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炮楼/江西文学精品丛书
内容
编辑推荐

江西省作家协会精心策划了《江西文学精品丛书》第三辑的组稿和出版。为能让真正有实力且需要帮助的作家得到扶持,省作协根据以下五个入选条件选拔作者和作品:一是具有深厚的创作实力和突出的个人风格;二是在全国一线期刊发表大量文学作品,为江西文学一线作家,具有一定影响力;三是侧重为中短篇小说与诗歌;四是近五年内未出版其擅长体裁的作品集;五是为中国作协会员,并在江西境内工作。

经过多方推荐和组织评选,三子诗集《镜中记》、丁伯刚小说集《有人将归》、江华明小说集《炮楼/江西文学精品丛书》、杨帆小说集《黄金屋》、傅太平小说集《秋日》、樊健军小说集《行善记》等六位作家的作品集入选。

内容推荐

《炮楼/江西文学精品丛书》作者江华明描写手法独特,反映了生活的恩怨情仇、以及上个世纪的人生百态,真、善、美。这是一部中短篇集,小说情节丰富,跌宕起伏,人物形象生动。包含《幽谷平安》、《梅雨天》、《二十世纪的月季》等九部中短篇小说。

目录

自序:在路上寻找钥匙

幽谷安乎

梅雨天

二十世纪的月季

坍塌年关

庸人浮想曲

炮楼

何处就诊

笼罩

成型与烧炼

试读章节

是一个惊人的炸雷让我们看清了房间里的全部,房间像太平间一样空旷。这是零星的家当相对于偌大的空间,产生出来的视觉效果。一个九斗书案,两张铁床。老屋顺生公公留下的旧式雕花家具,被兄弟俩陆陆续续变卖一空。弟弟道德人去床空。道理平仰式躺着,苍白的脸上有一对死鱼样的眼睛拼命地睁着。“轰隆”一声,强烈的电光中有一只老鼠呼啦啦地从道理额头上一掠而过。道理眼都不眨。

道理,于上个世纪末期初夏的某天凌晨死亡。

2

风雨在天亮后小了许多。

幽谷河河水却明显变得浑浊和紧张。下面洗衣服的麻石板是在头天晚上被淹没的,现在渡口的水泥码头也只见一截稳船的柱子。站在弄口的河岸顺石阶望下去,黄浆一样的急流会使人错觉为脚下的土地像一艘行驶的破船。

现在有大段大段的树桩和棘藤顺流而下,还有一个破旧的澡盆,一块歇有水鸟的门板,以及一头像死尸一样漂浮的瘟猪。

这时候天稍微有些灰白,但远处的雨云依然像妖雾一样滚滚压顶。

这是一条叫做安平弄的巷子。巷子长长而曲折地在高高低低的民居间,由幽谷县正街解放路一直延伸到这个渡口。很早的时候就传说县里要将安平弄扩展成解放路一样宽的马路,然后在渡口的地方架一座大桥。使得县城河西的荒滩能风生水起。

但是这一直是安平弄里不安平的传说。建与不建、什么时候建、怎么建,等等,在安平弄只有一个叫杨正贵的副局长心里有底。

杨正贵住在廖氏兄弟的老屋对面,也就是紧靠渡口的河岸边上。弄堂致使这个区域里的唯一官僚,与平凡的道理和道德遥相对应。临河,是三层半洋楼和一个大围墙院子。本来他是个见人就笑的典型的县乡小吏,但是半年前,因在楼房里窝藏一对大城市通缉的狗男狗女而被降为副职。‘‘男的是我同学’我又不知道他们贪污欺诈的事情,他们要到我们这山沟里来休闲度假,我怎么办?”杨正贵辩解。从此这个叫做杨正贵的人,就不再怎么主动跟人微笑和说话。

所以安乎弄的居民,就不可能知道县里扩路与建桥的具体事情。

然而已经不可能平静了。许多人都看好这个弄堂里将要拆迁的破房子,都想办法搬挤进来,或者在正屋边扩张地搭建个厨房与车棚。

现在天蒙蒙光亮,安平弄里的居民,有一些已经开始唧唧咯咯地响动了,但是门窗依然少有开启。因为渡船在洪水期间禁开,所以安平弄的早晨显得非常之冷清。河岸的草正浪一样地起伏。没有人下河,但河岸之下,这时候却走出一位又黑又瘦的疤脸男人。

