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回顾
内容
编辑推荐

葛锁网著的《回顾》是作者的个人回顾,分为故乡、青少年、大学生活、南理工、省教委、扬州大学、宿迁学院、家庭、一孔之见九部分。作者希望通过对自己成长历程的回顾,揭示一个普通人成长的规律;希望通过对自己从教50年的回顾,反映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的轨迹,供人们探讨高等教育发展规律时参考;也希望通过自己的回顾,能够反映我们伟大祖国在若干阶段发生的某些故。

内容推荐

葛锁网著的《回顾》通过对往事的回顾,叙述了作者的成长、工作经历与故事,阐述了作者对青少年成长规律和高等教育发展规律的认识以及对当前一些热点问题的思考。

全书夹叙夹议,文字流畅,有一定的可读性,也能给人一定的启示,可供感兴趣的人士阅读。

目录

故乡 

青少年

大学生活

在南京理工大学的历练与洗礼

为江苏高教改革与发展鼓与呼

推进扬州大学的改革与发展

筹建宿迁学院

家庭

一孔之见

后记

试读章节

我父亲是一个孤儿。他9岁那年父母双亡,虽有一个同父异母的哥哥,但自顾不暇。他只能投靠自己的舅舅。他的舅舅虽然收留了他,但只管他一口饭,上学读书无人问津,生病也得不到应有的治疗。他患了中耳炎,由于没有治疗,结果落下了终身残疾(耳聋)。舅爷爷的儿子到上学年龄时,就让我父亲接送和陪伴他儿子去上学,这样我父亲也跟着表弟在学堂识了几个字,而且学会了打算盘。父亲14岁那年被送到上海去当学徒,从此开始了独立的生活。学徒期间,天天给师傅倒夜壶,给老板当佣人。满师后就留在老板店里当员工。由于生性忠厚,为人老实,常被人欺侮。再加上没有文化,耳朵有残疾,经常失业,一辈子穷困潦倒。我母亲是一个勤劳能干、心地善良的劳动妇女。她出生在一个小商人家庭,兄弟姐妹多,她父亲42岁就病故了!留下了外婆和6个子女无以为生,靠外婆做针线活糊口。我母亲是老二,外祖父去世时她姐姐已经出嫁,下面还有4个弟弟和一个妹妹。外婆要全身心地做针线活维持生计,家务活和照顾弟妹的担子就全落到了我母亲的肩上。除此以外,我母亲还要在外婆忙不过来时给她打下手,帮助外婆做针线活。俗话说穷人的孩子早当家,我母亲就是很好的例子。她不仅做家务很能干,而且学会了针线活,会缝纫会裁剪,连皮袄都会做,更主要的是生活的磨炼使她养成了勤劳能干、艰苦朴素、关心他人的优良品质。

父亲和母亲是哪一年结婚的,我不清楚,但从我的年龄可以推断他们大概是在1935年左右结的婚。1935年我父亲已经27岁,母亲也23岁了。为什么那么晚才结婚?原因只有一个,那就是家里穷结不起婚!听我父亲说爷爷奶奶家原本有一个院子和几间房子,但都被日本鬼子的飞机给炸毁烧光了。我父亲是一个小店员,工薪微薄,还经常失业,既无房产又无积蓄,哪家的姑娘愿意嫁给他呢?至于我母亲,只要她一出嫁,外婆家就无法应付了!因此虽然早已到了谈婚论嫁的年龄,但却没法让她出阁。后来实在不能再耽搁了,才由媒人撮合与我父亲结为连理。婚后我母亲才知道自己的丈夫是一个聋子,为此她伤心地哭了好几天。可是有什么办法呢?那个年代讲究的是门当户对,像我母亲这样的家庭哪还有什么可挑选的呢?成婚了总得有个住处,刚结婚时他们住哪儿我不清楚,抗战爆发后我舅爷爷举家西迁,逃难去了四川。他家的房子没人照看,就让我爸妈住过去帮他们看房子。舅爷爷家的房子在小东门桥,大门朝北,门前是新民路。院子西边紧挨着一条河,如今已填成了马路。我就出生在那儿,那是我第一个生活的地方,在那儿大概住了五六年之久。抗战胜利后舅爷爷将房子收回给他女儿住,我们搬到了乔家巷,租用刘锦堂家一间房栖身。这是一问用木板从中间隔为两间的房子,实际上只是半间,10平方米都不到,只能摆一张大床、一张方桌、两把椅子。我们住在朝南的半问,有一个门进出,北面用木板墙与邻居家隔开,南面砖墙上有一个窗户,是唯一采光的地方,我们一家四口就挤在这么一个狭小的屋子里睡觉、吃饭、活动!这是我第二个生活的地方,我在这儿生活了十多年。

