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厦门吃海记/海洋文化丛书
内容
编辑推荐

《厦门吃海记》是朱家麟先生的随笔集。该书为“海洋文化丛书”之一,书中收入了《带鱼》《巴浪》《红目鲢》等文。全书知识性与趣味性并重,每篇还附有一幅名家手绘的鱼贝类彩色插图。同时,由于作者是幼时讨过小海的老三届,其丰富的人生经验往往让一篇篇的小短文多出了不少耐人寻味的滋味。

内容推荐

朱家麟先生的《厦门吃海记》,从厦门百姓日常不可或缺的海鲜入手,讲述人类与海洋的故事,探索闽南渔文化的内涵,普及海洋知识。这些文章熔知识性、实用性、趣味性与文学性于一炉,在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之间建立了联系。

这是一本视角独特的海洋文化随笔集。相信它会受到市民、游客的喜欢,受到热爱生活的人们的喜爱。

目录

序/王春生

到厦门吃海吧(自序)

带鱼

巴浪

魬仔

彩鸾

菜蜉

蛏子

□仔

打铁婆

凤尾鱼

蚣虫代

狗鲨

海鳗

海兔

红鼓

红花蜮

红目鲢

虎鳗

浒苔

花跳

黄翅

黄毛仔与黄唇鱼

嘉腊

江珧

鳓鱼

麦螺

鳗仔

墨贼

沙蚕

丝丁鱼

土笋

文昌鱼

乌鲳

虾蛄

虾□

咸鱼

血蚶

蟳虎

燕子魟

鱿鱼

章鱼

后记

主要参考文献

试读章节

有一次和厦门渔业史专家陈复授先生闲谈,他说,中国带鱼也有绿眼睛的。

白带鱼分两大体系,黄、渤海的北方带鱼是一个体系,另一个体系则从东海一直分布到南海甚至澳洲。不过有人主张,后一个体系还有不同,厦门“本港带鱼”属于东海一粤东体系,活动在长江口到广东中部沿海。到了粤西以南,又是另一个体系了,这些热带带鱼,眼睛就有些发绿。

我乐了:敢情也和人一样,开始过番啦?——厦门人说下南洋,叫“过番边”。

白鱼曾经是东海最庞大的游击军团。明代的《闽中海错疏》说,带鱼“身薄而长,其形如带,锐口尖尾,只一脊骨而无鲠无鳞,入夜灿然有光,大者长五六尺”。

游弋于台湾海峡的白鱼,在春天驾和煦暖意结群北上。北风开始啸叫,它们又从长江口乘寒流南下。无论来去,它们夜行军时,浮起于水面,鳞光熠熠,在波狂浪阔的暗海里像月光延伸一般奔泻。

它们即便是蓄积了一身肥膘,一路上依旧会挤挤挨挨狂追猛吃,甚至到连同类也不放过的地步。钓捕作业时代,渔人们就是把钓上来的带鱼切斜段做饵,诱钓它的同类的。古人记述说,钓带鱼往往“一钓则衔尾而升”——后面的带鱼吞咬前面的尾巴,跟着上水。我买过一条带鱼,尾巴部分——大约体长四分之一的长度被咬去了,而且已经愈合得很好,估计是被同类咬去充饥了。

要是捕到的带鱼频频有断尾者,渔老大就推知流氓军团即将杀到,于是拉大网口等待。有时入网的阵容实在太盛大,白刀银枪汹涌不止,大网也吞纳不下,渔民们只好割网、放鱼。

不要以为它们总是冲刺着前进的,带鱼的游泳能力其实一般——只要看看它们平行的肌肉束就猜得出来。累了它们会放松身体,服从地球引力绵软下垂,只有胸鳍、背鳍轻微摆动以平衡身体。但是它们的眼睛依旧关注上方,一旦发现猎物,肌肉就触电般急速震动,直线上蹿。

它唯一优雅的是集体睡相,一条条就那么“站”着睡,宛如海中飘漾的万千银丝带,日本人因此称官“立鱼”。

小时候,如果是寒冬腊月突然吹起回南风,妈妈会说,兴许有鱼吃了。闽南老人说,“十二月南风当面报”,天气骤暖,次日就会“起暴头”。

起暴头是东北季风飙发前兆,渔船纷纷抢在老天和大海翻脸之前回港。

外祖父在厦门港开一家渔具店,卖绳索网具钓钩之类。那渔具店在现今大学路靠南那一溜店面的正中。外公家的后门一开,跨过一米来宽溜亮的古老石板路,就是沙坡尾避风坞。避风坞停泊着大大小小的渔船,帆桅错落林立。看船仔人、蛋民的生活,是我们到外公家必有的节目。穿着用薯榔汁染过的褐色宽衣阔裤的男子,利索地摇橹抛碇停船,提水洗舱板;穿大襟右衽的“大陀衫”、戴着以纱线缠成圈的粉红或深红的“烟筒箍”的船家女在船头补网,船尾炊饭;被绳子绑着腰的孩童,却爬到船后竹笼前饲猪饲鸡鸭……

