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跟儒家学拿得起跟佛家学放得下跟道家学想得开
内容
试读章节

对于冷嘲热讽,孔子反问道:“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怨恨,这不正是君子的风范吗?

孔子周游列国,想把他的政治主张加以推广,结果却处处碰壁。在周游的途中遇到的许多人,如城门的看门人、耕田的农夫等,都对孔子表示不理解,甚至冷嘲热讽。

一次,子路外出办事,因晚归而在城外过了一夜。

第二天清晨进城,守门人问他:“你从哪里来?”

子路回答说:“我从孔丘那里来。”

守门人便挖苦道:“就是那个明知做不到还要去做的人吗?”

还有一次,孔子与弟子找不到渡口,见路边有两个耕田的人,便叫子路去问渡口在哪里。

这两个耕田的人,一个叫长沮,一个叫桀溺。子路先向长沮打听。长沮问子路:“那位驾车的是谁?”

子路说:“是孔丘。”

长沮又问:“是鲁国的那位孔丘吗?”

子路回答:“是的。”

于是长沮便讥讽道:“他不是‘圣人’吗?难道还不知道渡口在哪里?”

子路见长沮如此态度,便去问桀溺。

桀溺问:“你是谁?”

子路回答:“我是子路。”

桀溺又问:“你是鲁国孔丘的门徒吗?”

子路回答:“是的。”

桀溺便说:“社会纷乱就像滔滔的洪水一样弥漫,谁能把纷乱的社会变革过来呢?与其跟着像孔子这样躲避坏人的人东奔西走,倒不如跟着我们这样避于世外的人隐居不出来呢!”

说完,便不再理会子路,自顾耕田了。

这样的事例很多。然而,孔子并不因为人们不理解他、嘲笑他而生气、怨恨。他瞳得冷静地面对嘲笑,懂得如何在嘲笑中认可自我。他认为自己的主张是正确的,虽然一时不能被人理解,但时间将会证明一切。

子路碰了长沮、桀溺的钉子之后,回去告诉了孔子,孔子说:“人总该有责任的,怎么能自顾隐居山林跟鸟兽同群呢?我不去跟人群打交道,又跟谁去打交道呢?如果天下有道,我也就不必如此栖栖惶惶,同你们一起寻求改革了。”

然而大多数人却无法做到这样的豁达,他们在不被人肯定的时候往往容易自我否定。一旦遭到较大的打击和失利,马上就开始怀疑自己的能力,抱怨自己的处境,降低自己的目标,甚至觉得自己一无是处。

其实,除非你放弃自己,否则,没有谁可以真正让你一无所有!  即使别人再强势,剥夺的也只是你的某一个或者某一段时间的机会,那些压迫性的影响仅能让你暂时没有收获。此刻的你,只要不是自己仰身倒下,一定还有更多的选择在等待你的尝试。

贝多芬在被世人认可之前,曾拜在交响乐之父海登的门下学习。和大多数学生不同的是,贝多芬并未被老师头顶的光环所威慑,反而总想进行一些突破性的尝试,改变古老的、墨守成规的创作乐风,让音乐解脱束缚。由于彼此固执己见,贝多芬和海登经常争吵不休。而率直的贝多芬觉得并未从老师那里学到更有用的技巧和方法,于是他就在独立创作的《第二交响乐》上只写上自己的名字,按照常规,他创作的曲谱也要写上海登的名字。这让海登十分恼怒,于是辞退了这个胆大妄为的学生。

然而.就像贝多芬所说:“一匹奔腾的骏马绝不会让苍蝇叮了几口后就裹足不前!”面对众人的批评,尽管充满了痛苦和困惑,贝多芬还是坚定地选择了搏击和对抗,让新音乐的风格蓬勃发展。

再次出发后,贝多芬不断进行音乐革新,然而他招致的攻击也越来越多。但他没有花费时间去争辩和苦恼,而是跳过这些苛刻的指责,充分挖掘自己的潜力,谱写出更多、更优美的乐章,赢得了世界的尊敬与热爱。

所谓时势造英雄,就是一个人跟随命运的波浪,把握机遇而创造成功。也就是说,在人际交往中,自己的态度往往决定了别人对你的态度,因此,当你想获取别人的肯定时,首先必须提升自己的价值,让你从平凡中脱颖而出。要知道,即使轻渺如一阵细风,但你永不放弃,一路积累能量,最后就是高山大河也会被你的凶猛折服。

P9-11

目录

【上篇:跟儒家学拿得起】

 第一章 抱负——“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1.帅可夺,而志不可夺

2.你想成为什么样的人,决定你会过什么样的生活

3.面对质疑,自己的路要自己走

4.从身边做起,不要好高骛远

5.正确的世界观,是确立目标的前提

6.怨天尤人,不如接纳现状

7.只有自己才是靠得住的

 第二章 磨砺——“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1.挺住,就意味着一切

2.能忍能让,化阻力为动力

3.把工作完成在昨天

4.乐业是职场修炼的最高境界

5.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6.认识和锻炼自己的“本心”

