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你要做的只不过是发现生活之美
内容
试读章节

有审美的眼睛,才能看见美——我们对于一棵古松的三种态度

美是事物最有价值的一面,美感的经验是人生中最有价值的一面。

我刚才说,一切事物都有几种看法。你说一件事物是美的或是丑的,这也只是一种看法。换一个看法,你说它是真的或是假的;再换一种看法,你说它是善的或是恶的。同是一件事物,看法有多种,所看出来的现象也就有多种。

比如园里那一棵古松,无论是你是我或是任何人一看到它,都说它是古松。但是你从正面看,我从侧面看,你以幼年人的心境去看,我以中年人的心境去看,这些情境和性格的差异都能影响到所看到的古松的面目。古松虽只是一件事物,你所看到的和我所看到的古松却是两件事。假如你和我各把所得的古松的印象画成一幅画或是写成一首诗,我们俩艺术手腕尽管不分上下,你的诗和画与我的诗和画相比较,却有许多重要的异点。这是什么缘故呢?这就由于知觉不完全是客观的,各人所见到的物的形象都带有几分主观的色彩。

假如你是一位木商,我是一位植物学家,另外一位朋友是画家,三人同时来看这棵古松。我们三人可以说同时都“知觉”到这一棵树,可是三人所“知觉”到的却是三种不同的东西。你脱离不了你的木商的心习,你所知觉到的只是一棵做某事用值几多钱的木料。我也脱离不了我的植物学家的心习,我所知觉到的只是一棵叶为针状、果为球状、四季常青的显花植物。我们的朋友画家什么事都不管,只管审美,他所知觉到的只是一棵苍翠劲拔的古树。我们三人的反应态度也不一致。你心里盘算它是宜于架屋或是制器,思量怎样去买它,砍它,运它。我把它归到某类某科里去,注意它和其他松树的异点,思量它何以活得这样老。我们的朋友却不这样东想西想,他只在聚精会神地观赏它的苍翠的颜色,它的盘屈如龙蛇的线纹以及它的昂然高举、不受屈挠的气概。

从此可知这棵古松并不是一件固定的东西,它的形象随观者的性格和情趣而变化。各人所见到的古松的形象都是各人自己性格和情趣的返照。古松的形象一半是天生的,一半也是人为的。极平常的知觉都带有几分创造性;极客观的东西之中都有几分主观的成分。

美也是如此。有审美的眼睛才能见到美。这棵古松对于我们的画画的朋友是美的,因为他去看它时就抱了美感的态度。你和我如果也想见到它的美,你须得把你那种木商的实用的态度丢开,我须得把植物学家的科学的态度丢开,专持美感的态度去看它。

这三种态度有什么分别呢?

先说实用的态度。做人的第一件大事就是维持生活。既要生活,就要讲究如何利用环境。“环境”包含我自己以外的一切人和物在内,这些人和物有些对于我的生活有益,有些对于我的生活有害,有些对于我不关痛痒。我对于他们于是有爱恶的情感,有趋就或逃避的意志和活动。这就是实用的态度。实用的态度起于实用的知觉,实用的知觉起于经验。小孩子初出世,第一次遇见火就伸手去抓,被它烧痛了,以后他再遇见火,便认识它是什么东西,便明了它是烧痛手指的,火对于他于是有意义。事物本来都是很混乱的,人为便利实用起见,才像被火烧过的小孩子根据经验把四围事物分类立名,说天天吃的东西叫做“饭”,天天穿的东西叫做“衣”,某种人是朋友,某种人是仇敌,于是事物才有所谓“意义”。意义大半都起于实用。在许多人看,衣除了是穿的,饭除了是吃的,女人除了是生小孩的一类意义之外,便寻不出其他意义。所谓“知觉”,就是感官接触某种人或物时心里明了他的意义。明了他的意义起初都只是明了他的实用。明了实用之后,才可以对他起反应动作,或是爱他,或是恶他,或是求他,或是拒他。木商看古松的态度便是如此。

