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秦谜(重新发现秦始皇)
内容
编辑推荐

历史学家写的比小说还要好看的历史推理开山之作。

一部顶级的历史悬疑推理作品,一本破解秦始皇谜团的历史拼图。

严谨的历史推理+有趣的文学叙事,知识点、萌点、趣点、疑点齐聚,内行人写给外行人看的历史书。

《秦谜(重新发现秦始皇)》是秦汉史热潮下应景之作。

一代被后世严重误读的帝王,一段被秦始皇企图彻底删除的历史,

史学界福尔摩斯李开元,深度解密秦史失落的真相。

内容推荐

这是一部破解秦始皇谜团的顶级历史推理作品。

秦始皇短短49年人生却迷雾重重。

秦始皇的爸爸是吕不韦?昌平君有着怎样的双重身份?秦始皇的表叔怎么成了末代楚王?秦始皇的后宫为何集体失载?坑儒是秦始皇背了几千年的黑锅?

史学界福尔摩斯李开元,基于田野调查、文物出土和墓葬挖掘,重返秦国历史现场,打捞历史碎片,糅合史学、考古学、医学以及法学等多元学科视角,运用吊线跟踪、混合洗牌等刑侦手法,大胆推测、小心求证,复活被严重误读的秦国历史,还原被历史妖魔化的秦始皇,深度解密秦史失落的真相。

《秦谜(重新发现秦始皇)》集两千年以来秦始皇种种奇案于一身,从人人都好奇的角度切入,试图用八卦的方式破解那些掩藏在历史深处的秘密,给史学界饱受争议的话题一个全新而合理的解答。史书没有记载的真相,李开元教授让你知道。

目录

再版序

自序

在推理中享受历史的乐趣

第一案 谁是秦始皇的父亲

 (一) 吕不韦真的是秦始皇父亲吗?

1 司马迁惹的祸

2 嫌疑人名单

3 发现了“奇货”

4 “奇货”的价值

5 最高商业机密

6 华丽的家族

7 公关第一步

8 华阳夫人的眼泪

9 初审的意见

 (二)鉴定和取证

1 法律鉴定

2 刻玉符的意义

3 医学鉴定

4 太史公忽悠人

5 第三条证据

第二案 弟弟和假父的故事

 (一)弟弟为什么叛变投敌?

1 弟弟临阵倒戈

2 邯郸脱逃路

3 成蟜的身世

4 三种外戚势力的博弈

5 嬴政委政于谁?

6 夏太后之死引起的震动

7 寡居的帝太后

8 献面首嫪毐

9 嫪毐为什么封侯?

 (二)假父到底想要攻击谁?

1 嫪毐之乱

2 四大疑问

3 他想攻击谁?

4 动乱的余波

5 茅焦劝秦王的历史意义

第三案 寻找秦始皇的表叔

 (一)谁接替吕不韦做丞相?

1 神秘的昌平君

2 又一桩质子事件

3 被抛弃的母子

4 历史学的探洞调查

5 昌平君的官职是什么?

 (二)铜戈的秘密

1 发现铜戈

2 你买哪一站票?

3 破解“丞相状”

4 填补历史的空白

 (三)丞相的反叛

1 挖出历史来

2 “□山”在哪里?

3 混合洗牌

4 打出后三张牌

5 一箭双雕

6 被隐瞒的历史

7 王翦复出

8 两封发自战场的遗书

9 一场失载的战争

10 昌平君之死

第四案 秦始皇的后宫谜团

 (一)秦二世与他的母亲

1 世上有无始皇后?

2 唯一的线索

3 不幸的儿女们

4 发掘公子公主墓

5 废长立幼的打算

6 秦始皇为什么宠爱胡亥?

7 指鹿为马的人性解读

8 胡亥的母亲是谁?

 (二)扶苏与他的母亲

1 秦始皇为什么不立太子?

2 “坑儒”事件的始末

3 黄牌警告

4 召回扶苏

5 一着险棋

6 不可理喻的自杀

7 扶苏的复活

8 藤田教授的推测

9 谁是王后?

