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一会儿,杂役凌师傅就拿着一把红色油纸伞,急急忙忙地从屋里走出来,勾着头下了石梯,经过院坝,往围栏前面的门口走去。
跟在凌师傅后面来到院坝的樊素,突然望着院坝外面的小路,高兴地叫道:“大人回来了!”
这时,只见个子中上、身材清瘦、留着胡须、身着刺史官服的自居易,带着疲倦的面容,出现在了围栏门前的小路上。
走出门外的凌师傅,赶紧迎上去,一边接过公文包,一边撑开雨伞,罩到白居易的头顶上。
“不用不用,雨还没下呢!”白居易说。
凌师傅劝道:“大人,这雨说下就下了,先防备着嘛,万一被雨淋着了,生了病啷个办呀?”
“我的身体哪有那么娇贵?”白居易头也不抬地说,“把伞收起来吧,没有下雨,罩在头上反而不舒服。”
凌师傅把伞收了起来,跟在白居易身后,走进院坝里。
白居易见了站在院坝里的夫人杨氏和家姬樊素,问道:“你们这是干吗呀?眼看着就要下雨了,不在屋里躲着,还站到露天坝里来?”
没等杨氏开口,樊素一边从凌师傅手中接过公文包,一边抢着说道:“大人,夫人她好担心你哟!”
“担心我干啥?”白居易说,“我没事的!”
杨氏说:“最近有不少传言。”
白居易这才知道,杨氏担心自己的不仅仅是被雨淋着,还有其他的事情,于是随口问道:“有何传言?”
“有人说,你来忠州做的这些事,朝廷和皇上很不满意。”杨氏回答。
白居易一边往石梯上走,一边继续问:“朝廷和皇上的态度,除了儒仕兄来信告诉了我们以后,家里的人知道之外,外面的人是怎么知道的呢?”
“问题就出在这里。”跟在夫君身后的杨氏思索着说,“你在忠州做的这些事情,不仅朝廷知道,我们家里的人知道,而且外面的人也知道了,这就说明,既有人向朝廷上书了,又有人在忠州散布了嘛。依我看啦,他们这样做的目的,就是阻挠你做事!”
“不用去管它!”白居易捋着胡须说,“只要是有利于老百姓的好事,我就应该去做!”
杨氏提醒道:“你在朝廷为官时,就因为仗义执言、办事公道、缺少心眼儿,被贬谪到江州做了司马,现在刚刚得到提升,才来忠州当了刺史,还不吸取教训呀?你再这样一心一意地为老百姓办事,谨防又得罪了人,又被贬谪哟!”
“那没关系!”白居易说,“既然朝廷让我到忠州当了刺史,我就要为这里的老百姓做一些好事,即使再次被贬谪,也不会改变我为官的初衷!”
“还是要多长个心眼儿为好!”杨氏听了夫君的话,这样强调。 白居易没有做出反应。瞧他那神色,似乎更加坚毅。
杨氏见状,先是无奈地摇了摇头,接着又会意地点了点头。
说话间,夫妻俩走完了石梯,上了阶沿,来到了堂屋。
先期到达的樊素从右厢房里走出来,对白居易说:“大人,公文包我已经替您放到书房里去了。现在您去卧室里换换官服吧,您在家里穿的衣服我已经替您准备好了。”说完,就接过白居易递过来的官帽,拿在手上,跟在白居易的身后,去到了自居易和杨氏的卧室里,帮助白居易换衣服。
不一会儿,白居易和樊素一起回到了堂屋里。
看着身着便装的夫君,杨氏觉得温馨多了,微笑着说:“你在州府里忙了一整天了,也该歇息了。不知厨师钟嫂把晚餐准备得怎么样了,这个时辰,也该吃晚饭了。”
杨氏话音刚落,先期进屋的凌师傅从右厢房来到堂屋,说:“大人、夫人,晚饭已经准备好了,请你们去吃饭。”
白居易和夫人便走到右厢房后面的小餐厅里,面对面地对坐着吃起晚餐来。
杨氏一边吃着晚餐,一边继续观察着夫君的表情。
杨氏看到,尽管白居易吃得很香,没有言语,但眉宇问还是透露出一些淡淡的愁绪。杨氏心疼夫君,于是一些来到忠州的往事,又在她的脑海里不断地浮现出来。
P3-P4
我的长篇小说《大唐贤刺史》就要出版了。跟朋友们作了一些交流,大家认为还应当写个后记。我仔细地想了想,觉得朋友们的建议是恰当的,于是决定再留下一些文字。
《大唐贤刺史》是一部以唐代大诗人自居易为主人公的长篇历史人物小说,讲述的是这位世界级历史文化名人在忠州做官为民的故事。
我在创作谈《因为心中那份特殊的情感》里,对故事发生地忠州的概况、白居易对忠州和我个人的影响、自居易在忠州的作为和政绩,以及我创作这部小说所遵循的原则等,都谈到了。值得一提的是,重庆市作家协会的官方网站《重庆作家网》,在2015年10月9日的“精彩评论”栏目里,还选登了我的那篇创作谈。《西南大学报》在2015年11月20日的文艺副刊版“融汇广场”里,还将我的那篇创作谈刊登到了头条的位置。这些都说明,我的创作谈里的内容得到了较高层次的认可。那么还来谈什么呢?我跟朋友们商量后,都觉得还有一些跟写作这部长篇小说有关的情况,应当跟读者们作些交流。
