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上世纪二十年代,有“中国战略之父”美誉的蒋百里将军就明确指出,一旦中日开战,抗战是个持久战的问题,而湖南将作为决战之地。湖南,这个地处中国中南的战略要津,从中日开战伊始,就注定要在这场关乎民族存亡的殊死较量中,被推到战略麈战的风口浪尖上……
高军著的《血在烧--中日长沙会战纪实(共4册)》详细叙述了湖南境内中日长沙会战的历史事实。阅读这部长篇抗日纪实作品,重温中国人民浴血抗击日本侵略军的历史,对于我们以史为鉴,无疑是颇有现实意义的。
图书 | 血在烧--中日长沙会战纪实(共4册)/周读书系 |
内容 | 编辑推荐 早在上世纪二十年代,有“中国战略之父”美誉的蒋百里将军就明确指出,一旦中日开战,抗战是个持久战的问题,而湖南将作为决战之地。湖南,这个地处中国中南的战略要津,从中日开战伊始,就注定要在这场关乎民族存亡的殊死较量中,被推到战略麈战的风口浪尖上…… 高军著的《血在烧--中日长沙会战纪实(共4册)》详细叙述了湖南境内中日长沙会战的历史事实。阅读这部长篇抗日纪实作品,重温中国人民浴血抗击日本侵略军的历史,对于我们以史为鉴,无疑是颇有现实意义的。 内容推荐 八年抗战,自1938年11月占领岳阳后,侵华日军与中国军队在新墙河南北隔水对峙,就未再能往南推进半步,直到民国三十三年(1944年)八月八日,衡阳失守前后,竞长达六年。在这六年的期间内,第一、二、三、四次的长沙会战,消灭日军十万余众,牵制日本陆军精锐近百万。无数的牺牲与荣耀,使湖南成为正面战场的中坚,有力地拱卫了大西南后方,为夺取抗战的最后胜利立下了赫赫战功。长沙这座英雄的城市与战役指挥官薛岳亦从胜利中获得了至高的荣耀。 高军著的《血在烧--中日长沙会战纪实(共4册)》详细叙述了湖南境内中日长沙会战的历史事实,再现了日本帝国主义野心勃勃、妄图奴役中国人民的嚣张气焰,再现了日本侵略军杀人如麻、奸淫掳掠的残酷和野蛮行径,再现了中国人民遭受欺凌的惨痛径历! 目录 第一部 旷世之火 第一章 1938:锋尖上的长沙 第二章 漫长的一天 第三章 炼狱之篇 第四章 历史,如何评说? 第二部 锋芒初试 第五章 孤独的中国 第六章 难舍长沙 第七章 血战新墙 第八章 汨罗罗网 第九章 中国笑容 第三部 悲怆时分 第十章 大战前夜 第十一章 最初的序战 第十二章 悲怆抵抗 第十三章 瞬间转机 第十四章 还是大捷 第四部 辉煌篇章 第十五章 辉煌前奏 第十六章 天炉初炼 第十七章 长沙喋血 第十八章 泪血欢歌 第十九章 辉煌之巅 第五部 难温旧梦 第二十章 胜利前夜 第二十一章 未战已见高下 第二十二章 夕阳古城 第二十三章 失望的结尾 尾声:长沙,从此远离战争 后记 附录 一、参考书目 二、韵目代日 三、第一次长沙会战中日双方指挥系统表 四、第二次长沙会战中日双方指挥系统表 五、第三次长沙会战中日双方指挥系统表 六、长衡会战中日双方指挥系统表 试读章节 17日拂晓奉命继续全线总攻击,18日又接到暂停进攻的命令。 屡屡地停止攻击,敌人增援的部队已经陆续登陆,占领阵地,从容部署。在密谋于暗室、精心策划部署中点燃的那团要在上海这个中国经济中心给日寇以沉重打击的胜利之火,随着战场形势的不断恶化,已经在张治中的心中日渐熄灭了。 被发表为第9集团军总司令的张治中将军,这时的想法唯有勉尽职责,挽救危局。他幼时在老家安徽巢县丰乐河镇读私塾,过目不忘被老先生和邻人视为神童,13岁就送省会合肥参加府考,到了院考落榜时,科举制度也随之废弃。那时他幼小的心灵就下定了考武的决心。