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实甫著的《西厢记》是一部以青年男女爱情为题材的戏曲名著,代表了元杂剧文学艺术的最高水平,讲述了崔莺莺和张珙的爱情故事,影响深远。
金圣叹评《西厢记》,从审美的视角,对其构思技巧、剧情发展和人物形象进行分析批评,精彩迭出,时有高见。
本书是《西厢记》的坪点本,由李保民坪点。
图书 | 西厢记(精)/国学典藏 |
内容 | 编辑推荐 王实甫著的《西厢记》是一部以青年男女爱情为题材的戏曲名著,代表了元杂剧文学艺术的最高水平,讲述了崔莺莺和张珙的爱情故事,影响深远。 金圣叹评《西厢记》,从审美的视角,对其构思技巧、剧情发展和人物形象进行分析批评,精彩迭出,时有高见。 本书是《西厢记》的坪点本,由李保民坪点。 内容推荐 “愿天下有情的都成了眷属”,崔莺莺待月西厢,张君瑞痴情成魔,美好动人的爱情故事穿越千年,至今感动人心。王实甫的《西厢记》,元代杂剧的经典代表,问世即“天下夺魁”。金圣叹谓之“第六才子书”,其批点“无有不切中关键、开豁心胸、发人慧性”,人所不着意者,“一经道破,煞有关情”。 目录 前言 题圣叹批点西厢序 序一曰:恸哭古人 序二曰:留赠后人 读第六才子书《西厢记》法 卷一 圣叹外书 一之一 惊艳 一之二 借厢 一之三 酬韵 一之四 闹斋 卷二 圣叹外书 二之一 寺警 二之二 请宴 二之三 赖婚 二之四 琴心 卷三 圣叹外书 三之一 前候 三之二 闹简 三之三 赖简 三之四 后候 卷四 圣叹外书 四之一 酬简 四之二 拷艳 四之三 哭宴 四之四 惊梦 卷五 圣叹外书 续之一 泥金捷报 续之二 锦字减愁 续之三 郑恒求配 续之四 衣锦荣归 附录 会真记 会真诗 试读章节 [越调]【斗鹌鹑】(红娘唱)止若是夜去明来,倒有个天长地久。真有是理!不争你握雨携云,常使我提心在口。真有是理!你止合带月披星,谁许你停眠整宿?真有是理! 右第一节。虽为追怨莺莺之辞,然《西厢》。每写一事,必中其中裒会。何则?如世间男女之事,固所谓“夜去明来”之事也。夜去明来之事,则必须分外加意,带月披星。如果分外加意,带月披星,则虽至于天长地久,亦岂复劳“提心在口”也哉!独无奈世之痴男痴女,其心亦明知此为夜去明来之事,必当分外加意,带月披星,而往往至于其间,则不觉不知,自然都必至于停眠整宿焉。岂惟至于其间之停眠整宿而已,乃至不觉不知,自然偏向人面前握雨携云焉。呜呼!只此平平六句,而一切痴男痴女,狂淫颠倒,无不写尽。作《西厢记》人,定是第八童真住菩萨,又岂顾问哉! 夫人他心数多,性情侑,还要巧语花言,将没作有。 【紫花儿序】猜他穷酸做了新婿,猜你小姐做了娇妻,猜我红娘做的牵头。“猜他”,“猜你”,“猜我”,妙,妙! 右第二节。忽故作翻跌,言我三人即使并无其事,渠一人还要猜说或有其事,一节只作一句读也。 况你这春山低翠,秋水凝眸,都休。妙,妙!行文乃如洛水神妃,乘月凌波,欲行又住,欲住又行,何其如意自在!只把你裙带儿拴,钮门儿扣,比旧时肥瘦,出落得精神,别样的风流。芙蓉出水,未有如是清绝,如是艳绝,如是亭亭,如是袅袅矣! 右第三节。“况你”,妙!“都休”,妙!“只把”,妙!与上节成翻跌,真乃异样姿致也。细思若不作此翻跌,便总无落笔处。才落笔,便是唐突莺莺。 我算将来,我到夫人那里,夫人必问道:兀那小贱人: 【金蕉叶】我着你但去处行监坐守,谁教你迤逗他胡行乱走?这般问如何诉休? 右第四节。先拟一遍,真是可儿。 