科学的态度则不然。它纯粹是客观的,理论的。所谓客观的态度就是把自己的成见和情感完全丢开,专以“无所为而为”的精神去探求真理。理论是和实用相对的。理论本来可以见诸实用,但是科学家的直接目的却不在于实用。科学家见到一个美人,不说我要去向她求婚,她可以替我生儿子,只说我看她这人很有趣味,我要来研究她的生理构造,分析她的心理组织。科学家见到一堆粪,不说它的气味太坏,我要掩鼻走开,只说这堆粪是一个病人排泄的,我要分析它的化学成分,看看有没有病菌在里面。科学家自然也有见到美人就求婚、见到粪就掩鼻走开的时候,但是那时候他已经由科学家还到实际人的地位了。科学的态度之中很少有情感和意志,它的最重要的心理活动是抽象的思考。科学家要在这个混乱的世界中寻出事物的关系和条理,纳个物于概念,从原理演个例,分出某者为因,某者为果,某者为特征,某者为偶然性。植物学家看古松的态度便是如此。

木商由古松而想到架屋、制器、赚钱等等,植物学家由古松而想到根茎花叶、日光水分等等,他们的意识都不能停止在古松本身上面。不过把古松当作一块踏脚石,由它跳到和它有关系的种种事物上面去。所以在实用的态度中和科学的态度中,所得到的事物的意象都不是独立的、绝缘的,观者的注意力都不是专注在所观事物本身上面的。注意力的集中,意象的孤立绝缘,便是美感的态度的最大特点。比如我们的画画的朋友看古松,他把全副精神都注在松的本身上面,古松对于他便成了一个独立自足的世界。他忘记他的妻子在家里等柴烧饭,他忘记松树在植物教科书里叫做显花植物,总而言之,古松完全占领住他的意识,古松以外的世界他都视而不见、听而不闻了。他只把古松摆在心眼面前当作一幅画去玩味。他不计较实用,所以心中没有意志和欲念;他不推求关系、条理、因果等等,所以不用抽象的思考。这种脱净了意志和抽象思考的心理活动叫做“直觉”,直觉所见到的孤立绝缘的意象叫做“形象”。美感经验就是形象的直觉,美就是事物呈现形象于直觉时的特质。

实用的态度以善为最高目的,科学的态度以真为最高目的,美感的态度以美为最高目的。在实用态度中,我们的注意力偏在事物对于人的利害,心理活动偏重意志;在科学的态度中,我们的注意力偏在事物间的互相关系,心理活动偏重抽象的思考;在美感的态度中,我们的注意力专在事物本身的形象,心理活动偏重直觉。真善美都是人所定的价值,不是事物所本有的特质。离开人的观点而言,事物都混然无别,善恶、真伪、美丑就漫无意义。真善美都含有若干主观的成分。

就“用”字的狭义说,美是最没有用处的。科学家的目的虽只在辨别真伪,他所得的结果却可效用于人类社会。美的事物如诗文、图画、雕刻、音乐等等都是寒不可以为衣,饥不可以为食的。从实用的观点看,许多艺术家都是太不切实用的人物。然则我们又何必来讲美呢?人性本来是多方的,需要也是多方的。真善美三者俱备才可以算是完全的人。人性中本有饮食欲,渴而无所饮,饥而无所食,固然是一种缺乏;人性中本有求知欲而没有科学的活动,本有美的嗜好而没有美感的活动,也未始不是一种缺乏。真和美的需要也是人生中的一种饥渴精神上的饥渴。疾病衰老的身体才没有口腹的饥渴。同理,你遇到一个没有精神上的饥渴的人或民族,你可以断定他的心灵已到了疾病衰老的状态。

