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教养与爱(父母的爱有时是害)
内容
编辑推荐

《教养与爱(父母的爱有时是害)》这本书收集了很多名家以及有教子经验的父母.对于教育孩子的心得体会。编者萧瑀的目的就是想要让家长明确,爱孩子不能过量,应该适中。该给孩子爱的时候,一定要把自己的爱表达出来:不应该爱,而应该责罚的时候,一定要雷厉风行,向孩子阐明他们犯的错误,并帮助他们及时纠正。这样,孩子才能将缺点改正,变得自立自强。

内容推荐

在这个特殊的独生子女时代,父母和亲友给予了大多数孩子更多、更无私的爱,而这种关怀却让孩子变得自私、冷漠、不善于与人合作。在这个特殊的背景下,出现了这本给爱“立规矩”的家教书。萧瑀编著的《教养与爱(父母的爱有时是害)》本着一种深入生活的态度,放低姿态,与家长探讨“如何爱,才是最好的教养”,让理性的教育培养出更加优秀的孩子。

目录

第一章 错误的爱是一种软暴力

 溺爱10种,种种都危险

 有一种爱,其实是害

 因溺爱而诞生的种种怪小孩

 不要用“母鸡之爱”误害孩子

 不要让“爱”误了孩子的一生

 请家长们不要太“爱”自己的孩子

 溺爱孩子的后果

 不要用爱摧毁孩子的感受

 你是真心地爱孩子吗

 要舍得对孩子说“不”

 爱孩子,请不要刻意设计他的未来

 真爱孩子,请不要拿爱说事

 用爱的理由拒绝孩子

 过度的爱是一种伤害

 爱,有时是伤害

 关爱但不要溺爱

 父母陪读——对孩子永久的伤害

 不要让期望变成伤害

 这样的结果谁应该负责

 溺爱之殇

第二章 正确的爱,才能真正保护孩子

 是爱还是伤害

 为什么满心是爱,说出来的却是伤害

 爱而不溺,严而不厉

 过度保护下的孩子

 父母要懂得理性地爱孩子

 父母不要给孩子错误的爱

 从溺爱孩子的旋涡中摆脱出来

 爱孩子要智爱不要溺爱

 父母的溺爱让孩子忧郁

 溺爱之下的扭曲亲情

 父母过分的爱太沉重

 爱,也是需要方法的

 溺爱是孩子任性的主要原因

 过分溺爱,带来孩子的无情

 是疼爱还是溺爱

 溺爱是害的教育

 溺爱,终酿苦果

第三章 爱孩子,尺度很重要

 我们该用怎样的方式爱孩子

 卖房供爱子上网的母亲

 呵护孩子的爱心

 没有尺度的爱很危险

 谈溺爱的心理

 把对孩子的爱藏起一半

 过度的“母爱”可致母源性疾病

 无原则迁就导致孩子走向偏执

 父母爱流横溢令人忧

 别让“爱”伤了孩子

 孩子为何“长不大”

 爱的比拼伤了谁

 自以为是的爱对孩子却是伤害

 溺爱孩子的代价

 老人过度溺爱对孩子危害大

 我们是被父母的溺爱“谋害”的一代

 溺爱是温柔的“陷阱”

 第四章 错误的爱,会伤了孩子

 爱让子女为父母而活

 妈妈的爱,我不想要

 别以爱的名义控制孩子

 单亲家庭让孩子受伤更深

 溺爱是滋生心理疾患的温床

 迁就孩子易走进爱的误区

 父母应该狠得下心不“溺爱”

 不要过分溺爱孩子

 溺爱给单亲孩子带来更多伤害

 警惕“儿童溺爱综合征”

 宠坏的孩子最易激发心理问题

 溺爱的罪过

 “我”不要溺爱的幸福

 溺爱,让孩子经不起风雨

 父母太溺爱,骄子难“断奶”

 宠爱不是溺爱,把握尺度最重要

 父母的溺爱是孩子的陷阱

 过度溺爱,让孩子不能正确认识挫折

 父母的溺爱会“淹没”孩子的独立性

第五章 用正确的方式爱孩子,孩子才能学会爱

 教孩子学会真正的爱

 爱与溺爱

 溺爱给孩子带来什么

 正确地爱孩子,爱才长久

 矛盾的家庭教育

 对溺爱说“不”

 父母教育孩子失败的常见原因

 “6+1模式”的宠爱更忧心

 溺爱孩子无异于谋杀

 “隔代亲”影响孩子身心成长

 溺爱和苛求是一对孪生兄妹

 独生子女的家长更易溺爱孩子

 放纵型溺爱对孩子伤害更重

 警惕加剧溺爱的因素

 溺爱的代价

 溺爱导致的悲剧

 溺爱,把孩子送进了监狱

试读章节

“背叛自我就是背叛天性。”帕萃斯·埃文斯在《不要控制我》一书中写道:“如果我们总‘接受’别人对自己的定义,就会相信他们的评价更真实。通过别人的观点来认识自我,这种从外在因素来认识自我的逆向方式,只能使对自我的认识更加模糊。”

