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不是所有的故乡都在沦陷(走绛州)
内容
编辑推荐

新绛从政治、经济、文化、艺术、商业、手工业、建筑、民俗甚至饮食等各个方面,成体系地集成了发达的农耕文明的特点,悠久的历史和文化积淀给她留下了与现有的县域体量不太相符的厚重的文化遗产,堪称中国农耕文明的文化标本。

在工业化和城市积弊日益严重的现代,传统文化的可持续性和生命力如何?传统文化能否作为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力量,重新绽放灿烂的光芒?可持续发展和生态文明的曙光是否能够照亮在乡土中隐藏的文化底蕴?打开萧淑贞著的《不是所有的故乡都在沦陷(走绛州)》,寻找其中的答案。

内容推荐

在城镇化浪潮中,绛州难能可贵地保留了自身独特的价值。萧淑贞著的《不是所有的故乡都在沦陷(走绛州)》从历史、文化、经济、精神信仰四个方面详细记录绛州,挖掘绛州精神,并由此反思中国社会和文化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问题,提出乡土的底蕴与力量是故乡抵抗沦陷的核心所在。

目录

自序 故乡在远方

引言 农耕文明的标本:在绛州看中国

第一部分 文明的密码

 你不知道的山西

 神秘的“七”

 龙的故乡

 绛州石:震旦角石

 每一寸土地都是历史

 稷益庙:农耕文明的摇篮

 晋国古都

 人物风华

 晋都藩屏:九原山、崆峒山

 姑射神山

 烽火中的草原牧歌

第二部分 文化的力量

 “鼓”舞世界

 钟鼓乐三楼和绛州大堂

 香港南莲园池的蓝本:绛守居园池

 书法奇珍碧落碑

 绛帖

 绛笔“跳龙门”

 澄泥砚:零落成泥诗意浓

 《弟子规》:经典还是毒草

 能贱益群

 世风民风

 精致的日常

 乡村的公共建筑

 消散在古城

第三部分 乡土的觉醒

 绛商:中国最早的商人

 民族工业的标本:绛州纺纱厂

 致命的劣根:大海中的小船

 一个个新绛构成了中国

 传统的两面

 不是所有的故乡都在沦陷

 消失的石鼓神泓

 大树的守望

 再造乡土:乡村建设

第四部分 精神的去路

 文庙:价值的空间凝结

 灵魂在寂静中生长

 天地庙:民间信仰

 一种相遇和经验

附录:新绛县建置与沿革

后记

试读章节

二 河东运城:最早的中国

相比于煤炭黑金,山西更应该被世人重视的是中华文明起源的神圣。

中国有文字记载的农耕文明在此起源,五千年文明看山西,山西还得看晋南。

晋南历来是考古学家魂牵梦绕的地方,远古文明的曙光最早照彻晋南大地。垣曲县世纪曙猿的“一缕曙光”,将类人猿出现的时间向前推进了一千多万年;芮城西侯度旧石器文化遗址的“一堆圣火”,将我国的用火历史前推了一百万年;襄汾陶寺新石器文化遗址竖起了中华文明五千年的丰碑。

《史记》记载有“尧都平阳(今临汾市)、舜都蒲坂(今永济蒲州镇)、禹都安邑(今夏县)”,中国最古老的都城都在晋南。

运城市位于山西省西南端,古称“河东”。滚滚黄河穿莽原,过峡谷,跨壶口,跃平原,中游北干流在此折而向东,与河南、陕西隔河相望,晋陕豫黄河金三角古谓“三河之地”。

河东大地外滨黄河澎湃,内有四百里中条山横亘南境,东接太行,西望太华,峰峦叠嶂。汾水北来蜿蜒入河,浍河、涑水腹地地肥水美,溪流涧水灌溉千亩良田,柳宗元《晋问》誉之“表里山河”,诗人韩愈感叹:“条山苍,河水黄,浪波法法去,松柏在山冈。”

