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启超著的《中国儒学史(精)》原是梁启超晚年在清华国学院的讲课稿,是其一生研究儒家哲学的精髓,是一部高屋建瓴、独具洞见的学术佳作。书中梁启超叙述了自孔子至清末民初两千五百多年中儒学的起源、变迁、继承、演化和影响,对儒学发展的脉络进行了全面的整理,对儒家思想的核心、研究儒家哲学的必要性以及研究儒家哲学的目的做了详尽、完备的描述。
| 图书 | 中国儒学史(精) |
| 内容 | 编辑推荐 梁启超著的《中国儒学史(精)》原是梁启超晚年在清华国学院的讲课稿,是其一生研究儒家哲学的精髓,是一部高屋建瓴、独具洞见的学术佳作。书中梁启超叙述了自孔子至清末民初两千五百多年中儒学的起源、变迁、继承、演化和影响,对儒学发展的脉络进行了全面的整理,对儒家思想的核心、研究儒家哲学的必要性以及研究儒家哲学的目的做了详尽、完备的描述。 内容推荐 梁启超著的《中国儒学史(精)》讲述了中国文化历尽艰难,却如黄河、长江一样湍流不息,蔚成奇观,这与孔子及其创建的儒家哲学的贡献是分不开的。从孔子、孟子、苟子,到董仲舒、马融、郑玄,到“二程”、朱熹、陆九渊,到王阳明、黄宗羲、顾炎武,到梁启超、胡适、梁漱溟等,中国儒学的代表人物怀抱志仁弘道的精神,去实践自己的生命价值,去开拓教化天下的事业。两千多年来,儒学对中华文化各个层面产生了巨大而又深远的影响。在传统社会,儒学不只是一种单纯的哲学,而是一整套全面安排世间秩序的思想体系,从个人由生至死的生命过程,到家、国、天下的治理,都在儒学关怀和实践的范围内。儒学既是修身养性的智慧,亦是协调秩序的力量,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瑰宝,值得每个人好好地学习、研究和实践,并从中汲取一份智慧和力量。 目录 第一章 儒家哲学是什么 第二章 为什么要研究儒家哲学 第三章 儒家哲学的研究法 第四章 两千五百年儒学变迁概略(上) 第五章 两千五百年儒学变迁概略(下) 第六章 儒家哲学的重要问题 附录 儒家哲学历时年表 |
| 标签 | |
| 缩略图 | ![]() |
| 书名 | 中国儒学史(精) |
| 副书名 | |
| 原作名 | |
| 作者 | 梁启超 |
| 译者 | |
| 编者 | |
| 绘者 | |
| 出版社 | 山东文艺出版社 |
| 商品编码(ISBN) | 9787532953394 |
| 开本 | 16开 |
| 页数 | 123 |
| 版次 | 1 |
| 装订 | 精装 |
| 字数 | 96 |
| 出版时间 | 2016-12-01 |
| 首版时间 | 2016-12-01 |
| 印刷时间 | 2016-12-01 |
| 正文语种 | 汉 |
| 读者对象 | 普通大众 |
| 适用范围 | |
| 发行范围 | 公开发行 |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 首发网站 | |
| 连载网址 | |
| 图书大类 |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中国哲学 |
| 图书小类 | |
| 重量 | 0.37 |
| CIP核字 | 2016239417 |
| 中图分类号 | B222.05 |
| 丛书名 | |
| 印张 | 8 |
| 印次 | 1 |
| 出版地 | 山东 |
| 长 | 245 |
| 宽 | 175 |
| 高 | 14 |
| 整理 | |
| 媒质 | 图书 |
| 用纸 | 普通纸 |
| 是否注音 | 否 |
| 影印版本 | 原版 |
| 出版商国别 | CN |
| 是否套装 | 单册 |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 版权提供者 | |
| 定价 | |
| 印数 | |
| 出品方 | |
| 作品荣誉 | |
| 主角 | |
| 配角 | |
| 其他角色 | |
| 一句话简介 | |
| 立意 | |
| 作品视角 | |
| 所属系列 | |
| 文章进度 | |
| 内容简介 | |
| 作者简介 | |
| 目录 | |
| 文摘 |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