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生物观
内容
编辑推荐

李任强编著的《生物观》是一本讲述生命科学与人类社会的风貌、文化和变化发展等关系的科普著作。本书从生物学角度分析了人类社会的历史渊源、发展和现状,剖析了人类社会的主要表现特征。书中特别对人的生命意识的产生和运作、人类文化的内涵和特点等从生物学角度做了较为深入的论述,谓之为“生物观”。书中结合生物学原理对人类社会进行了分析,展现了人类社会的风貌和文化内涵,为读者呈现了一个重新审视世界的新视角。

内容推荐

李任强编著的《生物观》是一本关于人及其社会的学术型但又通俗易读的著作。本书缘于社会主要由生物人组成,从生物学的角度分析了人类社会的历史渊源、发展和现状,剖析了人类社会的主要表现特征。书中特别对人的生命意识的产生和运作、人类文化的内涵和特点等做了较为深入的论述,从中得出一些关于生命、生活和对社会认知的感悟,通过剖析生物人及其社会而形成的对自然、社会的思考和看法主要是根据生物学原理,所以谓之为“生物观”。本书最大的特点就是结合生物学的一些原理对人类社会进行分析,从而得出一些结论,增加认知人类社会的深度,提供一个让人们看世界的新的视野。精炼的叙述,穿插例子,流畅的语句,涉及面广,还有根据理论得出较为严谨的结论都使本书可读内容多,催人思考。从新的角度展现人类社会的风貌和文化内涵,同时期望创新思维,产生新的思想是本书写成的出发点。

目录

引子

一 生存

二 生存的智慧

三 生命意识

 (一)意识的层次与本质

 (二)意识的源泉、演变及其表现

 (三)意识形态的争论

 (四)情爱

 (五)竞争与犯罪

 (六)享受与娱乐

 (七)意识的相对独立特性与传承

 (八)意识与环境的交融互动

四 生物的社会性与管理

 (一)人的生物性决定了社会性

 (二)生物体结构及其社会性

 (三)生物社会的多样性

 (四)生物的动态管理

五 人类文化

 (一)文化的含义及其特性

 (二)文化的作用及其利用

 (三)语言与文字

 (四)国家机器

 (五)科学技术

 (六)艺术

 (七)教育

 (八)竞技

 (九)地域文化与文化多元性

 (十)文化进化论

六 永恒的生命

 (一)绿色之歌

 (二)生动的音符

 (三)不朽的乐章

 (四)灵魂颂

试读章节

人类从原始的结成帮或形成部落村寨,首先是为了物种的生存繁衍。有了社会性,安全感就增加。社会性的形成,自然就出现劳动的分工合作,继而出现领导者和被领导者,即所谓的统治者和被统治者。往往一种社会形式的出现总是有其道理的,所以一段时间或较长时期这种社会形式是稳定和谐的。与外部同类的竞争、争夺资源等会使体制发生变化,如合并、消亡、改造等。体制内,自私的本性使一些人想生存(生活)得更好,包括好吃懒做、精神享受等,他们就会利用或强迫别人进行劳动来满足自己,被统治者由于话语权低下或感到利益受到侵犯,认为不公平等就会与这些人产生矛盾。由于生产力、人口和环境等的制约,这种矛盾是不可避免的,人类历史已证实这一点。按目前的术语,一句话,经济关系的不平等性就是社会矛盾发生的主要内部原因,这也是社会发展变化的原动力。而从生物学的角度,人为了生存或想生活得更好是社会矛盾产生和存在的根本原因。

要破解这个矛盾,人类应该不断的提高生产力,建立公平的社会制度。这似乎是最正确的解决方法。然而,生产力的提高是一个逐步进行的过程,也是一个需要人们经过长期不断的创新和实践的过程。由于人口数量的增加,资源的枯竭,环境的变化和社会的动荡等,提升生产力至能满足全人类的需要似乎是相当遥远而又充满变数的。所以,相当长相当长时期,社会矛盾总是相伴着人类社会,这已由人类社会演变的历史所证明,且今后的发展史还将继续证明。

为了生存而附生的人的自私性,对人类社会具有二重性。享受生活,为了生活得更美好等使人们想方设法去提高生产力,把自己解放,由此而进行的实践活动推动了社会在物质和精神上的发展。然而,作为个体的一些人,出于不劳而获的目的,会做出损害他人利益、甚至剥夺别人生命的行为,这种自私性就会起到破坏社会的作用。从这个角度来看,社会制度或形式不应该只为了所谓的绝对公平正义而压抑了合理的自私欲望,否则必然会使社会创造力低下或丧失,会使生产力无法提高,满足不了人类的需要,甚至连起码的生存都难以保障,社会难以稳定。同样,社会也不能只为了提高生产力,只注重于一时的生产力发展或局部区域的发展而忽略了整个经济平衡,使太大的贫富差距出现,这样也会引起社会矛盾的激烈,导致社会动荡。所以,适应经济基础、生产力发展和文明程度的社会制度或形式的建设才是符合生物人生存所需要的。好的社会制度的建设需要人类具有智慧,且能善于不断总结和开展科学研究。

