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联大论语(精神年轮)
内容
编辑推荐

由吴与点编著的《联大论语(精神年轮)》描写了从抗战中的1937年南渡、到1946年抗战后北迁,北大清华南开西南联大师生之间的逸闻趣事,嘉言懿行,学术、爱情、友谊等生活风貌。涉及到的师生名人有闻一多、曾昭抡、袁复礼、沈从文、李政道、杨振宁、汪曾祺等。本书取材于许多作家作品中描写西南联大师生的精彩段落,其语言具有相当的人文性、经典性、可读性,具有相当的保存价值、长远的流行能力。

内容推荐

由吴与点编著的《联大论语》共分九章。记述了联大八年岁月。介绍了教学制度,阐释了教育理念,描述了教学风貌,记载了教师生活,记录了学生动态,反映了社会风情。

过近二十年的努力,西南联大已经成为美丽的中国梦。而本书为图书市场的民国热再添新能源,它用《论语》的段子文风,讲述“西南联大”的一段风流。

为什么说钱钟书写“围城”是取材“联大”?

为什么说易中天讲“三国”是模仿联大的黎东方?

杨振宁得奖后为什么要写信感谢联大教授?

金岳霖为何说逻辑很好玩?

泡茶馆如何泡出了汪曾祺这样的小说家?

跑警报为何跑出师生亲密无间?

为什么说:昆明多大,联大就有多大?

为什么联大也有《红楼梦》热?

一个个段子,记述了让人难忘的一流大学,让人动情的一段往事。

目录

第一章 回也不改其乐

第二章 吾从周

第三章 游于艺

第四章 君子和而不同

第五章 诗可以怨

第六章 诗可以群

第七章 匹夫不可夺志

第八章 不患寡而患不均

第九章 吾与点也

试读章节

华罗庚在家中采取了军事化的管理方式。每天早晨,孩子们听到哨声起床穿衣,每人拿一个小盆,排成一列纵队,由华罗庚吹哨子,带他们到河边洗脸漱口。吃不起荤腥食物,闻一多就带孩子们去稻田里逮蚂蚱,还开玩笑说:“蚂蚱当虾米,豆腐当白肉。”就在这样的条件下,华罗庚为世界数学史开创了一门新学科一一矩阵几何学,攻克了十多个世界数学史上的难题,写出了《堆垒素数论》和《数论导引》两本专著。

后来因为实在拥挤不堪,华罗庚只好在西郊普吉附近找了个牛圈,用最便宜的价钱,把牛圈上头用来堆草的楼棚租了下来。牛住下面,他们一家人住上面。老牛在柱子上擦痒痒,常常搞得整个楼棚地动山摇。就在这里,华罗庚的第四个孩子出生了,他说:“这孩子就叫‘华光’吧,华光华光,我们的钱都已花光了。”

华罗庚还曾经住过当地中学的房子。陈省身在《我和华罗庚》中写道:“我们借了中学的房子,那个中学很慷慨,拨出一些房子让西南联大的人暂时住。所以教授像华罗庚、我,还有王忠信先生(他是日本史的专家),我们三个住在一个房间。每人一个床,一个书桌,一个书架,一个椅子,房子虽然摆得相当挤了,不过生活很有意思。三个人一清早没有起床就开玩笑,互相开玩笑。虽然物质上很苦,但是生活也很有意思。”

1940年工2月的一个下午,费孝通扶着即将分娩的妻子,走在回家的路上。突然八架日本飞机从他们头上掠过,扔下了炸弹。“我们的家被炸了!”妻子惊叫起来,随后感到腹部一阵剧痛,便跌倒在地。费孝通扶起妻子,想找个千净的小屋,可当地风俗认为接纳别人家的孕妇在自己家生孩子就会倒霉,没有人家肯接纳他们。听说小山坡上住着一位广东医生,他赶紧把妻子背到医生家,医生同意他们在自己的诊室里把孩子生下来,不过:“我是一名牙医,对生孩子的事一窍不通。”孩子生下来后,乡民们从家里凑来了一件件小衣小褂,给孩子御寒:“穿百家衣长大的孩子,今后长得巴实。”

