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紫荆花下--学思行旅口述青春纪事
内容
试读章节

恍若纵身大化,而又能随缘而上,非仅有心致力于中美和两岸之间的学术交流;身为清华人,正有心且持续付出心力为清华因缘接续更多的缘分。

黄秉乾接受访谈时,每每如数家珍地表现出他对清华的理解。对照历史大背景,中西文化从冲突而能交融。若非清华——当然也不止清华,中国教育体制不是那么容易摆脱“学而优则仕”的科举传统,转而追寻现代学术。对黄秉乾而言,这既是传承和溯源,也是一位生命科学家寻求文化基因的自然反应。

黄秉乾说,清华的传承和“五四”新文化运动有莫大关联。以他个人而言,自小即受“五四”新文化运动的熏陶,胡适之的治学方法,“大胆地假设,小心地求证”,从来就是黄秉乾和黄周汝吉从事生命科学的座右铭。

清华纯人文学者如朱自清、钱锺书、冰心(谢婉莹)、曹禺(万家宝)、闻一多,这些带起新文化运动的作家,不论是诗、小说、散文和剧本,都在黄秉乾的阅读书单里;顺道一提,在黄周汝吉书单中,则以小时候读冰心《寄小读者》印象最深刻,同时想着如何学习写文童,了解外面的世界,特别是冰心在文章中所讲游学美国的故事。

随着个人的成长,所学愈广,读的作品也愈多,让黄秉乾愈感觉需要饱览经典作品。阅读饥渴让黄秉乾更能掌握时代和文化背景的多元发展,同时也学着如何以文字表达自己,描绘周边的人与物,特别是个人的感情世界。“我没有办法把他们的经典作品背出来,但嗅得出那个味道,也更了解自己。”经过“五四”新文化运动“民主”和“科学”的洗礼,黄秉乾说,“传统很有价值,但我绝非保守,因为我就是‘五四’新文化之子。”

对乡野大自然绿色世界的向往,也是自小居住在城市里的黄秉乾寻求诗兴,莫名的兴趣之源。因为阅读徐志摩而认识印度诗人泰戈尔,崇拜泰戈尔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之后,将奖金用于开发大农庄的志业。黄秉乾说,徐志摩在给林徽因的信中提到,要学着泰戈尔投入农庄,但诗人失败了;黄秉乾自问:中国农村的残破和农业的落后,难道不是知识分子的责任?

黄秉乾受访时罗列成长过程中一大串曾任教清华的学者,或从师长辈口中听闻,或来自个人阅读所及,让黄秉乾很佩服的包括:梁启超、陈寅恪、王国维、赵元任、吴宓、李济、粱实秋、冯友兰、叶公超、刘半农,和前面提到的朱自清、林徽因、钱锺书、闻一多、冰心、曹禺以及老校长梅贻琦等人。

这些人当中除梅贻琦、赵元任、李济外,都是纯人文学者;理工方面,单是物理系可列入叶企孙门下的毕业生中,后来被选为中科院学部委员和获得同等称号的就有王淦昌、周同庆、赵九童、翁文波、钱伟长、彭桓武、钱三强、王大珩、于光远、葛庭燧、秦磬菱、林家翘(美国科学院院士)、戴振铎(美国工程科学院院士)等;理学院毕业生当中还有许宝脲、陈省身(美国科学院院士)、华罗庚、张大煜、张青莲、武迟等知名学者。

清华改制为大学后,对人文和理工科平衡发展,反映了时代的现实需求。如叶企孙文理兼通,是中西相融的一代清华师表。他对华罗庚识才和爱才,迄今仍为学界美谈。

除开泰戈尔的影响,同样也是黄秉乾求学历程,从台大医科转农艺系,留美再转向生命科学的发展逻辑。何以黄秉乾的清华印象却以人文学者最见深刻?黄秉乾说,这就是生命情调;既来台湾新竹清华任教,必然会在人文和科技之间寻求平衡和传承,培养清华人的气质和涵养,开阔视野和格局,当然也是自许为清华人的大学使命。“我和汝吉结缘(台湾新竹)清华,踏上新竹清华校区同样始于1964年在‘中研院’办的暑期研讨会。那时也是研讨会的讲员徐贤修此前虽还未出任校长,但已为(台湾新竹)清华创立数学系,他亲自带着我们这些授课讲师参观,同是归国学人,感觉似有意为(台湾新竹)清华延揽我们这些海外游子。尤其是看原科所(新竹清华大学原子科学研究所)的时候,对新竹清华印象很深刻。”