因为总处在竞争中,物种就有可能遭受不测,特别是弱小的生物种群,所以,它们必须团结合作。当然,它们能存活至今,也是长期适应环境的结果。对于生物个体,在本种群内同样有竞争,还是离不开竞争、优胜劣汰的生物属性。威胁生物个体生命的因素有许多,弱肉强食、食物缺乏、病老残伤等都可夺取生命。对于许多动物来说,如果没有社会性,生命就会变得短暂,物种生存就受到威胁。

由于高智商,随着历史进程,形成的社会性使人类繁衍壮大成为了生物界的主宰。到目前,生物人几乎没有了天敌,老虎要吃人,但敌不过机关枪。倒是人类的发展壮大威胁了地球上众多生物的生存,如果人类不加以约束自身,就会成为众多生物种群毁灭的元凶。

然而,地球上人类社会在各区域发展的不平衡,威胁人类生存的因素还有许多。全球每年由于食物短缺而引起的死亡人口数量巨大,以交通事故为主的意外事故引起的死亡约有数百万人。公元1976年在中国唐山发生的一场强烈地震极短时间内就夺走了20多万人的生命,2004年的东南亚大地震伴随着海啸及其地震后瘟疫使约30万人的生命被吞噬。其外,战乱、犯罪等也使不少人丧生。排除意外,一般情况下,科学和文明发展到了今天,生物人除了正常的生老病死外,似乎最凶残的天敌就是病毒。

离广州约200公里的一座小城,一位厨子因为感冒发烧住进了医院。病情凶猛,当地医院措手无策,求助于广州的大医院。一辆救护车把该病人拉回了广州的医院。然而,救护车的司机和接触该病人的医生得病了,且很快在广州市传染开来。数人感染死亡。鼠疫!人们认为这是鼠疫,因为历史上鼠疫就是这样传播置人于死地的。惊恐笼罩着城市。很快,病疫传染到了香港、北京等各地,死亡在增加。市民的生命受到极大的威胁,国家震惊。一场以强迫行政措施,包括隔离、实时监测、限制自由等,结合医务、科学工作者的努力奋战展开了。每个城市都严阵以待,戴口罩已成了出门必须。一班飞机上有发现一个疑似病人,整个班机的乘客都要隔离监测。这场在短时间内就夺取了至少数百人生命的“非典”就是由病毒引起的。病疫被控制住了,虽然人们取得成功的因素有很多,但至少又说明了社会形式起到了保护人类生存的作用。

P6-7

序言

地球上,鸟语花香,鱼跃人欢,车水马龙,如此生机勃勃正是缘于多彩的生命。植物、动物、微生物,色彩斑斓。虽然科学家一直想搞清楚这些生物是如何来的,但至今还没有令人信服的结论。空中闪电提供了形成有机分子的机会?但有机小分子能变成生物细胞不是太好说明。更多科学家认为,远古彗星掠过地球给带来了生物细胞,然而简单的个体细胞生物能变成复杂的人是很难得以证明的。上帝造人的传说当然就很有诱惑力。

许多西方人对于中国人认为相当简单的算数经常是一头雾水,要依赖计算器。我们的中学生,读写汉字水平高,这是高考的需要。但到了大学,平时多用的工具是电脑,要手写出一些汉字已力不从心,只能依赖电脑打字,虽然中学时代对这些汉字是多么的熟悉。这似乎印证所谓“用则进,废则退”。十九世纪中叶,英国生物学家达尔文发表了《物种起源》一书,提出了生物进化论学说,以有力的证据打破了神造论的物种不变的论调。这一学说的贡献不仅仅限于生物科学范畴,还在于对人们世界观形成的深刻影响,为认知人类社会总在发展变化这一规律在科学上奠定了基础。

人,与生俱来的社会性。从诞生之时起,首先是群体,然后到社会结构的形成,不然不能生存,更无可能成为地球生物界的主宰。社会性使作为个体的人必然受到约束,没有绝对的自由。有人说,人只有精神是自由的,即人的思潮在脑海里可以任意翻滚而不受约束。表面上看,这句话似乎正确,但仔细钻进去,这思潮是自由的吗?思潮的根源是什么?它是如何产生和发展的?抛开人脑这个载体不说,任何思想、宗教,不管想象是多么的天马行空,其根源、产生及其发展,还是离不开与人、与自然的关系,离不开那大千世界和社会生活,这是人与生俱来的社会性所决定的。所以,人的精神、思想只是相对自由。

