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石挥谈艺录(雾海夜航)(精)
内容
试读章节

壹小说散文

哥哥拍了拍我的肩膀,说:

“这样明天我就用不着再来了。我相信你一个人就可以回去的。我相信你,就像相信我的弟弟一样,我马上发信给娘,她会在接到信就睁着眼睛等你回来,愿你努力,再见在来年吧!”送哥哥出大门,一直看他的影子消失在路的尽头,我真感激他,同时也骄傲自己有这样的一个好哥哥,那条小河,就是我预备逃过的小河,望着那小客栈,默道一声:“珍重了,老乡!”抬头西看,已是日落黄昏矣。

睡在铁皮车里,四周都是马粪,骚臭难闻,大家用手或是帽子打扫了一番,各人找到了安身之地,白天毒日晒透了铁皮,身子碰上去热得叫起来,夜晚铁皮冰凉,又使人睡不着。水成了唯一的好友,一到站,大家都拼命去找水,有时在小站停下来求水不得,大家都弄得目瞪口呆。这使人联想到山头孤军被围断水的景象,每个人都愁容满面,哭笑不得。这样继续了五个日夜的苦行,才到达了北平。

母亲见了我,说不出是惊还是喜,只说了一声:“你怎么弄成这个样子了?浑孩子,屋里有衣服,快去换换吧。”

真的,我一直没有看看这五天的跋涉把自己弄成了个什么样子,走进屋去,抬头就是一面镜子,我怔住了,从来没有看见过的一个人,立在镜子里,长长的头发,浑身是土,白衬衫变成了灰破布,满脸的泥,这就是我?

看着母亲为我焦虑的脸,出来进去,为我收拾衣服,弄吃食,毫无抱怨地忙来忙去,看得出她心里在高兴,她一点也不责骂我,直到夜晚才说:“傻孩子,你怎么想起来不回家?我有一天梦见你,只穿着一条小裤叉坐在草地上发怔。我说这深夜为什么不穿点衣服?怕不又要受寒?你连理都不理我,醒来原来是个梦,你怎么会想起了这个念头,一路上太累了,先去睡吧。”

夏夜长眠醒来时,已近正午,街头高叫“冰激凌来雪花儿落,又甜又凉又好喝”,母亲已经为我预备下了午饭。天还是那块天,但生命好像是新鲜了许多,母亲的笑脸更增加我的惭愧,不由得躺在她的身边,任她抚慰我弱小的心田,那年我是廿一岁。

又一年,

我找到了工作,

是在一家牙科医院,

做学徒,月薪国币大洋一元五角整。

这又有什么法子呢?在我没有能力负担母亲的生活以前,至少我不能叫母亲来负担我。母亲太伟大可爱了,为了她,我情愿,于是拿着招生的报纸,叩门见了院长。他只叫我把一只大玻璃瓶搬到化验室去就算是取上了。出来打了铺保,次日上午九时便带着行李搬进医院,开始了学徒生活。我才知道院长原来是个高丽人。  学徒是否贱业?我不知道,但是院长出门要我去叫车,公子千金哭了,要我去抱哄,院长出诊,我拿皮包夹大衣,类似马弁又像跟包,弄得自己也莫名其妙。穿上一件白大褂,身上有些药水味儿,就是这样一个东西,高不高低不低的,不知是个什么阶级。有时也想:不要小看了我,我也是名宦之后,书香门第,受过高等教育,谁知来日谁是个什么,但烧饭的大师傅才不管你是谁,他扯直了嗓子叫:“老石,给院长开饭哪”,我就得收拾起一切,唯大师傅的命是从了。

早晨由七时起,工作到晚上十点钟,院长说我能干,特别倚重我,于是扫院子,擦玻璃,清洁和消毒病院里一切用具,伺候院长、夫人、公子、千金的早午晚三餐,负责挂号,引领病人,做院长的下手,托着盘子,准备着许多的家伙、刀叉之类,还要同时用一只脚去踏着磨牙的圆转机,给院长读报及叙说当日的新闻,给公子把屎,逗千金嬉笑,一天工作完了,在夜晚,院长全家出去看戏,我还得等门到深夜十二时半。