谜底 穿透历史的迷雾

 (一)司马迁误信的故事

1 新的嫌疑人

2 《史记》是历史学的第三世界

3 献有孕之女故事的全本

4 从女性视角看历史现场

5 从男性视角看历史现场

6 献女故事的前提崩溃

7 请动护宝槌

8 谁是假货的受益人?

9 移花接木的线索

10 古代的“文化大革命”

11 莫做“耳食者”

 (二)《史记》失载了的历史

1 又是司马迁的错?

2 《穰侯列传》的启示

3 魏冄身世之谜

4 奇特强悍的宣太后

5 发现《诅楚文》刻石

6 破译秦楚“十八代诅盟”

7 秦楚“袍泽之亲”

8 二十一代联姻结盟的秘史

9 秦始皇后半生的禁忌

10 如芒在背的楚系外戚

 (三)顺天逆民秦统一

1 一切历史都是推想

2 重新寻找秦始皇

3 推倒重来的工作

4 颁奖台上的强势明君

5 天意难测民意重

结语 我为什么写历史推理

后记

致谢

附录

 附录一 大事年表

 附录二 秦始皇年表

 附录三 秦王婴父子列传

 附录四 昌平君列传

 附录五 焚书坑儒,半桩伪造的历史

参考文献

试读章节

1.神秘的昌平君

嫪毐之乱平定以后,嫪毐及一大批高官被处死,吕不韦免相自杀,帝太后失势,丧失对于秦王嬴政和秦国政局的影响力,赵系外戚势力彻底地崩溃,秦国的政坛将大规模地洗牌重组。在这种形势下,由于赵系外戚的崩溃而留下的政治权力的巨大真空,必定要有新的政治势力和新的政治人物来填补。

然而,奇怪的是,对于秦国历史上这桩大事,史书上完全没有提及。不但没有提及,反而留下了一个更大的漏洞:吕不韦免相以后,新任的丞相是谁?没有消息。不仅如此,从吕不韦免相以后一直到秦统一天下,秦国的丞相又是谁?也没有下落。吕不韦免相,在秦王政十年,秦统一天下,在秦王政二十六年,其间整整十六年。这十六年,正是秦始皇开始登上历史舞台,逐一消灭六国的时间段,也是中国历史上政治变动最为剧烈的时间段,恰恰在这段时间里,秦国政府的总理大臣——丞相的下落不明,不能不说是有些蹊跷,也不能不说又是一件难解的历史疑案。

为了破解这桩疑案,我们必须再一次回到嫪毐之乱。嫪毐作乱被察觉后,秦王下令镇压,“令相国、昌平君、昌文君发卒攻毐”。这道命令,被称为“攻毐令”。接受“攻毐令”的三位大臣是:相国吕不韦、昌平君和昌文君。

在这三位大臣中,吕不韦是从秦昭王时代就活跃于商界政坛的著名人物。嫪毐之乱时,他身任相国,是政府的主要负责人,下令由他来主持平叛是当然的事情。然而,我们已经讲过,吕不韦是由商人转型的政治家,长于算计和谋略,他也是文化事业的倡导者和推进者,曾经广召各国人才,主持编修《吕氏春秋》。不过,吕不韦缺少军事经验,没有真正带兵打过仗,他一生中参加过的唯一一次准军事行动,是庄襄王元年主持秦灭东周君。当时的东周君,是一个毫无军事力量可言的小城君主。秦灭东周君,仅仅是一次基于军事压力的外交行动而已。所以我们说,嫪毐之乱暴发后,吕不韦只是诏令下达形式上的受命人之一,真正领兵前往咸阳实施平叛的人物,应当是昌平君和昌文君。

由“攻毐令”的排名来看,昌平君和昌文君应当是地位仅次于吕不韦,居于秦国政权中枢的重量级大臣,他们是忠诚地站在秦王嬴政一边,全力辅佐嬴政亲政的权势人物。昌平君和昌文君是封号,他们是拥有封号和领地的大人物,这是没有问题的。问题在于,拥有昌平君和昌文君封号的这两位重量级人物,究竟是什么人,他们姓甚名谁,担任什么官职,为什么会在紧急情况下临危受命,主持如此重大的行动?所有这一切,《史记》中都没有明确的交代,这就不能不说是有些奇怪了。