辗转多少年,历尽波折,他终于考入保定军官学校,从而奠定了他军伍生涯的基础。如今民族存亡到了如此关头,自己唯有冒险犯难,奋不顾身。在激战的日子里,他不曾好好吃过一顿饭,也没有得到一夜的安眠,眼睛总是红红的,声音嘶哑。 但8月23日的那一幕让他终生难忘,也因此改变了他的命运。 那天,不时有敌机在天空盘旋,远处近处的枪炮声、轰炸声不时传来。他从太仓到嘉定找第18军军长罗卓英,商询作战方策,并指示机宜。 寒暄后坐定,罗卓英望着满脸倦色的张治中,有些奇怪地问: “张总司令怎么会跑到我们这里来?” 张治中被罗卓英问得也莫名其妙。他知道,坐在自己对面的这位中将军长是陈诚的心腹爱将。在国民党军队中,这时已经开始形成以何应钦和陈诚为首的两个派系,各派系唯自己系统上司的命令是从,而对派系之外的上司或抗命或阳奉阴违的事情已屡见不鲜。张治中想:以自己的资历威望,眼前的这位以谦逊著称的军长还不至于如此,而且,在统辖他的这些日子里,罗卓英何曾有过半点不恭? 他不觉有些愠怒:“怎么?你罗军长归我指挥,难道我来看看都不应该吗?” 罗卓英看到张治中的表情,稍愣了片刻,继而涨红着脸歉意地说:“张总司令误会了。张总司令难道不知,我已划归陈诚长官指挥了?” “陈辞修?他不是在军政部作次长么,怎么……”张治中露出不解的神态。 “总司令,陈长官已被任命做第15集团军总司令,负责蕴藻浜以北地区的防务……”罗卓英也面露惊讶神色地望着张治中小心翼翼地说。 张治中此时只觉得有一肚子闷气,但又不便当着罗卓英的面发作。他觉得自己被大大地戏弄了。 回到徐公桥,听说战区副司令长官顾祝同已到达苏州,张治中心想:两日以来只专顾前线,没有同后方尤其是大本营联络,此刻应当去苏州看看顾祝同,借此向南京统帅部报告请示,也了解一下究竟是怎么回事。 到达苏州,还未及见顾祝同,他首先要通了蒋介石的电话。 “委员长吗?我是文白啊。”张治中听到话筒的另一端传来熟悉的浙江口音,声音一软,满想申说一番内心的苦闷,但他不曾料到他的话音未落,却分明听到了蒋介石厉声的质问: “你在哪里?” “在苏州。” “为什么到苏州?” “为了左翼作战,我到嘉定去找罗卓英,听说顾墨三到苏州来了,所以来同他商量问题……” 不待张治中把话说完,蒋介石提高了嗓音打断他说:“为什么商量?两天找不到你,原来跑到后方来了!” “罗卓英原来归我指挥,我不能不去看看。”张治中憋了一肚子闷气,也不觉大了嗓门:“我不知道他己划归第15集团军陈辞修指挥了!” 对方仿佛没有听到他说的话,话筒里依然传来一浪高过一浪的严厉责问: “为什么到苏州来?为什么要到苏州来?” 张治中只觉受到了莫大的侮辱,他再也忍耐不住了,索性大声说:“委员长究竟要怎么样?我是到苏州来与顾墨三商量问题的。我一直在前方。委员长究竟要怎么样?” “你究竟怎么样?还问我怎样?”对方显然也动了火气。粗厉地说完就“咔嚓”一声挂上了电话。 张治中握着传来“嘟嘟”声响的话筒愣在那里,莫大的委屈、伤心,使他几乎要流出眼泪来。 为什么?“八·一三”抗战,是展开全面抗战的序幕,何等光荣!何等神圣!我在浙沪一带的部署,自信毫无错误。尤其像我一个总司令的地位,大胆而勇敢,从8月14日起,一直在师部,在第一线,亲在叶家花园的水塔上督战,始终站在最前线。至于上海未能一举占领,统帅部失机于先,三次叫我停止攻击;后来大战展开,除陆军外,又无有力的空军配合。在开战前,你蒋委员长还问过我:“有没有把握?”我当时的答复是:“一定要有空军和炮兵的配合。”而自开战以后,因为缺乏这些条件,以致未能达到占领全沪的目的。我这两天都在前线奔忙,稳住了正面,阻止了左翼登陆的敌人进攻。只因前线电话线屡被炸断,以致没有与后方通电话。