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硅谷百年史(互联网时代)
内容
编辑推荐

19世纪末,利兰。斯坦福夫妇来到遍布着果园和农田的硅谷,在这里建立了斯坦福大学。随后而来的科学家们,在一个多世纪的时间里,把这块阳光明媚、气候宜人的谷地变成了改变整个星球历史的创新与创造之地。

20世纪90年代的一系列重大发明,使人类社会进入了互联网时代,这也让硅谷成为了世界的焦点。在资本与创新主导的浪潮起伏中,网景、eBay、谷歌、Facebook、特斯拉不断创造着科技与财富的神话,而更多的公司则在泡沫中成为历史的尘埃。互联网成就了硅谷辉煌的巅峰,也让硅谷进入了一个大公司时代——巨擎公司热衷于“买入”外部的创新想法,而从零起步的初创公司往往还没长大就被大手笔收购。

这一趋势会抑制硅谷的创新激情吗?下一个“大事件”会发生在哪个领域?又会发生在哪里?站在硅谷之外,我们难以回答这些问题。阅读《硅谷百年史(互联网时代)》,阿伦·拉奥带你走入硅谷的世界,让我们一起来思考答案吧。

内容推荐

一百多年来,硅谷培育了50多位诺贝尔奖获得者,以及无数依靠智慧和知识成为百万富翁的人。这一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科技创新与创业历程为什么会发生在硅谷?究竟是如何发生的?其他地方是否可以复制出“硅谷”?

《硅谷百年史(互联网时代)》主要关注的是1990年美国政府宣布互联网民用化之后,硅谷企业所引领的互联网浪潮。作者从技术、金融以及文化的角度,论述了互联网基本精神的发展过程,包括贝宝、eBay、谷歌、Facebook等新一代科技公司的创办背景,和鼓励员工利用公司专利创业的企业文化起源。此外,作者阿伦·拉奥还探讨了大公司化(谷歌、Facebook、Tveitter等大公司疯狂收购初创公司)的硅谷与其创新精神的矛盾及冲突,对硅谷以及互联网世界的未来发展进行了预测和展望。

本书对国内的创业者、科技创新者、行业分析师、高科技产业从业人员以及各类高科技产业园区的管理者都有很高的借鉴价值,是中国读者了解和学习硅谷经验的必读书。

目录

第一章

 硅谷概览

第二章

 圆梦者:硅谷成功背后的秘密

 (1945年-2015年)

第三章

 冲浪者:万维网、网景公司、雅虎公司、多媒体和生物信息

 (1990年-1995年)

第四章

 打造投资者:风险资本的黄金时代

 (1978年-2000年)

第五章

 DotCom之殇:科技热潮中破灭的初创公司

 (1991年-2000年)

第六章

 互联网时代的宠儿:谷歌、Hotmail、Java、网站、

 高速互联网和绿色科技

 (1995年-1998年)

第七章

 其他热潮:Y2K、无线局域网、个人数字助理和DNA图谱

 (1995年-1998年)

第八章

 谷歌:从创办搜索引擎到行业老大

 (1995年-2013年)

第九章

 垄断者:eBay、谷歌、Facebook和网络效应

 (1998年-2013年)

第十章

 幸存者:贝宝、维基百科和基因组学

 (1999年-2002年)

第十一章

 困惑的投资人:风险资本挣扎的十年

 (2001年-2012年)

第十二章

 十年败绩:初创公司夭亡的案例研究

 (2001年-2010年)

第十三章

 精简化:Facebook、YouTube、Web2.0和特斯拉汽车

 (2003年-2006年)

第十四章

 大趋势:iPhone、云计算、位置服务、社交游戏和人类基因组学

 (2007年-2013年)

第十五章

 颠覆者:破坏性的商业模式创新

 (2011年-2015年)

第十六章

 自拍:硅谷的光明与黑暗

第十七章

 跟进者:世界其他地区的"硅谷

结 语

附 录:硅谷大事年表

试读章节

硅谷并非存在于真空中,一般来说,其历史与湾区的经济和社会是不可分离的。更重要的是,硅谷的兴起也是与当地发生的“文艺复兴”密不可分的。所有伟大的技术进步中心都曾以拥有举世瞩目的艺术创造力而自豪。比如,雅典和文艺复兴时代的意大利,“美丽年代””的巴黎和20世纪之初的柏林。硅谷处于一个珍视创造性的地区,这里的人们有挑衅、破坏和漠视权威的处世态度。别样的生活方式和乌托邦式的反传统文化似乎一直植根于湾区人的基因中,它们始于早期的诗人和视觉艺术家,后来延续到嬉皮士一代。学术著作倾向于过多地讨论硅谷抽象模型,而忽视了所有事实中最为重要的部分:创造性。硅谷一直以拥有高度的创造性为荣。我们可以说,除了创造力,其他一切都属于细枝末节。

与此相伴而生的是一种特立独行的思维模式,它早于硅谷就已经存在,而且让这里的技术发烧友建立了“自己动手”(DIY)的文化,正是他们创建了硅谷。传统的观点总是强调硅谷的发展得益于来自大学的技术转移,特别是经由初创公司实现的商业化进程。这当然起了重要的作用,但技术发烧友们(不管他们是不是大学毕业生)也起到了同样重要的作用。技术发烧友们代表着一种对新奇技术的小玩意儿的激情。他们起始于20世纪20年代的无线电业余爱好者,一直延续到20世纪70年代的家酿计算机俱乐部,这是美国精神的一部分。然而,身处于美国西海岸,离工业巨头都足够远,这些“小炉匠们”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以这种态度来理解硅谷,也许胜过任何经济理论。我们往往理所当然地认为硅谷是一个由高科技公司组成的经济体,认为这些公司当然是由工程师而不是商业人士所创办的。但是,也许我们应该从另一个角度来观察硅谷的商业模式:由于这是一个由工程师而不是商业人士开办公司的地方,因此他们的公司不可避免地都是高科技公司。

