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宗友、朱宛中编著的《富饶的海洋资源》是一本介绍海洋资源、能源的海洋科普读物。在介绍科学知识的同时,加入故事、情景、兴趣、时尚四大元素,打造全新的人文科普读物。用故事的情节和情景的描述,与读者谈天说地,寓知识于故事,寓科技于快乐,寓见闻于古今,寓眼界于流行,为读者呈现出一个融人文、情景、兴趣、时尚为一体的新奇而丰富多彩的立体科技世界。
通过本书,读者可以轻松地获得许多海洋知识,全面、系统地了解海洋学科的各主要方面及其与人类的关系,了解人类探索海洋的有趣经历,了解海洋开发的现状及前景,同时还可以扩展视野,益智添趣。
雷宗友、朱宛中编著的《富饶的海洋资源》是“海洋人文科普丛书”之一。
世界面临人口、资源、环境的困惑,人们期望海中诱人的财宝,丰富的能源、资源、粮食、土地和淡水,能帮人类排忧解难。大海虽然不能带走我们的哀愁,却可以为我们带来财富、健康和美丽。拥抱大海,开发海洋,是21世纪人类的神圣使命。
常动的海水,可为我们提供无污染的能源,只要风儿在劲吹,月亮在运转,它们就永不熄灭。古老的海底石油和新近发现的冰中之火,海水中会燃烧的铀、氘、氚、锂,它们饱含的能量,可供^、类用上千年万载。大家熟知的锰结核、多金属软泥的开采,即将闪亮登场。能为人类解决粮荒的海洋牧场,正在加紧建设……
人类海中寻宝,经历曲折与痛苦,充满欢乐与希望,更有你不曾听闻的趣闻轶事,这些,你在《富饶的海洋资源》中都能寻觅到。
所罗门国王的宝库
圣经里有这样一个故事,说是国王大卫有个儿子,名叫所罗门。他继承王位后,上帝赐给他非凡的智慧,因而聪明过人。有一次,两位妇女为了争夺一个婴儿,吵得难分难解。她们都说婴儿是自己的亲生骨肉,谁也不肯相让。无奈之下,她们只得请求国王公断。
所罗门听完两人的申诉,感到非常棘手。那时没有亲子鉴定的高科技手段,要准确地作出判断的确并非易事。但是身为国王,他又非判不可,而且还必须判得准确,判得使人心服。他皱了皱眉头,思索一阵后,出人意料地下令将婴儿劈开,分给每人各一半,问当事人是否同意。
一位当事人立即表示同意,说她心悦诚服地拥护国王的判决,因为还有什么方法能比这更公正呢?而另一位妇女则坚决反对,说什么也不同意刀劈孩子。
于是,所罗门当即宣布婴儿归后者所有。
这时,人们才恍然大悟。可不是,有谁肯看着自己的亲生骨肉当面被人劈死呢?
所罗门这种非凡的才智,很快传播开来。远近各国的国王对他无比崇敬,亲自求见于他,向他进贡。这样一来,所罗门国王的国土很快就富足起来。于是,他用黄金建造宫殿,用黄金做各种器皿,宫殿上上下下,里里外外,装饰得金碧辉煌,豪华至极。
所罗门国王还常常派船出海。航船归来,总是金满舱,银满舱,这引起人们的猜测,想象着茫茫的大海中,必定有所罗门国王藏金纳宝的地方。许多航海家纷纷前去寻找,但一个个都空手而回。1568年,西班牙航海家登上太平洋美拉尼西亚中部的一群岛屿,见岛民们身上佩戴着光闪闪的黄金饰物时,满以为找到了圣经故事里所罗门国王的国土,欣喜异常,便把它叫作“所罗门群岛”。
其实,所罗门群岛上的黄金并没有西班牙人想象的那么多,只不过有点金矿罢了,而真正的金银宝库,却是在海洋里。这些宝藏沉睡了千百万年,人们从不知道,只是到了20世纪60年代,才被科学家们发现了。
海底百宝箱
1965年,美国海洋调查船“大西洋双生子—Ⅱ”号在红海进行海洋调查时,发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令科学家们十分惊讶。
本来,红海表面由于太阳直接照射,海水温度很高,可达33℃;而表面以下的海水,受不到太阳直接照射,温度比较低,在22℃以下,海底附近就更低了。可是,“大西洋双生子一Ⅱ”号在3个水深大于2000米的深渊里,却测量到了高达56℃的温度,海水热得像温泉。这还不算,对海底沉积物分析后,发现了更加奇特的现象:其中竟含有大量的黄金,品位比陆地上的金矿高40多倍!
