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一次阅读知南北朝/轻松读史系列
内容
试读章节

刘裕本为北府兵的一员将领,依靠自己手中的军事力量,通过镇压孙恩、卢循起义,消灭了桓玄的力量,后又大举北伐,逐渐掌握了东晋的实权,并最终于公元420年废晋帝自立,建国号为宋,成为南朝第一人。

1.镇压孙恩、卢循起义

刘裕,字德舆,小名寄奴,出身破落的低级士族,祖先是彭城(今江苏徐州)人,后来曾祖刘混随晋室南迁,客居京口(今江苏镇江)。刘裕祖上本为西汉楚元王刘交的后裔,虽然也有过在朝显宦者,但到其父刘翘这一代时,家道已明显衰落了。刘翘一生仅居郡功曹(郡守属吏)职位,刘裕因家贫不能读书,从小务农,兼做樵夫、渔夫、小贩,又喜欢赌博,还曾因欠赌债被人绑在马桩上整治过,生活过得很艰辛。但这种特殊的经历使他既懂得民众的疾苦,又养成了敢于冒险的性格。长大后,刘裕加人了设在京口的军队——北府兵,开始了他的戎马生涯,最初为冠军将军孙无终的司马。而正是这支军队,后来成为刘裕争霸天下的最有力的工具。就是这样一个人,后来竟当上了开国皇帝,所以有人将此称为“寒人掌权”。

淝水之战后,东晋外部威胁暂时消除,孝武帝满足于偏安局面,摄政的会稽王司马道子专权,政刑谬乱,朝中党派林立,互相倾轧,朝政腐败,不断爆发流血斗争。浙东地区赋役苛重,新安太守(又为五斗米道教主)孙泰企图利用传道聚众反抗东晋朝廷,被司马道子诱杀。其侄孙恩逃人海岛翁州(今浙江舟山群岛),聚众百余人,伺机复仇。隆安三年(399)十月,孙恩乘朝廷强征“乐属”(晋廷征调浙东诸郡免奴为客者以充兵役),引起浙东社会骚乱之机,登陆攻克上虞(今属浙江绍兴),袭会稽(今浙江绍兴)。十一月,俘杀会稽内史王凝之,自称征东将军,一时会稽、吴郡、吴兴、义兴、临海、永嘉、东阳、新安等八郡(今江苏、浙江境)纷起响应。旬日之间,义军发展至数十刀人。晋廷急命卫将军谢琰、辅国将军刘牢之率领北府兵前往镇压。时刘裕在刘牢之手下任参府军事,也随军参战。十二月,刘牢之至吴,义军缘道屯结。刘牢之命刘裕率数十人侦察义军的仃动,正遇义军数千人。刘裕迎上去攻击,率领的人都战死了,而刘裕斩杀了几个头领,使农民军不敢妄动,被呼而逐之,刘裕乘机追赶,又杀伤了数人。刘牢之之子刘敬宣见刘裕久去不返,怕被义军所困,便率兵寻找。却见刘裕一人驱逐数千名义军,众人叹息不已,刘敬宣遂率军出击,大破义军,斩获千余人,又乘胜追击。义军兵败,孙恩退回海岛。刘裕在其军事生涯的第一次作战中,便十分勇猛,以少胜多,取得了辉煌的胜利,也在军事史上写下了传奇的一笔。

隆安四年(400)五月,孙恩从浃口(今浙江镇海东南甬江河口)登陆,攻克余姚、上虞,进而进攻邢浦(今浙江绍兴东)、会稽,转攻临海,与晋军激战。卫将军谢琰被部下张猛杀死。谢琰的失败意味着东晋士族已无力控制局面。从此,北府兵权尽人刘牢之、刘裕等人的手中。十一月,晋宁朔将军高雅之大败,孙恩军追击至山阴。东晋朝廷大震,再命刘牢之统率北府兵、都督浙东五郡兵对义军反扑。孙恩为避其锋芒,再退人海岛。刘牢之屯上虞,派刘裕守句章城(今浙江宁波南鄞江南岸)。句章城小,士兵只有数百人。作战中,刘裕常身先士卒,冲锋陷阵。当时晋军军纪混乱,士卒暴掠,甚为百姓所苦。只有刘裕所率的部队号令明整,所到之处甚得百姓拥护。刘裕此时已受到刘牢之的赏识。

4-6

目录

南朝

 第一章 刘宋:南朝最为强大的朝代

一、刘裕篡晋建帝业

二、元嘉之治

三、“前见子杀父,后见弟杀兄”

 第二章 南齐:一个短命的王朝

一、萧道成篡宋建帝业

二、在内讧中急剧衰落的南齐

 第三章 萧梁:“自我得之,自我失之”

一、萧衍篡齐建帝业

 第四章 陈:“隔江犹唱后庭花”

