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你知道我的迷惘--商业伦理案例选辑
内容
编辑推荐

钱小军、姜朋主编的《你知道我的迷惘--商业伦理案例选辑》是一本由MBA学生自己完成的商业伦理案例结集。这些案例以伦理课堂的学习者自身或他们的同事在工作中的伦理冲突经历为素材,每篇案例后还附有教师的评论文字,有代表性、有启发性,弥补了国内管理教育中商业伦理教育本土案例的缺乏。这样的一本书对于当前的中国伦理教育意义深远。

内容推荐

钱小军、姜朋主编的《你知道我的迷惘--商业伦理案例选辑》是一本关于商业伦理的案例书,收录的案例都是从过去几年间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MBA课程“伦理与企业责任”的学生结课报告中选取的,其中也包括清华大学经管学院伟创力商业伦理案例写作比赛的部分获奖作品,具有真实性、生动性、本土性和开放性等特点。这里的开放性指的是,这些案例带给读者的是更多的思考,而不是确定的答案。

每个案例之后都配发了编者的评语,希望可以为读者理解案例中的伦理问题提供一些有益的指引。

本书有助于商学院本科生、MBA学生以及职场人士了解商业社会中伦理问题的普遍存在性和商业决策过程中的伦理复杂性,培养伦理意识,养成伦理反思习惯。本书的读者还应该包括商学院讲授伦理相关课程的教师,这些案例不仅能够帮助教师们更深入地了解商场中的具体伦理挑战,同时也是课堂讨论的良好素材,编者评语也可以用作对教师们的教学提示。

目录

决策6小时

林卓木的烦恼

应该如何继续合作

生存还是毁灭

李莎在PWG公司

SEC公司X大乙烯项目

犹豫的康妮

小张的难题

选择

上市评估中的矛盾

走出困境

莫愁的忧愁

左右为难的产品经理

瓦楞纸箱行业的寒冬

浑水

计算机前的困惑

闻馨的困惑130到底该怎么“策划”?

公司该不该赔偿?

柏电工业(中国)有限公司

项目招标困局

一个纠结的决定

一张考勤记录表

不能说的秘密

宣判

后记

试读章节

致青春与奋斗的十年

林卓木大学毕业后便进入了江州市一家知名的建筑企业A公司。他本科所学的专业是建筑工程,建筑公司的工作也算对口。虽然没有房地产开发公司的轻松舒服又有地位,也比不上设计院那般高上洋还有技术含量,但他还是希望能通过工程施工一线的磨炼,为自己以后的职业生涯打下坚实的基础。他在这个公司一干就是十多年。十余年间,他工作兢兢业业、任劳任怨、踏实肯干,几乎做遍了工程项目管理中所有的岗位,也逐渐对公司产生了强烈的归属感和眷恋之情。

2011年,基于一贯出色的业绩表现,林卓木又一次得到了晋升,成为公司的副总经理,主管经营部及成本合约部。进入管理层后,他终于不再需要长期待在施工现场这个PM值严重超标的地方了。他的职责主要是负责公司各个项目的成本控制、预结算管理及公司对外承接工程的前期招投标与签约谈判等。

多面钱总的脸谱

其实整件事情说起来也很简单,对于许多干工程的人来说,这可能都不是一件值得说道的事。

钱总——某国企下属地产公司B公司主管成本合约的部门经理,大家出于习惯和敬重都称呼他钱总——年近四十、中等身材、略显发福、面目和善。钱总是2010年年初才跳槽到B公司的,通过这几年的磨合与经营,他已经在B公司站稳了脚,并得到了领导的信任和赏识;另外,据说他跟B公司主管工程的于经理也关系甚铁。

两家公司的合作始于2009年。钱总刚入职B公司的时候,经常会去工地巡视检查。林卓木就在那时认识了这个新来的钱总,他感觉钱总是个挺随和的人,每次见到他都是乐呵呵的。

自2011年职务晋升后,林卓木就开始直接与钱总工作对接了。刚开始时林卓木还为自己感到庆幸,这钱总看上去还是挺面善的,不像大学同学交流时常挂嘴边抱怨的那些刁难难缠的甲方领导。