我现在一想起来,就觉得好笑,那位高丽人的算盘打得也太精了,像这样一位像佣人又像学生似的廉价佣T是最上算不过了。月薪一元五角,管你二顿饭,难以下口的米,不知道是从那里弄来的。最使我难忘的是麻豆腐香油拌豆芽儿菜,要怎么没味儿有怎么没味儿,我天生是个馋嘴,这对我是最大的刑罚,一天两次又吃不饱。在没有事的时候,还要给院长夫妇劝架,太太说老爷弄了个中国外家,老爷说太太也有姘头,太太急了就哭,老爷急了摔东西,我只好劝劝架,收拾收拾东西。这样没有一个月,我辞差而去,院长对我还意思了一番,现在想起来只不过是一场戏。P19-21

后记

我没有想过编这样一套书会经历如此多的周折,而这套书带给我的收获也出乎意料。

当年,我为写研究生毕业论文《论石挥的电影艺术道路》,收集过很多关于石挥的资料,曾把资料汇总,自己装订成几个大本。十几年过去了,2015年1月底,我的小学妹赵丽娜联系到我,因为她供职的后浪出版公司为纪念石挥100周年诞辰,计划出版石挥个人的文集,希望请我主编。我满口答应下来,料想年内完成不在话下,因为我手头有现成关于石挥的资料。

我的信心还因为前人早已做过相关的工作:魏绍昌先生1982年主编的《石挥谈艺录》珠玉在前,书中收录了石挥的19篇文章以及石的两篇译著;后有舒晓鸣老师2005年编著的《石挥的艺术世界》,其中收录了石挥4篇文章,以及亲友们为纪念石挥写下的文字;舒老师还为我提供了石挥家人的联系方式;再有,河南大学文学院穆海亮老师2012年至2013年在《戏剧文学》陆续刊载了石挥早期文章16篇∞,他对于石挥资料的挖掘整理相当专业,他还在导读中提供了很多线索,使我在编辑本书时省却了不少工夫。此外,我非常幸运地得到了电影史家孟犁野先生的帮助,他将一部分自己收藏的新中国成立后的电影剪报赠送给我。有一个信封内竟装有新中国成立后的石挥相关资料20余篇,其中有10篇是石挥本人发表的文字,其中的《谈维亚特金的滑稽表演》《杂谈滑稽戏》《给外国朋友肚里的孩子起个中国名字》等文章后来再没有人提到过,极为生僻,凭我一己之力找起来犹如大海捞针。

此后,我辗转于国家图书馆、上海图书馆等大型公共图书馆,凡是自己查不到的,就委托图书馆的丁作人员协助,我先后得到过国家图书馆陆承、刘婷婷,上海图书馆陈刚、徐卓韵等老师的无私帮助。此外,我还委托同事檀秋文、彭琨查去北京大学图书馆、北京师范大学图书馆找过,都各有收获。得知新中国成立后石挥的文字很多发表在《新民报》晚刊,我便购置了全套《新民报》晚刊的影印合订本,经过对报纸的逐日搜寻,又补充了石挥的杂文约20篇。

随着搜索面的扩大,我找到的石挥文章越积越多,时间亦越拖越久。石挥的常用署名有“石挥”“毓涛”“石手军”“挥”等,现收录于这套书中的文章有147篇,超出我的想象,演出手记、论文、札记、小说、剧本、译著等都有,甚至还有曲谱。原来在40年代,石挥不仅享誉剧坛和影坛,也因为写文章多而在演艺圈独树一帜。我虽尽力,但仍可断定本套丛书并未集齐石挥文章的全部。因一些早期影剧刊物存世不全,无处悉数查寻。

另外,石挥的签名一度把“挥”字的提手旁写得很小且靠左上,远看酷似“石军”;而“挥”字,也可拆分为“手军”二字;正如穆海亮所言,现存刊物中署名诸如“手军”“石军”“汝”“何涛”等的文章,也极有可能出自石挥之手,这些文章多出现在40年代北京的《369画报》《艺术与生活》刊物上,作者身份常冠以“上海特约通信员”“上海特派通讯员”等头衔,文章发表的时间均在石挥去往上海之后,一些内容多涉及石挥熟悉的影剧界内情。如果把这些文章都算在内,又要多出至少40多篇。

可疑的是,这些文章有时以第二三者视角谈及石挥,最典型的是“石军”在《艺术与生活》发表过的《石挥因演文天祥晕倒台上》,描述了石挥晕倒后的情景。“手军”不是石挥的可能性也很大,在1939年的话剧《雷雨》中,石挥不但是演员,还是音乐指挥,而在演职员名单中,名为“手军”者担任司幕,在北京剧社来人后来通过回忆整理出的名单中,“手军”和石挥也不是一个人。