埃文斯在书中提到了这样一个例子:

有一天,我和朋友正在一家咖啡馆喝咖啡。一位女士贝蒂和她的女儿苏茜,一起走了进来。女儿7岁左右。

他们看着玻璃柜台下的各种冰淇淋。“你要哪种冰淇淋?”贝蒂问女儿。

“我想要香草的。”苏茜说。

“有巧克力的。”妈妈说。

“不,我要香草的。”

“我觉得巧克力的更好一点。”

“不,我就要香草的。”

“你不应该要香草的。我知道你喜欢巧克力的东西。”

“我现在就想吃香草的。”

“你怎么这么倔。真够怪的。”贝蒂说。

在这段对话中,妈妈一直试图否认女儿的感受、女儿的判断,并试图将她自己的判断强加在女儿头上。她这样做无疑是在告诉女儿。你内心的想法、你自己的选择、你自己的判断是错的。她所谓“倔”的意思是:你不知道你的感受。我才知道,但你居然不承认。

妈妈这样做,其实是在将她自己的“内在的小孩”投射到女儿身上。看起来,她是在溺爱女儿——让她吃冰淇淋,实际上,是她对女儿的真实存在视而不见。

有谁能比我们更清楚自己的感受呢?

荣女士说,她也是这样对待同事的儿子的,她虽然问过他喜欢吃什么,但每次买糕点的时候,她还是倾向于买自己喜欢吃的那种。至于带女儿逛糖果店、糕点店的那种憧憬,更是典型的投射心理——看着虚构的女儿吃妈妈喜欢的糕点和糖果,妈妈满足了。实际这个虚构的女儿就是荣女士的“内在的小孩”,也就是她自己。

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有溺爱行为的父母,其实并没有真正站在孩子的角度,他们不懂得孩子真正需要什么,也并不真正关注孩子的成长需要,甚至都没有兴趣去了解孩子的真实感觉、真实想法,他们只想把孩子塑造成他们心目中的小孩的形象,而这会让孩子丧失自我。对这样的孩子而言,爱是一种令人窒息的枷锁。

在冰淇淋的例子中,女儿一直在坚持自己,她之所以能这样做,很可能是她身边有一个人,可能是爸爸,也可能是其他重要的亲人,能看到并接受她自己的真实感受,而且鼓励她坚持自己的判断。否则,她早就放弃了真实的自我、接受妈妈给她的安排了,也就是放弃香草冰淇淋,而选择妈妈想要的巧克力冰淇淋。

不是自己的真实感受却要被别人说成是自己的感受,这不是很荒唐吗?有谁能比我们自己更清楚自己的感受呢?

然而,在习惯了包办型溺爱的父母看来,他们才知道孩子的感受是什么,而孩子自己却不知道。譬如,妈妈坚持让女儿学了10年钢琴。但是。上高中后女儿放弃了,不再弹钢琴了,而且告诉妈妈,她不喜欢弹钢琴,也不喜欢她的老师。

但这个妈妈却认为,女儿肯定喜欢弹钢琴,要不怎么能弹10年呢。而且,她也一定喜欢老师,要不老师凭什么喜欢她。

这是很多家长一个习惯性的悖论:好像除了孩子自己。别人都知道他是谁。而他自己却不知道他是谁。

一个人的成长过程就是他成为他自己的过程,爱是这一过程中最重要的因素。我们给孩子提供什么样的爱,孩子就以适应这种爱的方式成长。

P18-19

序言

理智地爱,才会让孩子未来更美好

每一位家长都深爱自己的孩子,人们经常说:父母对孩子的爱是无私的,这是为人父母的天职。然而父母对孩子不仅应该爱得深切,更应爱得理智。

给予孩子理智的爱,可以适当地宽容孩子,但千万不要纵容。宽容即是对孩子持一种接受的态度,允许孩子以自己的方式表现自己,让孩子做孩子的事,即使你不喜欢孩子所做的事,也应该理解、尊重,或者以平等的方式说服孩子。而纵容带给孩子的是可怕的奢求,是以自我为中心。毫无原则的迁就,满足孩子过分的要求,会使孩子养成任性、自私、骄横等坏习惯,这样的爱实质上是害孩子。

父母给孩子很多的爱本身是没有错的,但是一味地娇宠孩子,孩子提出什么样的要求,父母都无条件地满足,这样做根本不是在爱孩子,而是在害孩子。如果把孩子的一生比喻成在汪洋大海上走一根平衡木,太多的爱,最终会让孩子落人海中。