“惟在艰难困苦中,反易养成好学勤读之习。”这是联大对于学生状况的描述与思考。宋代哲学家张载在《西铭》中说“贫贱忧戚,庸玉汝于成(贫穷卑贱和令人忧伤的客观条件,其实可以磨炼人的意志,用来帮助你达到成功)”,也是一样的意思。当时的联大学生,住在“远离市廛,地既清静,宜于读书”的新校舍,两千八百学生中,靠贷金与补助金生活者十之七八,“每值课后,群趋图书馆,宏大之阅览室,几难尽容”。

吴大猷的妻子有肺病。早在美国留学的时候,吴大猷听说喝牛肉汤能治病,便每天到菜市场买牛肉熬汤,送到女生宿舍给女友当药喝。吴大猷的执着打动了病中少女的芳心,回国后两人结为伴侶。到了昆明,吴大猷的薪水,再也无法每天去买牛肉熬汤了,他不得不化装成贫民,到菜场去捡拾剩余的牛骨头,回家给妻子熬汤。当地的回民们得知此事都很感动,常常将一些剩牛骨头替他留着。空袭时吴大猷房子被炸,灰土混入面粉缸。为了不浪费,他就把土淘掉,做成面筋吃。

北大原有一台从德国进口的大型光学摄谱仪,迁到昆明时只带来了三棱镜。吴大猷和助手在泥墙泥地的房子里,用三棱镜在砖墩木架上制成一个分光仪,进行科研实验,以鼓励研究人员的精神,不至使他们长期感到无法工作而苦闷;虽说没有取得什么有重大意义的成果,但也胜于无聊。教古典力学结束时,吴大猷列出十几个论文题目让学生任选,杨振宁选了《以群论讨论多原分子之振动》。工957年杨振宁、李政道获得诺贝尔奖,都给吴大猷发信表示感谢。杨信说:“我后来的工作及获得该奖金,均与对称性有关,这些都可以追溯于那年所作的论文。”此信让吴大猷感到“极度愉快”。

梅贻琦夫人韩咏华与龙云夫人顾映秋很要好,常去龙家吃饭。这天,顾映秋提出要到梅家尝尝梅夫人的拿手菜。为准备这顿饭,韩咏华把孩子们小时候穿的衣服,以及亲友们送给孩子的玩具和工艺品都从箱底翻出来,在大西门摆了个小地摊,亲自叫卖,赚了一笔小钱,才如愿以偿地请顾映秋光顾寒舍,吃了一顿待客饭。为渡过经济困境,潘光旦的夫人建议韩咏华将她平时做给亲友们吃的米糕拿去卖。于是,袁复礼夫人设法搞到当时紧俏的廉价碎米,潘光旦夫人把碎米磨成米粉,把赤豆做成豆沙,再由梅贻琦夫人亲手调制蒸熟,用红糖浆写上“一定胜利”四个字。

P6-8

序言

今年是西南联大建校七十周年。她的校庆日是11月1日。

中国知识界对这个抗战中的大学发生兴趣,不仅因为这个大学为战时和以后的中国培养了大批人才,更在于这个大学为中国知识分子养了“士”气。正如一西南联大学生所言,西南联大具备了双重意义,“一个是表面的意义,那当然就如其名称所揭,是一个‘学校’,是一座研究学问、传授知识的最高学府;但在另外却还有一重不为人们所见的隐潜意义,那就是一个酝酿舆论,领导思想的政治中心。这一面虽然潜隐不露,非能一望而知,但却是西南联大一个非常重要的‘存在意义’。若弃此不顾,只谈上课讲学,那实在不能算是了解西南联大”。

作为实体的西南联大早己逝去,但作为学术研究对象,西南联大总会吸引一代又一代的学者宋研究;作为精神象征,西南联大很可能会被与她有过直接间接联系的人们时常怀念;作为美丽的神话,随着时代的流逝,人们可能会在她身上寄托越来越多在现实中难以实现的理想。特别是中国知识分子,还期待那样的时光重回当下,那样的风采再现眼前……