对于这件奇怪的事情,我们只能解释为秦国政府的记载曾经有所隐瞒和删改,到了司马迁编写《史记》的时候,他也搞不清楚了。正是因为如此,昌平君和昌文君这两位与吕不韦齐名、在平定嫪毐之乱中发挥了关键作用的重量级大臣,就成了身世不明的神秘人物。

非常幸运的是,我们在司马贞《史记索隐》中找到了有关昌平君身世的线索。《史记索隐》说:“昌平君,楚之公子”,“史失其名”。

《史记索隐》的这个材料,是司马贞从所见到的古史当中引用的,这部古史今天已经佚失,其中保存的一些古代史材料,司马迁也没有见到过,非常珍贵。《索隐》的上述材料告诉我们,昌平君是楚国的公子,史书上失载了他的姓名。这一句话,也许就是破解昌平君身世之谜的关键。

不过,《史记索隐》所提供的线索过于简单,一位楚国的公子,为什么会出现在秦国政权的中枢,他又为什么会在秦王嬴政面临一生中最大的政治危机的时候,出面平叛,化解危机,扶持嬴政顺利亲政?这一切,都增加了昌平君这位历史人物的神秘感。他究竟是谁呢?

由于在秦国的有关记载中找不到更多的材料,我们只能根据他是“楚之公子”这条线索,暂时离开秦国,到楚国的历史中去寻找可能的踪影。

P88-91

序言

共创有担当、有文化、有品味的新世风

——寄语本书的读者

学术考证与侦探破案方法类似,都是基于可信证据的合理推测。这一点,前辈学者已经作过论证,诚然信哉。不过,用侦探小说的手法探讨学术疑案,是否可行,则有待实践。

这本书,就是实验的结果。效果如何,需要读者判断。

《秦谜》这本书,初版于2009年,由北京中华书局出版。台北联经版是第二版,出版于2010年。韩文版是第三版,也出版于2010年。泰文版是第四版,出版于2012年。北京联合版(罗辑思维版)是第五版,出版于2015年。一本书,7年之间能出五种版本,正是读者判断的验证过程。

2017年1月,我收到哥伦比亚大学刘禾教授赠送的大著《六个字母的解法》(中信出版社,2014年),一口气读完,久来难得的愉快。相通的思路,类似的阅历,成功的实践,从作者的层面验证了写作新路之历史推理的可行。

我毕业于北京大学历史系,专业是历史学,后来留学日本,获得东京大学文学博士,多年执教于日本的大学。刘禾教授毕业于山东大学英文系,专业是文学,后来留学美国,获得哈佛大学比较文学博士,多年执教于美国的大学。

我在《秦谜》这本书中,尝试用侦探小说的手法,破解秦始皇身世中的诸多疑案,也算是异类的历史研究。刘禾教授在《六个字母的解法》中,尝试用侦探小说的手法,破解作家纳博科夫自传中一位叫作“奈斯毕特”的人物原型,也算是异类的文学研究。

我写《秦谜》的另一个动机是甩开日语,回归母语写作。刘禾教授有类似的动机,她要甩开的是英语,也要回归母语写作。想来,也许是因为有脱离母语,完全使用外语的经验,催生了对于语言文字与思想表现间关系的关注,在外来的语言文字无法表现故有思想的特殊环境中,产生了追求新的表现形式,新的写作方式的相同想法?

更深的解答,我还力不从心。无论如何,刘禾教授和《六个字母的解法》的出现,使我深感欣慰,孤独探索的道路上,终于迎来了同志同道,且是来自于不同文化背景的新一代。新的期待更令人欣慰,已经有志于此的年轻人,正在观望积累,跃跃欲试。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他们会解脱工分体制的绳索,加入到自主创新的道路上来。

