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疯狂到位(高风险情境下团队如何协作与创新)
内容
编辑推荐

亚当·施特尔茨、威廉·帕特里克编著的《疯狂到位(高风险情境下团队如何协作与创新)》记叙了喷射推进实验室团队戏剧性的、别开生面的创新故事,以漫游者火星车2012年成功登入火星为高潮,穿插了作者的个人职业生涯。读者一路读下去,就会理解高效团队是怎样形成的。他们怎样在高风险的环境下实现创新。他们怎样持之以恒,解决不可思议的复杂问题。

内容推荐

喷气推进实验室(JPL)是人类历史上众多意义非凡的太空工程的起源地,它负责美国大部分无人驾驶太空探索项目,并一直主导着星际探索工程。当美国航天局(NASA)需要发射“好奇号”——一个重达2000磅的探测器——到1.4亿英里之外的火星表面时,他们向喷气推进实验室求助了。

掌舵这项重任的是一名半路出家的火箭科学家,脑袋里尽是些“3D打印人类”的奇怪想法。表面上看,这本书讲述的是一个疯狂的科学家和一个大胆的太空项目。但透过这个故事,读者能看到一支高效、创新的精英团队是如何养成的:

如何把拥有不同才能、视角的人才聚集在一起,让他们共同解决看似丕可能的难题:

如何让团队从基于恐惧做出的决策转变为由好奇心驱使的决策;

如何逃离“小黑屋”——由恐惧、半信半疑、发展方向不明导致的创造力瓶颈;

如何辨析我们何时过于沉浸在自己的想法中,以至无法客观评价,何时又需要捍卫自己的想法;

如何在否决糟糕想法的同时,依然在团队中培养互相尊重的风气;

每一件不同凡响的事情都需要一帮“疯子”。这本亚当·施特尔茨、威廉·帕特里克编著的《疯狂到位(高风险情境下团队如何协作与创新)》写给每一位希望拥有创新团队的领导者,也写给每一个想要把内心疯狂化为神奇的普通人。

目录

1 “好奇号”着陆之夜

2 好奇心改变人生

3 凡事持怀疑态度

4 自我授权

5 系统工程师

6 探寻真理

7 暗室

8 最不可能被否决的方案

9 拼图

10 疯狂到位

11 防微杜渐

12 惊险七分钟

后记

致谢

试读章节

理查德说:“我赞成亚当的观点,我觉得我们必须更改数据。”

然后,彼得把目光投向罗布:“你怎么看,总工程师?”

“我同意亚当和理查德的看法。我们以前也改过类似的数据,让我们像之前那样把错误纠正过来吧。”

彼得深吸了一口气,仿佛要借助他50年来的人生经验把过去36个小时里已经背得滚瓜烂熟的所有数据和所有人的观点都一股脑儿吸收进身体,然后说:“我们要更改数据。把传输指令准备好后发送出去。”

就这样,在周六早上9点前,也就是风险评估开始39个小时之后,我们更改了指向导航中心的那三个数字。14分钟后(地球与近火星点进行数据往返传输的时间),飞船返回的信息显示,计算机已经收到了更新的数据,而且更改已经完成——起码在它看来,更改已经完成了。

我们是否犯下了不可弥补的错误,还是及时避免了类似于“挑战者号”密封橡胶圈失效(造成“挑战者号”飞船爆炸的罪魁祸首)的问题,从而拯救了整个项目?我们只有再等36个小时才能知道答案。在这36个小时内,宇宙飞船还要继续飞行40万英里,并经历最折磨人的“惊魂7分钟”。在这7分钟内,火星车将进入火星大气层,下降到火星表面,并最终安全无恙地着陆。

我要在这里提前剧透一下:我们成功了。在“惊魂7分钟”过去后,我们听到了“好奇号”传回来的第一声信号。所有人都把我们视为天才,并且无比崇拜我们(假如你想了解当时更多细节,想知道谁在哭、谁在欢呼以及我们是如何成为新闻发布会焦点的,你可以跳过下面这几章内容,直接看最后一章)。而至于最后关头更改的数据是否将人类航天史上代价最高的灾难转化为了我们的巨大成就,也许我们永远也无从知晓。

我们所知道的是,我们这里有一屋子全世界最顶尖的航空航天工程师,但他们无法确定更改数据是否能让飞船转危为安。在人们的观念中,工程师应该是理性的保守主义者。我们每个人是否都做过纯理性的计算并得到不同的计算结果?我们是否错误地使用了计算尺?我们的计算器是否坏掉了?这真的只是一个数学问题吗?