一、陈霸先篡梁建帝业

二、“玉树后庭花”——陈的灭亡

北朝

 第一章 北魏:中国历史上第一个重要的少数民族朝代

一、北魏王朝的建立

二、北魏王朝的巩固和发展

三、北魏孝文帝的改革

四、在社会矛盾激化中衰落的北魏王朝

 第二章 东魏、北齐:民族融合中的曲折

一、高欢起家与建立东魏

二、北齐的建立和发展

三、北齐的衰亡

 第三章 西魏、北周:改革中走向强盛

一、宇文泰建立西魏与改革

二、北周武帝的改革

三、隋代北周

附录一 南北朝文学、史学和艺术的成就

一、文学成就

二、史学成就

三、佛教石窟艺术的成就

附录二 南北朝的科学技术成就

一、数学家祖冲之与圆周率

二、郦道元与《水经注》

三、贾思勰与《齐民要术》

附录三 南北朝历代皇帝年表

一、南朝

二、北朝

参考文献

序言

纵观中国古代历史,大致是按照“盛世一衰世一乱世”这样的轨迹发展的。治乱循环不仅是中国历史发展的基本格局,也预示着乱世的发展变化。三国两晋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二次大乱世,而南北朝则已是处于这次乱世的后期。南北的局部统一使中国进入了真正意义上的南北分裂对峙时期。从公元420年刘裕废东晋恭帝建宋起至公元589年隋灭陈的170年间,中国的南方进入南朝时期,先后有宋、齐、梁、陈四个朝代更替;北方则由鲜卑族建立的魏国于公元439年统一中国的北方,进入北朝时期。经北魏、东魏、北齐、西魏、北周几个朝代后,北周灭北齐统一北方,杨坚代周立隋后ff-589~陈统一了全国。这期间,南北对峙,双方势力此消彼长,北伐和南征充斥其间,战乱不断。

俗话说乱世背后是一个治世,南北朝亦如此。南北的局部统一让世人看到了大一统的前兆,而民族间规模空前的大融合则是这时期最重要的特点。从十六国以来,侵入中原的北方少数民族不断被汉族文明同化,尤其是北魏孝文帝改革更是大大加速了这个进程,从而使汉族补充了新鲜的血液,扩大了汉族的基础,形成了一个全新的汉民族。范文澜说过:“隋唐时期居住在黄河流域的汉民族,实际是十六国以来北方和西北方许多落后民族与汉族融合而成的汉族。”这段时期,士族门阀势力开始衰弱,寒门庶族开始兴起,并不断发展壮大。南朝开国皇帝皆出身寒门,因此政要实权也委于寒门地主。虽然还不时有士族凭优越地位打压寒门庶族情况的发生,但已掩饰不住他们内心的恐惧和虚弱。

在经济上,经过南朝时期的发展,南方长江流域的经济水平已接近黄河流域,为中国经济格局的发展作出了重大的贡献,也为唐宋经济重心南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北方均田制的实施对经济的稳定发展起了重要作用,并延续到唐中期才废除。

在文化上,北朝文化总的来说是不及南朝的,但也有其特点。这一时期佛教开始兴盛,南北双方的统治者都大力提倡佛教,使佛教在中国快速发展起来。而佛教文化也与中国传统的儒家、道家文化既相互斗争又相互融合、吸收,逐渐形成了儒、释、道互涉互补的文化格局,确立了儒、释、道在我国传统文化中的核心地位,对我国社会、文化发展影响深远。文学艺术中,南朝在五言诗、骈文、书法绘画、文学批评以及数学、天文学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北朝佛教艺术得到了充分发展,敦煌千佛洞、云冈石窟、龙门石窟等著名佛教石窟更是我国艺术宝库中的瑰宝,是劳动人民智慧和汗水的结晶。

总之,那个分裂、对峙、动荡的乱世令人叹息,而乱世透露出来的对生命的漠视更是让我们心痛。但我们应当看到,即使在那个混乱的年代,社会仍在发展,文明仍在进步,对后来高度发达的唐宋文明仍作出了特殊的贡献。因此,我们编写了这本《一次阅读知南北朝》,希望通过一些通俗生动的故事让人们去珍惜生命,珍惜和平盛世的可贵。望人们能够以史为鉴,寻求一条长治久安之道。

内容推荐

姜正成主编的《一次阅读知南北朝/轻松读史系列》讲述的是:南北朝(420—589)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段分裂时期,由公元420年刘裕篡东晋建立南朝宋开始,至公元589年隋灭南朝陈为止。该时期上承东晋、五胡十六国,下接隋朝,南北两势虽然各有朝代更迭,但长期对峙,所以称为南北朝。南朝(420—589)包含宋、齐、梁、陈四朝;北朝(386—581)则包含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和北周五朝。南朝是汉族政权的延续,门阀士族由盛而衰;北朝承继五胡十六国,为胡汉融合的朝代。虽然南北朝时期争战频繁,但农业、手工业均有所发展,南方的经济发展水平逐步提高,科学和艺术成就显著。

编辑推荐

姜正成主编的《一次阅读知南北朝/轻松读史系列》为历史通俗读物。全书以时间顺序编写,涉及了南北朝的重要事件、人物,并详细介绍了这一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科学技术等方方面面,可以帮助读者较快速地了解南北朝的历史。

那个分裂、对峙、动荡的乱世令人叹息,而乱世透露出来的对生命的漠视更是让我们心痛。希望能通过本书中一些通俗生动的故事让人们去珍惜生命,珍惜和平盛世的可贵。望人们能够以史为鉴,寻求一条长治久安之道。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一次阅读知南北朝/轻松读史系列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姜正成编
译者
编者 姜正成
绘者
出版社 当代世界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09010334
开本 16开
页数 230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50
出版时间 2015-10-01
首版时间 2015-10-01
印刷时间 2015-10-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大众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图书小类
重量 0.308
CIP核字 2015152767
中图分类号 K239.09
丛书名
印张 15.2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29
156
15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8 3:30: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