历史学家苏秉琦先生在《中国文明起源新探》一书指出:“尧舜时代万邦林立,各邦的‘诉讼’、‘朝贺’,由四面八方‘之中国’,出现了最初的‘中国’概念。”他还说:“史书记载,夏代以前有尧舜禹,他们的活动中心在晋南一带。‘中国’一词的出现也正在此时,所以称舜即位要‘之(到)中国’。”

远在四千多年前,中华始祖轩辕黄帝征服蚩尤、炎帝两个部落之后,依山川大势,“割地布九州”。大禹又“随山浚川”,“疆理天下,奠九州而正五服”。大禹的儿子启即位以后,将夏的统治区域划分为“九州”,并铸九鼎“象征九州”。

九州之中,冀州列首位。“冀州者,天下之中州,自唐虞及夏殷皆都焉,则冀州是天子之常居。”冀州是古三代帝王建都的地方,“王畿所在”,被列为九州之首。《冀州风土记》称:“唐虞以来,冀州为圣贤之泉薮,帝王之旧地。”“王所都为中,故日中国。”“中国”一词最初指的就是晋南这块地方,即“帝王所都”,“当天下之中”,为“天下之中州”,又叫“中土”。

顾炎武《日知录》也说:“古之天子常居冀州,后人因以冀州为中国之号”,把冀州等同于“天下”,等同于“中国”。

三千多年前的中国正进入历史转型时期,由母系社会向父系社会、由渔猎生活向农耕生活、由部落群居向国家雏形转变,一批在中华文明史上万古流芳的人物应运而生。  尧启用贤臣能吏后稷、伯益、皋陶、羲和,后稷发现五谷,教民稼穑;羲和观天测时,制定历法,指导人们春种夏耘、秋收冬藏,根据季节变化安排农事活动和生活;皋陶制定法令典章——他们的活动区域大多主要在古绛州及其周围区域。

舜吟南风,吟唱出中国最古老的诗歌《南风歌》。《史记》有载:虞舜作五弦琴,歌唱《南风》诗后天下大治。永济蒲州老城四千多年前的大字“迎薰解愠”至今仍历历在目,保存完好。

禹凿龙门,“导河积石,至于龙门”,在既以自然为师又与自然搏斗的学习和斗争中,以人类素朴的智慧奠定了绵延不绝的中华文明的基石。

禹之后,夏朝约始于公元前2070年,早期活动的地域史称“夏墟”或“大夏”,夏县便“以夏禹所都之地为名”。

P24-25

序言

故乡在远方

思乡或乡愁,复杂,深沉。

表面上是寻找与一个空间的联系和归属,但故乡不只是一个看得见摸得着的纯粹的物理空间,也不必然地局限在一个地方,虽然人们与地域的缘分也似冥冥注定。

它其实是人们对于精神、心灵和文化亲密联系的思念、渴望和追寻,寻找与外在世界精神、文化、心理和情感的深厚联系和归属。

在心底,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故乡,或真实,或虚幻。

只有那些与你建立起深切的精神和文化联系,并愿意深深依归的地方,才可称之为故乡。

终其一生,我们都在寻找自己的故乡。

故乡也会循着生命的脉络,不断延展。

童年让人怀念一段时光,故乡让人眷恋一个空间。

一段时光和一个空间的结合在生命的起点塑造了一个人。

但在将自己的人生阅历和社会思考融入对于故乡深入的了解之前;当还没有走入其文化深处,喜其好,悲其恶,在此前所有的时间里,我们其实都是故乡迟到的陌生人。

当很多地方苦于没有故事,没有古迹,拼命附会编造历史,人造景观时,有这样一个地方,它脚下的每一寸土地都是历史,一山一水一村一庄都充满了神奇的传说和历史,每一个人仿佛都是对掌故津津乐道的“历史学家”。

这里集中全面地展现了农耕文明的特点。农耕文明在此发源,产生了中国最早的商人,又以发达的农业为核心,集成了繁荣兴盛的手工业和小商业,音乐、美术、建筑、民间艺术乃至民俗、饮食也欣欣向荣,成为经济、文化艺术和生活自成一体的农耕文明的标本。

