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两会、博鳌亚洲论坛重点阅读刊物《环球人物》,重磅打造的创业秘笈——《创业大咖(创新改变世界)》,通过深度采访当今世界上创业成功的精英人物,揭秘创业成功之道。
环球人物杂志社编著的《创业大咖(创新改变世界)》云集了60位全球创业领袖,联袂分享他们在当今世界环境下的创业历程,有经验之谈,也有创业干货,亦有忧虑和警告。是一本不可多得的独家大招、实战指南。
撰稿者通过深度采访、资料搜集,以深入细致的分析,解读了创业精英们的个性、人生历程和成功经验。《创业大咖(创新改变世界)》是一本创业者与准备创业者的必读好书,由此而进行自我提升、革新观念、找准定位,取得成功。
全球创业领袖60人,看他们的洪荒之力!取走这些锦囊妙计,下一个大咖就是你,从无名到荣耀,榜样的力量!
几乎每一个年轻人,都有一个创业梦,但创业并不是一件容易成功的事情。那些成功的创业者,他们都有怎样的能力和机遇呢?他们有哪些卓越的见识呢?
环球人物杂志社编著的《创业大咖(创新改变世界)》辑录了60位当今世界上创业成功的精英人物对创业的解读,有经验之谈,也有创业干货,亦有忧虑和警告。这是一本创业者与准备创业者的必读好书,一本不可多得的独家大招、实战指南,可以帮助你进行自我提升、革新观念、找准定位,取得成功。
任泉:当演员让我学会看人、用人
闫曌:未来的广告是按人卖的
母子健:投资纪录片空间很大
江宇虹:辞了高管当“农妇”
孙浩:拼服务的竞争更精彩
范晓忻:8年前已经起飞的鹰
YouTube创始人查德·赫利:互联网创业就是创造,卖掉,再创造
替人打酱油的公司:赚懒人的钱
美国明星创业者:人力资源管理专家Zenefits
哈佛女孩:把藏区牦牛绒带向世界
胡启朝:用博士论文创业
黄翔:做小微企业的法律管家
王野:造老百姓买得起的平衡车
在中关村创业就要适应北京
“博彩女王”:在低调中彪悍
陈颂雄:玩资本的富豪医生
德隆:靠“病毒式传播”吸金
贝克普:产品未出就卖了1亿
以色列“六人行”闯荡纽约
吉赛尔·邦辰:华丽丽入商界
好莱坞辣妈:卖纸尿裤赚大钱
“美国好钱包”,帮工薪族月赚350美元
张野:汪峰耳机的操盘手
陈驰:让短租更有人情味
“蓝围裙”:把食材和食谱送到家
“奢侈品中转站”的女掌柜
齐默:67岁再创业的潮爷
“足记”:文艺青年的春天
“拾荒者”二人组:把牛仔裤做成奢侈品
克里姆:把床垫塞进高尔夫球包里卖
普朗克给“美国队长”穿上紧身衣
越南“老干妈”征服美国吃货
川久保玲:开快闪店“打游击战”
德国“厕所大王”,年赚两个亿
龚达尔兄弟:做健身业的“麦当劳”
杰弗里·肯特:专为富豪做“旅游大餐”
奈梅亨的五星“剩菜食堂”
十分钟理发店的亿元生意经
只做4款产品,一年纯利9.24亿美元
里奥斯:卖便宜货赚大钱
“动图霸主”阿莱士·钟
“我们在赌下一个未来”
“太空三剑客”:月亮上帮人建墓地
巴斯蒂安:把中国小白鞋变成国际潮品
达沃斯女青年领袖,温柔地改变世界
硅谷“人脉王”,卖的是关系
卡森伯格写给中国的情书
刘洋:想给“漂”一族家的感觉
于敦德:狂奔的牛
张小雷:重新定义“反向订制”
创业时代的热情与焦虑
“佟大为是我师弟,十几年了,他能坚持在我生目前一天的二十三点五十几分,打电话祝我生目快乐。你觉得这是一般人能做到的吗?”任泉面前放着一杯带吸管的饮料,说一段吸一口,看起来很萌。他刚刚补完牙齿,采访为此推迟了一个小时。
任泉相信任何人的成功都是有道理的。演员生涯带给他名利和人脉,但他真正的兴趣所在却是商业投资。不久前的博鳌亚洲论坛上,他以StarVC(明星风险投资公司)创始人的身份参加青年领袖圆桌会议,还站在习大大身后合了影。
那时我想换个别墅
1997年,成立蜀地辣子鱼餐厅;2005年成立1969酒吧;2008年,投资加盟鼎唐影视,同年成立美容院;2010年,成立蜀地时代餐厅;2013年,成立热辣壹号火锅店;2014年7月,联合发布Star VC计划。
这就是任泉的创业轨迹。1997年从上海戏剧学院毕业后,他的第一份工作不是拍戏。“当时觉得演戏是一个特别不稳定的职业,自己掌控不了,但又没有其他专业知识。我就想能干点什么呢?怎么才能每月赚三五千块钱,在上海生存下去?后来一想我会吃,就开一家小餐馆吧。”
他算了算大概要10万块钱,自己手里只有两万,于是开始到处借钱,结果所有人都反对。“家里人说开餐馆太没出息,经纪人说‘你开餐馆我就跟你解约’,好朋友表示对我很失望。”最后,一个同学借给他4万。“我说你入股吧,你是大股东,什么都不用管,我给你打工。结果人家看不上。”任泉说。这位“天使投资人”就是李冰冰。