我觉得不是。

在美国开展太空项目早期,每逢发射火箭和实施登月计划,要上电视节目的工程师们都刻意地穿着短袖白衬衫,脖子上系着带有领带夹的细领带,鼻梁上架着一副傻不拉几的眼镜。这种打扮塑造了一种“我是机器人”的形象。这样做的目的也许是为了威慑苏联,但工程师毕竟不是机器人,我们是活生生的人类。而且,无论我们如何小心翼翼地从冷冰冰的数据中追寻宇宙苍生的真理,我们在解读适用于手头工作的物理定律时,都要用我们每个人的个性进行过滤。无论我们如何孜孜不倦地追求某个真理,最终得到的真理往往只是一个近似值而已;它是宇宙的一种模型,而不是宇宙本身。当问题变得非常棘手,而且结果或正确的前进道路变得不确定时,人类的判断力和对于个人理解力极限的认知就变得至关重要了。比如说,在飞船登陆火星的最后关头,我们的项目团队集中在一起思考是否应该更改软件参数,这件事就充分说明了这个道理。无论你是正在建造飞船的工程师,还是正在开发苹果手机下一款热门应用软件的软件开发人员,这个道理都是适用的。

除了人类的判断力极为重要之外,我们还要明白其他人做出某种行为的原因。“工程师”的英文单词是“engineer”,它源自古法语“engin”意指“聪明的技巧”。工程活动就是运用人类的聪明机智和对我们周围世界的理解来解决某个问题。在当今时代,一个航天项目动辄牵涉到数十亿美元预算,而且需要成千上万人参与;我们要明白,在这种项目中,项目的参与者就是“我们周围世界”的一部分。如果我们要在这种注重创造性和合作精神的环境中取得成功,尤其是要领导和管理某些具有创新性事物的开发工作,我们就要更多地全身心投入进去,而不仅仅是了解流体力学或懂得进行应力分析。

作为一种讲求实效的工作,工程技术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诚实地面对客观数据。如果我们只是追求个人的“真理”,或者满足于局部的真理,或者我们因为真理给你带来尴尬或麻烦而否认它的存在,那我们就会失败。在这种情况下,我们的粒子回旋加速器找不到任何粒子,我们的飞船也根本接近不了火星,更不用说安全着陆在火星表面了。

包括工程师在内的很多人都认为,有些问题的答案冥冥中早已注定,我们要做的就是提出正确的公式,不需要使用任何判断力或与情感相关的事物就能得到解决方案,但这种观念是错误的。有些问题实在是太复杂了,很难用一个准确的公式来描述它们。在现实社会里,大型组织的员工要面对各种财务预算、办公室政治和组织变动,无论做什么事情,他们都要经过毫不留情的争吵。这种争斗的成败就像街头斗殴一样,取决于你具备哪些特质,例如聪明与才智、知识与技术实力、领袖魅力或小家子气、羞怯或说服别人的能力、信心满满或缺乏自信、自我认知或自我否定等。

从表面上看,我们这本书讲述的是一个大胆的工程项目,即设计和建造一辆极其复杂的火星车,并设计一个新颖的、“疯狂的”着陆系统,把这辆火星车降落到火星上。但这仅仅是故事的基本情节。P14-16

后记

尽管“好奇号”成功着陆火星对于我和我的团队意义重大,但在当时,我并不知道这件事对其他人的意义有多大。全世界的电视媒体都对此进行了报道,人们在周一的凌晨1点聚集在时代广场(TimesSquare),通过巨大的显示屏观看“好奇号”的着陆过程。