1984年,新竹清华的人文社会科学院初创,论意义并不仅是在形式上容纳人文学科与社会科学两方面的科系而已,而是借此沟通人文学科与社会科学、进而建立跨科际整合,包括理工和生命科学在内的学术环境和机制、促使新竹清华人文学风的重塑与深耕(P8-9)

后记

传主黄秉乾曾任教新竹清华大学,和夫人黄周汝吉持续参与与关心新竹清华至多。本书有关汝吉的家世和学术成就部分着墨较少,将有另载。

本书的策划、讨论、书写,历时三年有余。除面访外,周日多利用skype通话;另参考、运用手稿、文献和图片,数据均经细心整理,逐一考证,书稿更一再修正,以求真善可读。“文笔流畅,叙事精确”,诚非虚赞之词。

秉乾自问成就有限,每以能任教新竹清华为毕生之荣幸;我汝吉两人人生的种种经历,无论在学术思想和实践上,竟然有为承诺新竹清华做了长期的准备。

我们的成长深受传统中华文化浸润;大半辈子却在西潮影响下接受教育和生活。我们既为承受战乱创伤而悲愤;也孺慕老一辈愤青的情怀、衍拓了创意,肆应变局的能力。

青少年时代,我们目睹清末外患所造成的遗恨;我们也受到“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激昂。我们更目睹了国共之争,家国纷乱的伤痕。

求学时代,我们痛切举世军国主义霸凌的可耻,战争的可悲。有幸的是:我们可以在大洋彼岸体验科学与教育丰厚的魅力,从太空探索、核能的和平利用、基因的破解、信息的运算、储存和传播;学习了求知、求真及自由的可爱,在安定的研究与教学生涯中,略建功业,上下两代和我们自己都还享受到家庭的温暖。

我们看到世代在转移,可是没有失落的感觉。“勤劳朴实”之于我们是很自然的。遇到了挫折,我们会唱童时的儿歌:“跌倒算什么,我们的骨头硬,爬起来,再前进!”正面又乐观。

我们经过为权势纷争导致的战祸流离,也曾亲历了为探索大自然奥秘而喜悦。今日我们正面临着为了宗教的误解而频生的冲突,人口大迁移、文化多样化;我们还得为生命和大地永续生存的挑战而努力。

游学海外一甲子,时时心系故土。我们在新竹清华的珍贵时刻,推动过一些在“中研院”、长庚医学体系实验过的理念;在新竹清华生科院我们鼓励“独立”“自由”的学风。学生们将不再问为什么选课不再是求知的唯一途径,学习是终身的。老师们不会质疑赏识学术,而是为了兴趣和好奇,实用自在其中;我们的价值观趋同,其识即油然而生,进而有以理性可以为推动未来、构思远景的信念。

在新竹清华,我们如果是“海归”,真的不只是潇洒走一回。

秉乾向约翰·霍普金斯大学请假,全职在新竹清华只有四年,这四年看着第一届生科系大学部学生从入学而毕业,完成了人生最珍贵的智慧成熟的时段。今年他们毕业二十周年,秉乾和汝吉参加了相约二十年后见面的聚会。喜悦中我也有反省:身为老师有没有尽足责任,有没有很好地为他们的生涯规划打下扎实的基础。桃李不言,他们的努力和成就是否意味着新一代已经长大了,抬起头,为新竹清华、为中华人传承。

我们和新竹清华有因有缘,因为有很多人缘。传记是记忆的考验,尽管书中列了好些良师益友,不免遗漏了更多,若不是催稿的压力,是应该逐一补齐的。

本书可以说是秉乾、汝吉和新竹清华因缘的记录,拿来献给一位引导我们来新竹清华,也是我们尊重和赞赏的君山兄,应该是很合适的。君山要秉乾关怀的两件事:学生和弈亭,无时或忘。学生们已分布在四海;弈亭构建得很有引人入胜的优雅,写真版已韪存在本书的封底。

黄秉乾2015年6月10日(钻石婚日)

