民族历史上树起了一座巍巍丰碑,向世界展示了中华民族战胜一切艰难困苦、战胜一切敌人,赢得光明未来的决心和英雄气概。中国共产党和红军领导人毛泽东在谈到中央红军(即红一方面军)长征的意义时曾说:“长征是历史记录上的第一次,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自从盘古开天地,三皇五帝到于今,历史上曾经有过我们这样的长征吗?十二个月光阴中间,天上每日几十架飞机侦察轰炸,地下几十万大军围追堵截,路上遇着了说不尽的艰难险阻,我们却开动了每人的两只脚,长驱二万余里,纵横十一个省。请问历史上曾有过我们这样的长征吗?没有,从来没有的。长征又是宣言书。它向全世界宣告,红军是英雄好汉,帝国主义者和他们的走狗蒋介石等辈则是完全无用的。长征宣告了帝国主义和蒋介石围追堵截的破产。长征又是宣传队。它向十一个省内大约两万万人民宣布,只有红军的道路,才是解放他们的道路。不因此一举,那么广大的民众怎会如此迅速地知道世界上还有红军这样一篇大道理呢?长征又是播种机。它散布了许多种子在十一个省内,发芽、长叶、开花、结果,将来是会有收获的。总而言之,长征是以我们胜利、敌人失败的结果而告结束。”④毛泽东这段话,是在经历惊涛骇浪,率领中央红军从绝境中走向胜利后的真情流露,充满着伟大无产阶级革命家的万丈豪情。尽管这时红二、红四方面军仍在长征路上,但这一段精辟的语言仍是可以用作对全部红军长征意义的评价。 中央红军长征胜利的消息传出之后,立刻吸引了一位在北平燕京大学新闻系教书的美国青年教师的注意。为了探寻红军长征胜利之谜.他冲破国民党当局的阻挠,想方设法进入西北苏区。1936年6)1至10月,这位名叫埃德加。斯诺的美国人如探险家一般来到陕北保安,成功地直接采访了中共领袖和一些著名的红军将领。为了让外界、让世界了解长征,毛泽东等倡导编写《长征记》,不久收到的文章字数达30万字,斯诺有幸先读为快,并且被深深地吸引。“冒险、探索、发现、勇气和胆怯、胜利和狂喜、艰难困苦、英勇牺牲、忠心耿耿,这些千千万万青年人的经久不衰的热情,始终如一的希望,令人惊诧的革命乐观情绪,象一把烈焰,贯彻着这一切,他们不论在人力面前,或者在大自然面前,在上帝面前,死亡面前都绝不承认失败——所有这一切以及还有更多的东西,都体现在现代史上无与伦比的一次远征的历史中了。”①这是西方文化乳汁养大的斯诺通过阅读这些未加多少雕琢的质朴文字后,对发生在古老的东方大国中共产党和红军的壮举发出的惊叹。语句充分体现出西方特点,在我们看来不甚通顺.读起来拗口,但从中仍可看出,斯诺对红军长征体现出的精神表现出由衷的钦佩。 受斯诺的影响,美国记者哈里森·索尔兹伯里对长征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1984年4月到6H,索尔兹伯里沿着红军长征的路线采访,写了一本《长征——前所未闻的故事》。他在该书的中文版自序中说:“它(指长征——引者注)将成为人类坚定无畏的丰碑,永远流传于世。阅读长征的故事将使人们再次认识到,人类的精神一旦唤起,其威力是无穷无尽的。”㈢在《(长征)及其由来》ee,索尔兹伯里又说:“长征是举世无双的。它所表现的英雄主义精神激励着一个有十一亿人口的民族,使中国朝着一个无人能够预言的未来前进。”① 1949年3月,即民主革命即将在全国胜利前夕,在河北平山县西柏坡召开的中共七届二中全会上,毛泽东就提醒全党:“夺取全国胜利,这只是万里长征走完了第一步。如果这一步也值得骄傲,那是比较渺小的,更值得骄傲的还在后头。”“中国的革命是伟大的,但革命以后的路程更长,工作更伟大,更艰苦。”②对长征的历史价值有着超远认识的毛泽东,在中国革命转折关头,用“万里长征”来比喻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艰辛路程,既形象又准确。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确如毛泽东在中共七届二中全会所说那样艰苦,既取得了辉煌成就,又遭受过严重挫折;既有宝贵经验,又有惨痛的教训。 经历了曲折中发展之后,以1978年12月召开的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为标志,中国共产党从严重的历史挫折中重新奋起,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开始了改革开放、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时期。这个新的历史时期被称为“新长征”。由此,党和国家对长征的历史意义和价值更加重视,每到长征胜利逢十周年之时,都部署了隆重的纪念活动,并三次在人民大会堂召开纪念大会,对长征的意义给予了新的评价。 ·岁、20来岁的青5-年群体来真正理解-rv.~、认识长征是有很大难度的。自.~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扬起改革开放的风帆,中国经济、社会、文化、科技得到了迅速发展,告别了饥饿,解决了温饱,步入小康,再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前aT-在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高速发展中的中国,一座座现代化的城市横空出世,如深圳在改革开放前是一片渔村,被划为经济特区后,很快就成为一个现代化的大都市。在20世纪80年代,许多人还不知道高速公路为何物,在新世纪已经形成了纵横交错的网络。近些年高速铁路也在迅猛发展,成为人们出行的主要选择。高速公路、高铁的发展和航空业的发展,缩短了省与省、城市与城市、农村与城市的空间距离,也使世界变小了。20世纪70年代,六层楼已经是人们所说的“高楼大厦”了,10层以上的楼已属凤毛麟角。到80年代,10层左右的楼在大城市已经很普遍。但到T90年代,数十层的楼在城市甚至发达地区的乡镇.一厘厘拔地而起。10层左右的楼就成了“小矮人’了,就连住宅小区,也都是20多层以上了。进入新世纪,我国省城、计划单列市的新地标、“摩天大楼”高耸入云。原先因交通闭塞而藏在深山人未识的风景优美的地区,包括红军长征经过的一些地方,随着交通的发展逐渐开发出来,成为旅游名胜。~i240年的改革开放,国家面貌已经发生了巨大变化。就是在乡村,人们的生产条件、居住环境、生活方式,多数也发生了很多变化。怀旧,能够寻找出过去的记忆,的确是一种奢望了。 现代化进程的提速,使“90后”、“00后”的孩子们尤其是出生在城市的孩子们,来到人世间即吃牛奶、面包、蛋糕;稍长后又吃麦当劳、肯德基、比萨饼;再后来就是吃天南地北说不清名字的关食。他们进入学校后,除了课堂学习外,要么就是上各种各样的班,如奥数、外语、器乐、声乐、舞蹈、绘画、体育等等,要么是玩手机和平板电脑游戏或者看电影,要么上网吧。他们也在假期随父母外出旅游,或坐飞机,或坐高铁,或是自驾车,住漂亮干净的宾馆,徜徉在碧水蓝天、红花绿树中,沐浴着阳光和香风,呼吸着大自然中的新鲜空气,当然是十分惬意、十分陶醉的。 当年革命前辈们抛头颅、洒热血为的就是要让后辈们过上幸福生活.而享受着现代文明的新一代们,却很难理解和认识当年革命者的艰难奋斗生活。在一些旅游景区的玻璃栈道上、玻璃大桥上,有些青年人望着脚下的绝壁和深渊,两腿战战兢兢,迈不开步,需要拉着别人才能过去,有的甚至是爬着过去的。他们当然很难理解飞夺泸定桥的廖大珠等22名红军勇士,是怎样在铁索桥上铺的木板被敌人拆除的情况下,全然不顾下面奔腾咆哮的大渡河、一失足即掉下被湍急的河水吞没的危险,冒着密集的子弹,攀着铁索过桥,消灭了对面桥头的敌人,控制了泸定桥的;穿着松软暖和的羽绒服的新一代们,是很难想象身着单薄的衣服,吃不饱肚子,身体虚弱的红军指战员,是怎样翻过那个海拔4000多米、有着“乌儿飞不过,人不攀”的“神山”之称的大雪山——夹金山的;身着救生衣,在山间小溪坐竹筏漂流的人们,很难想象红军突击队用竹子扎成的简易竹筏,夜间偷渡贵州第一大江——乌江,从而为大部队突破乌江天险创造条件的。 长征是党和人民军队创造的辉煌历史,也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我们需要当年的革命传统,需要发扬红军长征精神。长征是永远不能忘却的历史,让我们穿越历史时空,了解和认识长征。 后记 从事中共党史工作和研究已经30余年了,红军长征史的研究一直是我的主项之一。1996年,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60周年时,我在《中共党史研究》杂志做编辑工作,有幸参加了第一研究部编著的《红军长征史》写作,执笔撰写第九章、第十章。该书获得了国家图书奖和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2006年,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时,我作为执行主编,负责编辑了《红色铁流》《今日长征路》《长征图鉴》等图书。这些年来,除参与上述有关书籍的编写外,我还撰写了《关于红一方面军长征里程的几个问题》《共产国际与中央红军战略转移的决策》《朱德与三大主力红军会师》《任弼时对红军长征的重大贡献》等十余篇论文。 