社会主要由人组成,所以社会必然体现人性。然而,人首先是生物体,所以,以人为主导的社会虽然会有许多特性,但显然会毫无疑问地表现出生物学特性。生物体的形成与发展是有规律的,这已成共识,因为不管地球上的生物发生源于何种力量,生物是在进化之中已是证据确凿。在漫长的岁月中,生物不断的适应环境,其目的就是为了生存和发展。同样的,人与环境也要相互适应,而且此相互适应还在不断的演变,因为随着人类的壮大发展,环境也在破坏和变化,与人的关系必然又要出现新的变数和新的相互适应。从发展的眼光来看,这种人与环境的相互适应是无止境的,但它会遵循一定的演变规律,即必然有其规律可循。根据这样的关系,要认识和理解社会,探讨人类社会的发展,不能离开自然环境这个因素。所以,要解读由人组成的社会应该与自然环境及其演变相联系。这就使人类社会的生物性更突出。

对社会及其发展的研究历史悠久,且内容包罗万象,这是必然的。人们首先想明白我们人类所处的社会是怎么一回事,为什么是这样一个社会形式?进而想知道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社会的发展变化及其规律等。从前人的大量探讨和研究中,我们知道了人类社会的复杂性。真可谓,社会是一个万花筒,既有特定的东西,又变幻无常。随着研究的深入,社会学的分支越来越多,如政治学、法学、经济学等学科不断形成,随着又诞生更多的分支,研究的内容也越来越细。这些源于社会的学科的出现无疑使人类对社会的认识更多,反过来又起到了推动社会发展的作用。其中近代史上最具影响力且在社会发展中表现出明显效果的莫过于马克思主义,在其思想的指引下,一些实践其思想的行为使人类社会的变化加速,社会出现了更多的体制形式。社会变数的加快,使得社会学的研究方向更多,内容更广。

然而,对社会的研究及其进步,离不开人的认知水平。特别是人类对自然科学的研究愈发深入,认知水平就愈发提高,对社会的认识和理解就愈发深刻,对社会的解读就可以从更多的角度人手,以至于社会科学的内容极其庞大,已发展成为一个与自然科学并列的庞大的学科。

由于社会由人组成,有学者就从人的角度、甚至从生物学的角度去解读社会,这当然不足为怪。例如,哈佛大学威尔逊教授在1975年、1980年出版了《社会生物学:新的综合》、《社会生物学》(简明版)等论著,论述了人的行为与生物基因之间的关系,认为社会组织及人的行为是建筑在生物(人)不断进化的基础上的。然而,威尔逊的观点遭到了许多人的批判。可以理解这种批判,因为如前所述,社会虽然由人组成,有人性,但毕竟就社会本身来说,它不是生物体。社会与纯粹生物体或生物界在本质上是具有极大差别的。把纯粹生物学的规律套于社会,甚至直接以生物学原理去说明社会的发展规律和方向显然牵强附会。然而,同样的,正因为社会由人组成,而人类又是处在不断壮大发展(进化)之中,社会必然也在演变中。人类的进化使人更适应环境,更完美,这无疑也会使社会演变成为更高级更美好的形式。但在这样随着人类进化而使社会发展变化的过程中,需要人类不断的利用知识和实践去改造社会才能实现和加速美好社会的建设。生物,不管是作为生物个体,还是作为生物界,都可分别看作为一个系统,其在长期进化过程中为生存和适应环境而形成了一套有效、完美的运作机制,即有其生物学原理。把这生物学原理用于对由人组成的、又具有一定生物学特性的社会体系进行分析对比,不仅容易找到结合点和共性,更是有利于对社会问题的深入认识和探讨出解决问题的方向,加速美好社会的建设。

作为地球的主宰生物,人类的思想及其实践决定了人类社会和生物界甚至可能包括地球的发展变化状态。然而,在这发展变化过程中,不同的个体,不同时期的人具有不同的世界观,这与个人的生活环境、教育背景等有关。这就是说,人世界观的形成也是随着事物的发展变化而变化的。科学技术的发展,使我们对生物的认识越来越深入,而生物作为地球的组成,特别是人已成为了地球生物界的主宰,对人自身的认识在很多时候就可涉及到对人类社会的认识,毕竟社会主要由人组成。所以,有很多事物就可从生物学的角度去分析观察,这样,自然的出现“生物观”就不足为奇了。生物观的出现显然是生物科学发展和社会科学发展的产物,其会随着生物科学的发展而增添内容,它的出现可为人类认识自然和人类社会提供一个新的感知角度。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生物观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李任强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中国言实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17108955
开本 16开
页数 190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96
出版时间 2014-12-01
首版时间 2014-12-01
印刷时间 2014-12-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大众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哲学总论
图书小类
重量 0.294
CIP核字 2014234371
中图分类号 B083
丛书名
印张 12.2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40
171
11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4 23:28: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