另外,上述诸多可疑笔名谈及电影界的部分文章也值得细查:比如关于新华影业公司的报道,石挥没有在其中丁作过;再比如关于英茵之死的文章多有贬义,如果出自石挥本人则让人意外,因为石挥与英茵关系很好。再有,就是一些短篇文字谈及重庆、贵阳、香港的戏剧活动,而石挥当时没有参与这些活动,也没去过这些地方,有可能是同笔名作者或他人借石挥的笔名所撰。当然,也不排除这些都是石挥的文章。因缺少必要的旁证,为求谨慎,我最终忍痛暂不收录。

当朋友们得知我在编这套书,都热情地向我伸出援手。我要感谢上海电影家协会副主席、上海戏剧学院石川教授;感谢上海电影博物馆执行馆长范奕蓉女士;感谢上海影视文献图书馆馆长李果先生;感谢黄佐临先生的外孙、电影导演郑大圣先生;感谢原文华影片公司服装师马鸿祥先生和他的女儿钱青青女士;感谢中国电影资料馆薛宁女士。另外,《石挥谈饰演(宋景诗)中僧格林沁的感受》一文来自《宋景诗》的导演郑君里的手稿,感谢郑君里的公子郑大里老师提供的手稿扫描版。感谢桑弧导演的公子、上海交通大学教授李亦中先生提供的照片。

本套丛书在即将出版之前,我的发现也有些戏剧性。我无意中找到了北京剧社的一本文献资料,不但填补了石挥年谱中20世纪30年代的重要信息,补充了他谱写的歌曲、改过的话剧的广告,还顺藤摸瓜地找到了另外两篇他写过的文章。另外,我得知在北京剧社工作过的老前辈手里可能有石挥的手稿,就又向在文化艺术出版社工作的表姐沈梅求助,巧的是沈表姐的双亲——我的姑妈俞赛珍、姑父沈达人先生就偏巧认识北京剧社的老前辈,于是两位从事了毕生戏剧工作的离退休老人也为我忙活了起来。幸运的事情接踵而至,在美国朋友朱明轩的帮助下,我终于联系到了远在纽约的童葆苓女士和她的女儿童捷女士,几次越洋长途的沟通,使我对原有资料进行了进一步修正,还得到了童葆苓女士发来的照片。

考虑到方便读者理解,我在书中加了一些注释,为不至于喧宾夺主,多数注释比较简略。我对电影史比较熟悉,戏剧史所知有限,石挥的文章中常常谈到世界戏剧史上的人物、术语和剧目,加之旧时的译法和现在不同,我在加注解时费了不少时间。有两个注解曾向同事杨晓云求助,她是中央戏剧学院毕业的博士,有一个注解她也解答不了,她还去求教于她的导师谭霈生先生以及她的一位师姐。在这里,我一并向他们表示深深的谢意。译文中还有极少人名和地名过于生僻,例如“华铁雷斯密斯”“罗瑞脱凯·比利”等,且找不到原著比对,无法做出注释,也请读者原谅。

在最后的校对过程中,编辑们也倾注了很大的精力。文章篇幅越来越多,后浪出版公司的吴总也多次给予了宝贵的建议,他通过编辑多次与我讨论,最终推掉了原来设计好的板块划分,将一本书扩展为三本。在注释上,考虑到旧时汉语用法与现在略有不同,在不影响读者理解的前提下,我们就文字的规范进行了多次磋商。最后决定:原则上尊重原文的用法,比如有些段落的标点符号是“一逗到底”,旧时书名号多用作双引号,都保留了下来。但是如果出现明显的汉字错别字、英文单词拼写错误和排版失误(比如丢字),就在原文上进行了直接修改。此外,少数文章的个别用词因为一些旧时的用法,读者可能不适应,主要有“的、地、得、底”的用法,“象”与“像”、“哪”与“那”、“做”与“作”、“连”与“联”等字的用法和现在不同,还有诸如“各别”(个别)、“了望”(嘹望)、“磨练”(磨炼)、“那末”(那么)等词汇,责编按照今天的规范用法,在脚注里做了适当的提示与修改。如果专业读者想要完全参考原文,可参考我对每篇文章之出处的详细注释,相信会有帮助。

