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红旗著的这本《古玉鉴》从古玉鉴定的实战角度出发,以通俗易懂的语言、科学的鉴定方法,详实的痕迹特征讲解,并结合国内首创“出土古玉鉴定多元一体综合分析法”的思路,及运用“出土古玉鉴定四步曲”的方法,对古玉的各种入土特征和各时期、各类琢玉工具的工艺特征,一一进行了细致的讲解。
| 图书 | 古玉鉴(精) |
| 内容 | 编辑推荐 王红旗著的这本《古玉鉴》从古玉鉴定的实战角度出发,以通俗易懂的语言、科学的鉴定方法,详实的痕迹特征讲解,并结合国内首创“出土古玉鉴定多元一体综合分析法”的思路,及运用“出土古玉鉴定四步曲”的方法,对古玉的各种入土特征和各时期、各类琢玉工具的工艺特征,一一进行了细致的讲解。 内容推荐 现代科技不断进步。高科技做假,屡见不鲜。在资深专家都难以区分真假的“古玉”面前,作者王红旗把他在一线拼搏多年的经验教训,统统汇入《古玉鉴》一书,斗胆披露一些作伪玉的内幕。 目录 第一章 古玉鉴定和研究玉文化的关系 古玉鉴赏要先解决新、老和真、赝问题 古玉鉴定中最基础的两个因素 第二章 古玉鉴定中几个常见的误区 误区一:“先鉴定是否和田玉” 误区二:“玉器新、老鉴定,先要断定它工艺的新、老” 误区三:“民间古玉真品和精品很少” 误区四:“书本上或是馆藏中没见过,那就是假的” 误区五:“要赏玩出土古玉,先从明、清件开始” 误区六:“和田玉没有水线;有水线的玉器都是新玉,且大多是青海料” 误区七:“古玉鉴定,要看神韵老不老” 误区八:“鉴定古玉,要看器形和纹饰特点” 第三章 鉴定古玉的思路和方法 鉴定古玉的思路 鉴定古玉的方法 第四章 古玉鉴定实战解析 沁色的形成原因及鉴定要点 钙化的形成原因及鉴定要点 包浆及灰皮的形成原因及鉴定要点 形变的形成原因及鉴定要点 工艺概述及鉴定要点 第五章 目前玉器仿古常用的几个工艺于段 玉粉模压造古玉 超声波震荡造伪古玉 激光雕刻制作玉器 电脑雕刻机造古玉 第六章 初学者如何正确学习出土古玉鉴定技能 掌握正确的方法是鉴定古玉的第一步 积累玉文化知识是保障 第七章 出土古玉鉴定四步曲的实战应用案例 运用“表格逐一排除法” 运用“四步曲”方法鉴定实物案例分析 实物鉴定档案表的建立 后记 |
| 标签 | |
| 缩略图 | ![]() |
| 书名 | 古玉鉴(精) |
| 副书名 | |
| 原作名 | |
| 作者 | 王红旗 |
| 译者 | |
| 编者 | |
| 绘者 | |
| 出版社 | 台海出版社 |
| 商品编码(ISBN) | 9787516809549 |
| 开本 | 16开 |
| 页数 | 204 |
| 版次 | 1 |
| 装订 | 精装 |
| 字数 | 189 |
| 出版时间 | 2016-05-01 |
| 首版时间 | 2016-05-01 |
| 印刷时间 | 2016-05-01 |
| 正文语种 | 汉 |
| 读者对象 | 普通大众 |
| 适用范围 | |
| 发行范围 | 公开发行 |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 首发网站 | |
| 连载网址 | |
| 图书大类 | 人文社科-历史-考古文物 |
| 图书小类 | |
| 重量 | 0.726 |
| CIP核字 | 2016073780 |
| 中图分类号 | K876.84 |
| 丛书名 | |
| 印张 | 14 |
| 印次 | 1 |
| 出版地 | 北京 |
| 长 | 247 |
| 宽 | 176 |
| 高 | 17 |
| 整理 | |
| 媒质 | 图书 |
| 用纸 | 普通纸 |
| 是否注音 | 否 |
| 影印版本 | 原版 |
| 出版商国别 | CN |
| 是否套装 | 单册 |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 版权提供者 | |
| 定价 | |
| 印数 | |
| 出品方 | |
| 作品荣誉 | |
| 主角 | |
| 配角 | |
| 其他角色 | |
| 一句话简介 | |
| 立意 | |
| 作品视角 | |
| 所属系列 | |
| 文章进度 | |
| 内容简介 | |
| 作者简介 | |
| 目录 | |
| 文摘 |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