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介儒生王阳明,为什么能成为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的圣人?
为什么能成为曾国藩、梁启超、伊藤博文、稻盛和夫等中外名人共同的心灵导师?
后世无数阳明心学的践行者,为什么也能打造精彩人生,成就辉煌事业?
欧阳彦之著的《王阳明(向内心光明致敬)》全景式地展现阳明先生荡气回肠的一生。
图书 | 王阳明(向内心光明致敬) |
内容 | 编辑推荐 一介儒生王阳明,为什么能成为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的圣人? 为什么能成为曾国藩、梁启超、伊藤博文、稻盛和夫等中外名人共同的心灵导师? 后世无数阳明心学的践行者,为什么也能打造精彩人生,成就辉煌事业? 欧阳彦之著的《王阳明(向内心光明致敬)》全景式地展现阳明先生荡气回肠的一生。 内容推荐 《王阳明(向内心光明致敬)》的作者欧阳彦之在汲取中外王学研究的基础,用通俗易懂的语言举重若轻地将阳明心学的三大命题“心即理”、“知行合一”以及“致良知”的形成、发展贯穿其中,使心学思想的脉络有迹可循。其间穿插将王阳明几起几落的人生历程娓娓道来,力图全景式地展现阳明先生荡气回肠的一生。 目录 第一章 心之道:此心光明耀天下 1.得失从缘,心自随遇而安 2.内心清凉,心花自开 3.少一些“贪念”,少一些痛苦 4.心安则身安,心困则身困 5.安贫乐道,独守一分清净 6.寂寞,让心灵成长 7.生命的意义在于满足 8.心无所累,意无所牵 第二章 志之道:鸿鹄之志,心之所向 1.回归生命的本源,寻找初心 2.鸿鹄大志,万事皆由始 3.要有一个清晰可行的蓝图 4.舵手先行,功夫方有着落 5.志向可行,人生才能走对路 6.自信乃圣人第一等事 7.抱定梦想,全力以赴 8.求人不如求己,你就是自己的贵人 第三章 学之道:博观而约取,需从心上下功夫 1.探真理学格竹,读书需要有质疑精神 2.学海无涯,永无止境 3.业精于勤,天才是如此炼成的 4.掌握知识并不等于拥有智慧 5.专注于心,巅峰可成 6.见多识广才能更好地致良知 7.克服浅尝辄止的毛病 8.学问,在自省后更加明澈 第四章 行之道:知行合一,良知为本 1.外物勿扰与事融为一体 2.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 3.对的时间,做对的事 4.成功不在难易,而在身体力行 5.巧干比苦干更重要 6.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7.言行一致是立身之本 8.实干兴邦,空谈害己 第五章 律之道:破除心中贼,修己以安身 1.直面自己最难面对的一面 2.别让缺点成为你人生的标签 3.情绪是你的仆人,别被它左右 4.无论他人荣与谤,坦荡处之 5.不攀比,修炼自我 6.在声、色、货、利中致良知 7.傲慢是人生的污垢 8.“戒慎恐惧”才能驾驭自己 第六章 官之道:诚于爱民,忠于谋国 1.在其位,谋其政 2.上梁不正,则下梁必歪 3.我心光明,为官之本 4.累卑为高,集思广益 5.信赏必罚以安臣民 6.识人重在德与能 7.任贤使能,用人唯长 第七章 友之道:相下得益,相上则损 1.真正的友谊没有距离 2.真诚是保持友谊永恒的基石 3.猜疑别人就是否定自己 4.谦让,受益的不只是自己 5.推己及人:多迁就少迁怒 6.少一些责备,多一些赞美 7.欲得人心,须容人之过 8.朋友相处,常看自己不足 第八章 胜之道:不战而屈人之兵 1.用兵之法,攻心为上 2.