于美约翰·霍普金斯大学

目录

第一章 追寻大师典范

 I.黄秉乾静悄悄地来了

 II.从清华学堂到清华大学:文理会通大师传承

 III.谱出新竹清华发展生命科学的多重乐章

第二章 童年岁月:中小学及之前

 I.家庭

 II.念书的事

第三章 求学的时代:跨越海峡大洋

 I.台大 台大 兵役 兵役

 II.弗州理工:爱情的开始

 III.四年完整的教育:俄亥俄州立大学拿博士

 IV.帕萨迪纳之恋:加州理工学院

第四章 研究教学:迷思和筑梦

 I.约翰霍普金斯:精英教育

 II.康河畔的草坪:迷思和筑梦剑桥经验

 III.另类典范

 IV.世界是我们的后花园

第五章 回馈回响:推动生命科学在台湾

 I.为“中研院”分生所催生

 II.长庚机遇

第六章 清华的紫——文理会通

 I.新竹清华生命科学学院

 II.创新教研

 III.在新竹清华的持续努力

 IV.亦师亦友一生的情谊

 V.对新竹清华的自我期许:一根还能为新竹清华燃烧发亮的小烛

第七章研究、服务、追求顶尖之外

 I.夫妻两人的持续研究

 II.服务

 III.追求卓越顶尖之外

第八章 承先启后:家庭情怀

 I.家庭和事业

 II.价值和情怀

 III.创意的生命和生活情调

 IV.文化交融显亲情

参考文献

序言

由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简体字版《紫荆花下——学思行旅、口述青春纪事》,在台湾出版时的书名是《清华因缘:学思行旅,口述青春纪事》,何以改名,有必要略为交代,即避免读者误读以为这是北京清华的故事。传主黄秉乾和黄周汝吉两位院士和作者也很理解,所以欣然接受“紫荆花下”,毕竟这是北京清华和新竹清华的共同象征,如同两地清华共享一样的英文名称以及拥有共同的传承。

这段口述青春纪事之所以会列入新竹清华大学纪念建校百年系列,实缘于新竹清华校方感念传主黄秉乾、黄周汝吉两位院士为新竹清华创建生命科学学院以及持续的投入,包括为两地清华的付出。两位传主长达八十年的生命纪事,任教逾半个世纪,又何止于新竹清华以及生命科学学院,作者和传主通过面访、Skype和电子邮件,往返长达三年的历程所显现的是:传主这一代在中国大陆出生,在中国台湾完成大学教育,负笈美国取得博士学位、任教彼邦、成家立业,恰是中国当代知识分子面对大环境的缩影,固然有不同的际遇,但身在海外的困境是共同的,如今最大的愿望就是能够持续对祖国高等教育的关怀和献身投入。

黄秉乾、黄周汝吉继袁家骝和吴健雄成为台湾“中央研究院”院士夫妻档,也是台湾大学出身的第一对院士伉俪,这段故事既是佳话,也是传奇。联系上当初以《清华因缘》为书名者,不多不少就出在传主伉俪对清华大学百年史的向往和思慕,思有以奉献。这就是文化的传承,学者兼具知识分子的抱负,必有所欲献身的使命和对象,其中最大的动力更系得之于故国家园的乡愁。

从北京清华到新竹清华,这是历史的偶然,动荡和大迁徙中的必然,两位传主既是时代悲喜剧的承受者,也是历史的目击者。“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这是清华老校长梅贻琦遗泽两岸清华最好的诠释,早期在台湾出任校长的陈可忠、阎振兴、徐贤修皆出身于北京清华,这就是两岸清华的谱系,正是大师传承的系列。

等到国际知名的天文物理学者徐遐生接任新竹清华校长,和父亲徐贤修前后辉映,校方推出的“院士系列丛书”为徐家父子两人立传《父子双杰 清华传承》。作者曾受命出版社阅读原稿,紧接着就是传主伉俪的传记登场。对清华人的自我认同,当然和清华大师辈出,传承有自,传主黄秉乾以能亲炙受教为荣,既任教新竹清华,开创生命科学学院,自是寄望甚殷,乐见新竹清华缘此得以在学术竞争的基础上更上层楼。

任教新竹清华绝非易事,传主在求学阶段曾听过李济、梁实秋和叶公超讲课,心情是激动的,再读徐葆耕的《紫色清华》,看到朱自清从梦中惊醒,夜半起来备课、读书这一段,更有绝大的震撼,这既存在师生情结,也喻示着清华的学风,很大一部分可从师生互动中得其动静。有清华学风必有其清华精神,洵至成为引领学界之表率。