人所以异于其他动物的就是于饮食男女之外还有更高尚的企求,美就是其中之一。是壶就可以贮茶,何必又求它形式、花样、颜色都要好看呢?吃饱了饭就可以睡觉,何必又呕心血去做诗、画画、奏乐呢?“生命”是与“活动”同义的,活动愈自由生命也就愈有意义。人的实用的活动全是有所为而为,是受环境需要限制的;人的美感的活动全是无所为而为,是环境不需要他活动而他自己愿意去活动的。在有所为而为的活动中,人是环境需要的奴隶;在无所为而为的活动中,人是自己心灵的主宰。这是单就人说,就物说呢,在实用的和科学的世界中,事物都借着和其他事物发生关系而得到意义,到了孤立绝缘时就都没有意义;但是在美感世界中它却能孤立绝缘,却能在本身现出价值。照这样看,我们可以说,美是事物的最有价值的一面,美感的经验是人生中最有价值的一面。

许多轰轰烈烈的英雄和美人都过去了,许多轰轰烈烈的成功和失败也都过去了,只有艺术作品真正是不朽的。数千年前的《采采卷耳》和《孔雀东南飞》的作者还能在我们心里点燃很强烈的火焰,虽然在当时他们不过是大皇帝脚下的不知名的小百姓。秦始皇并吞六国,统一车书,曹孟德带八十万人马下江东,舳舻千里,旌旗蔽空,这些惊心动魄的成败对于你有什么意义?对于我有什么意义?但是长城和《短歌行》对于我们还是很亲切的,还可以使我们心领神会这些骸骨不存的精神气魄。这几段墙在,这几句诗在,他们永远对于人是亲切的。由此例推,在几千年或是几万年以后看现在纷纷扰扰的“帝国主义”、“反帝国主义”、“主席”、“代表”、“电影明星”之类对于人有什么意义?我们这个时代是否也有类似长城和《短歌行》的纪念坊留给后人,让他们觉得我们也还是很亲切的么?悠悠的过去只是一片漆黑的天空,我们所以还能认识出来这漆黑的天空者,全赖思想家和艺术家所散布的几点星光。朋友,让我们珍重这几点星光!让我们也努力散布几点星光去照耀那和过去一般漆黑的未来!(P050-054)

后记

编后记

本书完成,正值熏风四月的春季。朱光潜先生的书,现在市面上已经很多了,何以再次整理出版呢?一是朱光潜先生的作品,长盛不衰,值得更多的读者去阅读,而书犹如产品,需得不断地更新换代,以期符合读者不断变化的审美;二是现在市面上关于朱光潜先生的书,无不给人晦涩难读的印象,本次重新整理出版,特意选择朱光潜先生比较贴近生活,贴近读者的文章,使读者知道朱光潜先生的文字不但不晦涩难读,反而有趣有味。

本书从朱光潜先生众多的文章中精选出34篇文章,专门来谈生活之美。文章分别从《谈美》《谈美书简》《给青年的十二封信》等书中选出,其中《谈美》以1932年开明书店版为底本,《谈美书简》《给青年的十二封信》则按照了市面通行的多个优秀版本加以修订。

本书为了保持作品原貌,也为了方便读者阅读,在不影响读者阅读的前提下悉依其旧,在变化较多,已经不适合当代读者阅读的一些字词、标点、英文首字母大小写,外国地方和人物译名等方面加以修正。比如原文中的“亚里斯多德”改为“亚里士多德”,原文中“做” “作”通用的地方也加以了修改。且对文章标题重新进行了提炼,将新标题与原标题皆呈现给读者……

朱光潜先生为人天真可爱,为文精深渊博,他不但在美学上做出了重大贡献,就是在生活上,他也是一位成功的生活家。而亲爱的读者,何不去朱光潜先生的文章里寻觅一番呢?

目录

Part 1 世间一切是生活

 生活的目的,就在“尽性”

谈动

 忙中有静趣

谈静

 趣味可以修养

谈趣味

 一个生气勃勃的人必有多方面的兴趣

谈消遣

 人须有生趣才能有生机

谈休息

 身的修养:没有身就没有心

谈体育

 愁闷的时候就出去逛逛

北平杂写之后门大街

 我欢喜自然的粗率和芜乱

北平杂写之慈慧殿三号

 无人不道看花回

花会

Part 2 美为生活第一乐事

 有审美的眼睛,才能看见美

我们对于一棵吉松的三种态度

 瞧人生需得站在远处

“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一切美的事物都有不令人俗的功效

“子非鱼,安知鱼之乐?”