首先是写作立足点的确定。白居易是人们耳熟能详的大诗人,他的文学成就奠定了他的世界级历史文化名人的地位,因此一般来说,要写就应当写他在忠州的诗歌创作。然而,白居易不仅是一位大诗人,还有鲜为人知的另一面,他还是一位政绩卓著的官员。他在忠州的生活和工作,就有力地证明了这一面。自居易的诗歌创作,研究的成果不少,缺少的恰恰就是他的从政活动,这一面也值得写。写了这一面,从一定意义上说,就弥补了白居易在忠州从政生涯这段历史的空白。再则,从生活与文学的关系来看,应当是先有生活,后有文学。文学是生活的能动反映,生活是文学生长的丰厚土壤。也就是说,应当是先有白居易在忠州的生活和工作,然后才有白居易在忠州的诗歌创作,这也再次印证了他“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的主张。所以《大唐贤刺史》这部长篇小说写作的侧重点就放在了他的生活和工作上。
其次是为什么会写这部小说。关于这个问题,我在创作谈《因为心中那份特殊的情感》里,已经很充分地说明了原因。但除此之外,还有一个十分重要的动因。前两年,为了形象地反映白居易这位世界级历史文化名人在忠州的生活和工作的情况,忠县文联专门组织召开了一次名为“白居易在忠州”的创作研讨会。当时应邀参会的有重庆市文联的领导和市级专家、忠县的领导和文艺创作骨干。会上,大家各抒己见。有的认为,如果通过文艺的形式搬上荧幕,少不了虚构和想象的成分,那样会有损于白居易在忠州的真实形象,最好的办法是搞一个专题片,在市级或中央级的电视台上去播放。有的则认为,完全可以通过文艺的形式,遵循“大事不虚、小事不拘”的创作原则,对白居易在忠州的生活、工作和思想感情、创作情况,做一个全景式的反映,制作一个电视连续剧。由于意见不统一,究竟采用哪种方式,最后没有确定下来。会后,我一直在想,如果搞一个专题片,省事是省事,也不会引起什么争论,但那是被动、客观地介绍,不能深入人物的内心世界,不能塑造出有血有肉的人物形象,而要克服这个缺陷,就应当搞一个电视连续剧。要制作电视连续剧,就得先有剧本。从过去剧本的来源看,不少都从小说改编而来。既然一时没有剧本,不如先写个小说,为以后改编剧本打下基础。于是,我翻阅了大量的历史资料,经过反复比较取舍,用文学的形式,创作了这部长篇小说。
再次是用《大唐贤刺史》这个书名的缘由。前文提到,前两年忠县文联组织召开了一个“白居易在忠州”的创作研讨会。作为主办者,意图很明确,就是以“自居易在忠州”为题,搞一部文艺作品,以弘扬忠县的历史文化。因为会上意见不统一,最后没有定下来。尽管如此,我则是倾向于搞一部文艺作品的。由前所述,要搞文艺作品,就应当写白居易在忠州的生活和工作,当然也包括诗歌创作,但立足点应当放在他的生活和工作上。白居易在忠州当的是刺史,为忠州人民办了不少好事和实事,理所当然地要写他做官为民的事。就这样,我认为《白居易在忠州》这个书名太大,重点也不突出,而且过去其他地方还用过,再用就没有新意,于是我想到了《忠州刺史白居易》这个书名。跟县文艺界的有关同志一讲,他们也都赞成。后来经过斟酌,我又认为,白居易是世界级的历史文化名人,不应当属于忠州一个地方的,又将原来的书名改为《白居易忠州当刺史》。尔后,我跟一位出版社的编辑谈起此事,他觉得,这样改虽然突出了白居易,但读者面依然不会很宽。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便将书名再次改为《大唐贤刺史》。这样一来,就更有了全局性的意义,不管是忠州人还是其他地方的人,也不管是今人还是后人,都会从这部书的阅读中,受到感染和教益。
写了上面的文字之后,又遇到了一些新情况,我认为很有必要写进后记里,把它们告诉给读者朋友们,会有助于阅读和理解《大唐贤刺史》这本书,于是作了下面的补叙。