我便只道:夫人在上,红娘自幼不敢欺心。 便与他个知情的犯由。 右第五节。此即下去一篇大文认定之题目也。稍复推诿,便成钝置。《西厢记》从前至后,誓不肯作一笔钝置也。 只是我图着什么来?妙,妙!真有此事,真有此情,真有此理!大则立朝,小则做家,至临命时,回首自思,真成一哭耳! 【调笑令】他并头,效绸缪,倒凤颠鸾百事有。我独在窗儿外,几曾敢轻咳嗽?妙,妙!轻咳嗽便不免也。立苍苔只把绣鞋儿冰透。【调笑今】第一句二子押韵。 右第六节。上既算定答对,此便忽然转笔作深深埋怨语,而凡前篇所有不及用之笔,不及画之画,不觉都补出来。前于《酬简》篇中,真是何暇写到红娘?然而《酬简》篇中之红娘,则岂可以不写哉?此特补之。 如今嫩皮肤去受粗棍儿抽,我这通殷勤的着甚来由? 右第七节。岂独红娘,并唤醒天下万世一辈热血任事人。真乃痛哉,痛哉! 咳,小姐,我过去呵,说得过,你休欢喜;说不过,你休烦恼。你只在这里打听波! (红娘见夫人科。夫人云)小贱人!怎么不跪下?你知罪么?(红云)红娘不知罪。(夫人云)你还自口强哩!若实说呵,饶你;若不实说呵,我只打死你个小贱人。谁着你和小姐半夜花园里去……(红云)不曾去!谁见来?(夫人云)欢郎见来,尚兀自推哩!(打科)只略推耳,不力推也。力推便成钝置,岂复是红娘人物,岂复是《西厢》笔法哉!可想。 (红云)夫人不要闪了贵手。且请息怒,听红娘说。 不惟夫人“且请息怒,听红娘说”,惟读者至此,亦且请掩卷,算红娘如何说。盖天下最可惜是迢迢良夜,轰饮先醉;一。见绝世佳人,疾促其解衣上床;二。夹取江瑶柱,满口大嚼;三。轻将古人妙文,成片诵过。四。此皆上犯天条,下遭鬼谬之事,必宜“有则改之,无则加勉”者也。 【鬼三台】夜坐时停了针绣,先停绣,犹未说话。妙,妙!看其逐句渐渐而出,恰如春山吐云相似。分明一幅双仕女图。妙!和小姐闲穷究,说闲话犹未说张生,妙,妙!看其逐句渐渐而出。因此句忽然想得男儿十五六岁,与其同砚席人,南天北地,无事不说。彼女儿在深闺中,亦必无事不说也,特吾等不与闻耳。说哥哥病久,说张生,犹未候张生,妙,妙!看其渐渐而出。不称张生,却称“哥哥”,憨便憨杀人,乖又乖杀人。咱两个背着夫人,向书房问候。偏能下“背着夫人”四字,使夫人失惊。妙,妙! P145-147 序言 王实甫是元代杰出的杂剧作家,他创作的《西厢记》,全称《崔莺莺待月西厢记》,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最优秀的戏曲杂剧作品之一。有关作者本人的生平事迹,由于文献记载极为稀缺,已不可详考。今人只知道他名叫德信,大都(今北京)人,大致活动在元成宗大德(1295-1307)年间,时代上稍晚于关汉卿、白朴等。元锺嗣成《录鬼簿》将其归入“前辈已死名公才人有所编传奇行于世者”之列。曾当过县官,有政声,升至陕西行台监察御史,后因与台臣意见不合,遂弃官退隐,优游林下。王实甫的杂剧除了《西厢记》之外,尚有十余种,现仅存《吕蒙正风雪破窑记》、《四丞相歌舞丽春堂》二种。此外,还有《芙蓉亭》、《贩茶船》,但只各存片段佚文,及少量散曲,其余均散失不传。 《西厢记》是一部以青年男女爱情为题材的戏曲名著。元末明初贾仲明在吊王实甫的《凌波仙》词中称赞说:“新杂剧,旧传奇,《西厢记》天下夺魁。”可见它在当时影响极大,享有崇高的声誉。 西厢本事最早见于唐人元稹的《莺莺传》传奇,叙述张生和崔莺莺之间“始乱终弃”的恋爱故事。