我是临阵脱逃吗?为什么不能谅解,反而向我生这样大的气呢?…… 意外的遭遇,几乎伤透了张治中的心! 后来的日子里,他几乎不分昼夜地四处奔驰指挥,身体到了疲惫不堪的程度,更主要的是精神上的苦闷和压力,日夜折磨着他,他只有决心辞职。 P4-7 后记 一 酷暑8月,吉普车在新墙、泪罗、捞刀河之间颠簸着,一名年轻军人于毒热的日头下漫无边际地独自穿行着。郊外的山水问虽不似城市那般高温,但他的军衣依然被汗水浸湿着贴于后背。 时而是一掠而过,时而是久久凝神,驻足青山绿水之中,他是在寻找当年的古战场,寻找那消逝了半个多世纪的疆场厮杀。 他找到了。短短的几天行程,在战火痕迹早已荡然无存的荒郊野外,他找到了他所想找到的一切,甚至他听到了隆隆的炮声,看到了汩汩的鲜血…… 神奇的潇湘大地给了他无尽的想象,使他融进了企盼已久的昨日战争的氛围之中。 这个青年军官就是我——陆军少校高军。 二 写这部抗战题材的作品,是偶然又不是偶然。偶然在于偶然的机缘得到湖南文艺出版社之约,必然则在于我一直想以一部抗战题材的作品,作为我就读的解放军艺术学院文学系的毕业作品。 我的祖母病逝于1979年,那一年,我正好上军校。祖母是我见过的我们家族中唯一的一个辈分高于我父母的长辈。 父母的居室里几十年一贯地悬挂着一张烈士证书,以前是有毛泽东手书签名的,这几年换成了民政部新印制的。 烈士是我的外祖父,叫高芳耀,死于1945年。烈士证书上显示:“死于革命战争。” 外祖父死时母亲尚幼,因此很少谈起。我想象中应当很英勇的外祖父,对我一直很神秘。 直到不久前,我找到了半个世纪来母亲一直没有找到的高方荣,才知道了外祖父的牺牲经过。 高方荣是外祖父的弟弟,1952年从部队转业到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现在是副总会计师兼财务处长。 高方荣给我的是安徽省南陵县《山乡志》中的记载: “高芳耀(1915—1945),乳名‘小闩子’,住梅花山。民国四年(1915年)出身于一个贫农家庭,刚满周岁就给乡绅高风台作养子,取名芳耀。在芜湖读中学时,积极参加反蒋活动,被校方开除,后即投身革命,两次被捕,但革命意志坚定不移。出狱后继续从事革命工作,并说服其父高风台开仓放粮,救济贫苦农民。1943年6月任连城乡乡长时,将步枪2枝、子弹百余发交给中共工山区小队负责人魏鹏,支持武装斗争。民国三十三年(1944年)4月,发动群众砸开高村胡朱云谷堂粮仓,放粮达40多万斤。3天后又率领群众从郭孝先家运走县政府田粮稻80多万斤,解决本乡农民的春荒。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春,策划夺取汪伪皖南独立方面军新屋园团部的枪支,事虽未成,但震惊了敌人,因此,敌区长徐延年遂派人秘密监视高芳耀。同年4月,高芳耀在腰山冲张丙南家召开西乡游击队和地下工作人员会议(对外则称设香坛收兄弟),被叛徒出卖被捕。同时被捕的有游击队长陈天久等十多人。敌营长管西辉和区长徐延年(土改时镇压),恐高风台出面营救,当场将高芳耀同志杀害,时年仅30岁。墓地在工二村四甲三头。” 读完这段文字,我才知道自己在写了多部小说之后,产生写抗战题材作品的强烈愿望,是我的血脉所定。 冥冥中外祖父的亡灵引导我必定要走进这一段历史。 三 历史是什么? 前些年有人说:“历史是婊子。” 我在写作本书时,海峡对岸的一位女作家对我说:“中国的历史是一部谎言,都是各朝各代为自己夺取天下找的借口与搽粉的手段,可信度不高,有些甚至应从反面印证。中国历史,尤以近代史最不可信。”