不过,没多久他就领教了钱总的厉害。对于从事成本管理工作的人来说,甲乙双方因为各自利益问题发生争执是再正常不过的事,而施工单位在整个产业链中往往是处于弱势地位的一方。每当这个时候,钱总总是非常严肃,而且变得很难沟通。他从来不理会林卓木的任何解释甚至现场的实际情况,只相信自己的判断。几番谈判遇挫,林卓木推测可能还是自己工作做得不到位,缺少和钱总的沟通,于是总想约钱总出去坐坐聊聊,但总是被其以公司有规定为由婉拒。

2011年年底,林卓木所在的A公司与钱总所在的B公司又成功签订了一项工程合同,并于2012年年初正式破土动工。3月的一天晚上,林卓木晚餐后跟往常一样正在办公室上网查阅资料。有些意外地接到了钱总的来电。电话里钱总用跟林卓木很熟络的语气,直呼其小林,并且让他马上赶到××饭店去喝酒。林卓木受宠若惊,好不容易有了个和钱总私下沟通的机会,而且是对方的邀约,简直是天赐良机!二话没说,他连忙扔下手头所有的工作赶赴饭局。推门进了包间,钱总正和一个陌生朋友边吃边聊。林卓木一入座,钱总便介绍他和那位做防水工程的小老板认识,小老板连忙起身毕恭毕敬地敬了林卓木一杯酒。三人推杯换盏,酒过三巡,钱总趁着微醺直截了当地对林卓木说,这是我的一个朋友,新开工程的防水看看是否考虑能让他做?他又扭脸对小老板说,我们林总就是A公司专门管工程、选队伍、定材料这些事情的领导,以后你有事找他就行了。那晚,为了陪好钱总,林卓木喝了很多酒,但心里一直忐忑,心想如果今天这件事不帮忙办妥,估计以后他和钱总再也没机会坐在一起把酒言欢了吧。

成功与钱总拉近距离

A公司针对招投标的管理规定和流程比较规范,但对于这种需要特殊关照的关系户,公司默认在能达到国家规定的质量标准且报价合理的前提下,还是可以优一先考虑的。所幸那个防水老板也算实在人,没有仗着有关系就哄抬价格,于是林卓木就顺水人情地帮了这个忙。看得出来,钱总对林卓木在这件事上的表现还是相当满意的,觉得在他朋友面前给足了面子。

有了这番交往之后,林卓木发现很多以前双方难以达成一致的问题,似乎一夜之间都变得简单起来。每次有些项目上协调不了的问题,只要林卓木找到钱总,他总是能站在“相对公平”的立场上妥善处理。对于林卓木来说,这种感觉简直太好了,以前总是费尽心思想着如何厚着脸皮去找他,现在去钱总办公室忽然感觉异常轻松,只要是己方觉得“合情合理”的诉求,钱总从来不会为难自己。当然,林卓木也没亏待他,经常请他出去吃个饭、喝个茶、泡个澡,倒也挺好打发。

一天,林卓木惬意地半躺在自己的旋转办公椅上,头靠着椅背,放松地左右转动着椅子,回想起自己升职一年多来的点点滴滴,感觉自己真是太幸运了。嗯,升职后遇到的几个甲方领导都还不错,虽然之前那个钱总……嗨,都过去啦不提也罢!他得意地笑了笑,坐起身点上一支烟,幸好这位钱总不像甲方工程部于经理那么多事,幸好钱总和于经理关系不错,否则自己就惨了……工程部那个于经理可不是盏省油的灯,如果没有选用他介绍的分包队伍或材料商,他就天天在项目上挑毛病穷折腾让你不得安生。几千个人的工地想要找点问题还不容易,不过有他和钱总的关系在那儿,他也顶多就是折腾折腾自己,至少不会影响到费用的事,假设这个钱总和于经理位置互换的话……想到这里,林卓木快速地摇了摇头,坐起身来,把只抽了半支的烟掐灭了,起身去了别的办公室。

P13-15

序言

大学之道 在明明德

非常高兴看到《你知道我的迷惘》成书出版。这些精选的商业伦理案例,由清华大学MBA学生编写,于我或者每位在大学中笃力躬行伦理教育的人来说,是倍感欣慰的教育成果,更是助力推进的教学工具。

翻读中,我回忆起14年前读、译巴达拉克教授《沉静领导》一书时的许多感受。翻译那本书,对当时的我,是一次迟到然而充满享受的思辨过程。书里源自现实的那些伦理情境,带我沉浸到各种难以轻易分辨黑白对错的管理决策——也是人生选择中。在决策与选择时,我们如何面对人性、社会、动机、后果的复杂性?如何面对做出决策后的自己?