这里也浓缩了农耕文明的兴衰历程。在农耕文明时代,它繁荣辉煌,盛极一时,但在工业化的洗礼下,却经历了“落后”和失落。改革开放后,因为没有煤炭,没有矿产,曾经的“小北京”几十年如一日地不变,似乎被周围其他原本落后的县甩在后边。

然而,在困顿之中,它仍然顽强地延续着历史的脉络,保持了小商品集散地和教育热土的魅力。

如今,它以乡土的力量顽强地抵挡了工业和城市对于农村的破坏,不仅让我们看到了没有沦陷的故乡,还重新焕发生机,迎来文化旅游发展和生态文明的机遇和希望。

这样的历程与中国近代以来的历史巨变同步,也是农业中国的现代遭遇,可谓中国的典型写照,在这个意义上,无数个绛州组成了现在的中国。

在文化的意义上,这样的地方是我的故乡,也是中国人共同的故乡。

在绛州能够更清楚地看中国,看到更清楚的中国。

当意识到绛州作为中国农耕文明标本的意义的时候,就有了超出预期的惊喜和收获。

这是我愿意写出这些文字最基础深沉的动力。

因为绛州不仅仅是我的故乡。

文化是在时空中展现的精神存在,在某个时间植根某地,而且永远属于此地。文化是复合的意义、关系、信仰和价值之源,凭借这些看不见的东西为人们构建与世界的联系。

这是一片怎样的文化热土,养育出了怎样的人群,惭愧的是,两年前我对此几乎一无所知。已到中年,才知道还有《走绛州》的民歌。

“一方热土养一方人”,无法用量化的手段、可信的数字衡量文化对于人的塑造。在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无形财富面前,任何现代的工具手段都会显出自作聪明的笨拙。对每一个在这片土地上生活过的人而言,它都是一段浑然的浸染,无论身处世界何方,都带着它深深的烙印。

因此,常深恐辜负脚下的土地,辜负它深厚的文化,辜负在这片土地上创造了辉煌灿烂的历代先民。

对于故乡,离乡人若只是远远的看客,便只会不痛不痒地作片刻的逗留和欣赏,让都市的疲惫与空洞在大自然与浓厚的人情中获得片刻慰藉,然后转身离去。

也曾不止一次反省,城市匆忙的脚步是否顾不上历史的羁绊,只把传承和怀旧留给了乡村?我们是否在内心真正确认、重视故乡的价值和意义?

泛泛的思乡、怀旧,自豪或感慨,故乡的意义都未免肤浅和单薄。

按常理,写故乡,便会津津乐道,敝帚自珍。审视故乡,文化反思,需要不远不近的距离。太远,无法真正深入其精神;太近,不能超越无缘无故的狭隘偏爱,也容易有不满、哀怨与麻木。在熟悉的乡音乡情中生活、浸染,长大后离开,在更开阔的眼界和视野中,获得客观理性的审视标准。对于不好之处,有宽厚的体谅和理解,又有敏锐、犀利的观察,为后代期许一个美好的未来。

我现在正好处在这样一个不近不远的距离,尽量从更宏观的中国乃至世界的角度审视绛州,又从微小的绛州更清楚地看中国。

故乡令人骄傲的是有形无形的文化财富,让人失望的是人和社会发展存在的问题,深厚的文化底蕴未能成为建构世风人心的坚石。

对于故乡的感受,也经过了复杂的变化:从没有理由的接受和自豪到了解之后的无奈和失望,再到不知道是该自豪,还是该悲哀。

曾将书名定为“走绛州:文化的朝圣”,后觉得不妥,不能对传统盲目膜拜,尤其在面对让人痛心疾首的落后时;后来,又重新确认,不能因为社会发展的现状,就改变对于这片土地文化的尊重和崇敬。