这个不寻常的发现震惊了世界,于是,人们好奇地想,要是能把这些海底沉积物挖上来,提炼黄金,那真是要发大财了。
根据调查的资料,红海海底3个含金特高的地方,总面积达85万多平方千米,仅“阿特兰蒂斯Ⅱ”海渊就可提取黄金45吨。
进一步分析表明,沉积物中不仅发现了黄金,还找到了银、铜、锌以及锰、铝、硅、钛等金属。上面提及的“阿特兰蒂斯Ⅱ”海渊,除可提取45吨黄金外,还能提取4500吨白银、82万吨铅、106万吨铜、290万吨锌、2430万吨铁,的确是个“海底百宝箱”。
为了打开这个“海底百宝箱”,不少国家跃跃欲试,霎时间,红海成了众矢之的,都要争相前往探宝。
正当人们把目光投向红海的时候,1978年,从太平洋加利福尼亚附近的墨西哥近海,又传来了一则奇怪的消息:海底冒烟了!
海底冒烟?!这的确十分奇怪。 为了探明这种奇怪的海底烟,科学家们又去那里做了多次调查,结果发现,这不是陆地上的那种烟,而是从海底裂缝中喷出来的金属硫化物,它们在海水里漂浮,看上去好像“烟”一样。从海底裂缝中喷出的这些烟堆积在海底,就形成了一根根看上去像“烟囱”一样的堆积物——海底的金属硫化物矿藏,里面含有二十多种有用的元素。
真不愧是一个“海底百宝箱”!
海底烟囱里宝藏无尽
海底裂缝中何以会喷出金属硫化物呢?
这是海底扩张的结果。
当两个板块相背运动时,海底就会出现裂隙,海水沿裂隙下渗,在地热影响下,温度升高,溶解周围岩层中的盐类和重金属,形成温度在400℃以上的含矿溶液,并不断从海底裂隙向上喷发,遇到深海0~2℃左右的冷水,便形成矿物,沉至海底,成为含多种金属的沉积物——海底热液矿藏,也叫多金属软泥、重金属泥或多金属硫化物。
为了进一步了解海底热液矿藏的情况,美国、法国和墨西哥协作,利用“阿尔文”号深潜器,对东太平洋海脊的海底隆起带进行了广泛的综合调查,取得了有关海底热液矿藏的大量原始资料。
1980年,在厄瓜多尔西侧的加拉帕戈斯海脊附近发现了前所未有的巨型矿床,在水深2600米处找到了高5~20米、宽20~50米、长1000~2000米的“烟囱”,这是含金属硫化物的沉积物堆积而成的。据测量资料估计,这个大“烟囱”中的矿物储量达2500万吨,其中铁占43%,铜占11%,铅占0.8%,还有银、镉、钼、锡、钒等,品位都非常高。
1981年,在美国俄勒冈近海海底,也发现了大型矿床。
此后,从智利复活节岛附近海底,美国华盛顿州近海海底一带,甚至从夏威夷近海、地中海、印度尼西亚近海、菲律宾近海、西印度洋、马里亚纳洋中脊顶部等都接二连三传来发现并证实热液矿床存在的消息。
1984年,日本发现在东海外侧冲绳海槽也可能存在热液矿床。
我国也在多处海域发现了热液矿。2009年3月17日,我国“大洋一号”海洋科学考察船在东太平洋海隆发现了5个活动的海底热液区。其中4个热液区总长达21千米,系超大型的热液活动区。还在西南印度洋中脊发现了6个新的海底热液区,可惜没有取到样品。2009年10月23日,“大洋一号”传来捷报,说是在太平洋赤道附近的洋中脊扩张中心,用我国自主研制的水下机器人“海龙2号”,找到了一个高26米、直径约4.5米的巨大“黑烟囱”,并用机械手准确地从“黑烟囱”里抓获约7千克硫化物样品。
除了这些海底“黑烟囱”,我国科学家这次还发现了长达20千米超大范围的新型碳酸钙“白烟囱”。这一发现,说明洋中脊发育有多种形式的热液活动,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