列士葛伏特说:“家庭教育的一切秘诀也在于让儿童自己去发展,让他们自己去做一切,成人不应该抢先去做,也不应该为了自己的方便与惬意什么也不做。”父母疼爱孩子,孩子依恋父母,这都是人之常情,但是如果父母什么事情都替孩子做好,除了学习以外,给孩子提供一条龙式的周全服务,就会让孩子失去独立的能力,长此以往会让孩子变得无能。

法国思想家卢梭说:“人们只想到怎样保护他们的孩子,这是不够的。应该教会孩子怎样保护自己,教他经受得住命运的打击,教他不要把奢华和贫困放在眼里,教他必要时在冰岛雪地里或者马耳他岛灼热的岩石上也能生存。”孩子的生长环境太顺了,未必是一件好事。所以,家长要懂得在顺利之中给孩子制造一些小挫折。

父母应该知道,孩子长大后始终要面对生活、面对社会。父母如果把孩子一直护在自己的羽翼之下,孩子就会像温室里的花朵一样,一旦长大,走出家庭步人社会就会出现很多问题。

孩子一有麻烦,家长就赶紧跑过去替孩子解决;孩子一惹祸,家长就去替孩子道歉。这样做的后果,要么就让孩子变得无法无天,要么就让孩子依赖性过强,无论遇到什么事情都不会自己去解决。家长在教育孩子的时候,要教会他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要懂得让孩子去面对自己惹的麻烦。

作为父母应该明白:让孩子做事,让他在做事中明白责任;让孩子受苦,让他在受苦中懂得珍惜;让孩子失败,让孩子在失败中获得对失败的免疫力;让孩子流泪,让他在流泪中体会泪水铸造的坚强;甚至可以让孩子受点伤,让他学会体悟舔舐着伤口匍匐前行的伟大与悲壮!不要剥夺了孩子“痛”的权利,别侵犯了孩子“人”的尊严。孩子不是你的私有财产,孩子有自己的生活和世界。有太远的路你不可能陪孩子去走,孩子必须独自步人人生的考场,去应对那些你永远无法预料的莫测的风云。爱的能力说到底其实就是造就的能力,千万不要用你浅陋的爱戕害了孩子向上向善的心。

要理智地爱孩子,对孩子的爱要平等、要有分寸。既要有博大无私的爱,更要有理智冷静的爱。理智地爱孩子,培养孩子健康的人格和良好的个性,将使孩子受益终生。

后记

可怜天下父母心。天底下没有父母不爱自己的儿女,没有几个父母愿意看到孩子吃苦受罪。父母爱孩子没有什么错,关键就是要把握爱孩子的尺度。

现在有很多新闻报道上都会说一些父母教育孩子失败的案例,以至于让孩子走上了犯罪道路。家长将孩子放在蜜罐里,即使孩子犯了错误,家长舍不得打骂、责罚,孩子没有受到惩罚,就仿佛获得了一道特赦令,以后胆子会越来越大,更加肆无忌惮。

现在的社会,经济在不断地发展,孩子所处的家庭环境和学校环境都越来越优越,可以说,客观条件上,基本上不会再吃什么苦。

而且,随着每个家庭所生的孩子越来越少,往往出现这样的情况,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爸爸妈妈,6个大人疼爱一个孩子,如果爱没有节制、没有度,孩子就可能会被这么多的爱“溺死”。

爱多是殇,过犹不及。所以,无论是爷爷奶奶一辈还是父母一辈,都应该掂量好自己的爱。本来是想爱孩子,最终却把孩子给害了,这样的结果相信不是每个家长想要的。

《父母的爱,有时是害》这本书收集了很多名家以及有教子经验的父母.对于教育孩子的心得体会。编者的目的就是想要让家长明确,爱孩子不能过量,应该适中。该给孩子爱的时候,一定要把自己的爱表达出来:不应该爱,而应该责罚的时候,一定要雷厉风行,向孩子阐明他们犯的错误,并帮助他们及时纠正。这样,孩子才能将缺点改正,变得自立自强。

由于时间仓促,无法与本书内文作者一一取得联系,在此处,我们表示深深的歉意,敬请原作者见到本书后主动与我们联系,以便我们按照国家相关规定支付稿酬。

——编者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教养与爱(父母的爱有时是害)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译者
编者 萧瑀
绘者
出版社 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64098131
开本 16开
页数 230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00
出版时间 2015-09-01
首版时间 2015-09-01
印刷时间 2015-09-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大众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图书小类
重量 0.34
CIP核字 2014228651
中图分类号 G78
丛书名
印张 1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37
168
14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20 1:24: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