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母亲(插图典藏本)(精)
内容
编辑推荐

  由马克西姆·高尔基编著的《经典全译本:母亲》是一部反映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俄国无产阶级革命斗争的全景式的作品。作品展现了俄国工人运动的整个历史进程,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工人小组的成长,人民群众的觉醒。革命斗争从自发到自觉,从经济斗争转到政治斗争,从城市到农村的发展,工农联盟的意义,革命知识分子的作用等等,无一不在小说中得到鲜明的体现。  

小说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写巴威尔·弗拉索夫在革命理论和社会实践中不断成长的过程。第二部分写在儿子巴威尔及进步青年的影响下,母亲彼拉盖雅·尼洛夫娜精神觉醒的过程。

内容推荐

1906年问世的马克西姆·高尔基的长篇小说《母亲(插图典藏本)(精)》,被认为是无产阶级文学的奠基作。

20世纪初,俄国的革命斗争异常活跃,在作家故乡附近的工业区,不断有工人们的游行示威,不断涌现出工人们感人的英勇事迹。《母亲》即取材于1902年索尔莫沃工业区工人五一游行事件,以当时一对母子的真实事件为蓝本,集中叙述了“沼泽地戈比”事件、五一游行、车站散发传单等典型事件,塑造了自觉为社会主义事业而奋斗的巴威尔及其在现实的教育下由逆来顺受转变为坚定的革命战士的母亲尼洛夫娜的形象。

世界文学中有众多的母亲形象,讴歌母亲伟大的主题不计其数,但像尼洛夫娜这样的还不多见。尼洛夫娜不仅是传统的贤妻良母,而且是革命时代的英雄。小说的独特之处在于不仅刻画了年轻人的革命激情和斗争精神,而且记录了母亲从目光短浅的家庭主妇慢慢觉醒和发展成革命者的过程,母亲性格的变化发展说明无产阶级革命精神的传播之广、革命真理的影响之深。

目录

第一部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七

 八

 九

 十

 十一

 十二

 十三

 十四

 十五

 十六

 十七

 十八

 十九

 二十

 二十一

 二十二

 二十三

 二十四

 二十五

 二十六

 二十七

 二十八

 二十九

第二部

 四

 五

 六

 七

 八

 九

 十

 十一

 十二

 十三

 十四

 十五

 十六

 十七

 十八

 十九

 二十

 二十一

 二十二

 二十三

 二十四

 二十五

 二十六

 二十七

 二十八

 二十九

试读章节

一天的时光被工厂消损掉了,机器从人们的机体里榨干了它们所需要的一切能量。这一天从生活中消失的无影无踪,人们向自己的坟墓又迈近了一步。但是,他们看到马上就能得到休息的愉悦,在烟气弥漫的小酒馆里享受快活,也就感到满足了。

每逢节假日,他们通常睡到十点钟。然后,中年人和已婚者穿上自己最好的衣服去做日祷,一路上不停地责骂年轻人对教堂漠不关心。他们离开教堂,回到家里,吃完馅饼就躺下睡了,一直睡到晚上。

经年累月的体力透支,使得他们没有食欲,为了能吃下东西,他们就大量喝酒,用烈性伏特加来刺激胃口。

傍晚,他们懒懒散散地在街上闲逛,有雨靴的,就穿上雨靴,尽管天干气燥;有雨伞的,就拿着雨伞,尽管日头当空。

他们迎面碰上,谈论的依旧是工厂呀,机器呀那一套,然后再把工头臭骂一通。他们所谈所想的都跟干活儿有关。日子过得枯燥乏味,他们无能为力,不会开动脑筋,只是偶尔闪出几星微弱的火花。回到家里,他们就会跟妻子吵架,经常打她们,‘不惜拳脚相加。年轻人常常泡在小酒馆里,或者轮流在各家举办娱乐晚会,拉手风琴,唱淫秽难听的歌曲,跳舞,说下流话,饮酒作乐。被劳作累垮的人容易醉酒,而且醉酒后会激起心里头那种莫名的病态的亢奋。亢奋需要发泄口。于是,他们死死抓住每一个可以排遣这种躁动不安的情绪的机会,为一些鸡零狗碎的小事,像野兽般凶狠地互殴厮打,打得头破血流。有时会打伤打残,偶尔会闹出人命。