总之,发现有热液矿藏的地方越来越多,面积大约达到1亿平方千米。和锰结核一样,这种矿藏也会不断增长,增长速度为每年5毫米。仅每年增长的铜就有5万吨。可见,热液矿藏也是取不尽、用不竭的。
P32-35
海洋是一个陌生的世界,神奇的世界。
古往今来,许多绝句豪章,都赞美过海洋。那日出的绚丽,日落的余晖;那丝绒般的平柔与鸟语似的微波;还有那浩瀚无垠的空旷与反复无常的激情,都使文人墨客为之倾倒。然而,当时空跨入21世纪时,人们眼中的海洋,更增添了许多时代的元素。作者曾把海洋比作生命的摇篮、资源的宝库、通衢的大道、风雨的故乡。如今,海洋更显示出新的魅力,成为开发的前沿、旅游的天堂,并且向国人凸显着她那国防屏障的威严,蓝色国土的神圣。
如此绚丽空灵、富饶多娇的海洋,值得我们去欣赏、去关注、去热爱、去拥抱。
当今世界,人口、资源、环境问题困扰着人类,于是,人们把目光投向海洋,认识到研究海洋、开发海洋将成为解决这些难题的有力手段,感悟到应当对海洋有更深的了解、更多的期盼。21世纪被人们誉为海洋世纪。
但是,许多人对我们身边的海洋知之甚少。虽然我国是一个海洋大国,大陆岸线长达19057千米,岛屿岸线长达14000多千米,岛屿达10312之众,然而长期以来,我们是站在海边,背对大海,于海洋的点点滴滴不屑听闻。这就激励作者穷睇眄于海空,极遐思于古今,写就了这套以海洋为题材的科普读物,旨在引领人们全方位地了解神奇的大海,唤起国人对海洋的关注和对海洋科学的兴味。
在写作中,作者尝试创新给力,在介绍科学知识的同时,加入故事、情景、兴趣、时尚四大元素,打造全新的人文科普读物。
人文科普是全新的创意理念,它用故事的情节和情景的描述,与读者谈天说地,寓知识于故事,寓科技于快乐,寓见闻于古今,寓眼界于流行,为读者呈现出一个融人文、情景、兴趣、时尚为一体的新奇而丰富多彩的立体科技世界。
本丛书是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陈云珍副编审、石婧编辑与作者共同策划、创意的,共7本,内容涵盖海洋领域的各主要方面。既有介绍海洋地理概况的《美丽的蓝色水球》和介绍海洋资源、能源的《富饶的海洋资源》;也有讲述海洋生物习性与趣闻的《奇妙的海洋生物》和许多人还不太熟悉的《珍爱海洋国土》;还有神秘的《海底寻幽探秘》和益智添趣的《海洋千古疑谜》;更推出了令人向往且能激起大众对海洋旅游兴味的《大海的旖旎风情》。
通过本丛书,读者可以轻松地获得许多海洋知识,全面、系统地了解海洋学科的各主要方面及其与人类的关系,了解人类探索海洋的有趣经历,了解海洋开发的现状及前景,同时还可以扩展视野,益智添趣。希望读者能够喜欢。
上海市科普作家协会原秘书长、著名科普作家李正兴,上海交通大学教授、著名科普作家徐德胜,701研究所高级工程师、著名科普作家施鹤群,武汉大学教授、著名科普作家周戟,著名科普作家、地质专家张庆麟,南开大学远程教育学院原院长、教授雷宗保,以及雷震岳、周艰芳、顾去飞、田秀茹、王风英、朱卓然、陆玮琳、林音等对本书的写作、出版提供了许多帮助,特表谢忱。
雷宗友 朱宛中
2012年8月于上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