2015年12月12日至13日,由光明日报社、中共重庆市委宣传部、中共重庆市忠县县委、忠县人民政府联合举办的“光明讲坛”和“白居易研讨会”,在忠州古城举行,我受邀参加。这次活动和研讨会,云集了北京的、河南的、陕西的和重庆的专家学者。无论是层次之高,还是人数之众,都说明白居易的影响非常之大。在活动和会议期间,我还跟白居易的第53代传人、河南省洛阳市白居易研究会会长进行了沟通。他认为,我以白居易在忠州做刺史为题材创作长篇小说《大唐贤刺史》是可以的,并以三国故事为例,说《三国志》为文史书籍,《三国演义》为文学作品,两者都得到了读者的认可,而且很火,《大唐贤刺史》应当会获得成功。我由此受到了鼓励! 白居易的影响之大,还有几件事可以说明。第一件事,2015年10月,在全国文艺工作座谈会召开一周年之际,媒体公开发表了国家主席习近平《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全文。在讲话的第二部分的开篇,就引用了白居易的话:“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习近平的讲话,对当前和以后全国的文艺工作,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作用。这就说明,白居易的主张在今天仍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可见他的主张的影响之深远!第二件事,2015年12月18日,中央电视台在《新闻联播》节目里,播送了重庆市忠县白公祠的修缮情况。白公祠是后人为纪念白居易在忠州做刺史时的政绩和文绩修建的。人们都知道,中央电视台是一个“高大上”的单位,要上它的《新闻联播》节目是很不容易的。中央电视台这条节目的播出,无疑是对白公祠的重要地位和较高影响力的肯定和提升,无疑也是对自居易的政绩和文绩的肯定和提升。第三件事,《大唐贤刺史》初稿完成后,我将它的内容简介和自己的创作谈分别发到了人民网、新华网、光明网、中国作家网、华龙网、新浪网、天涯社区等网站上,打算看看读者反应怎样。令我没想到的是,读者朋友的反应十分强烈。以光明网为例,在较短的时间里,内容简介和创作谈在“论坛>主版>读书”栏目里,阅读量就分别达到了35000多人次和38000多人次,合计达73000多人次。因此我对讲述好这位世界级历史文化名人做官为民的故事,更加充满了信心。
长篇小说《大唐贤刺史》即将出版,有了创作谈和这个后记,我想应当与读者朋友沟通和交流的情况,基本上都涉及了,心里便感到了一种释然。因为这样做的目的,都是为了讲述好白居易这位世界级历史文化名人在忠州做官为民的故事。这个目的能不能达到,我不得而知,只有等待读者朋友们去评判了。不过我希望,这部书能够得到大家的认可,引起大家的共鸣。
郑京鹏所著的《大唐贤刺史》紧紧围绕着白居易修建忠州白桥、白公路,进行州府行政改革,倡导学习本土忠义人士精神,兴办书院,传授香山蜜饼技艺,为贫困州民捐衣捐银子过冬,掀起春季植树活动,与州民聚会同乐,到东坡栽树种花,深入十三坎、巴营山一带调研税收情况,提出并实施“劝农均赋租”“省事宽刑书”的主张等故事情节,展开矛盾冲突,对白居易进行了深情的描述,塑造了一位负重前行、克难而进、勤政爱民、清正廉洁的大唐贤刺史与优秀的现实主义诗人的艺术形象。在描写从政的活动中,始终反映了白居易“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政治抱负和行为准则;在描写诗歌创作的活动中,处处体现了白居易“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的文学主张。至今读来,仍有十分重要的教育意义和深刻的启迪意义。
郑京鹏所著的《大唐贤刺史》是一部以白居易为主人公的长篇历史人物小说,讲述的是这位世界级历史文化名人做官为民的故事。唐代的白居易,不仅是一位人们耳熟能详的大诗人,而且有着鲜为人知的另一面,他还是一位政绩卓著的官员,小说主题鲜明,结构清晰,语言流畅,具有很强的可读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