草丛好高。疤脸是从渡口边草丛中冒出来的。一身湿透,脑袋上的几缕黄头发还在湿漉漉地滴水。然而更为奇怪的是,他走到廖氏兄弟屋前时竟放慢了脚步,而且还朝黑洞洞的门里扫丫一眼。屋里昏暗不堪。有几株小草在门槛前摇晃着身躯。疤脸踮脚瞅窗子里面,沉重的窗帘布却像块砧板一样挡住了卧室。因此他只好继续走。

他像只落水狗一样,朝安平弄居民委员会主任何婆婆家逶迤而去。

3

天完全放亮以后,没有人以为廖氏兄弟的屋门打开是一个意外。

这是别人的事情。这种居民的姿态跟顺生公公在世的时候有些不同。顺生公公在世的时候,这个门总是虚掩着的样子。不怕贼,更放心街邻的进出。“顺生公公你好些吗?”或者,“还要不要去捡些草药?’’那时候,不断的咳嗽声经常从虚掩的缝隙间钻出,街坊邻居就放心里面依然存活的生命。

顺生公公一直都是在自己诊自己的咳嗽,用的是一种乡间的秘方,再到药房配几种草药,药引子据说要一种活着的花蛇。花蛇有人见过,但是没有人见过他有什么外甥。老人生病的时候是居民干部照料的。但道德和道理在他死后的出现,说明了顺生公公确实后继有人。

兄长道理看上去打手一样凶残:暴眼,翘鼻,脸上的肉粗糙而狰狞。

P2-3

序言

(一)

多少年来,生活中一种让我割舍不掉的东西就是文学。这种东西好像是我躯体内的一个器官,或者说是我的魂魄。我在创作中表达失魂落魄的时候,经常使用的比喻就是“一个人像在路上寻找钥匙一样感到茫然和焦心”,这一比喻就是我非常时期的切身感受。

在今天对于圈外人来说,依然述说这种情怀显得有些做作和矫情,但我深信,许多有我类似经历的人都可能有过这种感受。所谓的非常时期,是因为客观的因素使我与期刊和写作渐离渐远的时候。比如来去匆匆倒头就睡没有时间或精力读写;比如懵懵懂懂形同空壳失却冲动感情麻木;再比如文学的情结遭到了冷遇或揶揄。

我准备不够,无论是物质上还是精神上。我想象不到场面一下子会变成这个样子。想象不到的原因,是因为我太痴迷封闭,以及之后到了十字路口有了多种可能的诱惑和抉择。

当然,这是我现在回过头来的总结。

有很长一段时期,我暗暗立志做一个很大很大的作家。那段时期马原的故事叙述正在叫绝,洪峰的《瀚海》波涛起伏,还有刘星的《无主题变奏》,刘索拉的《你别无选择》……面对一浪又一浪的波涛,我既感受到汹涌澎湃的威逼,又产生出勇往直前的气概。于是白天黑夜,上班下班,我同许多过来人一样,整天沉浸在那种构想的氛围之中。冲动像抽搐一样一阵一阵,稿子一篇接一篇产生。其时,家里琐屑的事情不管或者少管,阅读的期刊堆起来比啤酒瓶还高,激动起来可以一家伙刷刷刷地弄到天亮。

(二)

偶然,我爱上了文学。就像一颗陨石,碰巧砸到了新西兰奥克兰某幢倒霉的房屋,致使阿彻家幸福地获得了一个宝贝。在这之前,我家族里面大多是陶瓷业内人士,制作、烧炼或者管理,非书香门第,离文学更远。尽管小时候学习成绩尚好,但作为城市弄堂里面兄弟众多的小孩,我只不过是一个春雨秋风、漫山遍野玩得昏天黑地、晒得黑不溜秋的顽童。

人总有长大的时候,情趣也会随着年龄环境的变化而转移。换句话说,如果没有我母亲所在的大型国营瓷厂,瓷厂里没有图书室,图书室里没有一位热心的管理员阿姨,那么就不存在我少儿时期如饥似渴一本接一本的文学阅读。《北斗星》《高玉宝》《沸腾的群山》等等。否则对于陶瓷家族的少儿而言,耳濡目染、迷上陶艺雕刻或绘画之类都有很大的可能。