这些年来,我游走于庙堂和江湖之间,倡导打通文史哲,师法司马迁,主张研究与叙事并重,求真与求美同行。先后写成《汉帝国的建立与刘邦集团——军功受益阶层研究》(三联书店,2000年)、《秦崩:从秦始皇到刘邦》(三联书店,2015年)、《楚亡:从项羽到韩信》(三联书店,2015年),和这本《秦谜:重新发现秦始皇》,内容都是秦汉时代的古代史,手法却各不相同。《汉帝国的建立与刘邦集团》,是科学主义的历史研究,《秦崩》和《楚亡》是人文主义的历史叙事,《秦谜》则是逻辑思维的历史推理,不断尝试新的表现形式。

经过多年的实践和思考,我越发确信历史学不是科学,而是有科学基础的人文学科。历史学的科学基础,是讲史料的可信度和解释的合理度。历史学的人文性,是讲历史学的本源和主体,是以人为本的叙事。

作为人文学科的历史学,就内容而言,是所有人文社会学科的母体;就方法而言,游走在科学和艺术之间;就未来而言,包含了各种非虚构的巨大空间。循此思路,继续展望下去:未来的历史学,不再是画地为牢,自言自语,自残自损的缩小版,而是自信开放,你言我语,开疆拓土的增长门。未来的历史学家,不再是手脚勤快,寡文少墨,缺心眼少思想的小媳妇,而是功力深厚,文采飞扬,有担当有思想的大闺秀。

常言道,学问是天下的公器;我补充说,学问,也是学者生命的历程。这本《秦谜》,探讨的是中国历史上的一大伟人——秦始皇的身世疑案,这是两千年以来的学术公案。这本《秦谜》,用的是侦探破案的手法,这是作者个人喜好的体现形式。

学者研究学问的基本动机,在于好奇心。好奇心,是人类的天性,为学者和公众所共有。这本《秦谜》,是一位喜好推理的历史学者,用侦探小说的手法为公众写的一本历史推理。不过,作者所想定的公众,是喜欢历史和文学,有文化的读者朋友。作者相信,通过阅读《秦谜》这本书,读者朋友会在体验历史推理的乐趣中,与戏说、瞎说、胡说历史的低俗世风拉开距离;会在体验学术精神的满足中,提升既有的文化品味;会在与专家学者的互动中,内外呼应,共同开创有担当、有文化、有品味的新世风。

后记

探索尚未成功,作者仍需努力——作者自勉

这本《秦谜》,是我著作中受众最广的一本书,也是最难定位的一本书。

对于历史学的知识构成,我有“3+N的世界”之划分。3是历史学的三个基础世界:往事是第一世界,史料是第二世界,史书是第三世界。在这三个基础世界之上衍生出来的种种历史作品,都属于“N”的世界。

最初,我将《秦谜》视为漫游“N的历史世界”的结果。因为这本书的底本是电视讲座稿,针对电视机前的观众,使用通俗的口语,为对历史有兴趣的公众破解秦始皇的身世之谜。久而久之,又觉得不全是如此。因为本书的很多内容是学术上没有解决的问题,我用历史推理的形式作了解答。这些内容,对于专家来说也是新知新说,从基于史料推想的角度而言,似乎又有些跨界进入第三世界的嫌疑。其中的部分内容,我后来又用学术论文的形式作了论述,只是表现形式和深浅有不同而已。

理论和实际问有差异,说不清的事情不妨先搁置。

《秦崩》和《楚亡》两本书,不同的版本出来后,我都反复读,反复听,反复改。因为是已经成熟的形式,自信可以日臻精美。《秦谜》出版以后,我几乎没有细致通读过任何一个版本。为什么?我自己也说不清楚。也许是因为历史推理这种形式,尚在摸索中,一旦认真细读,难免生大改大动的念头。本来就拿捏不准,怕掉在深井里出不来,暂时听之任之为好。

所以,中信的责编来信询问有无修改时,我回答:除改定错误外,原则上不做修改。不过,有一点心得,我早就批注在书的空白处,一直想补充进去。经过权衡后,我将其放在后记里。

在本书第二案“弟弟和假父的故事(二)”的第5节“茅焦劝秦王的历史意义”中,我曾经对面见秦王赢政,劝谏他宽恕母亲的齐客茅焦作过推测,推测他可能是从齐国来到秦国的使者,从诸侯国间外交的立场说动了秦王。

这个推测,是基于历史事件的走向,从齐客的身份引发出来的,并无直接的证据,有待证实或者证伪。正是因为有了这种问题意识,后来翻阅史书时,一些从前视而不见的文字,猛然闪光于眼前,几段从前没有留意的记载,一下子成为关注的亮点。真是应了那句话,史料不会说话,说话的都是借史料说话的人。人啊人,你只能看见你想看见的世界?