 “美”使人愉快

希腊女神的雕像和血色鲜丽的英国姑娘

 要从微小的事物中表现一个世界来

“记得绿罗裙,处处怜芳草”

 一定要亲自去领略领略作品的滋味

“灵魂在杰作中的冒险”

 对美的态度是从心出发的

“情人眼底出西施”

Part 3 人要活出一种美的意境

 美从自然中来

“依样画葫芦”

 人要活出一种美的意境

“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

 给想象一点诗意

空中楼阁

 带着诗心去读诗

“超以象外,得其环中”

 从心所欲,不逾矩

“从心所欹,不逾矩”

 要有妙悟,也要有手腕

“不似则失其所以为诗,似则失其所以为我”

 心有一尘之微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慢慢走,欣赏啊

“慢慢走,欣赏啊!”

Part 4 你要做的,只不过是发现生活之美

 你要做的,只不过是发现生活之美

《谈美》开场话

 无言之美:此时无声胜有声

无言之美

 人生路曲折一些又何妨

《谈美书简》代前言:怎样学美学?

 美如故人

从现实生活出发还是从抽象慨念出发?

 相看两不厌

从生理学观点谈美与美感

 在普通生活中活出色彩

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

 要常以新鲜的心情处理眼前的事物

文学作为语文艺术的独特地位

 浪漫和现实

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

 欢喜和悲舍

审美范畴中的悲剧性和喜剧性

 还须弦外有余音

《谈美书简》结束语:“还须弦外有余音”

序言

朱光潜先生的话

关于人生:在生活中寻出趣味

做学问,做事业,在人生中都只能算是第二桩事,人生第一桩事是生活。

“觉得有趣味”就是欣赏。你是否知道生活,就看你对于许多事物能否欣赏。欣赏也就是“无所为而为的玩索”。

假如把自己看得伟大,你对于烦恼,当有“不屑”的看待;假如把自己看得渺小,你对于烦恼当有“不值得”看待。我劝你多打网球,多弹钢琴,多栽花木,多搬砖弄瓦。假如你不喜欢这些玩意儿,你就谈谈笑笑,跑跑跳跳,也是好的。

人的最聪明的办法是与自然合拍,如草木在和风丽日中开着花叶,在严霜中枯谢,如流水行云自在运行无碍,如“鱼相与忘于江湖”。

人生本来要有悲剧才能算人生,你偏想把它一笔勾销,不说你勾销不去,就是勾销去了,人生反更索然寡趣。所以我无论站在前台或站在后台看人生,对于失败,对于罪孽,对于殃咎,都是一副冷眼看待,都是用一个热心惊赞。

人生乐趣一半得之于活动,一半得之于感受。眼见颜色,耳闻声音,是感受,见颜色而知其美,闻声音而知其和,也是感受。

世界上最快活的人不仅是最活动的人,也是最能领略的人。所谓领略,就是能在生活中寻出趣味。好比喝茶,渴汉只管满口吞咽,会喝茶的人却一口一口地细啜,能领略其中风味。

我们每当愁苦无聊时,费一点功夫来欣赏艺术作品或自然风景,满腹的牢骚就马上烟消云散了。

俗人迷于名利,与世浮沉,心里没有“天光云影”。就是因为没有源头活水。他们的大病是生命的干枯。

“此时,此地,此身。”此时我能做的事,绝不推诿到下一时刻;此地我能做的事,绝不想着换另外一个境地再做;此身我能做的事,绝不妄想于他人来替代。

人要有出世的精神才可以做入世的事业。

人生第一乐趣是朋友的契合。

懂得处友,就懂得处人;懂得处人,就懂得做人。一个人在处友方面如果有亏缺,他的生活不但不能是快乐的,而且也决不能是善的。

人投生在这个世界里如入珠宝市,有任意采取的自由,但是货色无穷,担负的力量不过百斤。有人挑去瓦砾,有人挑去钢铁,也有人挑去珠玉,这就看他们的价值意识如何。

卢梭在他的教育名著《爱弥儿》里有一段很透辟的话,大意是说人生幸福起于愿望与能力的平衡。一个人应该从幼时就学会在自己能力范围以内起愿望,想做自己所能做的事,也能做自己所想做的事。