和外公熟识的船仔人,水湾的时候,会伸出一条跳板,搭到我们脚下岸壁的石台阶上,直接从船头走上岸。水满时候,他们就摇橹驾小船过来,甩铺靠岸,从石阶走上来。渔民朋友们熟门熟路,直接进后门,穿过灶脚,穿过被海风打潮了的砖石过道,到外公的柜台,点买渔具,或者挎一弯麻索、提一串网钩回船。

渔船回港了,要好的船仔人朋友,每每提鱼来送外公。遇到有特别好的鱼,外公索性就央求船仔人:我店头没闲。你反正不着急出海啦,帮我送去后汀埭。

船仔人朋友知道,这后江埭指的就是我家。当时没有公交车,也请不起三轮车,又不会骑自行车,渔民朋友略显拙笨地迈着船仔人典型的外八字脚,翘着高屁股,一摆手一摆手,从厦门港过鸿山寺、中山公园边走到禾祥街,把鱼送到,有时连水也不喝一口就走了。

印象最深的是有一回,正月前,带鱼最盛的时候,外公央船仔人朋友送来一条大带鱼,我正好放学回家,妈妈满脸挂着笑:看看,看看,阿公央人送来这大尾白鱼!

P6-7

序言

“城在海上,海在城中”,海洋是厦门的突出优势之一。

厦门地处中国东南沿海,厦门岛“高居堂奥,雄视漳泉,东控澎台,北通两浙,南连百粤”。从明代起,这个原来只有少数渔农生活的海岛,由一个海防卫所起家,以港立市、凭洋发展,特别是经过改革开放以来的迅猛进步,已经扩展为一个滨海城市,是中国最发达的经济社会地域之一。整整一部厦门发展史,是写在蔚蓝海洋底笺上的。

没有海洋,就没有厦门,就没有勇闯天涛、敢拼爱赢的厦门人,就没有这个日益为世界瞩目的港口风景旅游胜地,就没有中国海洋科学研究的东南重镇,就没有这个迅速走向国际化的城市。

《山海经》说,“闽在海中”。古代闽越族人滨水而居,从事渔猎和稻作农业。他们熟水性,善舟船,积累了大量的海洋生活经验。秦汉以降,中原汉族陆续移入。两个族系的人民不断丰富了共同的海洋文明,其中包括从海洋水产品的采摘、养殖到餐饮习俗的渔文化。由是,从宋代的船舶制造、航海技术、海洋航线的发现,到明代的水产养殖,一直到晚清厦门港渔民的钓艚技术,福建人民不断有新的创造贡献于中华民族的海洋文明,同时也使福建成为中国海洋文化最早发达的区域,成为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

海洋如今已经是全球争夺的资源焦点之一,也是我国今后发展战略的重点。

不过,即便在厦门这样典型的海洋城市,一般百姓对海洋的认识也还比较肤浅,对保护、开发海洋的必要性还重视不够,关于海洋的知识还亟待普及。

朱家麟先生的《厦门吃海记》,从厦门百姓日常不可或缺的海鲜入手,讲述人类与海洋的故事,探索闽南渔文化的内涵,普及海洋知识。这些文章熔知识性、实用性、趣味性与文学性于一炉,在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之间建立了联系。

这是一本视角独特的海洋文化随笔集。相信它会受到市民、游客的喜欢,受到热爱生活的人们的喜爱。

我们因此很乐意将它收入“海洋文化丛书”。

是为序。

厦门市海洋与渔业局局长 王春生

2016年1月

后记

十几年前,我负责《厦门晚报》的时候,感慨当时的食品污染,曾经动念开一个专栏,叫《餐桌外的故事》,介绍海鲜等食物走到餐桌的历程,讲解一些辨识方法。记者写来几篇,多写成科普介绍,我压下来了——我知道是我错了,他们出校门不久,只能如此。叹一口气,脱口说,等我退休了来写吧。

我退休了,老同事们拿当年的话将我。2012年,正好有一年时间赋闲,遂以兑现承诺。2012年5月起,边写边发,在《厦门晚报》开了《餐桌外的故事》《厦门海错》两个专栏,也在省内报刊发表。后来又寻隙补写若干,积累下来竟有一百二十来篇。