但是,面对媒体接连不断的采访要求和向公众发表演讲的邀请,我还是没有做好心理准备。我开始收到来自埃及、中国、印度和全世界其他国家的信件,这也让我有点始料未及。我收到一封来自英格兰的邮件,写信者是一名自然课老师,他从新闻报道上看到我喜欢园艺,而他本人也是一位园艺爱好者。他找我要一份火星着陆纪念品,于是我给他寄去一枚我亲自制作的、在火星着陆之夜送给团队成员的搪瓷胸针。还有一次,我在机场遇到一位性格直率的女士,她走过来问我:“你是亚当吗?”我说:“是的,我是亚当。”她说:“你给了我人生最美好的一夜!”有些中美洲小国甚至发行了印有天空起重机的邮票。

我感觉这种热情与人们观看世界杯足球赛或《与星共舞》(Dancing With the Stars)节目所表现出的那种激动情绪不同。许多和我联系的人形容他们所看到的东西意义深远,这是大多数轰动一时的媒体事件所无法企及的。他们似乎开始意识到登陆火星是我们人类自身在宇宙中的虚拟延伸。借用动画片《辛普森一家》(The Simpsons)当中的人物杰布迪亚·斯普林菲尔德(Jebediah Springfield)的说法,我觉得他们已经认识到,探索地球外部世界的努力让我们所有人都“变得高大”。

我敢肯定的是,火星探索任务已经让我“变得高大”。

“好奇号”成功登陆火星三周后,我的女儿奥丽芙(Olive)出生了,这标志着我的个人生活已经完成转变,而这种转变又反过来让我的职业生涯完成了转变。那个在“火星探测漫游者号”项目中疯狂且封闭的家伙已经不复存在。我经历了离婚和再婚,并且有意识地付出了许多努力,我认为自己已经获得一个更完整的人格;然后,“火星科学实验室”的成功让我的情绪变得稳定,这种稳定的情绪解放了我,让我能够在从事创造性工作的过程中从容地扮演任何角色。在必要的情况下,我可以站在幕后;在关键时刻,我也可以扮演英雄或恶人的角色,这没有任何问题。

2013年,我当上了喷气推进实验室的研究员,这意味着我从此以后的职业生涯将依赖于实验室的长期发展壮大和成功,以及我们国家在太空探索事业上的进步。这个身份还意味着,我不但要帮助我们的太空探索项目走在最高效的技术道路上,还要指导后辈工程师的工作,并且为我认为真正优秀的员工仗义执言。

不管怎么样,EDL都是我最称心的工作。我现在正开发一项新的超音速降落伞技术,它能够帮助我们将人类送上火星;我还在研发一种新的机器人技术,这种机器人可以应对土卫二和木卫二上结冰的不平整地面,而这两颗星球是我们下一步太空探索的首选目标。我还在从事一项“2020年重返火星”的计划,该项目采用与“好奇号”同样的着陆系统,但它的目标与“好奇号”不同。“好奇号”执行的是侦察火星和分析火星地表成分的任务,而这项新计划使用的火星车执行的是我们长久以来翘首以盼的“火星样品返回”任务。它要从火星地表筛选并获取地质样品,然后把样品送回到地球。最后,我们要把人类送上火星。因此,我现在正在帮助实验室开发人类在火星上生存所需的基础设施,包括火箭燃料发电厂和核电站。

米盖尔现在在从事一项彗星取样和返回计划。汤姆·里维利尼如今任职于苹果公司,他正在发明一些很酷的玩意儿,可惜他不能告诉我详情。陈友伦现在带领着“2020年重返火星”项目的EDL团队;而理查德.库克则负责管理太阳系探索理事会(Solar System Exploration Directoate),他把自己的才华延伸到火星以外的其他太阳系行星探索上。达拉现在是工程与科学理事会(Engineering and Science Directorate)的总工程师。没有谁放慢自己前进的脚步,更没有谁沾沾自喜。对太空探索事业的激情和好奇心鞭策着我们所有人不断前行。