为了铺陈《清华因缘》,作者选定1997年,传主应邀参加新竹清华大学为前“中央研究院”院长吴大猷主办的九十大寿生日宴和系列活动作为第一场景,可以看到两地清华校长王大中和沈君山亲执弟子礼,杨振宁、李政道联袂为恩师祝寿切蛋糕。由此带动《清华因缘》第一章叙事脉络的轴线。再从清华学堂的成立,追溯庚子赔款和留美幼童,都是中国接受现代科学洗礼的序幕;至论清华大师,更是谱系具在。1997吴大猷过寿这一年,正逢香港回归、人心激动的一年,紫荆开遍香港。

读者若有心,可以发现:北京清华大学和新竹清华大学,所用校徽以及校徽内的中英文校名完全一致。正如本书第六章“清华的紫”录有沈君山校长的话:“两地清华,本是同源。”1995年12月1日,王大中和沈君山校长签署了四个版本的“海峡两岸清华大学交流合作备忘录”,两地清华借此跨过了海峡和政治上的分歧,历史大潮正推动着清华由分立转向合而求同。

受沈君山校长委托,1996年3月,由传主黄秉乾带同新竹清华本科生前往北京清华参加“海峡两岸清华学生跨越21世纪生命科学研讨会”,这是第一例,也开了风气之先,可以想象这要突破多少岛内一关又一关的障碍。再如2006年,新竹清华毕业校友张子文教授(新竹清华生命科学学院院长,1996—1999)捐款两地清华,指定用于由两地清华学者分别牵头编写《生命科学与工程》教科书,传主黄秉乾即肩负促成以及规划大纲和出面推动的任务。所以传主乐于投入的心愿是很清楚的,心心念念就在清华。

作为两地生命科学教研的榜样,黄秉乾说,新竹清华生命科学院成立虽早,生命科学一词即出自传主黄秉乾的灵感;但北京清华则有后来居上之势,即以清华校友现任副校长施一公为例,不论教研成就或倡议改革的批判精神,黄秉乾说,施一公不但是生命科学的后起之秀,如今更在国际上处于领先水平。

世上有无“清华学派”?何兆武,清华出身的老学者,就清华学风认定有,但前提在于有无“清华因缘”的积累,始有学风和清华精神,会通中外古今和文理之学。传主伉俪此生在学术上所追求和实践者亦在此,《清华因缘》以及今天《紫荆花下》所欲呈现的亦在此。

《清华因缘》,就如同任何一位清华毕业校友都会说,“那是我的清华因缘”,传主黄秉乾以任教新竹清华的缘分定此书名,确有深意在。《清华因缘》所联结的正是两地文化与学术最无法割舍的核心概念:千丝万缕,有凭有据,证成两地清华原属一家,未来也是。

能出版简体字版《清华因缘》改名的《紫荆花下》,至此已不仅是缘分,更是两地清华校园年年遍开的紫荆花,且有所寄望于未来的清华。

两地清华校徽皆可验明正身,何来彼此。

作者王震邦2016年3月3日识于新竹樗斋

内容推荐

王震邦编著的《紫荆花下——学思行旅口述青春纪事》是一部优秀的人物传记,讲述了黄秉乾、黄周汝吉伉俪这两位台湾“中研院”院士的传奇人生,两位作为生命科学领域的大家,一直用生命推动相关科学领域的不断进步,密切联系北京清华与台北清华的交流互动与学科发展,是一部激人奋进的佳作。

编辑推荐

王震邦编著的《紫荆花下——学思行旅口述青春纪事》记录黄秉乾院士及夫人黄周汝吉院士生命过程中的(家庭、求学、工作、研教)学术贡献、创发经验,对个人、学术、社会的影响,及带给后人的启示以符合生活、时代发展及科学上正确的逻辑表述,透过文字及图片吸引读者阅读,认识传主,达到教育的功效。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紫荆花下--学思行旅口述青春纪事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王震邦编
译者
编者 王震邦
绘者
出版社 清华大学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302437673
开本 32开
页数 284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77
出版时间 2016-11-01
首版时间 2016-11-01
印刷时间 2016-1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大众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图书小类
重量 0.54
CIP核字 2016100193
中图分类号 K837.126.15=6
丛书名
印张 9.62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09
147
16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3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7 9:22: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