她对我这部书寄予的希望是:“自这本书开始,是树立中国历史正确性的一座指标,我期待你能写下没有谎言的真实历史……” 关于历史,以我现今的年龄、阅历和知识构成,我不敢乱发什么议论。 我在题记中的那段话,就是我的历史观。如今在经过三个多月的劳作,作品就将付梓的时候,我最感汗颜的,是我竭力想在作品中表现的那种历史感。而对于海峡那边那位对我寄予厚望的女作家,我是更加地汗颜。 尊重历史,尽可能多地占有资料,客观地分析特定环境下的人物、事件。能做到的,我都尽力去做了,而没能做到的,则是写作的匆匆和我力所不能达的。 因此,我更企盼读者的不吝指教。 四 本书的责任编辑李一安,是我见过的最优秀的编辑之一。写作构思凝结了他的心血,采访得到他的具体指点,没有他的督促和帮助,在如此短的时间里完成写作,几乎是不可能的。我永远感激他的帮助! 感谢穿梭于长沙、北京之间的陈新文、唐明编辑。 罗文浪老人是我采访到的唯一一位参加过三次长沙会战的老军人,年逾80的老人边擦汗边向我描述当年战争的情景,我至今历历在目。我至诚地祝愿老人健康长寿! 我的同学、青年诗人辛茹,在我疲乏不堪的时候,为我撰写了本书第五部的第一稿,付出了大量心血,专此致谢! 我的学长、著名青年作家孙泱、邢军纪,给了我不少具体的帮助;丁江、高原、肖天亮、张益辉、吕顺、段晓燕诸位为我提供了采访和查阅资料之便;而我的挚友周立武对我各方面的倾力支援,让我终生难忘! 在此,我最虔诚地向他们致谢! 本书所涉及有关资料,除采访和查阅档案馆原件外,还参考了附录中所录书目,谨向原作者表示衷心感谢! 高军 1993年元月10日于北 京魏公村 |
标签 | |
缩略图 | ![]() |
书名 | 血在烧--中日长沙会战纪实(共4册)/周读书系 |
副书名 | |
原作名 | |
作者 | 高军 |
译者 | |
编者 | |
绘者 | |
出版社 | 湖南文艺出版社 |
商品编码(ISBN) | 9787540457402 |
开本 | 32开 |
页数 | 659 |
版次 | 1 |
装订 | 平装 |
字数 | |
出版时间 | 2015-08-01 |
首版时间 | 2015-08-01 |
印刷时间 | 2015-08-01 |
正文语种 | 汉 |
读者对象 | 普通大众 |
适用范围 | |
发行范围 | 公开发行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首发网站 | |
连载网址 | |
图书大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图书小类 | |
重量 | 0.536 |
CIP核字 | 2015202000 |
中图分类号 | I25 |
丛书名 | |
印张 | 20.75 |
印次 | 1 |
出版地 | 湖南 |
长 | 188 |
宽 | 110 |
高 | 31 |
整理 | |
媒质 | 图书 |
用纸 | 普通纸 |
是否注音 | 否 |
影印版本 | 原版 |
出版商国别 | CN |
是否套装 | 单册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版权提供者 | |
定价 | |
印数 | |
出品方 | |
作品荣誉 | |
主角 | |
配角 | |
其他角色 | |
一句话简介 | |
立意 | |
作品视角 | |
所属系列 | |
文章进度 | |
内容简介 | |
作者简介 | |
目录 | |
文摘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