应时而变,兵贵在“活” 3.见微知著,“隐祸”藏于“显利”之中 4.制胜战术应变化多端 5.抓住时机,一击制胜 6.避实就虚借胜于敌 7.危中求生路,先要把心沉淀下来 第九章 仁之道:诸恶莫作,众善奉行 1.与人为善就是与己为善 2.众善奉行,诸恶莫作 3.君子养心莫善于诚 4.至爱至善,不为行善而行善 5.仁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 6.仁出者仁进,福往者福来 7.将心比心,推己及人 8.养一身浩然正气 第十章 事之道:入乎其内,出乎其外 1.人须在事上磨,才立得住 2.耐心即悟性,做事切忌急于求成 3.居上思下,处尊思贱 4.功不独居,方可安身 5.凭心办事,做事不贪功 6.人生至境,心无所求 7.以出世心境,做入世事业 8.宁拙毋巧,欲速则不达 试读章节 我们每个人的心中都难免有理性和情绪上的斗争和争讼。这种“心、意、识”自讼的状态就叫做“心兵”。普通人心中随时都在打内战,如果妄念不生,止水澄波,心兵永息,自然天下太平。 “我不看花时,花与我心同寂。我看花时,花的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我心之外。”这句话被奉为王阳明的经典话语。王阳明认为外物之所以存在是因为心的存在。所以在面对人生中的诸多沉浮时,我们大可不必左右摇摆之,而是要以一种从容淡定的心情去对待之,并借此来修炼自己的心灵,达到不动心的境界,以获得一个悠然自在的人生。 在一条老街上,住着一位老人。年轻的时候,老人绣了大量的工艺品,如今她把刺绣品拿出来卖。东西摆在门前,她从不吆喝,也从不还价,晚上也不收摊。她的生意没有好坏之说,每天的收入正好够她喝茶和吃饭。她老了,也不再需要多余的东西,她过得很满足。 有一天,老人在门前喝茶,一个文物商看到了她身旁的那把紫砂壶。紫砂壶古朴雅致,紫黑如墨,有清代制壶名家戴振公的风格。文物商走了过去.顺手端起那把壶,他看到壶嘴内有一记印章,果然是戴振公。商人惊喜不已.他想以10万元的价格买下它。当他说出这个数字时,老人先是一惊.然后又拒绝了,因为这把壶是她早逝的丈夫留下的唯一的东西。 虽然老人没有把壶卖给商人,但她心里却难以平静。那天晚上,老人平生第一次失眠了。一把普通的壶,突然间成了价值10万元的宝贝,她想不明白。过去,她总是把壶放在身边,闭着眼睛躺在摇椅上养神,可现在她却总是不时地看一眼紫砂壶。更让她感到不舒服的是,周围的人知道她有一把价值连城的茶壶之后,蜂拥而至,有人向她借钱,有人询问她还有没有其他宝物.更有人半夜敲她的门。 老人的生活被彻底打乱了,她不知道该如何处置这把紫砂壶。就在她感到纠结的时候,商人带着20万元现金再一次登门。老人再也坐不住了,她叫来周围的人,当众摔碎了紫砂壶。 于是,老人又可以躺在门前的摇椅上养神,安享晚年了。 老人的安之若素,淡定从容,体现出了她的涵养与理智,更给予了她幸福而绵长的人生。 从容淡定,是一种活法,一番境界。有一则有趣的笑话:下雨了,大家都匆匆忙忙往前跑,唯有一人神态悠然,在雨中踱步,旁边大步流星跑过的人十分不解:“你怎么不快跑?”此人缓缓答道:“急什么,前面不也在下雨吗?” 当人们在面临风雨匆忙奔跑之时,那个淡然安定欣赏雨景的人,正是深谙从容的生活智慧。在现代都市竞争的人性丛林中,从容淡定是一种难以达到的大境界,别人都在杞人忧天、慌不择路,只有他镇定从容。正如一首耳熟能详的歌中唱的那样:“曾经在幽幽暗暗反反复复中追问,才知道平平淡淡从从容容才是真。” 黄帝做了19年天子,诏令通行天下,听说广成子居住在崆峒山上,特意前往拜见他。 黄帝见到广成子后说:“我听说先生已经通晓至道,冒昧地请教至道的精华。