“四百年间的动荡万变浓缩在了四十年之中”,在当前急速转型的社会,几乎是缺省的,功过计算取代了是非判断,是非甚至没有得到被讨论的机会。“小孩子才分对错,成年人只看利弊”,俨然成了“某种看透一切后的成熟、世故”。

也正因此,伦理教育就越发凸显出它在大学所承担的对社会、对民族的重要责任中应当发挥的关键作用。这里说的,不是伦理课,而是伦理教育,是“在明明德”的教育中理应位于其核心的道德思考与实践。你知道我的迷惘:商业伦理案例选辑序伦理教育,当然应该从小抓起,“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但大学教育,尤其是中国的大学教育,在“树人”方面更是关键——离开了父母氛围后的群体生活,更为社会化的环境,更有挑战性的人生选择与决断;不能也不该埋怨之前的伦理教育有何不足,或者校园于社会中“安静下来”与“纯净上去”之难,而只该有担当起自己这部分责任的坚定勇敢。

大学中的商业伦理教育,又仅仅是伦理教育中的一部分。但因为在今天的中国社会,企业及其经营者的作用举足轻重,而距离社会整体对其的信任期望值又落差较大,所以,得急用先学。2008年12月,在联合国总部,我很荣幸能够作为亚洲管理教育界的代表,在首届PRME(Principles for Responsible Management Education,负责任的管理教育原则负责任管理教育原则(Principles for Responsible Management Education)倡议是由联合国全球契约(United Nations Global Compact)提出的,旨在激发和支持全球负责任的管理教育和研究。目前,已有来自80多个国家的500多个商学院和管理教育机构签署了这些原则,清华大学经管学院是PRME的签署单位。)国际论坛上,向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以及国际组织代表倡议,在各国各地都要加快促进商业伦理和社会责任教育。这些年来,不管是作为一名教师,还是在清华经管学院的教改中,包括在教指委的服务岗位上,对伦理教育的探索与推动,成了我的一个“执念”。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2010年,清华经管学院率先将商业伦理课程作为必修课纳入MBA学生的培养方案;2014年,清华开始在工程和专业教育中全面融入伦理教育,新入学的研究生至少要修读一个学分的职业伦理课程,各院系名教授担纲建设开发伦理课程。在清华,大力推进作为价值塑造载体的学术规范和职业伦理教育课程,希望通过学习和探讨,促进学生对复杂实践问题的思辨,培养学生养成伦理意识、增强社会责任感,在面对学术或职业伦理困境时做出负责任的价值判断和选择。这些努力,只能说是刚刚起步,但迈出了可喜的第一步。

但,伦理课,不好教。

比如,在MBA课堂及其他专业教育中,我曾观察到好不容易开起来的一些伦理课程却走向了“知识化”“理论式”的教法,“伦理课”变成了“伦理学课”。一张一张的PPT,向学生传授了很多伦理学的知识,期末考试记背的工作量不小,课堂内外,却并没有多少让学生去反省与审视自己的价值选择和行为的机会;课一门一门地开出来,一节一节地教下去,但在某种角度上,这样的“伦理课”却摆脱不了失败的命运。我想,伦理课的开设目标,并不是要把学生变为伦理学的知识理解者、学术研究者,而是伦理的思考者与行动者。在这样的要求下,教法该是如何?教师又该是怎么样的一个角色呢?这是很值得我们一起来探讨的关键问题。

我的体会是: 师如何教,亦师所教——How we teach is also what we teach;但对伦理课而言,师如何教,诚以载道——How we teach defines what we teach。

下面这些想法,与各位读者分享,不成体系,请教于大方——

在伦理课堂上,教师不是聆听告解的牧师,也不是专门的思想政治工作者。他不是圣人(谁是?),不是一个知识的灌输者、法条的解释者、复杂计算的简化者,而是一个启发者、引导者;他不是一个道德裁判者,而是一个道德探讨者。在教与学的过程中,他经常通过询问、诘问、设问、反问、自问,通过充满伦理挣扎的案例,让尽可能多的学生参与、代入,帮他们厘清自己的伦理思维框架,提升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培养他们的道德敏感性与理性的驾驭能力。

“名嘴” 对一名伦理课老师来说恐怕该是批评了,我想。因为这称呼中暗示着课堂上没有足够的(甚至是主体的)air time(课堂讨论时间)给学生;一个人的娓娓道来和几个人的唇枪舌剑,也许能够带来一个繁荣热闹的课堂景象,但却不是伦理课所希望的。