为了增强图书的可读性,我尽力收集了相关图片。石挥去世较早,他的家人也无法提供他本人的更多照片,书中多数图片采自早期报刊,清晰度不高,望读者理解。

策划期间,编辑建议我做两张石挥在北京和上海的活动地图,我初始并没有列入工作计划,因为我没有老地图,很多地址在今天的地图上都找不到了。老天眷顾,我有幸在今年5月购得上海早期地图册一本,随即进行石挥地图的查证和绘制,完成之后我自己都多了一些感慨,早年间很多著名的剧场都消失了。我还看到一些资料,发现那些今天翻新的商业区里,开发商们重建老戏院的承诺,很少能兑现,很多老观众们为此痛心疾首。今天的我们只能从地图上去追忆往昔的繁华了。(两张地图见本套丛书中的《石挥谈艺录雾海夜航》)

本套书的附录《石挥年谱》综合了多份文献资料,查阅了大量早期报刊,尤其整理上海《申报》多达1800余条石挥信息最耗时间,但是我认为这完全值得。  另外需要说明的是,少量文章和图片是在整套书定版后才发现的,故未能按照原体例插入到相应位置。为了不致遗憾,经与编辑商量,我们选择将其以附录的形式排在了书的最后,希望读者理解。

李镇

二〇一六年于北京

目录

代序

导读:勿忘石挥

壹 小说散文

 1944-06-10 天涯海角篇

 1945-05-01 古城探母回令记

 1945-06-01 孔子以前没有孔子

 1945-07-05 大李

 1945-07-10 大杂院儿

贰 影坛笔记

 1947-08-29 脑袋的问题

 1948-09-30 从舞台到银幕

 1949-03-05 随笔

 1949-04-05 我看《生死恨》

 1949-12-15 访石挥:谈赴京观感和一身破烂棉袄裤的来历

 1950?  我这样想

 1950-02-26 只得让“我”死的原因

 1950-06-? 从演《腐蚀》谈起

 1951-01-01 值得表扬的一件事

 1951-07-15 加强政治学习

 1954-?-? 石挥谈自己在电影《宋景诗》中的表演

 1954-05-? 和孩子们在一起:《鸡毛信》导演散记

 1956-?-? 我对“争鸣”的一些看法

 1956-02-24 关于影片“天仙配”

 1956-02-25 写在电影《天仙配》上映之前

 1956-05-28 《天仙配》的导演手记

 1956-08-18 拳不离手曲不离口:石挥代表的发言

 1956-09-20 跃骑在内蒙草原上

 1956-09-21 马上的笑话

 1956-10-24 海上遇险记

 1956-12-03 为什么好的国产片这样少?重视中国电影的传统

 1956-12-17 有这么一件事情

 1957-01-? 我对“谁是中心”的看法

 1957-03-24 我们建议……

 1957-04-28 一年之计在于春

 1957-04-? 我演僧格林沁

 1957-07-11 关于影片《宋士杰》

叁 杂文随笔

 1940-06-15 保定之行随笔:天真纯洁的学生们永远是可爱的

 1943-07-25 改行

 1945-11-17 如此人心篇

 1945-11-24 击鼓鸣冤

 1945-12-08 老百姓该站起来说话

 1945-12-12 欧洲来信

 1945-12-15 昆明学潮

 1945-12-19 好人不当兵

 1945-12-19 向蒋先生建议

 1945-12-22 上海没有学生?!

 1945-12-26 人才与奴才

 1946-01-02 顾仲彝挨揍

 1946-01-02 无题

 1946-01-03 无题

 1949-01-01 一九四九年元旦献词

 1956-08-26 小翠

 1956-08-27 横塘船上的沈阿娥

 1956-08-28 谈虎色变

 1956-08-29 夜半遇狼记

 1956-09-04 替外国朋友的孩子题名字

 1956-10-05 内蒙古的马、鲤鱼和西瓜

 1956-10-22 育王寺内看舍利

 1956-11-22 给老太太们记上一功吧

 1956-12-13 拿腔使调的普通话

 1956-12-16 旧货店的京海派

 1956-12-24 有趣的大上海思想

 1956-12-30 想起黄河鲤鱼

 1956-12-31 珍珠泉看鲤鱼

 1957-02-12 为孩子们祝福

 1957-02-14 正月十五闹元宵

 1957-05-11 东吴大将“假话”