在人们的相互关系中只有一种情感,那就是怀恨在心。这种仇恨的情感是根深蒂固的,犹如身体上那种无法消除的疲惫。人们的心灵是病态的,与生俱来的,从父亲那里遗传来的。它就像阴影似的一直伴随着他们,直至将他们送进坟墓,并使他们在一生当中以毫无意义的惨毒手段干出种种令人发指的下流勾当。

节假日,年轻人往往夜里很晚才回到家里,弄得脏污不堪,衣服破碎,被打得鼻青脸肿,可是他们还幸灾乐祸地吹嘘说,他们把同伴狠狠揍了一顿。有的受了欺辱,一脸怒气,眼泪汪汪;有的喝醉了酒,一副可怜相。他们成天招灾惹祸,讨人嫌恶。有时,父母找到他们,便把他们领回家。他们或倒在大街上某个地方的围墙下边,或在小酒馆里喝得不省人事。父母找到他们后狠狠责骂一顿,把拳头落在他们那因伏特加酒而发软的身体上,然后把他们拽回家,多多少少给他们一些关爱,安顿他们睡一觉,因为第二天一大早,当令人胆战的汽笛声像发黑的溪水在天空流过时,还得叫醒他们去干活儿。

对孩子们骂也骂了,打也打了,而且出手很重。可是在老辈人看来,年轻人酗酒打架完全是理所当然的,因为父辈年轻的时候也常常酗酒打架,也挨父母的毒打。生活从来就是这样——它像一股浑浊的水流,年复一年地、平稳而缓慢地流呀流呀,没有目的地。人们日复一日地过着因循守旧的生活,对一成不变的所想所做已习以为常。所以,谁都没有想过试图去改变这种生活。

偶尔会有不知从哪里来的外来人出现在工人村里。起初,他们引起人们注意的,也就是因为他们是外来人而已。后来他们谈起他们工作过的地方,才引起人们一点儿表面上的兴趣。再后来,对他们那种新鲜感消失了,跟他们处熟了,他们也就不再引人注目了。听了他们的讲述,人们知道了,工人的生活到处都一个样儿。既然是这样,那还有什么可谈的呢?

不过有时候,有些外来人会讲一些在工人村从未听说过的事情。大家不跟他们争辩,但对他们所讲的那些奇谈怪论并不相信。这些奇谈使一些人感到盲目兴奋,另一些人则感到惊恐不安,还有一些人因为对某种尚不清晰的东西抱一种模糊的希望而忧心忡忡。于是,为了排解这种不必要的、影响情绪的惶恐不安,他们就变本加厉地喝酒。

工人村的人发现外来人有异常,跟他们不一样,就会对他耿耿于怀,下意识地产生戒心。他们好像害怕外来人会把什么东西投进他们的生活中,从而打乱原本单调无聊的有规律的生活,尽管日子过得十分艰难,但总还算安宁。一直以来,人们已经习惯了承受生活的巨大压力,并不期望生活会有任何好的改变。他们认为,一切改变都只会加重对他们的压迫。

只要听到外来人谈论新事物,工人村的人就会默默躲开。这时候,那些外来人就悄然离开,到别的地方去了。如果留在工厂里。不能同工人村的人融为一片,他们就会遭受冷落。

一个人就这样活上五十来岁就死了。

米哈伊尔·弗拉索夫就是这样生活的。他是个钳工,毛发很重,脸色阴沉,浓眉小眼。那双小眼睛里总是流露出一种多疑的、恶意的冷笑神情。他是工厂里最优秀的钳工,是工人村里臂力过人的大力士。他对待上司很粗鲁,所以挣钱很少。每个节假日,他都逮谁揍谁,所以大家都不喜欢他,都害怕他。有人也想揍他,但没能得手。

P4-6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母亲(插图典藏本)(精)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苏联)高尔基
译者 刘引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中国画报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14612097
开本 32开
页数 434
版次 1
装订 精装
字数 308
出版时间 2016-01-01
首版时间 2016-01-01
印刷时间 2016-0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少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外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572
CIP核字 2015241067
中图分类号 I512.45
丛书名
印张 13.7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16
154
30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6 17:08: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