环境永远不会美满的,万一它生来就美满,人的成就也就无甚价值。人所以可贵,就在他不像猪豚被饲而肥,他能够不安于污浊的环境,拿力量来改变它、征服它。

能够恨人极点的人和能够爱人极点的人都不是庸人。

就实际生活方面说,世间最深切的莫如男女爱情。

生命对于我们还有问题,就因为我们对它还没有了解。既没有了解生命,我们凭什么对付生命呢?

关于美:一切美都有不令人俗的功效

美育必须从年轻时就下手,年纪愈大,外务愈纷繁,习惯的牢笼愈坚固,感觉愈迟钝,心里愈复杂,欣赏艺术力也就愈薄弱。

我时常想,无论学哪一科专门学问,干哪一行职业,每个人都应该会听音乐,不断地读文学作品,偶尔有欣赏图画雕刻的机会。

许多人嫌生活干燥,烦闷无聊,原因就在缺乏美感修养,见不着人生世相的新鲜有趣。

求知、想好、爱美,三者都是人类天性;人生来就有真善美的需要,真善美具备,人生才完美。

心灵开始玩索一朵花,一个美人,一种美德,一门学问,一种社会文物制度的殊相的美,逐渐发现万事万物共相的美。

我坚信美的重要,坚信情感比理智重要,要洗刷人心,一定要从“怡情养性”做起,一定要于饱食暖衣、高官厚禄等等之外,别有较高尚、较纯洁的企求。要求人心净化,先要求人生美化。

人都知道文艺是“怡情养性”的。这“怡养”两字却不容易做到,在这纷纭扰攘的世界中,我们大部分时间和精力都费在解决实际生活问题,奔波劳碌,很机械地随着疾行车流转,一日之中能有几许时刻回想到自己有性情?

美术作品之所以美,就美在它能够给我们很好的理想境界。所以我们可以说,美术作品的价值高低就看它超脱现实的程度大小,就看它所创造的理想世界是阔大还是窄狭。

现在如果要提高文学,必先提高文学欣赏力,必先在诗词方面特别下功夫,把鉴赏无言之美的能力养得很敏捷。因此我很希望文学创作者在诗词方面多努力,而学校国文课程中诗歌应该占一个重要的位置。

关于心界:空灵

你的心界愈空灵,你也愈不觉得物界喧嘈。

你如果不盲目,看得见世界的博大。也看得见世界的精微。

在这个叫嚣扰攘的世界里,我们所需要的不是一盆八宝饭,而是一帖清凉散。

冷静超脱的人能静观,便能处处发现生机,吸收生机,觉得人生有无穷乐趣。

我生平最爱陶渊明在自祭文里所说的两句话:勤糜余劳,心有常闲。动中有静,常保存自我主宰。这是修养的极境。

现代人的毛病是勤有余劳,心无偶闲。这毛病不仅使生活索然寡味,身心俱惫,于事劳而无功,而且使人心地驳杂,缺乏冲和弘毅的气象,日日困于名缰利锁,叫整个世界日趋于干枯黑暗。