我一心想获取天地的灵气,用来帮助五谷生长,用来养育百姓。我又希望能主宰阴阳,从而使众多生灵遂心地成长,对此我将怎么办?” 广成子回答说:“你所想问的,是万事万物的根本;你所想主宰的,是万事万物的残留。自从你治理天下,天上的云气不等到聚集就下起雨来,地上的草木不等到枯黄就飘落凋零,太阳和月亮的光亮也渐渐地晦暗下来。然而谄媚的小人心地是那么偏狭和恶劣,又怎么能够谈论大道!” 黄帝听了这一席话便退了回来,弃置朝政,筑起清心寂智的静室,铺着洁白的茅草,谢绝交往独居三月,再次前往求教。 广成子头朝南躺着,黄帝则顺着下方,双膝着地匍匐向前,叩头着地行了大礼后问道:“听说先生已经通晓至道,冒昧地请教,修养自身怎么样才能活得长久?” 广成子急速地挺身而起,说:“问得好啊!来,我告诉给你至道。至道的精髓,幽深邈远;至道的至极,晦暗沉寂。什么也不看什么也不听,持守精神保持宁静,形体自然顺应正道。一定要保持宁寂和清静,不要使身形疲累劳苦,不要使精神动荡恍惚,这样就可以长生。眼睛什么也没看见,耳朵什么也没听到,内心什么也不知晓,这样你的精神定能持守你的形体,形体也就长生。小心谨慎地摒除一切思虑,封闭起对外的一切感官,智巧太盛定然招致败亡。我帮助你达到最光明的境地,直达那阳气的本原。我帮助你进入幽深渺远的大门,直达那阴气的本原。天和地都各有主宰,阴和阳都各有府藏,谨慎地守护你的身形,万物将会自然地成长。我持守着浑一的大道而又处于阴阳二气调谐的境界,所以我修身至今已经1200年,而我的身形还从不曾有过衰老。” P5-6 序言 1 王阳明(1472-1529年),名守仁,字伯安,浙江余姚人,因年轻时筑室习静于越之阳明洞,遂号阳明,世称阳明先生。 明成化八年,王阳明出生于浙江余姚的瑞云楼。青少年时即随父至北京就读,性格豪迈不羁,兴趣广泛,多才多艺,三教九流无不深究。二十多岁时遂留心武事,精究兵家秘籍。 三十五岁时,王阳明在京为官,因得罪了宦官刘瑾,被下诏入狱,判廷杖四十,气绝复苏,并被贬至贵州龙场驿。 龙场位于贵州西北荒山峻岭之间,人迹罕至,环境极为恶劣。王阳明与三个随从初至此地,水土不服,言语不通,连居住的一间房子都没有,他们就住茅屋、居山洞,尝尽了千辛万苦。 在龙场两年多来,王阳明在极艰苦的情况下,仍然不忘修身讲学,终于在一个静谧之夜,大悟“格物致知”之旨,这就是史称的“龙场悟道”。从此将心学思想推向了一个全新的高度和深度。 龙场悟道之后,王阳明将领悟到的“知行合一”本体智慧与自己的才能结合起来,如虎添翼,进入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境界,他的智慧令对手望而生畏,他的才能无事而不可为。 此后,王阳明以文臣之身统兵在外,南征北讨,仅用一年多时间便剿灭了为患南赣数十年的巨寇盗贼;更在宁王朱宸濠起兵作乱时,只用四十余天便平定宁王蓄谋十余年之久的叛乱,并一举擒获朱宸濠……凭战功显赫,一路升迁至都察院右都御史、江西巡抚、南京兵部尚书等要职,并加封新建伯。 2 王阳明是明代“心学”的集大成者,他的智慧和才能在明朝达到了常人难以企及的顶峰。 “心学”中的“心”,是指作为心灵本体的灵明觉知及由此产生的认识能力。如王阳明所说:“身之主宰便是心,心之所发便是意,意之本体便是知,意之所在便是物。”在他看来,心是身体和万物的主宰,当心灵安定下来,不为外物所动时,本身所具备的巨大智慧便会显露出来,正所谓“此心虚灵不昧,众理具而万事出”,一切都是浑然天成,不假思索的。 “心教”就是靠提高“意”来识进见大的感情教,是通过明心见性将圣贤与英雄一体化的希望哲学。匹夫而为百世师,当代新儒家杜维明说“五百年来,儒家的源头活水就在王阳明”。当代精神哲学大师徐梵澄说“阳明收集了古泉币,重铸出了一批新泉币,出自他自己的炉冶,流布天下,人人使用”。 