在我职业生涯的这个节点上,我确实用比以往更多的时间来思考我们进行太空探索的真正目的以及我们这样做的初衷。太空探索计划的狂热爱好者一直在吹捧那些间接的实际收益,比如,喷气推进实验室的全球无线电追踪网络间接地催生了电信产业。这种由“涓滴效应”所带来的科技进步的确存在,但在我看来,任何间接的实际回报都与我们继续探索太空的理由相去甚远。

我们以商业航空飞行为例。显然,这个行业是我们长期以来飞行探索事业的实际成果。每当我向不同团体发表演讲时,我通常都会在讲台后面的屏幕上展示一张我的自拍照,那张照片是我在来之前登机的时候拍的。但紧接着,我会播放一些19世纪末拍摄的影片片段,那时候,找到一种让发动机和机翼一起工作的方法尚属于尖端技术。我们可以从影片中看到,戴着蝴蝶领结和圆顶礼帽的绅士们背上绑着风筝,然后从桥上跳下来;还有一些人坐在机器上,从三英尺高的谷仓顶部发射升空,然后一头栽倒在地上,这种行为与自杀无异。

如果早期的飞行实验是出于实用目的,那肯定不会出现当时那种场景。事实证明,这种实验未来有着令人难以置信的用途,但对于那些在航空业萌芽期参与飞行实验的人来说,他们所做的事情显然与人类希望长寿的现实考量相左。这些想成为飞行员的人确实有点疯狂,但现在看来,这种疯狂是他们表达人性的必然手段。他们对飞行的探索不是出于实用的原因,而是出于“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勇气。好奇心驱使着他们去“探寻”新鲜事物,他们想了解更多知识,让自己变得更强大,仅此而已。

我认为,对于第一个发明车轮的工程师或第一个通过投掷长矛来提升其穿刺力的人来说,他们的动机是十分相似的。这种动机也驱使着人类的第一个艺术家画出了人类历史上第一幅洞穴壁画,它赋予我们艺术、文学、哲学、宗教、喷气式客机、水力压裂技术、青霉素和智能电话。我很庆幸能成为一名工程师,这是一份最具人性化的职业,它既有创造者的一面,也有理解者的一面,正如西奥多·冯·卡门所说的那样:“科学家研究已经存在的世界,而工程师创造全新的世界。”

我们人类是一个天生充满好奇心的物种。女性在分娩的时候,由于产道太窄,无法承受一个完全发育的人类大脑头骨,所以刚出生婴儿的大脑都是没有发育完整的。与其他动物相比,我们的行为很少是与生俱来的。比方说,我们没有从祖先那里继承筑巢或随季节变化而南迁的遗传指令。我们来到这个世界的时候,身上几乎没有携带任何遗传使命,上天只给了我们一道重要的指令——保持好奇心。

为了遵循这道指令,我们每个人都开始构建自己对宇宙万物的理解。无论是从我那两岁大的女儿还是70岁的同事身上,我都看到了这一点。我们都有探寻宇宙的本能,而且我们对宇宙都有着属于自己的理解。在好奇心的驱使下,无需任何人督促,我们也自然而然地想去探寻宇宙之美。我们没必要用股票期权和丰厚的薪水来激发人们的创造力,因为创造力是受好奇心驱使的。我们唯一要做的就是创造一个良好的工作环境,激发每个人与生俱来的好奇、提问和探索潜能。正如我们每个人在童年时期就建立了对这个世界的认知那样,只要有机会,每个人都会在好奇心和求知欲的指引下走完自己的职业生涯。

具备这种内在诱因的工作是我们进行创新的最强驱动力之一,而以好奇心为基础的决策远胜于因恐惧感而做出的决策。进化生物学家经常谈及“开拓”与“探索”这两种互补的生存策略,而这两种策略是每一个蚁群或蜂群似乎都能够理解的。就此而言,每个有机体、每个群体或企业都要在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和为了不断探索未知领域而进行必要投入之间找到合理的平衡点。