蜀地辣子鱼餐厅很快开张了,店面只能容下8张桌子。“菜单都是我定的,价格以我的消费水平为准。当时土豆好像是8毛钱一斤,半个土豆可以炒一盘土豆丝,算上辣椒和油,成本也就1元,要价6元也不算贵。一盘土豆丝就能赚不少钱。”
餐厅第一个月就盈利了,第三个月开始有人排队,半年多之后,任泉租下了店面楼上的二、三层。之后几年,他陆续在全国各地开设分店。看到生意红火,李冰冰后悔了,又想入伙,任泉说现在已经不是4万的事了。从此之后,李冰冰在投资上都听任泉的,他投什么,她就跟着。
“投资餐厅让我学会很多:办营业执照要找关系,看房子要了解房产信息,还有市场信息、物流信息,很多东西你必须去掌握和学习。一路走来,碰到不同的人,都会得到一些经验,包括好的和不好的。”
他也栽过跟头。2008年前后,他看到别人赚大钱、住大房子很羡慕。“当时火锅店生意好,我就想,今年必须赚1000万,换个别墅。”他开始“大跃进”式地开店,在北京同时开了4家。“结果‘啪叽’,奥运会来了,各种外界干预,加上我这速度也太快,规模也太大,一个月就赔了100多万,半年赔了1000万。我本来是想赚1000万的啊!” 他开始反省:“我问自己,要大房子的目的是什么?用得着那么大吗?以后能带走吗?我发现自己特虚荣、虚伪。后来虽然又赚了很多钱,但再没换过房子。失败会让你思考很多,以后的心态就完全不一样了。在物欲横流的时代,外界会让你迷失。”
P2-3
我是周源,今天我来跟大家进行一次面对面的交流,谈谈国内的创业大环境。
如今国内的创业情况,用火热一词来形容,最恰当。
我们公司在北京的中关村地区,这里聚集了大批的科技创业者;你随便进入一家咖啡馆,就一定能够听到有人在讨论你我都比较熟悉的话题——如何创业,如何做产品、融资、搭建团队。
就在来美国的几天前,我在公司附近吃饭,无意中看到餐厅电视机里播《新闻联播》,他们做了一个专题叫《中关村的21岁现象》。里面有一个有趣的数据统计,说中关村科技公司的从业者平均年龄是33岁,46%的从业者在29岁以下,现在甚至有大批创业公司的创始人只有21岁左右,和在座的各位一样年轻。有人大胆推断说中国的乔布斯、马斯克会从这代人中产生。
社会大环境的变化和创业氛围的愈加浓厚是身处其中的每个人都能切实感受得到的。我有一个很好的创业者朋友,叫李天放,估计比你们大不了几岁,他之前也在硅谷供职和创业,后来觉得国内的机会更大,于是就在2012年的时候回国。到现在差不多花了两年时间,他的团队做了一个移动应用叫“课程格子”,现在成了最受中国大学生欢迎的校园应用。
现在,创业不再是中国青年追求个人成功的事情,它已经有了一个新的定义,是这代人的自我解放运动。解放的是怕风险的枷锁,解放的是怕别人指指点点的心理负荷,解放的是随波逐流的禁锢。当每一个人开始创业的时候,其实他就做了自己事业的主人。
无论你是创业,还是加盟,当你有了这种勇气、抱负和信心的时候,就是力量爆发的时候。当然这么说,说得好像国内的情况有点太好了,其实我也是过过苦日子的。
第一次创业的时候,有一段时间我每天晚上就吃一块大饼,因为要省钱嘛。我住的地方就是公司二楼的一个小房间,一住就是两年,后来结婚都是在那里结的。这些当然都是老话了。但我想说的是,外部因素不重要,真正的内部因素在于创业的动力,在于这个时代的年轻人到底相信的是什么。
在座的各位是幸运的一代,赶上一个非常好的创业的时代。阿里巴巴在美国纽交所上市,融了200多亿美元,一举成为美国股市上最大的IPO。
我相信,估计没有人会怀疑,接下来会有更多的中国科技公司在美国上市,这是过去积累的量变后的一个质变。如果要把未来1~3年有可能在美国上市的中国公司打印出一个列表来,这将会是一个很长的列表。
中国公司赴美上市,一方面证明了一群人经过多年努力创造巨大社会经济财富这条路是可行的;另一方面,我们应该看到,新的一代在崛起,长江后浪推前浪。新的更多更大机会的到来,正等待着我们。有心人会观察到,越来越多的有才华、有专长的人都在干什么?他们纷纷离开体制,离开大公司、大机构。新浪副总裁、在新浪网工作17年的总编辑陈彤离职,在美国上市的久邦数码总裁张向东离职,现在开始自己创业。
而再老一代,很多在过去二三十年中靠房地产致富的企业家都到了退休年龄,王石、王健林等等。牵一发动全身,这些领导者的位移,引起的一定是连锁反应,这些位移、裂变,所释放出的信号、传递的信息、预示的机会、能量之大之多,在座聪明的同学应该好好关注一下。
当这些变化不断发生的时候,你一定要有所行动;如果我们只是纸上谈兵,那任何变化,无论好的、坏的,就都和我们没什么关系了。
(本文为周源在美国斯坦福大学的演讲,收入本书时有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