心学大师王阳明的一生是用德去得道的心学标本,展读其历程,领悟心学的门径:在艰苦卓绝的环境中找到“自性”,从而绝处逢生;良知指引,任风高浪险,操船得舵;既现场发挥得好,又不是权宜之计;每一举措都既操作简便又意义深远。 心学,是既要立大体又要心细密的精神艺术,这门功夫内化至极又实用至极,能将所有玄远的意义感觉化。王阳明对我们说:功夫愈久,愈觉不同,此难口说。心学是心教意术。“物之不齐物之情也”。哪有通用的?只在都有良知这一点上才人人平等——所以从小贩到国王,只要“有良知”都可以读懂阳明心学、良知之道——都应该读这本书。 3 做事都想着成功,成功必须满足所有必要条件,但每一个必要条件都不是充分的,失败则每一个条件都是充分的。任何事情都是人做的,人是用心做事的,心实为成败之本。心学功夫主要是练意念,你的意念是什么决定了你看到什么,成功的人看到的是成功的因素,失败的人看到的是失败的“天意”。 作者在汲取中外王学研究的基础之上,用通俗易懂的语言举重若轻地将阳明心学的三大命题“心即理”、“知行合一”以及“致良知”的形成、发展贯穿其中,使心学思想的脉络有迹可循。其间穿插将王阳明几起几落的人生历程娓娓道来,力图全景式地展现阳明先生荡气回肠的一生。 书评(媒体评论) 王阳明矫正旧风气,开出新风气,功不住禹下。 ——曾国藩 阳明先生,其事功,其志业,卓然一代伟人,断非寻常儒者所能几及。 ——左宗棠 日本维新,亦由王学为其先导。 ——章太炎 王学绝非独善其身之学,而救时良药,未有切于是者。 ——梁启超 余所重者,王阳明知行合一之说。此心有立,然后可以应天地万物之变也。 ——蒋介石 |
标签 | |
缩略图 | ![]() |
书名 | 王阳明(向内心光明致敬) |
副书名 | |
原作名 | |
作者 | 欧阳彦之 |
译者 | |
编者 | |
绘者 | |
出版社 | 台海出版社 |
商品编码(ISBN) | 9787516810323 |
开本 | 16开 |
页数 | 267 |
版次 | 1 |
装订 | 平装 |
字数 | 230 |
出版时间 | 2016-10-01 |
首版时间 | 2016-10-01 |
印刷时间 | 2016-10-01 |
正文语种 | 汉 |
读者对象 | 普通大众 |
适用范围 | |
发行范围 | 公开发行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首发网站 | |
连载网址 | |
图书大类 |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中国哲学 |
图书小类 | |
重量 | 0.408 |
CIP核字 | 2016118479 |
中图分类号 | B248.2 |
丛书名 | |
印张 | 17.5 |
印次 | 1 |
出版地 | 北京 |
长 | 240 |
宽 | 170 |
高 | 18 |
整理 | |
媒质 | 图书 |
用纸 | 普通纸 |
是否注音 | 否 |
影印版本 | 原版 |
出版商国别 | CN |
是否套装 | 单册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版权提供者 | |
定价 | |
印数 | |
出品方 | |
作品荣誉 | |
主角 | |
配角 | |
其他角色 | |
一句话简介 | |
立意 | |
作品视角 | |
所属系列 | |
文章进度 | |
内容简介 | |
作者简介 | |
目录 | |
文摘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