我们出于人性的本能而去探索。我们之所以喜欢探索未知世界,不仅因为我们有这样的能力,还因为我们想通过这样的方式来确认我们到底是谁。如果我们人类社会停止了探索,那我们会成为什么样的人?我想,我们会变得停滞不前,既没有创造力,也没有建设能力;而停滞不前的社会迟早会引发巨大的灾难。正因为如此,培养和支持天生的好奇心仍然是人类最重要的生存工具之一。

在过去的700万年里,我们人类已经把活动范围扩展到整个地球,而有时候,人类的这种迁徙看似非常疯狂。50年前,人类登上了月球,然后又向火星进发。在这一路上,我们留下了人类的基因和模因(即思想、技术和传统等文化基因,与生物基因相对)。

人类以团队模式进行探索和扩张,但我们前进的步伐并不完全一致。忠诚和协作固然重要,但个人主义和创造性冲突也同样重要。然而,我们要让冲突一直保持它的创造性而非破坏性,从而使思想成为冲突的赢家,而不是让人成为赢家。这才是追寻真理的意义所在。人类之所以能取得巨大成功,是因为我们在努力寻找真理,而不是把自己变成真理。与地球上的其他生物相比,人类的独特之处在于我们总是对真理和知识孜孜以求。在追求真理的过程中,我们难免会表现出一些古怪的行为,发明一些奇特的事物,而且有时候表现得非常疯狂,但这种疯狂也许许恰到好处。

书评(媒体评论)

一帮工程师是怎么把重达2000磅的探测器置于火星表面的?《疯狂到位》向你证明了对的领导加上有坚定梦想的团队,几乎能无事不成。——本·西尔伯曼,Pinterest创始人

疯狂的想法在成为现实之前都被认为是疯狂的。不易之处在于,化疯狂为神奇需要一群人同时为之付出努力。亚当·施特尔茨明白这一点——并且他做到了。他通过本书向我们表明,完成别人认为不可能的事情,需要的不止是毅力与勇气,它还需要激励他人的能力。换言之,它需要领导力。——西蒙·西涅克,TED超人气讲师、领导力哲学第一人,《从“为什么”开始》《团队领导最后吃饭》作者

张扬的人物个性和敏锐的洞察力交织成了这本书——令人愉悦而又引人深思。——斯图尔特·布兰德,乔布斯、凯文·凯利精神导师,《全球目录》创刊总编辑

施特尔茨就是爱因斯坦和埃尔维斯·科斯特洛(2003年入驻摇滚名人堂)的混合体,他深谙该怎样管理不同的人。《疯狂到位》是一个绝妙的、正在发生着的传奇故事。——胡安·恩利克斯,哈佛商学院生命科学项目创始人

此书为我们分享了亚当的人生经历:从不良少年到“登上”火星。你会进入一个无所畏惧的天才火箭科学家的内心世界,看到直觉的强大作用。你会感受到创造力和勇气与数学同等重要。本书是科学家和艺术家的必读之作!——汤姆·萨克斯,知名艺术家,耐克、阿迪达斯御用设计师

一次扣人心弦的“好奇号”任务之旅,涵盖了对各类工程原理引人入胜的见解及分析。——角谷美智子,普利策奖得主、《纽约时报》书评家

施特尔茨这部充满激情的回忆录以内部人的口吻,带领读者进入神奇的工程领域,不仅让我们看到了全员参与的团队氛围和理性面对问题的思考方式是何其有效,也让我们看到了何谓“让创意落地成真”。无论你是航天工作者还是普通读者,这都是一场激动人心的旅程。你会着迷于人类无限的潜能。——《科克斯评论》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疯狂到位(高风险情境下团队如何协作与创新)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美)亚当·施特尔茨//威廉·帕特里克
译者 李文远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浙江大学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308158374
开本 16开
页数 240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90
出版时间 2016-07-01
首版时间 2016-07-01
印刷时间 2016-07-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大众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经济金融-经济-企业经济
图书小类
重量 0.374
CIP核字 2016109132
中图分类号 F272.9
丛书名
印张 15.25
印次 1
出版地 浙江
230
170
17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6 6:27: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