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友尚,中科院院士,研究员,1925年出生于湖南长沙,1948年毕业于浙江大学化工系,之后在湘雅医学院,北京医学院,兰州医学院从教。1957年考入中科院上海生物化学研究所(现为生物化学与细胞生物学研究所),1961年获硕士学位。1964年赴英,在剑桥分子生物学研究所及伦敦生物物理研究所进修,1966年回国。1979年至1987年担任生化所副所长,1987年至1990年担任分子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先后在瑞士高等工学院,澳大利亚LUDWIG癌症研究所,英国伦敦大学BIRBECK学院,英国国家医学研究所,英国约克大学担任客座教授、科学顾问、访问教授等职。中国生物化学会理事,上海生物化学会理事,中华医学会内分泌委员会委员,医学遗传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委员。
《胰岛素探秘者(张友尚传)》作者杜严勇。
张友尚院士是我国著名的生物化学家。张先生知识渊博、兴趣广泛、治学严谨,他.在生化领域所做出的贡献是有目共睹的。更重要的是,在他的身上,体现出我国老一’辈科学家鄢种艰苦奋、不计名利、一献身科学的优秀品质,以及实事求是、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值得我国年轻的科技工作者学习。作为深受张先生影响的一名晚辈。杜严勇著的《胰岛素探秘者(张友尚传)》资料翔实、文笔流畅、陶文并茂,比较准确和全面地反映了张先生丰富多彩的一生。
如果说去颐和园游玩是机会难得的话,那么去西山八大处公园就是难上加难了。八大处公园位于北平西郊风景区,因公园里有8座古寺而得名。八大处公园地处太行之西山余脉,翠微、平坡、卢师三山之间,方圆332公顷,三山呈环绕状,形似一把巨大的太师椅,形成了八大处特有的冬暖夏凉的小气候。得益于这种特有的小气候,八大处的自然风景绮丽动人,四季风景如画:春天,满山遍野的杏花、桃花、迎春、连翘等纷纷盛开,团团簇簇,煞是好看;夏天,峰峦叠翠,苍秀清雅,鸟啼鹃啭,流泉汩汩;秋天,十多万株黄栌、火炬、元宝枫等各种红叶树种,秋霜过后,满山流丹,处处好看;进入寒冬,银装素裹,积雪凝素。
八大处公园的美景固然令张友尚喜欢,不过,令他记忆犹新的是骑毛驴。有一次,父亲的朋友开车带他们去八大处公园游玩。张友尚被公园里的毛驴吸引住了,从小在城里长大的他对毛驴感觉很新奇,更何况还是“第一次亲密接触”毛驴!在大家的鼓励下,他壮着胆子骑了上去。刚骑上毛驴时,他还感觉有些害怕,不过性情温顺的毛驴乖乖地驮着他走了一会,儿时的张友尚也就慢慢地适应了。骑毛驴与坐小轿车相比,还别有一番滋味呢!
身为著名医学科学家、教育家的张孝骞还是一位戏迷。白天,他在医院里忙碌,晚上,他喜欢带着子女们一起去听京戏。作为医生,张孝骞在医院里神经一直处于紧张状态,而听戏是一种很好的放松方式。而且,20世纪30年代的北平,京剧空前兴盛,听戏成了非常流行的消遣娱乐方式,因此当时有很多的戏院可供选择。他们去的最多的是位于王府井东安市场北端的吉祥大戏院,是北平当时最著名的戏院之一,创建于1906年,谭鑫培、杨小楼、梅兰芳等人都曾来此登台献艺。稍远一些的中和大戏院,以及后来修建的长安大戏院,也是张孝骞先生和子女们听戏的好去处。
张友尚与父亲听得较多的是北平的2个科班,一个是富连成科班,一个是戏曲学校的科班。富连成科班培养了一批对后世产生深刻影响的艺术大师,可谓是人才荟萃、龙吟虎啸的科班,甚至有人把它称之为京剧界的“黄埔军校”,其影响可见一斑。当时登台演出的大多是一些年龄很小的学生,票价也比较便宜。戏曲学校的科班跟富连成科班性质类似,也是很多小孩子在演戏,在这些小演员中后来有许多人成为中国很有名的戏剧演员。当时的戏剧大部分是根据中国古典名著比如《三国演义》等编演的,小时候听戏的经历对张友尚了解中国历史与学好古文等都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可能正是出于对京剧的喜爱,同时也是为了培养孩子的音乐爱好,张孝骞先生在儿子张友尚上小学五年级的时候,专门请了一位老师教他拉京胡。京胡于清乾隆年间在胡琴的基础上改制而成,因为其主要用于京剧的伴奏而得名。京胡具有神奇而响亮的音色,能在润腔韵味上与演员的嗓音、唱腔熨帖地结合,完美地体现出京剧原汁原味的特色,因此是京剧必不可少、不可替代的伴奏乐器。
拉京胡的老师白天在戏园子里伴奏,晚上就到家里来教张友尚拉京胡。京剧前面有过门,唱几句之后,又有一个过门,所以学京胡既要学过门,还要学伴奏。京胡的伴奏方法变化多样,有“繁简、高低、节奏、力度、装饰”等变化对比,而且通常还需要几种方法的联合使用,才能体现整体的艺术风格。而且,京胡是比较独特的乐器,要达到较高的境界相当困难。从小学五年级到六年级,张友尚学拉京胡不到2年,只能说仅仅是入门训练。不过,万事开头难,小时候学习京胡以及听戏的经历,慢慢地培养起来他对京胡演奏的喜爱,以至于后来一直坚持练习,一拉就是数十年,持续至今。直到张友尚上大学的时期,他才慢慢地领悟到了拉京胡的真谛,演奏水平自然也更上层楼了。另外,京戏的乐谱不是简谱,是工尺谱,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是折射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某些特色。在学习京胡的过程中,张友尚也逐渐体味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这也是激励他坚持下来的原因之一。