伦理课上的主角不是科学,而是直指人心的人文。它不是利益的权衡取舍,而需要逼问作为一个“人”,一个有“灵”有“魂”有敬畏的完整的人,在开放的情境中所面临的那些两难、那些挑战,究竟意味着什么?伦理教育强调的,是实践的智慧,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答案,很多时候也很遗憾地没有中国同学和老师都喜欢孜孜以求的两全之法。  以自己有限的一些教学经验,我体会在中国的伦理课堂上,教师尤其需要警惕以下几种情况:

你在课堂上,在与学生讨论的过程中,有一些时候很可能是个角色扮演者,比如扮演富有逻辑、立场鲜明的反方——魔鬼的代言人,去试探那些学生们轻易得出的结论的可靠性、完备性、一致性。但是,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教师这个身份天然带有“传递真知”的光环,一定要注意,你在对这些不坚定思考的试探过程中的“断言”“结论”,有可能会被当作“来自老师的”真理而记录、传播并引用。

很多同学在真实伦理案例探讨的最后,很希望知道现实中的结果。如果碰巧此案例因果有报,惩恶扬善,那教师更要小心如何发布这些事实,并引发新一轮的思考。我个人的体会,某种兴高采烈的“果然如此”,容易导致简单的因果论、短期的功利循环。如果案例结果与教师自己的价值观、是非观吻合,则讲台上的你就更要警惕结论的给出,简单因果的判定——好莱坞剧情式的课堂虽然爽,却无助于(甚至有害于)引发学生进一步思考,无法帮助他们面对真实生活中残酷的现实和复杂的挑战。

在其他学科的课堂上,课程结束时教师的总结能够帮助学生提升对知识框架的掌握。但是,在伦理课上却存在很多隐忧。伦理学的课堂上,作为绝对正确者、标准答案提供者角色出现的教师恐怕是失败的。带着预设的结论去教学,会伤害伦理课堂上教与学双方的健康关系,影响伦理探讨的成效。具体的一个体现,就是你事先准备好的作为结论部分的PPT。灯暗下来,幕布升起来,PPT放出来,学生开始记笔记时,我多少觉得前面那些丰富、激发性的讨论被腰斩了。教师该做的,也许是更深层面的问题的提出,让学生欲罢不能、欲辩还休,激发他们将思想火花带到课堂之外,延伸到生活当中。

在我看来,也许更成功的伦理教学是这样的:

课堂上,学生是活跃的、有机的参与者,是主动的思考者。思考本身就是这门课程最重要的目的,而不是某些答案,或者某个理论。看似简单的思考,最难的,也是最需要的是形成“下意识的”习惯。要认真负责地工作与生活,首先要认真负责地对看似简单的道德问题进行深刻的探究与思索。一堂伦理课结束,如果学习者不曾在课程结束后扪心自问,在深夜想起时辗转难眠,则这堂课某种意义上不能算是有效的、成功的。

知行须合一。伦理课堂的学习者,同时也是实践者。没有实践的思考,会沦为思辨娱乐分子,课堂上的一切,都只成为学习者的谈资而已。在多年的伦理教学中,我尝试在课堂中应用相当多的案例学习、行动学习。让学习者去思考他们自身,乃至所在的组织、社会和世界所面临的严肃而重要的伦理问题,了解其他人所处的窘境,更促使他本人面对自身的窘境——直面艰难的选择,意识到问题的存在,意识到他在弹指间做的决定,可能对另外的个体,甚至许多人带来重大的影响,而造成难以弥补的后果。只有在课程结束后余音绕心,课堂上的讨论与思考使学习者能够严肃对待自身家庭、工作等复杂人际环境中的行为选择,这样的伦理课,才可以说是成功的、有成效的。

从这样的标准出发,再看这本由MBA学生自己完成的商业伦理案例结集,就越发明白其可贵之处。这些案例以伦理课堂的学习者自身或他们的同事在工作中的伦理冲突经历为素材,每篇案例后还附有教师的评论文字,有代表性、有启发性,弥补了国内管理教育中商业伦理教育本土案例的缺乏。这样的一本书对于当前的中国伦理教育意义深远,我愿意把它推荐给一些更有针对性的读者群体:

一、各级各类教育组织的领导者。你们是推动伦理教育发展的倍增器,无论是课程方案的制定,还是伦理课程的师资培养、案例建设,都有赖于你们的认知与决策。期盼能与你们共同努力,进一步推动、改变中国伦理教育的发展。同时,要认识到,伦理课程不同于企业社会责任(CSR)课程。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是doing well by doing good,是有利于企业品牌建设的企业整体战略行为,这方面的课程很重要,但是却不能取代伦理课。

二、给我的同行们,同为伦理课程的教师,或者商学院讲授其他管理课程的教师。本书将有助于你们认识如何体会教与学之间的关系。可以作为讲义,也可作为辅助材料、课后延伸阅读材料。虽然在代入感极强的伦理课堂上,哪怕用完全相同的讲义与案例,100个教师能带来100种不一样的教法、不一样的课堂;但是,一本由伦理课程的学习者自己编写的案例集,还是会带给教与学双方珍贵的启发和思考。

三、推荐给在高校中担任育人责任的所有人。为人师者,言传身教;在校园生活里,人生实践的作用不亚于课堂里的传授。校园,各种社群,就是伦理思考的一个大实验室。学生在课程之外要面对各种关系,其间充满了伦理的思考、挑战与挣扎,这些问题,是我们不应该忽视的。“你曾经问我的那些问题,如今再没人问起”,对年轻人的成长来说,导师(Mentor)的角色太重要了,而我们做的还远远不够。我个人无论在担任学生辅导员还是在任教或任职其他岗位时,都非常乐于与学生进行伦理探讨,鼓励他们无论在何种情境下都去进行伦理探讨并践行。我也希望大学当中跟同学接触的每一位工作者——无论是教师还是职员,抑或是班主任、宿舍管理员、军训教官、职业发展顾问、社团指导老师——都能够看看这本来自学生的书,看他们如何面对、如何提炼生活中的伦理挣扎。对教育者来说,这样的提炼,是启发,也是映射,必将有助于提升你树人立人的指导能力。

还记得《死亡诗社》中由罗宾·威廉姆斯饰演的老师吗?

每个人都或多或少地被这样的老师影响着自己的人生。

师如何教,亦师所教。更进一步地,Who we are is also what we teach。

与所有教育工作者共勉。

后记

清华大学经管学院从2010年起开设MBA项目必修课“伦理与企业责任”,每年都有超过460位MBA学生修习这门只有一个学分的课程。课程结束时,每一位学生都要完成一篇以自己或同事、朋友在工作中的伦理冲突经历为素材的案例以及分析反思的课程报告。我和我的同事们还以此为基础,在伟创力集团的持续支持下,连续五年举办了“伟创力商业伦理案例写作比赛”,积累了一批选题有代表性、伦理冲突有启发性、背景交代与人物描述较为详细、文字阐述较为流畅的案例作品。从这些案例中精选出一些编辑成册、加上我们的评论文字并出版,以丰富我国管理教育中商业伦理教育的素材,这一念头出现我的脑海里已经好几年了。但每日忙碌、日月如梭,直到去年下半年,才在经管学院领导力研究中心若干研究员、特别是我的同事姜朋老师的大力支持和努力下,启动了这项工作,并在2016年年初完成了本书的初稿。

今天是2016年暑假第一周的周末,终于完成了全部样书的审读工作。我想起三个月前,在苏州西交利物浦大学国际商学院举办的“联合国负责任管理教育原则(PRME)中国大陆签约商学院可持续管理教育圆桌论坛”上我做的一个发言,那是我对商学院伦理教育的一些思考。今天,我把那次发言中的一部分写成这篇文字,作为这些年讲授商业伦理课心路历程的小结和本书的后记,希望引起读者们(包括商学院的伦理课教师们和:MBA学员们)的共鸣和进一步思考。

2010年夏天,时任清华大学经管学院党委书记、现任清华大学副校长兼教务长的杨斌教授邀请我、姜朋老师还有另外几位同事加入学院给MBA学生讲授商业伦理的教师组。我们都不是科班出身,自觉没有资格给学生们讲授商业伦理相关理论(估计学生们也未必感兴趣)。我们相信,绝大多数MBA学生都遇到过伦理挑战,但多数人不是不想分析,就是不愿分析,或者不会分析,很多人就是遵循“别人都这样,所以我也这样”的逻辑,一边抱怨着“这个社会怎么这样”,一边做着自己也认为不怎么符合伦理的事情。

为此,我们给自己定下了课程目标和教学方法——采用案例学习法,辅以一定数量的文献阅读和各种相关活动,将商业场合的各种伦理困境通过案例带到学生们面前,请他们思考、分析并做出自己的伦理决策,使他们能够:

(1)了解伦理问题的普遍存在性;

(2)认识伦理是决策过程中需要考虑的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维度;

(3)思考作为一个个体或一个团体,我们应当为谁负责并承担哪些责任?