翻阅《史记·六国年表》,有如下记载:秦王政十年“相国吕不韦免。齐赵来置酒,太后入咸阳”。赵悼襄王八年“入秦置酒”。齐王建二十八年“入秦置酒”。

置酒,本义是设置酒宴。用在国与国的关系中,就是国宴了,用来招待国宾。也就是说,秦王政十年,秦国设置国宴招待赵国和齐国的国宾。那么,秦国设置国宴招待的赵国和齐国的国宾是什么人呢?

顺藤摸瓜,查《史记·田齐世家》,齐王建二十八年,“王入朝秦。秦王政置酒咸阳”。又查《史记·赵世家》,悼襄王八年没有任何记录,史书失载。据《六国年表》的记载,比照《田齐世家》,当可补记“王入朝秦。秦王政置酒咸阳”。

于是真相大白!缪毐之乱平定后,愤怒的秦王赢政将母亲帝太后迁徙到雍城,罢免了相国吕不韦。就在这个时候,齐王建和赵悼襄王分别率领齐国和赵国的使团来到咸阳,秦王政设国宴招待,三国间有重大的外交交涉。在这场重大的外交交涉中,秦王政在对不同外戚集团的处理中,直接面临与诸侯各国的关系,必须平衡各方的利益。而茅焦,正是齐国使团的要员,他随同齐王建来到咸阳,站在以齐赵两国为代表的诸国立场上,劝谏秦王政明智地处置帝太后的问题,避免楚系外戚一家独大。聪明的秦王政,经茅焦点醒,马上迎回了母亲……

当然,要想彻底地究明这个问题,需要深人的历史研究和严谨的学术论文,作为公众读物的历史推理,只能到此为止了。

到此为止的《秦谜》,难免留下不足。留下的不足,正是继续努力的余地。我想,我会继续写历史推理,在我的计划中,《秦谜》本有续集,曾经定名为《秦帝国的秘密》,对秦统一后的诸多历史疑案,以及秦帝国为何二世而亡的原因,用历史推理的形式作一探讨。豪言放在事前,本是道家的忌讳。未做先说了,有大话之嫌,尽管不安,还是想借此告诫自己:

探索尚未成功,作者仍需努力。

书评(媒体评论)

中国会讲故事的学者本就不多,像李开元教授这样,把一段中国人耳熟能详的狗血宫廷权斗,讲成科学严谨、立意高远的悬疑推理故事的学者,我目力所及的范围内,似乎还是仅见的一位。

——罗振宇

因为时代的局限,我走得少,受时代的恩惠,作者走得多。多走,走出治史写史的特色来,这是难得。多走,走出行走历史的理念和风格来,这就可贵了!

——田余庆(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

上好的历史学家,尤其是海外华人,其作品共同特点是文体自由、在逻辑合理前提下的想象、文采飞扬至字字珠玑…….黄仁宇、李开元,莫不如是。

——江筱湖(资深书评人)

在李开元先生的著作中,充满了打破常规、追寻真相的执着勇气……令人肃然起敬。

——李亚平(《帝国政界往事》作者)

李开元的书为什么受到欢迎?在他出色的语言表现背后,蕴藏着多年学术研究的深厚功底,更有打破常规的开拓情怀,所以能够再叙历史,营造一个古今交汇,鲜活生动的新世界。

——刘复生(四川大学历史系教授)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秦谜(重新发现秦始皇)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李开元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中信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08673325
开本 32开
页数 355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66
出版时间 2017-06-01
首版时间 2017-06-01
印刷时间 2017-06-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大众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图书小类
重量 0.504
CIP核字 2017045286
中图分类号 K827=33
丛书名
印张 11.7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10
148
21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7 10:58: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