这是缘分。缘分即指由命中注定的偶遇机会。

上课躲在抽屉里,吃饭搁在碗边上,甚至蹲在厕所里。在大人的眼里突然一下子我变得斯文而痴迷。殊不知当时我心灵的空间已远不止郊野、昆虫和鱼虾等可以满足,趣味已跟随书本上的描述天马行空肆意汪洋。  开始,是非常自然而然的过程,但到了后来则成了时代的产物。那个时代文学社团似青春的旗帜,文学期刊似解渴的甘露,文学青年似体面的名片。走上文学之路就像爱玩的孩子在冰面穿上冰鞋,晃晃悠悠磕磕碰碰,直到驾轻就熟玩点花样。尤其到了地方高校任教《写作》和《小说创作研究》等课程的时候,兴趣和工作融为一体,业余和业内混为一谈。这正如给我上本集子作跋的沙雁所说,环境给予了我创作上充分的自如和活力,宽裕的时间里过着清贫而单纯的校园生活,大量涉猎相关的理论和作品,讲坛上夸夸其谈,偶尔进出于文友圈子,以及日夜沉醉于小说的创作之中。

那个时候的我,孤傲并执着地在想象中的家园里过着想象中的日子。上海作协的杂志《萌芽》当时被称为“作家摇篮”。发作品在作者前面还注明省份是这份杂志的特点之一。一个大男人总是把这个“摇篮”当作理想的温床,晃晃荡荡试过几次突然就弹了进去。随后接二连三,而且都落在较好的位置,结果还拿了工992年年度文学奖项。人感觉非常的激动和舒适。

这个人就是当时比较简单的江华明。

(三)

活着总要有点精神,这是人这种高等动物区别于其他动物的特征。我想,除了吃饭、睡觉和工作,如果想往生命进程中灌注一些属于质量的东西,或养鸟种花,或演唱绘画等诸如此类的作为,那么精神就会附着于躯体,躯体便有了灵魂。这些作为有别于那些简单、粗劣、功利,以及浅尝辄止或者稍纵即逝的娱乐或刺激。

这是我现在的感悟。

现在我已经可以不为生活所累。繁忙的时候我设法排斥纷乱和琐屑使自己变得清爽和安静。创作是愉悦的劳动,创作能使心灵触及生活情态并开拓纵深,创作使我迷恋于生命及其光阴,使我变得从容、充实和理智,使我没有根由地热爱生活和这个世界。

“一切违反自然性的秩序性、清晰性和逻辑性的理性结构就会受到作家们的排斥和抗拒。”倒不是为了作家的头衔,作家已风光不再;更不是要增添身上的亮点,我已经超出了渴求虚名的年龄和思维。人类生命活动的意义与艺术的深度模式构成一种奇妙的统一。瑞典文学院对诺贝尔奖获得者维.苏.奈保尔的作品的评价:“是驱动我们从扭曲的历史中探寻真实的动力。”

教科书上明示一一创作的秘密在于通过语词与结构唤醒某种记忆。记忆在特定的历史情境、人际关系、特殊的语言行为方式和生命情调中产生。这道出了我创作的切肤感悟。也就是说,“创作深度的探索”包容着一种生命启示的智慧,因为在创造者那里,播撒有情的种子就是期待生命收获,寻找一种语言结构就是想象一种生活方式。  生命的过程本来就是一个奈何不了的时间段落。把这一段落人为地丰富充实和添加色彩就成了大家的有益作为。

我在一篇叫做《晨风从耳边吹过》的散文里说:

“晨跑的队伍越来越稀疏了,最终成了现在的少数几个。几个人在辽阔的操场上移动,就像大海里有几段枯木漂浮。人顽固地注视前方,风不断地经过耳际,这样的举动在椭圆形的操场跑道上又被理解为循环往复,起点即是终点,一而再,再而三,以至无穷,是风经过耳际赋予了一种前进的表象。然而跑步对我们来说已经成了一种生命的部分,我们在生命的部分中互相问候、闲谈和并驾齐驱。晨风在不断地抚摸着跑步者的头发,像园丁抚摸花草一样,希望它们长大、飘逸并且灿烂。”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炮楼/江西文学精品丛书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江华明
译者
编者 江西省作家协会
绘者
出版社 长江文艺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35491114
开本 16开
页数 269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36
出版时间 2016-10-01
首版时间 2016-10-01
印刷时间 2016-10-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大众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39
CIP核字 2016214967
中图分类号 I247.7
丛书名
印张 17.375
印次 1
出版地 湖北
235
162
18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7 10:45: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