石挥年谱

后记

序言

我认识石挥是一九四○年,上海的“孤岛时期”,在上海剧艺社里。石挥饰演的文天祥曾轰动当时的剧坛,但他并不满足于待在一个非职业性的剧团。第二年,与上海剧艺社合同期满后,我们有十四个人自愿组成一个职业剧团,也就是后来叫作“苦干”的剧团,演员有石挥、张伐、韩非、黄宗江、史原、严俊、穆宏、梅村、丹尼、沈敏、英子、林榛,导演吴仞之、姚克和我。后来人员又有扩大。石挥一直是演员队伍里的中坚。那时候我们都向往着能有一个搞事业的、有效率的、有风格的、拥有自己观众的职业剧团,石挥为了追求这一目标,从北到南,颠沛流离,“天涯海角”,花了很大的力气,还于一九三五年投考过当时唯一的戏剧高等学府——南京国立剧专,未被录取。(同时考的还有蓝马,也未被录取。)因此,他是很珍爱苦干剧团的。后来的六七年时间里我导他演一起合作了十几出戏,主要的有《大马戏团》《荒岛英雄》《金小玉》《林冲》《梁上君子》《乱世英雄》《夜店》等。

关于石挥,过去有些不同的议论。我始终是这样看的,他从旧社会来,难免沾有一些旧习惯、旧作风,但就我所见,他从未以此去玷污过演剧艺术。他迷恋于戏,迷恋于艺术,在这方面他总是保持着一股孩童般的纯情。他的舞台道德是良好的,总是顾及演出的整体效果,不抢角儿或突出个人,总是与对手相互默契配合,把角色置于整台戏之中。他排戏认真,从来是提前到场,做好各种准备再进入排练的。他有独特的天赋,但从不盲目自得,相反,尽量改造自己的条件,使之更加符合演戏的要求。他腿部受伤过,走路姿势不好,但他平时走路毫不放松,硬是把步伐纠正过来了。他嗓音浑厚,口语纯正,但他自认为训练不够,于是特地找了个声乐教师练唱。他从小读书不多,更没念过英文,但他渴望学习,尤其想看懂外国演剧理论,竟想自己搞翻译,来个一举两得,既学理论又学英语。他让我介绍个英文教师,硬是从基本句法学起,译出了几篇文章。

石挥作为一个演员,有他得天独厚的天赋,又是个舍得拼命的人。一九四二年我们演出《大马戏团》,四十天里演七十七场,几乎每天都是日夜两场,他演的慕容天锡,虽不是主角,却演得活脱神似。每场演出他都保持着新鲜感,即兴创造,赋予角色新的光彩。这是多么不易,需耗费多大的精力,终于在演到七十四场,也就是最末第二天的日场时,他昏厥过去了,医生赶到后台检查完了,看了看满面油彩的病人说:“没啥,这个人就是老了点儿!”慕容天锡的装是六十岁,而石挥却只有二十六七岁,真实细致的化装竟把医生也蒙住了!他休息了一个夜场,第二天还是坚持演完了最后的两场。

石挥作为一个演员,具有异常的表现能力。他非常善于攫取形象,观察形象,天长日久,已成为他的生活习惯了。每准备一个角色,便从过去的经历中寻找记忆,从周围的熟人身上寻找影子,还深入到生活中去发现、丰富、挖掘角色应有的特征。我们那时候在艺术上都信奉这一条:语不惊人死不休。导演一出戏而无独到之处就不演出,演一个人物没有鲜明的个性表现就别上台。而石挥的创作欲望是极强的,每个角色身上都要找出与众不同的绝招动作。在《梁上君子》里他演个爱摆架子的吹牛律师,就设计了一个大声咳嗽的动作,这并不独特,可他不来常规的咳嗽,而是双手捧腹,口里大喊一声:“炮儿……”这是非常夸张的,但表现这个人物又是极为合理而有表现力的。