P16-17
由中国科协联合相关部门共同组织实施的老科学家学术成长资料采集工程,是一项经国务院批准开展的弘扬老一辈科技专家崇高精神、加强科学道德建设的重要工作,也是我国科技界的共同责任。中国工程院作为采集工程领导小组的成员单位,能够直接参与此项工作,深感责任重大、意义非凡。
在新的历史时期,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已经日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驱动力。科技工作者作为先进生产力的开拓者和先进文化的传播者,在推动科学技术进步和科技事业发展方面发挥着关键的决定的作用。
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们国家的工程科技取得了伟大的历史性成就,为祖国的现代化事业作出了巨大的历史性贡献。两弹一星、三峡工程、高速铁路、载人航天、杂交水稻、载人深潜、超级计算机……一项项重大工程为社会主义事业的蓬勃发展和祖国富强书写了浓墨重彩的篇章。
这些伟大的重大工程成就,凝聚和倾注了以钱学森、朱光亚、周光召、侯祥麟、袁隆平等为代表的一代又一代科技专家们的心血和智慧。他们克服重重困难,攻克无数技术难关,潜心开展科技研究,致力推动创新发展,为实现我国工程科技水平大幅提升和国家综合实力显著增强作出了杰出贡献。他们热爱祖国,忠于人民,自觉把个人事业融入到国家建设大局之中,为实现国家富强而不断奋斗;他们求真务实,勇于创新,用科技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铸就了辉煌;他们治学严谨,鞠躬尽瘁,具有崇高的科学精神和科学道德,是我们后代学习的楷模。科学家们的一生是一本珍贵的教科书,他们坚定的理想信念和淡泊名利的崇高品格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精神的宝贵财富,永远值得后人铭记和敬仰。
通过实施采集工程,把反映老科学家学术成长经历的重要文字资料、实物资料和音像资料保存下来,把他们卓越的技术成就和可贵的精神品质记录下来,并编辑出版他们的学术传记,对于进一步宣传他们为我国科技发展和民族进步作出的不朽功勋,引导青年科技工作者学习继承他们的可贵精神和优秀品质,不断攀登世界科技高峰,推动在全社会弘扬科学精神,营造爱科学、讲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良好氛围,无疑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中国工程院是我国工程科技界的最高荣誉性、咨询性学术机构,集中了一大批成就卓著、德高望重的老科技专家。以各种形式把他们的学术成长经历留存下来,为后人提供启迪,为社会提供借鉴,为共和国的科技发展留下一份珍贵资料。这是我们的愿望和责任,也是科技界和全社会的共同期待。
周济
2011年底,上海市科协的瞿建华老师找到我,问我是否有兴趣参加“老科学家学术成长资料采集工程”。当时我的教学任务非常繁重,而且当年申请成功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进展缓慢,一时之间还有点犹豫。后来,考虑到自己毕业于科学史专业,而这个课题就是与科学史直接相关的,为了多积累一些实践经验,我应承了下来。
2012年3月起,我对张友尚院士及其同事进行了访谈,之后着手传记与年表的写作。在采访与写作的过程中,我逐渐被张友尚院士丰富的人生经历与独特的人格魅力所吸引,他对科学研究的痴迷也深深地感染了我。
上海生化与细胞所俞呋彬老师、秦正葳老师为访谈的顺利进行以及传记的写作提供了大量帮助。俞呋彬老师自己的工作本来就非常繁忙,课题组的工作都是分外之事,但是,当笔者提出所需资料时,她总是不厌其烦地尽快给予提供,令笔者非常感动。秦正葳老师在院士联络、工作协调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她对工作的细致、认真与热情是采集工程顺利完成的重要保证。
特别感谢传记审稿专家提出的许多中肯的修改意见。感谢上海市科协瞿建华老师,他为本项目的顺利开展给予了许多帮助。东南大学硕士生黄琴、杨罡为整理访谈文字稿做了大量艰苦细致的工作,在此一并表示深深的谢意。
可以说,本传记是课题组成员集体努力的结晶。本课题负责人是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生物化学与细胞生物学研究所王恩多院士。本传记执笔人是杜严勇,传记中的不当之处自然由执笔人负责,恳请各位读者、专家批评指正。
杜严勇
2015年4月于上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