如今,我深深地为乡土蕴藏的文化力量,尤其为那些自觉不自觉传承文化的农民所感动。

我们既不能走在传说中,生活在历史中,仰望古人留下的灿烂文化,虚弱地盲目自豪;也不能因一时之失,一味地妄自菲薄,彻底抛弃背叛传统。

能做的,唯有在持久而强大的文化的力量面前保持恭敬,随着时间的延伸,认识它对于我们的意义,保护它、改造它、传承它。

最后,清楚地告诉自己,落后、缺陷甚至丑恶都不能阻挡我们热爱自己的故乡、热爱自己的祖国,更不能阻挡我们立志让它变得美好的决心。

对绛州文化和历史的解读仅仅只是一个开始。

后记

这就是我的故乡。

同无法选择祖国一样,同样也无法选择故乡。

让我们先毕恭毕敬,感恩这片文化厚土上的一山一石,一草一木;感恩历朝历代生活其上、创造了昔日繁荣辉煌的先祖。

谨以此书致敬那些为我们保留了故乡的人,那些孜孜不倦寻找故乡的人,以及每一位致力于让故乡变得更美好的人。

一 绛州精神

掩卷常思,这里有没有可以称之为“绛州精神”的特质?

有人总结,从这片土地上走出的人才大多从事文化、教育工作,他们与古城朴素的气质一样:淡泊名利,不随流俗。

这是一个令人欣慰,也可以告慰脚下深厚文化积淀的答案。

如今,乡村手工业不断复兴活化,这种精神也流淌在每位工匠的指尖。

《新绛文化》、“古绛新人”的博客、光村的村史和乡贤创作的村歌带着乡土的觉醒与自豪,每一位倾情文化的新绛人坚持、坚守着这种精神。

《弟子规》进机关、进学校、进企业,型方训俗,建设政府和企业诚信体系;开全国教育风气之先的新绛中学的课堂改革;遍及城乡的书法爱好者,尤其是坚持练习书法的农民,都让我们看到了“不流俗”的古老文化热土蕴藏释放的巨大力量。

绛州的精神气质也深深感染着到访的文人雅士:

20世纪60年代初期,时任国家文物局局长王冶秋先生在《人民日报》上发表《拨开“涩”雾看园池》一文,向世人介绍绛守居园这处“几乎被埋没了”的古代园林,一时间,众多国内外学者专家慕名而来。

1996年,为留住乡愁的“古城斗士”同济大学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研究中心主任阮仪三先生在全国古城保护专家委员会上竭力推荐绛州古城,“只有被列入名单,才能保住尚存的整个古城和里面的重要文物古迹。当时几乎所有的专家都不知道它”,阮先生拿出绛州大堂和绛守居园池的资料,说这是中国仅存的“隋唐名园之城”,一定要珍惜,绛州入选第三批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近几年,阮先生又以高龄之躯和澎湃的热情主持编制了《新绛县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

著名作家冯骥才“大雪入绛州”,发现绛州的木版年画“所绘人物典雅端庄,衣饰华美,线条流畅又精致,与杨柳青年画的‘美人’有着鲜明的地域差异,富于晋商辉煌年代的华贵气质和中原文明的庄重之感”。冯先生主编出版了《木版年画·绛州卷》,2012年又向春晚剧组推荐绛州鼓乐团表演了《鼓韵龙腾》,“因为在它身上看到了一种文化资源的良性传承和开发模式。当地政府对绛州锣鼓进行定向支持,整个从业者和参与者的力量很大,有很多剧团和节目,甚至还进入了当地孩子的课程。这种艺术这么多年下来一直保持着原汁原味,这很难得”。

无数到新绛采风报道的作家、记者和画家,他们的笔下也饱蘸浓墨重彩。

在大力发展旅游文化产业,建设生态文明的新的历史时期,一批来自各行各业的肩负使命感的理想主义者也从四面八方汇聚新绛,建设发展新绛州。

这么多人深深的绛州情恰恰印证了一点:在文化的意义上,新绛是每一个人的故乡。

新绛的开发和文化建设幸运地躲过了前三十年间的粗放扩张,在更加理性、更加从容、文化价值更被尊重的今天,已有条件让古城散发出自己的独特魅力和文化气质。

外部欣赏珍视的目光、倾心尽力的助推加之新绛的内部自觉,一定能谱写出绛州的新辉煌。

二 明日乐途

在经历了东西方文明、传统与创新的矛盾交锋和工业化洗礼的挣扎彷徨后,在历史的十字路口,今天,中国终于依凭文化自信,做出正确的战略和制度选择,走上城乡均衡的可持续发展之路,公共场所整洁有序,公共管理公正清明;明天,我们有理由期待、憧憬一幅新时代“走绛州”的场景:

《弟子规》的故乡成为华夏文明的一片道德和精神的圣地,不负古圣先贤的道德节义,芸芸众生成为文明儒雅的现代公民。在这里,精神的力量能够驾驭抵御喧嚣的物欲,人们安静地回归其实并不需要太多物质需求的本真自我,无可替代的新绛州物质和精神都丰沛充盈,人们在城市与乡村、物质与精神的跃动和安静之间从容穿行。

绛州的文化象征龙兴宝塔屹然挺立,脚下的古城散发着浓郁的文化气息,人们徜徉在古城或宽或窄的青石板路上,无论游客还是本地人,都能寻找到自己与历史文化的关联,获得找到文化之根的满足、充实和自信。街道两旁,一应俱全的手工作坊,成为工艺创新的源泉和要素,淡泊致远、不贪功利的工匠精神世代相传,古今闻名的精良的“绛州制造”跃升为“绛州艺造”。

治理后的生态汾河,水清荷香,鹭飞蛙鸣;景观灯映照着蜿蜒盘曲的原木栈道。古水两岸芦苇飘荡,游人如织,久违的欢颜和天真的欢笑回荡盘旋,岸畔景观带和古苟城一带的水上公园开始洋溢幸福、宜居生活之美……

历史、文化被尊重和颂赞,一座独特的秉承绛州精神和气质的博物馆风雅地与绛州大堂连成一片,成为绛州历史和文化共同记忆的灵魂。各种书店、茶馆等文化休闲空间将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日常生活中活化,传统在丰富充实现代人的精神和生活中绽放光芒。

新城与古城唇齿相依,相得益彰。在宽阔的街道、规划有序的空间中,人们尽情享受生活的舒适与便利,龙形水系、饕餮不夜城、文化广场在美丽的星空之下散发着浓郁的生活气息。

乡村也得到尊重和重视,村庄终于变得整洁,有真正为民所用的公共和精神空间,公共设施和服务消弭了其与城市的差距,有文化、有美感、有品位的乡居成为一种新的风尚和“奢侈”。

人们终于意识到自己也是天地之间与万物平等、不享有特权的一部分,认识到大自然的珍贵,能够谦卑恭敬地面对皇天后土,在天地庙、善庆寺的庙宇宫观感受宇宙天地的气息和节奏;在姑射山的怀抱中荡涤尘心,遥想秦王点兵的激越与神采飞扬……

早早走出绛州、走向世界的绛州鼓乐不再一枝独秀,独木难支;走出小生产者思维的新绛人重拾盛唐远大的志向和开放的胸怀,在通力合作中,传统的织袜、中药等优势产业得以恢复强大;绛州手工艺术品走出国门,名扬四海;清淡又有滋味的绛州风物“九六八”宴席和绛州小吃在全国各地连锁经营。

绛州有机蔬菜坐着飞机到了港澳甚至国外的餐桌,当地人们则吃着没有添加剂的泉掌豆腐,喝着地道的羊杂汤,在民以食为天的满足中延续着绛州的骄傲。

政治、历史、文化、宗教、教育、风物……重新与历史、文化、土地和自然建立起深厚联系的绛州,更自觉地获得了充足的持续发展的动力,坚定有力地在这片黄土地上,续写着新的辉煌。

如人们所言,能代表中国五千年文明的绛州,不再是新绛的绛州,也不是中国的绛州,而是世界的绛州。

走绛州,去那片传奇而令人神往的文化故土。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不是所有的故乡都在沦陷(走绛州)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萧淑贞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商务印书馆
商品编码(ISBN) 9787100122788
开本 16开
页数 309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出版时间 2016-08-01
首版时间 2016-08-01
印刷时间 2016-08-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大众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图书小类
重量 0.458
CIP核字 2016119635
中图分类号 K292.54
丛书名
印张 20.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30
157
17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4 19:3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