人要把心磨成一片大圆镜,光明普照,而自身却无动无作。

有时候我把自己看作是草木虫鱼的侪辈,草木虫鱼在和风甘露中是那样活着,在严暑寒冬中也还是那样活着。……都顺着自然所赋予的那一副本性。

成人们往往嗤不郑重的事为儿戏,其实成人自己很少像儿童在游戏时那么郑重,那么专心,那么认真。

我欢喜一切生物和无生物尽量地维持它们的本来面目,我欢喜自然的粗率和芜乱。

这个世界之所以美满,就在于有缺陷,就在于有希望的机会,有想象的田地。换句话说,世界有缺陷,可能性才大。

我们处世有两种态度。人力所能做到的时候,我们竭力征服现实;人力莫可如何的时候,我们就要暂时超脱现实,储蓄精力,待将来再向他方面征服现实。

过一世生活好比作一篇文章,文章求惬心贵当,生活也需求惬心贵当。

我们的眼界逐渐放大,人生世相才越显得丰富华严。

在这个世界里的人们,无论他们的生活是复杂或简单,关于谁你能够说, “我真正明白他的底细”呢?

要趁生命最丰富的时候死,过了那良辰美景,死在一个平凡枯燥的场合里,那就死得不值得。甚至于死本身,像鸟歌花香一样,也可成为生命中一种奢侈的享受。

生命的执着属于佛家所谓“我执”,人生一切灾祸罪孽都由此起。

我们的“根本感”像佛家所说的,是“无明”。我们在这世界里大半是“盲人骑瞎马”,横冲直撞,怎能不闯祸事!所以说来说去,人生最要紧的事是“明”,是“觉”,是佛家所说“大圆镜智”。

法国人说“了解一切,就是宽恕一切”,我们可以补上一句“了解一切,就是解决一切”。

生命对于我们还有问题,就因为我们对它还没有了解。既没有了解生命,我们凭什么对付生命呢?

内容推荐

美学大师朱光潜在《你要做的只不过是发现生活之美》一书中谈生活和美的随笔。好的生活要的不是更多,而是更美。你要做的,只不过是发现生活之美。

乡情民俗、花鸟虫鱼、山川草木,一首诗,一幅画或者一片自然风景,在朱光潜笔下,皆风趣有致,充满生活气息,又省思人心。他能够从生活中最平常的事物里发现美,感受美,乃至成为美的工作者。蒋勋说,朱光潜是我敬佩的生活美学家。 

朱光潜说:世上最快活的人是最活动的人,也是最能领略的人。领略,就是能在生活中发现美和趣味。愿我们能够勤靡余劳,心有常闲,过好当下,发现生活之美。

编辑推荐

美学代言人朱光潜在《你要做的只不过是发现生活之美》一书带你走进生活之美:美学不是高高在上,美学不是枯燥的理论和概念。美学就是生活——美学代言人朱光潜,告诉你“你要做的,只不过是发现生活之美”,然后,便会接受生活的美好,享受生活的美好。

书中是人民日报、新周刊、三联生活周刊推崇的生活态度:人民日报、新周刊、三联生活周刊等媒体读者覆盖率上亿,它们所推崇的生活理念影响力极大。朱光潜的生活美学顺应现今生活趋势,一定会得到最广泛的读者的欢迎。

朱光潜是美学泰斗,享受国际声誉,甚至可以说是中国的“美学代言人”,谈美学,必然不能越过他。

人人都应该学会发现美,感受美,进而享受美。我们都生活在生活里,无时无刻,无处不在,而美,却总被我们忽略——世界上并不缺少美,而是缺少一双发现美的眼睛。

作为美学泰斗的朱光潜,让“美学”放下身段,走进生活,让人们愿意以“美”来体验生活,以“美”来对待生活,在这种被“美”所渗透、所引领的生活中,生活中的“美”,便会愈加丰富、愈加光亮、愈加广大。愿我们都能发现美,拥有美,在美的影响下,过美好的生活。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你要做的只不过是发现生活之美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朱光潜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北京时代华文书局
商品编码(ISBN) 9787569914429
开本 16开
页数 224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83
出版时间 2017-06-01
首版时间 2017-06-01
印刷时间 2017-06-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大众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44
CIP核字 2017040784
中图分类号 I267.1
丛书名
印张 1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30
161
15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8 22:5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