我当时顺口吹牛,潜意识里是一辈子有杂识和贪味癖好。年少时讨过十年小海,下乡当知青修理地球七年,后来又当了几年农村记者,海底、山上的事,多少亲历耳食一点。就是在日本读书时,不自觉中也会留心这些方面的事。及至当了报纸总编,工作极忙极累,抽空逛菜市场买鱼挑菜就变成了消解压力的方式,兼带感受物候和经济气候。

虽然有一点积累,一旦写书,就不能仅凭经验信口开河了。于是踏入许多专业领域,恶补许多知识。所幸得到了许多师友的指点与襄助,这篇后记,由是变成了一张长长的感谢信:

感谢厦门文史耆宿洪卜仁,国家第三海洋研究所黄宗国,厦门大学王军、余光弘,厦门渔业史专家陈复授,以及梁森、曾瀚、白桦等师友,赠予、借给资料。感谢厦门市图书馆给我特别的借阅方便,感谢厦门大学图书馆萧德洪馆长格外给我使用资料的便利。

感谢潮菜专家张新民先生惠赠《潮菜天下》,那次邂逅厦门,促使我动笔写作。

感谢远在日本的老朋友陈杰中,赠我日本渔文化的书籍,并对本书的许多篇什提出精彩意见。日本友人奥淳一,为我在日本搜买相关书籍并赐寄予我。厦门市委宣传部原副部长林聪明,也是资深的海脚囝,我们侃海时他说的许多讨海故事,被我写到书里。闽南日报社原社长张亚清提供了九龙江蛋民渔业生活的资料和故事。长期从事渔业的诸多前辈和朋友,也赐予了很多意见。

感谢在东山业鱼的内弟沙茂林,我数度到东山调查都得到他的帮助,他还是我不时校核书本知识的活资料库。

特别要感谢福建省工艺美术大师庄南燕,我们少年时代都是讨海仔,在篑笃港出没波涛跋涉滩涂。他拍胸膛自告奋勇,应承以钢笔淡彩插图,那是我的由衷希冀,他是这项作业的不二人选。果然,他的绘作都很精彩,为本书增色很多。

我和南燕决定自己设计封面,请晚报美编郭航参与创意和捉刀,之前我还请他帮助设计,在此一起道谢。

感谢萧春雷、胡晓琴、卢建端、李颖,他们为拙文最初在报刊的揭载付出辛劳。感谢宋慧明、杨璐两位新朋友,担任本书的第一读者。

感谢内人曾乾乾和大姨子曾娟娟,她们是许多知识、故事的来源,也是本书文章最早的读者,这几年和我一起分享经验变为记录的快乐。

认真说来,这本小书,其实是集体智慧之花。

我要向我的胃和右眼致歉。2012年沉浸在创作亢奋状态,真有一点孔夫子说的模样:“发愤忘食,乐而忘忧,不知老之将至”。常常每天在电脑前坐十几个小时,结果患上胃溃疡和散光,如今痛悔莫及。我郑重向她们保证,从此要服老,不再无度使用她们。

本书得以出版,必须感谢厦门市海洋与渔业局的领导和相关工作人员,他们得知我这外行在班门弄斧,仍不弃我的鲁莽之为,慨然将其列入“海洋文化丛书”,给予出版经费的支持,也给我持续写作的底气。

感谢鹭江出版社的领导和陈辉、甘于黎两位编辑,他们对本书修改的意见和精心编辑,提升了本书的质量。当然,如果有专业方面的错漏之处,应该由我仍责。

这些年,我数度徜徉禾祥东西路,夜深人静,幻想能透过厚厚地层,听到数十年前那个讨海少年在骄阳下跋涉涂泥的跫跫足音,或者夜渔归来溅出一天磷光的哗哗踢浪声。本书这些篇什,大多是个人过往生活经历的回响。说大了,也可以说是闽南渔文化的个人体验记录。读者或许可以借它窥见闽南人海洋生活史的一个局部。

临末有一句老话,却是衷心的期待:差错在所难免,希望专家、读者,不吝指教。

作者

2016年夏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厦门吃海记/海洋文化丛书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朱家麟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鹭江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45911381
开本 16开
页数 196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92
出版时间 2016-11-01
首版时间 2016-11-01
印刷时间 2016-1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大众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36
CIP核字 2016123125
中图分类号 I267.1
丛书名
印张 13
印次 1
出版地 福建
230
170
11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3 1:58: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