这篇传奇在唐以后的数百年间广为流传,后人不满意于原传奇的悲剧结局,以之为题材,不断地进行加工改造,改动和增加了许多故事情节,其中影响最大、最有成就的当属金章宗(1190-1208)时的说唱家董解元。他在北宋以来各种演绎崔、张爱情故事的通俗文学作品的基础上,大胆地加以革新创造,写成了长达五万余字的《西厢记诸宫调》,俗称《董西厢》。比起《莺莺传》来,它不仅内容情节丰富多彩,而且更重要的是从根本上改变了故事的主题,将悲剧变喜剧,有力地表现了青年男女为争取婚姻自由和美满幸福生活与封建礼教展开不屈不挠的斗争,以最终赢得胜利而告终。王实甫的《西厢记》创作,正是以《董西厢》为蓝本,基本保持延续了《董西厢》的故事情节和结构安排,并作了更符合剧情发展的加工、提高和创造性的劳动。尤其在人物的身份性格把握、具体情节的处理上,它比起《董西厢》来,有很大的提高。如崔莺莺的性格发展已不再是像原先那样过于简单,而是有血有肉,从苦闷思索、犹豫疑惧到叛逆抗争,层层深入,合情合理;不再过分地强调张生对功名富贵的追求和软弱动摇的一面,恰如其分地表现他克服自身软弱性,忠于爱情,勇于反抗以老夫人为代表的封建压迫,进一步突出了张生和莺莺恋爱故事的反封建意义。 《西厢记》全剧主题鲜明,反对不合理的封建婚姻制度贯穿始终,在很多场合尖锐辛辣地批判了封建门阀制度和礼教观念,热情地肯定和赞扬青年男女为追求纯洁美好的爱情所表现出来的坚决意志和勇敢斗争的精神。以深情的笔墨讴歌了莺莺的美丽、纯洁和多情,赞美了张生的正直忠厚和对美好爱情的专一向往,刻画出身为奴婢的红娘正义、善良、率直、勇敢的优秀品质。同时作者不忘以犀利的文字谴责了老夫人势利虚伪、顽固冷酷、背信弃义,郑恒的奸滑自私、蛮横庸俗。紧紧地围绕着崔、张爱情这一主题,《西厢记》将莺莺、张生、红娘和老夫人、郑恒之间的矛盾斗争,莺莺、张生、红娘之间的误会冲突,有机地交织在一起,场面气势宏大,情节波澜起伏,精彩纷呈,引人入胜。 剧中结尾大胆道出“愿天下有情的都成了眷属”的呼声,强烈地表现出在残酷的封建礼教桎梏压迫下,千千万万的青年男女对爱情的美好憧憬和渴望,它的意义已经远远超越了《西厢记》大团圆的情节本身,曾使无数的人为之唏嘘感动。 《西厢记》自问世以来,各种版本层出不穷,仅明刊本即有40余种(见傅惜华《元代杂剧全目》)。而时至清代,继续有不少新刻本产生,其中以清初著名文学批评家金圣叹评点《西厢记》傲视天下,风靡海内。有人统计金评《西厢》在有清一代,至少不下50种版本,其流传之广、深受广大读者喜爱的程度,于此可见一斑。它的出现,让“其余古本多不知也”(《寝凤楼题识》),影响是非常深远的。 作为清代以来极有声望的文学理论家,金圣叹特别推崇王实甫的《西厢记》,称其为《第六才子书》,与屈原的辞赋、庄周的哲理散文、司马迁的传记文、杜甫的诗歌、施耐庵的《水浒》并列才子之书。在金评《西厢》中,金圣叹的艺术批评往往能注意到人物的性格特征,跳出明以来许多戏剧批评家不着边际、没有实质内容空泛评点、醉心于纯文词欣赏的圈子。他的许多批评,涉及到艺术的提炼和概括问题,对此他有一段非常精彩形象的说明: 譬如写花决不写到泥,非不知花定不可无泥;写酒决不写到壶,非不知酒定不可无壶。盖此理甚明,决不容写人所共晓,不待多说也。故有时亦写红娘者,比如写花却写蝴蝶,写酒却写监史也。蝴蝶实非花,而花必得蝴蝶儿逾妙;监史实非酒,而酒必得监史而逾妙。红娘本非张生、莺莺,而张生、莺莺必得红娘而逾妙。 