(4)掌握用来反躬自省内在价值观和分析认识伦理挑战,从而做出决策或选择的分析框架或工具。

面对平均拥有6~8年实际工作经验的成年学生,作为教师的我们牢记自己不能说教,更不能用自己的伦理立场试图去“影响”学生。通过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的对话,师生进行“共同的哲学思考”,从学生的角度出发,通过讨论推动学生探索对问题更深层次的反思性洞见。这样的讨论必须建立在学生们积极且坦诚的参与基础上。我告诉学生们,大家不要顾虑自己说出的话、做出的选择“不够高尚”,担心自己的成绩会因此受影响。无论怎样的观点,只要能够说明背后的思考或缘由,都会被认为是“积极且坦诚”的讨论。虚假的“高尚”不仅不被鼓励,还会被认为是破坏了积极且坦诚讨论的氛围而被鄙视。

我参与“伦理与企业责任”课程讲授的最初目标是希望让同学们养成分析思考后再做出选择的习惯。现如今的年轻人往往没有这种习惯,遇到伦理挑战时,往往就是随大流的做法(follow the crowd),过的是不假思索的人生。这也怪不得他们——从小学到大学,他们大多受的是灌输式而非启发式的教育,服从与接受是这种教育的自然结果;加上在当今社会,生活与工作的节奏太快,他们停不下脚步来进行思考;更不要说思考是沉重而痛苦的,不假思索,生活会轻松很多。

我们试图从利益相关者(直接的、间接的、显性的、隐形的等等)、所有可能的伦理选项、各种选项的可能后果,以及短期与长期利弊的比较等角度,在课堂上通过诘问的方式,引导和推动学生进行热烈的讨论。我们希望通过这门课程,启发学生们了解,无论是在商业活动中还是在日常生活中,选择和决策常常涉及伦理挑战;他们应当能够认识到他们的选择或决策可能给各相关群体带来的影响;能够深入自省看上去似乎合理的说法和内在的价值观;并能够应用适当的伦理分析框架分析伦理问题并做出适当选择。

我们的课程得到学生们的普遍好评,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很多学生课后表示:遇到问题知道思考了,常常很纠结,现在“觉得生活没有以前那么轻松了”;“未来工作中遇到伦理选择的挑战时,学过的案例就会出现在我的脑海中,提醒我不能不假思考地做出选择”。

但是,渐渐地,我们也发现了一些问题……

问题一:教育与社会。到底哪一个的影响更大?

正如徐责在“当代犬儒主义的良心与希望”一文(载《读书》2014年第7期)中所指出的那样,当下的很多年轻人“对现实秩序和游戏规则有着一种不拒绝的理解、不反抗的清醒、不认同的接受、不内疚的合作”。

“老师,整个社会就是如此,我们能怎么样呢?”

在对员工实施末位淘汰的企业中,在面对绩效可能排在末位和采用“不伦理”方式可以完成任务、成功逃离末位的两难情境时,员工们会如何选择?在教书育人的大学里,教师们在发表文章的数量和质量与职称晋升直接相关,而授课效果只要不太坏即可的情况下,“为人师表”的教师们会如何选择?很多人都说“理想很丰满,现实太骨感”,我们的课程带给学生们的影响能否抵抗现实给予他们的压力?换句话说,教育和社会,到底哪一个的影响更大?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的努力能否超过社会现实对学生们的影响?

现任惠普总裁兼首席执行官、曾任eBay公司总裁兼首席执行官的梅格·惠特曼(Meg whitman)在2010年出版了名为《价值观的力量》(The Power of Many)的著作。我觉得书名翻译得特别好,翻出了积极的含义。要是我,很可能会直译成“人多力量大”,而这样的翻译就存在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不同含义——the power of many就是社会的力量,是很难改变的,不是吗?

问题二:面对成年的学生。影响他们的价值观是否已经不可能?