刘锦堂家是一个大户人家,从前很有钱,单是房屋就有四进,第四进还是楼房,每两进之间有一个天井。每一进房都有四间正房和一个厅。四进正房的西侧是一个很大的院子,院子中央有一口水井,所有住户都在水井边淘米、洗菜、洗衣服。孩子们则在院子里或天井里玩,非常热闹。院子南头有一排偏房,有四五间之多,是房东家的厨房和储藏室。这一排偏房的北面有一个大厨房,是各家房客做饭的地方。里面有六七个大小不一、形状各异的灶头。一到做饭时,锅铲的碰撞声、邻里间的谈笑声、饭菜的香味、柴草燃烧产生的烟雾,交织在一起,非常热闹!那时候做饭烧柴草,大灶煮饭虽然快但费柴草,我们家困难烧不起大灶,用的是缸灶。所谓缸灶就是在一口缸的侧面开一个方孔,缸上面架一口锅。炒菜做饭都在这口锅上。

P4-5

序言

2012年年初,我从宿迁学院院长的岗位上退了下来,这是我第二次退休,是真正的退体、彻底的退休!第一次退休是在2002年年初,我从扬州大学党委书记的岗位上退下来,虽然已经办了退休手续,但不久江苏省教育厅就派我去宿迁市筹建宿迁学院,所以我的第一次退休是退而不休!退休后干什么呢?我喜欢看书、打球,还喜欢书法、旅游。过去没有时间从事这些活动,现在有时间了。但是,坐享清福不是我的人生信条!我是党和人民培养的,应该将我的一生奉献给祖国和人民!退休以后,只要我还能动,就应该以自己的绵薄之力为社会做一些有益的事,绝不能什么事也不干,靠政府发给的退休金生活。但是,退休后我能做什么呢?我出生在旧社会,生长在新中国。虽然没有经过战争的考验和洗礼,没有革命前辈那般枪林弹雨的经历,没有他们那种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但我们这一辈人的人生经历也很丰富。我们见证了旧中国的腐败,新中国的诞生。亲身经历了我们伟大祖国的成长,挫折,崛起!有很多事是我们的后人不可能经历的,有些事甚至是他们无法想象和理解的!如果把这些事写出来,也许会对后人有一点启示!写个人传记?不行!我是学数学的,没那个文采!出文集?也不行,那是大人物的事,我不够格!写回忆录?可以考虑,但我没有记日记、写札记的习惯,手头一点资料也没有,恐怕写不了!我现在能做的就是凭自己的记忆回顾往事,再现我经历过的那段生活,谈点自己的认识和体会!我希望通过对自己成长历程的回顾,揭示一个普通人成长的规律!我希望通过对自己从教50年的回顾,反映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的轨迹,供人们探讨高等教育发展规律时参考!我也希望通过我的回顾,能够反映我们伟大祖国在若干阶段发生的某些故事!我们伟大的中华民族已经站了起来,我们伟大的祖国正在崛起,我们的人民正在逐步富裕起来!这一切来之不易,付出了沉重的代价,我们要珍惜!当前我们的社会还有很多问题,有些还很严重,但我们党有能力去解决这些问题,我们的未来是美好的!对此我们要坚信,不要瞎折腾,这是历史的教训!我将这本小册子的书名取作《回顾》。全书都是凭回忆写出来的,难免有差错;书中的议论,也只是我个人的一孔之见,肯定有偏颇甚至是错误之处,欢迎大家批评指正!

后记

这篇类似于回忆录的文章终于完稿了,没想到这区区30万字不到的文章竟然花费了近三年的时间。虽然我已经改了两遍,但还是不满意,很多地方没有将问题说清楚。在文字方面也有不少地方值得推敲,但由于能力不济,水平有限,我估计再改十遍也不会增色多少,看来只能草草收兵,就此搁笔。我不是学文学的,过去没写过这一类的文章,不知道该用什么体裁,连段落怎么划分、标点怎么使用,都拿捏不准。动手写之前也没拟什么写作提纲,只是信手写来,错误肯定不少,恳请读者批评指正。由于我平时不写日记,工作笔记也没有保留,所以手头什么文字资料都没有,完全靠回忆在写,记忆不可能百分之百地准确,时间上的差错、情节上的错误都在所难免。但我相信主要的事实不会有太大的出入,文中所讲的事都是我亲身的经历,没有任何的杜撰和虚假。关于重大历史事件如何表述,是按我当时的认识来写还是按今天的观点和结论来写?我选择了按当时的认识来写的方案。目的是便于让人们去分析,为什么错误的东西会被亿万群众奉若神明。所以我在此特别声明:我这样做不是故意坚持“左”的错误,更不是为错误的东西张目翻案,是想客观地反映当时普通群众的认识。文中不少地方谈了我对一些事情的看法,那只是我的一孔之见,不一定正确,欢迎大家批评。关于宿迁学院这一章,我参考了宿迁学院年鉴。在此我要感谢施正荣、夏飞等年鉴的编撰者。关于书中的照片,是我的表弟媳殷代红帮我处理的,我对她深表感谢。写这篇回忆录的目的我在前言中已经说过,希望它能成为一面镜子,让我们从中总结出一些经验教训,找出事物发展演变的某些规律。但客观效果如何?只能由读者来评说。

2014年7月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回顾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葛锁网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高等教育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040452433
开本 32开
页数 300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40
出版时间 2016-05-01
首版时间 2016-05-01
印刷时间 2016-05-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大众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366
CIP核字 2016083835
中图分类号 I251
丛书名
印张 9.7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05
140
23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4 1:27: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