2016年,是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在面临叉一个逢十的隆重纪念红军长征胜利活动之际,作为一个长征史的研究者,应该拿出什么样的成果,以展示党和红军的辉煌历史,传承、弘扬长征精神,一直是我苦苦思考的问题。80年过去了,世界发生了巨大变化,国家发生了巨大变化,人们的思想观念、生活方式发生了巨大变化,20世纪90年代和21世纪初出生的青少年朋友,正确理解和认识长征有很大的难度。而要把红军光荣革命传统和长征精神一代又一代传下去,就必须为这个广大群体提供适合他们阅读和学习的读物,以帮助他们正确理解和认识红军长征,从而树立为国家民族发展、繁荣、强大贡献自己力量的远大志向。作为一个中共党史工作者和研究者,应该承担起这个责任。经过反复思考,我决定写一本既有思想性,又含有学术性,在形式和内容上有新的突破,适合不同读者群体,尤其是适合广大青少年朋友阅读的红军长征读物,为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尽微薄之力。 我的工作单位是一个很好的平台,有丰富的中共党史、人民军队史研究资料。近些年来,我所在的第一研究部又组织翻译、编辑了《共产国际、联共(布)与中国革命档案资料丛书》20余卷。这些都为我写作本书提供了便利条件。 数月以来,我全身心地扑在写作本书上。在写作本书的过程中,我仿佛走进了80多年前的岁月,同红军一道,跨越万水千山,闯过无数险关要隘。在我的耳旁,不时地响起中央红军突破敌人封锁线,尤其是第四道封锁线湘江时那猛烈的枪炮声、人喊马嘶声;不时响起通道会议、黎平会议、猴场会议上毛泽东、周恩来、朱德、张闻天等同博古、李德争论红军战略进军方向的声音;眼前不断浮现出遵义会议上毛泽东等中央领导人严肃批评中央苏区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和长征开始以来“左”倾军事指挥错误的场面,不断浮现红军广大干部、战士迈着坚定的步子,爬雪山、过草地,勇往直前的情景。红军长征的伟大业绩、革命先辈的英勇奋斗精神,时刻感染着我、激励着我。可以说,写作本书的过程,也是我的灵魂又一次得到净化的过程。 第一研究部主任蒋建农同志、副主任孙丽萍同志,对我写作本书提供了很大方便。在此,表示深深的谢意! 在本书即将付梓之际,对于在学术道路上帮助过我的领导、同事,表示衷心的感谢! 本书能够问世,我要特别感谢我的家人。夫人关红为我写作本书给予很大鼓励,并提出了许多建设性的意见。为了使我能够安心写书,她承担了几乎所有的家务。儿子王紫东也在多方面给我很大帮助。 由于时间仓促,本书还存在一些不足的地方,敬请读者批评、指正。 王新生 2016年6月2日 |
标签 | |
缩略图 | ![]() |
书名 | 穿越历史时空看长征 |
副书名 | |
原作名 | |
作者 | 王新生 |
译者 | |
编者 | |
绘者 | |
出版社 | 中共党史出版社 |
商品编码(ISBN) | 9787509838358 |
开本 | 16开 |
页数 | 514 |
版次 | 1 |
装订 | 平装 |
字数 | 485 |
出版时间 | 2016-08-01 |
首版时间 | 2016-08-01 |
印刷时间 | 2016-08-01 |
正文语种 | 汉 |
读者对象 | 普通大众 |
适用范围 | |
发行范围 | 公开发行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首发网站 | |
连载网址 | |
图书大类 |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
图书小类 | |
重量 | 0.768 |
CIP核字 | 2016201003 |
中图分类号 | K264.409 |
丛书名 | |
印张 | 33.25 |
印次 | 1 |
出版地 | 北京 |
长 | 240 |
宽 | 170 |
高 | 22 |
整理 | |
媒质 | 图书 |
用纸 | 普通纸 |
是否注音 | 否 |
影印版本 | 原版 |
出版商国别 | CN |
是否套装 | 单册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版权提供者 | |
定价 | |
印数 | 6070 |
出品方 | |
作品荣誉 | |
主角 | |
配角 | |
其他角色 | |
一句话简介 | |
立意 | |
作品视角 | |
所属系列 | |
文章进度 | |
内容简介 | |
作者简介 | |
目录 | |
文摘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