我们所面对的学生是有平均6~8年工作经验的MBA学生,他们往往显得更“实际”些,他们的伦理思考往往走的是“目的论”或称实用主义的思路。我常常问自己:“对于这些MBA学生,我们还能不能以及如何影响他们的价值观?是不是塑造他们的价值观是一个完全不靠谱的目标?”

认知心理学认为,人们一般靠直觉做出选择,然后用分析来为自己的选择寻找支持的证据。其实,学生们在面对案例所提供的伦理挑战面前,往往也是靠直觉(或者本能)做出选择,后面的理性分析都是在为自己当初的直觉选择做“辩护”。所以,光是帮助学生们学会在伦理困境面前进行分析和思考还不够,还应当努力改变他们做出判断的直觉基础。我感觉困惑——如果仅是启发学生们思考和分析,而无法影响他们的直觉基础,我们的教学还有什么用处?我们能否且应该怎样影响及改变他们的直觉基础呢?这项任务实在太艰巨了吧?

经过这些年在教学过程中的思考和实践,我和我的同事们逐渐体会和认识到,改变直觉基础不是老师们能够做到的,那只能是学生们自己才能办到的。我们能够做的不仅是推动和帮助学生们学会思考和分析,更重要的是让学生们学会和养成反思的习惯,因为只有学生们自己的反思习惯才有可能改变他们面对伦理困境时做出选择的直觉基础。从此,帮助学生们养成反思的习惯,就成为我们“伦理与企业责任”课程的重要目标之一。

还有一点体会也特别重要,那就是面对伦理挑战的时候知道什么才是负责任的选择并不是最终的目的,怎样在适当的时间、适当的场合、以适当的方式、向适当的对象表达自己的价值主张,从而能够对组织、对社区、对世界产生积极影响更为重要。这就是美国巴布森学院(Babson College)Mary Gentile教授主张的Giving Voice to Value,即不仅是伦理认知与选择,更重要的是如何做。关于这一点,我们还在学习和探索。也希望全国商学院教授伦理与责任的老师们与我们一起思考、实践。

这篇后记的最后一项任务是表达我们的感谢。首先,特别需要感谢伟创力集团,正是伟创力集团在2010年捐资给清华大学经管学院设立了“伟创力企业社会与环境责任研究项目”,冠名并实际支持了“伟创力商业伦理案例写作比赛”,才使这本书有了良好的素材基础。感谢清华大学经管学院领导力研究中心的研究员陈生民老师、秦合舫老师和余吉安老师,感谢他们对编辑出版本书的支持,更感谢他们参与本书案例评语的编写工作;感谢领导力中心秘书赵丽在各届商业伦理案例写作比赛期间的组织与协调工作,以及与本书各位案例写作者关于版权事宜的沟通与落实工作;感谢博士后喻丰为筛选案例所做的大量审读与推荐工作;感谢我的同事姜朋老师,阅读了本书就知道他所做的贡献有多大;还要感谢本书的编辑,没有她的耐心与理解,这本书估计就不会完成;感谢本书所收录案例的所有MBA学生作者们,没有你们认真完成课程报告、积极参与伟创力商业伦理案例写作比赛,这本书的出版是肯定不可能的。

写到这里,后记就要结束了。我的耳边响起了林俊杰、阿信《黑暗骑士》的乐曲:

善恶的分界不怕难分辨

只怕每个人都关上双耳和双眼

都害怕去改变

越来越毒的雨水越来越多的灾变

越来越远的从前英雄电影情节

律师和小丑勾结民代和财团签约

善良和罪恶妥协yeah yeah

越来越大的企业越来越小的公园

越来越深的幻灭英雄电影情节

面具下的人是谁或是说不管是谁

都无法全身而退yeah yeah

都无法全身而退yeah yeah

都无法全身而退

当我们偷走伤诫当我们怀抱信念

当我们亲身扮演英雄电影情节

你就是一种信念你就是一句誓言

世界正等你出现yeah yeah

世界正等你出现yeah yeah

世界正等你我出现……

钱小军

清华大学经管学院教授

2016年7月23日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你知道我的迷惘--商业伦理案例选辑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译者
编者 钱小军//姜朋
绘者
出版社 清华大学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302441205
开本 16开
页数 211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02
出版时间 2016-09-01
首版时间 2016-09-01
印刷时间 2016-09-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大众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经济金融-管理-公共关系
图书小类
重量 0.338
CIP核字 2016137982
中图分类号 F718
丛书名
印张 14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30
171
10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3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9 15:2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