现在学术界对硅谷肇始于20世纪初这一点似乎有了一致的认识,也就是说,硅谷开始形成的时间要比一般人们意识到的时间要早。当你分析一浪又一浪的初创企业是如何起步的时候,你会认识到它们都有一个共同之处,那就是一种“西大荒”的精神。“西大荒”精神是一种离经叛道的独立个性,它是硅谷所有发明者和一代宗师们的灵魂。

敢于冒险的态度也可以追溯至“西大荒”的开拓者们。

从可口可乐汽水到麦当劳汉堡,从李维斯牛仔裤到好莱坞电影,从美国西部起源的每一种被大量消费的产品都改变了社会。然而,硅谷更擅长搞出引爆流行、促成更广泛、更大规模社会变革的产品。事实上,世界上还有其他地方产生过更为复杂的技术,比如核电厂和飞机。但是个人电脑、网络服务和智能电话(不久的将来还有生物科技和绿色环保技术)则是以更强的渗透力和扩张力改变了我们的生活。从某些方面来说,这些技术正是硅谷的优势。其意义并不在于这些技术有多么复杂和高级,而是在于它们对人类社会的影响。可以说,硅谷“偏爱”那些对社会生活有颠覆性效应的技术。人们可以推测,这也许是因为硅谷出现在一个特殊的社会背景下,那里曾经是个非常不稳定的、半无政府状态的社会。

有关硅谷“知识经济”的文章已经汗牛充栋。一般硅谷工程师的知识只限于他的专业,是超级专门化的。硅谷的轶闻野史中充满了自我奋斗成为百万富翁的故事,但很少提到数以千计的工程师因其超级专业的技能突然变得无用,也难以再接受培训而早早退休。这些超级专才的知识实际上十分有限,常常是走出办公隔间就变得一文不值。就定义而言,人才济济的实验室以在现有技术基础上予以渐进式的改进为己任,而不是进行突破性的创新。大部分创新都是来自其他地方。

P(4-5)

序言

硅谷,这个在1900年还是遍地果园和农田的地方,是怎样在不到一个世纪的时间里成为世界高科技之都的?这里没有横征暴敛、没有巧取豪夺,反而创造了大量的财富。硅谷的做法能否复制到世界其他地方,使他们找到自己的创新之路?它的奇迹能在西安、哈尔滨、南京或上海发生吗?下一个谷歌公司的共同创办人可否来自清华、上海交大或浙江大学呢?我们相信,通过对硅谷模式的深入研究,中国的各个地区可以从硅谷的经验中领悟到成功的真谛并对之加以改进。不过需要警示的一点是:硅谷不是可以“复制”出来的,下一个硅谷是依靠创意和想象力从自身的基础出发加以再创造而产生的。只有创新者一一不是“模仿者”一一才能创造下一个硅谷。创新者将会开发出新颖、鲜活的技术并以独特的方式生产、推广和销售。

皮埃罗和我最初构思本书时,是在他位于红木城的家中,红木城也是许多初创公司的家园。起居室里摆满了书籍,置身墙上挂着的达利(Dah)、博斯(BosCh)和恩斯特(EmSt)的画作之间,我们问自己:为什么至今还没有一本综合性地全面讲述硅谷的书?皮埃罗已是富有成就的学者、评论家和旅行家,作为人工智能研究领域的专家,他在硅谷的科技公司的实验室里工作过二十多年。我的职业生涯开始于市场分析师,之后在数家投资公司工作,同时也在试图创建一个从事人数据业务的初创公司。我们谁也没有考虑过要写一本这样的书。但在阅读了很多失之偏颇的硅谷书籍后,我们深感有必要收集硅谷完整的历史资料,加以梳理,整理成书。这就是本书的由来。

我们希望,新一代中国工程师、程序员、企业家、营销经理和销售员能够阅读这本书并从中得到启发,创建数以千计的公司,用自己的聪明才智为中国创造财富。说到“财富”,我们的意思并非仅仅是指金钱,它还包含科技所产生的和人们日常生活、健康、教育、环境等息息相关的产品和服务。我们希望中国实施的改革将能够有利于法制建设、市场经济和创建一流的大学,这些都是硅谷得以产生的关键所在。中国在过去30年中,在实现现代化和向成为发达国家的目标前进的路上已经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在此,我们希望中国各地能产生若干个“硅谷”,从而进一步加快这一进程。

阿伦.拉奥

皮埃罗.斯加鲁菲

书评(媒体评论)

这个“电话”有太多缺点,没法当作真正的通信手段。这东西本身对我们没有价值。

——西联公司1876年内部备忘录我看全世界对计算机的需求量总共可能只有五台。

——托马斯·沃森,IBM董事长,1943年没有任何理由能够证明,人人都想在家里拥有一台计算机。

——肯·奥尔森,DEC公司总裁和创始人,1977年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硅谷百年史(互联网时代)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美)阿伦·拉奥//皮埃罗·斯加鲁菲
译者 闫景立//侯爱华//闫勇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人民邮电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115431752
开本 16开
页数 377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500
出版时间 2016-09-01
首版时间 2016-09-01
印刷时间 2016-09-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大众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经济金融-经济-工业经济
图书小类
重量 0.668
CIP核字 2016169147
中图分类号 F471.266
丛书名
印张 26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30
168
20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9 0:1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