这里金评明确地要求作家“决不容人写所共晓”的事物不可取,那不是艺术,只是客观生活的现象罗列而已,只有对生活的高度提炼和概括,用艺术化手法突出典型人物和事件,无需面面俱到,才有艺术可言。但是另一方面,金评《西厢》在突破明以来固有的评点陋习时,又时时不知觉地滑向晰毛辨发、穷幽极微、烦琐,甚至穿凿的境地。 李渔赞扬金圣叹说:“自有《西厢》以迄于今,四百余载,推《西厢》为填词第一者,不知几千万人,而能历指其所以为第一之故者,独出一金圣叹。”又说“圣叹之评《西厢》,其长在密,其短在拘,拘即密之已甚者也”。(《闲情偶寄》卷三《词曲部·填·词余论》)这样的评说是非常客观中肯的。所谓“密”即细微详尽,这对读者深入理解戏文的细节描写,无疑有很大的帮助。而“拘”则过于拘泥字句的来历,烦琐地求证命意之所在,所云往往并非作者的本心。 有感于金评本对读者理解《西厢》原著不无裨益,此番整理即以康熙古吴博雅堂刊刻贯华堂原本《绘像第六才子书》为工作底本。卷首有康熙癸巳(1713)天都汪溥敷序,版画插图19幅,末页题“时康熙戌子(1708)孟秋精镌”。该本原为著名学者马廉旧藏,今归北京大学图书馆。原刻目录排序为:卷一:序一曰恸哭古人,序二曰留赠后人;卷二:读第六才子书西厢记法;卷三:会真记;卷四至卷八为西厢记正文。今为突出《西厢记》文本醒目位置,兹将原刻本卷一与卷二仍按原书排列,不再标卷。原卷三《会真记》(含《会真诗》)移作附录,原卷四至卷八调整为卷一至卷四。为避免烦琐,对于底本中错讹误刻之处,参照别本,择善而从,径加改正,不出校记。 |
标签 | |
缩略图 | ![]() |
书名 | 西厢记(精)/国学典藏 |
副书名 | |
原作名 | |
作者 | (元)王实甫 |
译者 | |
编者 | |
绘者 | |
出版社 | 上海古籍出版社 |
商品编码(ISBN) | 9787532580316 |
开本 | 32开 |
页数 | 216 |
版次 | 1 |
装订 | 精装 |
字数 | 178 |
出版时间 | 2016-04-01 |
首版时间 | 2016-04-01 |
印刷时间 | 2016-04-01 |
正文语种 | 汉 |
读者对象 | 普通大众 |
适用范围 | |
发行范围 | 公开发行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首发网站 | |
连载网址 | |
图书大类 | |
图书小类 | |
重量 | 0.378 |
CIP核字 | 2016055525 |
中图分类号 | I237.1 |
丛书名 | |
印张 | 7.625 |
印次 | 1 |
出版地 | 上海 |
长 | 216 |
宽 | 154 |
高 | 17 |
整理 | |
媒质 | 图书 |
用纸 | 普通纸 |
是否注音 | 否 |
影印版本 | 原版 |
出版商国别 | CN |
是否套装 | 单册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版权提供者 | |
定价 | |
印数 | 3100 |
出品方 | |
作品荣誉 | |
主角 | |
配角 | |
其他角色 | |
一句话简介 | |
立意 | |
作品视角 | |
所属系列 | |
文章进度 | |
内容简介 | |
作者简介 | |
目录 | |
文摘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