一、理想决定现实

西南联大的建立,来源于中国自由主义知识分子对国家的情感和对教育理想的追求。西南联大建立的动议,来自胡适、王世杰和傅斯年。这几位中国自由主义知识分子的代表,在国家危难中帮助政府作出的历史选择,时代证明是富于远见和具有世界眼光的。

西南联大最初叫“长沙临时大学”,胡适本来也要去昆明,但因等待“战时征调”,没有去成。后来胡适给张伯苓、梅贻琦的信中曾说“此时因政府颇有意把我充军到海外去,所以不能来,只好在此为两公及孟麟兄做一个驻京代理人”。1946年底,联大九周年校庆的时候,胡适说:“我是客人,但不敢自外,因为如以九年计,也是创办人之一,且为倡组‘临时大学’者。”

……

叶公超回忆:当年他到了长沙以后,才知道蒋梦麟仍在杭州,他回来以后,叶公超问他南开和清华的两位校长什么时候来,蒋梦麟并不乐观,不过他说,假使他们两位不来,我们也要把大学办起来。那时候的情况非常微妙。北大一向是穷惯了,什么事不一定要有什么规模,只要有教员、有学生、有教室就可以上课。清华是有家当的学校,享受惯了“水木清华”的幽静与安定。南开好像脱离了天津的地气,就得不到别的露润似的,总觉得政府要在后方办大学而要他们来参加,他们当然不能够把家当挖出来。清华有稳定的基金,但是格于条文不能随时动用。蒋梦麟和叶公超他们几个人,内中也有少数清华南开的教授,天天没事就出去游览山水。晚上聊天的时候,三校同床异梦的情况,大家都避免表露出来。大家总是要打听张伯苓先生的消息,究竟什么时候可以到长沙来。他们隔几天就向教育部去电催驾,教育部回电很快,总是说他们的电报已经转给张校长了。梅贻琦也迟迟没有确实的消息。当时就有入主张蒋梦麟回南京去一次,甚而至于说,假使张、梅两校长不来,我们就拆伙好了。蒋梦麟当时的反应是很见性格的,他说:“你们这主张要不得,政府决定要办一个临时大学,是要把子津几个重要的学府在后方继续下去。我们既然来了,不管有什么困难,一定要办起来,不能够因为张伯苓先生不来,我们就不办了。这样一点决心没有,还谈什么长期抗战?我们多等几天没有关系.”

后来张伯苓、梅贻琦都到了昆明,联大前后九年,三校不能说一点矛盾没有,但总的说是合作成功的。

张东荪在上世纪四十年代评价中国自由主义知识分子时曾说过:“中国接受西方文化虽只短短将近五十年,然而却居然在思想文化界中养成一种所谓1ibera1 Mind。此字可译为‘自由胸怀的陶养’,乃是一种态度,或风格,即治学、观物、与对人的态度或性情,亦可说一种精神。”这种精神“为时虽然不太长,幸而对于这个精神却己植了一些根基。虽然有待于将来的更发扬光大,却不能不说已经有了萌芽。为了将来发展科学,为了中国在世界文化有所贡献,这一些萌芽是必须保全下去,千万摧残不得的”。

王浩回忆他当年在西南联大时的情景,他的感受是:“大体上开诚布公多于阴谋诡计,做人和做学问的风气都是好的。”“有时我觉得当时联大有相当多的人,在看事和做人上兼备了中西文化的优点,彼此有一种暗合视为当然的价值标准。”

一所战时组建的临时大学,在几十年后还让人怀念,必有思想和文化方面的因素。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联大论语(精神年轮)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译者
编者 吴与点
绘者
出版社 湖南文艺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40474973
开本 32开
页数 180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93
出版时间 2016-03-01
首版时间 2016-03-01
印刷时间 2016-03-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大众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图书小类
重量 0.234
CIP核字 2016048460
中图分类号 K820.7
丛书名
印张 6.25
印次 1
出版地 湖南
198
131
11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3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6 14:12: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