石挥的戏路宽,就像他熟悉京剧的生、旦、净、末、丑一样,什么样的角色都能演,而且,悲剧、喜剧、闹剧、正剧都能演得好。在舞台与银幕上他是称得上创造了丰富多彩的人物群像的!有正派老生文天祥;有从红伶青衣变为潦倒戏子的秋海棠;《大马戏团》中把女儿当作摇钱树的老无赖慕容天锡;《荒岛英雄》中他演一个仆人漂落到荒岛成为众人之王的喜剧人物,把仆人与皇上两种身份感表现得极好;《梁上君子》中的吹牛律师,他能以看来毫无表情的表演使得观众哄堂大笑;还有《金小玉》中贪钱、阴险的警察厅长,《夜店》中的落难公子金不换,《腐蚀》中的革命者,《我这一辈子》中的巡警等。每一个角色就是一个个性强烈的活生生的人物,而每个人物又都含有他——石挥自己的一部分特色。观众看他演戏,是来看戏本身,同时又是来看石挥的。一个演员,能够在角色身上把人物与自我融化得如此之协调,是难能可贵的,而他在众多人物身上都取得了这种和谐,不能不说是个具有艺术魅力的、技巧娴熟的天才表演艺术家。

同时,他也是一名优秀的电影导演。在干话剧的时候他就爱看电影,也研究电影。我们成立文华影片公司以后,请他来执导了一部影片《母亲》,他便开始了电影导演的工作。他最敬佩卓别林,向往能兼编、导、演于一身。《我这一辈子》就是他的一次尝试,影片中生活气息、时代气氛浓烈,着力刻画了一个生活在旧中国社会底层的巡警。石挥是极熟悉中国北方底层人民的生活的,熟悉他们的幽默、聪慧,他们的善良、敦厚,这些都使他获得了细致、准确的自我感觉。另外,解放以后他导演的几部影片,就《鸡毛信》《天仙配》来说,题材虽不惊人,但是他用功,有设想,有创造,拍得是很有特色的。

石挥生活的时代与现在已有较大的区别,在党中央的领导下,我们现在的文学艺术工作有着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加广阔的天地,各种艺术家的经验都会对我们有所帮助。这本书的出版,不仅是对故人的一种纪念,相信也能对现在的表演艺术工作者们有所启示与借鉴。

黄佐临

一九八一年三月

内容推荐

《石挥谈艺录(雾海夜航)(精)》收录了石挥的散文小说、影坛笔记和杂文随笔,以及近200幅罕见生活照、工作照、海报、节目单、演出本事、杂志封面、报纸上刊载的相关广告和漫画等,并附有详细的生平年谱与石挥在京沪两地的活动地图,是探寻石挥生命轨迹与心路历程的第一手资料。

全书展现了石挥令人惊艳的文学才华,《大杂院儿》《大李》生动地描绘出老北京的世态人情,表达了他对生活的深切体验与独特理解;半自传性质的《古城探母回令记》与《海角天涯篇》则记录了石挥的幼年生活、对母亲的感情、少年时混迹于社会底层的艰辛、神秘而青涩的初恋、刚入戏剧界荒诞而真实的见闻以及成名后回到日军占领的故都探母的见闻和感触;影坛笔记既包括石挥电影表演与导演经验的总结,又有对国产片历史传统与发展现状的思考;杂文选题多样,包括社会现象、政治热点、日常话题的观察与批评。

编辑推荐

石挥出身名门,家道中落,自小混迹京城天桥,少时饱尝世态炎凉。投身艺术,自成一派,未竟十载名扬四海,成为影剧无冕之王。黄佐临与他亦师亦友,称他为稀有表演艺术家。梅兰芳给他宝贵指导,看了他的表演动容落泪。张爱玲读过他的小说,把他与高尔基相提并论。老舍与他是莫逆之交,艰难时刻给他精神支持。他是享誉上海的话剧皇帝(《日出》《原野》《秋海棠》《大马戏团》)。二十世纪四五十年代的表演大师(《太太万岁》《哀乐中年》《假凤虚凰》《腐蚀》《夜店》《艳阳天》)。他执导的电影堪称影坛珍宝(《关连长》《鸡毛信》《天仙配》《雾海夜航》《我这一辈子》)。《石挥谈艺录(雾海夜航)(精)》是该作品之一。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石挥谈艺录(雾海夜航)(精)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石挥
译者
编者 李镇
绘者
出版社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商品编码(ISBN) 9787550295209
开本 32开
页数 435
版次 1
装订 精装
字数 330
出版时间 2017-07-01
首版时间 2017-07-01
印刷时间 2017-07-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大众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艺术-戏剧影视
图书小类
重量 0.722
CIP核字 2017007336
中图分类号 K825.78=71
丛书名
印张 14.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15
147
25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7 3:23: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