7.畅达时不张狂,挫折时不消沉

8.接纳苦难,与快乐交织并行

 第三章 豁然——“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1.最忌自欺欺人,不懂装懂

2.不显山露水,不卖弄聪明

3.欲速则不达

4.行动在先,说话在后

5.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

6.学无止境,保持一颗进取心

7.心性专一,有始有终

【中篇:跟佛家学放得下】

 第四章 涉世之初——“看山是山,看水是水”

1.真诚心是菩提心的体

2.请不要吝惜你的赞美

3.把美的形象与美的德行结合起来

4.不完满才是人生

5.留三分余地与人,留些肚量与己

6.赠人玫瑰,手有余香

7.乐道人善,欣赏别人的长处

8.众生都是我们的榜样

 第五章 行经幽谷——“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

1.只要不执着,就有办法化解

2.参透得失的本质

3.忍辱负重,如饮甘露

4.恐惧是世上最伤人的情绪

5.耐得住寂寞,经得起诱惑

6.人不转我转,我不转心转

7.降低一份欲望,收获一份幸福

 第六章 不忘初心——“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

1.丢下身外之物,留下心灵之物

2.错误的坚持,就是浪费生命

3.保护好你的忏悔心

4.看淡名利心

5.扫除贪、瞋、痴等污秽心

6.去除不必要的猜疑心

7.勿忘初心,始得善终

【下篇:跟道家学想得开】

 第七章 看自己——“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

1.战胜自己才是真正的强者

2.巧妙而适度地推荐自己

3.学会“忘我”

4.自知之明比才华更重要

5.自知不自见,自爱不自贵

6.留有余地,才能持续发展

7.曲以求全,不做无谓的牺牲

 第八章 观天地——“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1.想好事,好事降临;想坏事,坏事敲门

2.因祸得福,转败为胜

3.善于抓住事物的本质

4.拆掉思维里的墙

5.将复杂的事简单化

6.善于观察,于无形处发掘“有形”

7.穷则变,变则通

8.不必烦恼,方法总比问题多

 第九章 品人生——“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1.得意时莫忘形

2.当于静处品人生

3.淡泊名利,顺其自然

4.宠辱不惊,淡看人生枯荣

5.不争是最高明的“争”

6.功成身退,才是真英雄

7.虚怀若谷,要“慎”也要“重”

 第十章 任逍遥——“子非鱼,焉知鱼之乐”

1.看淡生死,尊重生命

2.逍遥是一种人生境界

3.别强求别人理解你

4.小事别太较真儿

5.快乐不设限

6.让心放松下来

7.万事随缘,顺其自然

8.不为徒有其表的名声权势放弃自我

序言

所谓“道不远人、大道至简”,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三大支柱的儒、释、道,其实并不高高在上,而是与我们的人生和日常生活密切相关。

对此蒙牛老总牛根生说得很精彩,他说:儒家的最高境界是“拿得起”,佛家的最高境界是“放得下”,道家的最高境界是“想得开”;儒释道的最高境界,就是这三句话、九个字。

怎样才能“拿得起”?

看这个“儒”字——左边一个“人”,右边一个“需”,合起来就是“人之所需”。人活世上,有各种精神或生存的需要,满足这些需要就要去获取,去拿,并且拿到了、拿对了,就是拿得起。

王国维从间词话》中曾提出,古今之成大事业者,须经过三重境界。这三重境界体现的正是儒家精神,正是路径所在。

第一重境界是“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登上高楼,远眺天际,正是踌躇满志,志存高远,高瞻远瞩,一腔抱负。人生,志向决定方向,格局决定高度;小溪只能入湖,大河则能入海。所以做事,要先立心中志向;成事,要先拓胸中格局。

第二重境界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事情是需要去做才能成的,成就大的事业,需要大的努力和付出,甚至要经受大的磨难和困苦。这个世间,从来都是“艰难困苦,玉汝于成”;所以无论如何,都要“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第三重境界是“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这说的是历经磨难而逐渐成熟、成长,最终豁然贯通、水到渠成。这其中蕴含一个道理,就是苏东坡所说的“厚积而薄发”。只有厚积才能薄发,人要做的,就是不断厚积,等待薄发。这就是拿得起的完整路径,也是事业成功的完整过程。

什么是“放得下”?

且看这个“佛”字——左边一个“人”,右边一个“弗”,弗的意思是“不”,合起来就是“不人”和“人不”。不人就是无人,也就是放下自我,摆脱私心的困缚;人不就是懂得拒绝,也就是放下欲望,超脱对外物的追逐。这两点能做到,就是放得下。

唐代禅宗高僧青原行思曾提出参禅的三境界,那正是路径所在。

第一重境界是“看山是山,看水是水”。人之最初,年少之时,心思是简单的,看到什么就是什么,别人说什么就相信什么。这样看待世界当然是简单而粗糙的,所看到的往往只是表面。但同时,正是因为简单而不放在心上,所以不受其困扰,这就是放下的心境。只是还太脆弱,容易被现实击碎。

第二重境界是“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人随着年龄渐长,经历的世事渐多,就发现这个世界的问题越来越多、越来越复杂,这时人是激愤的、不平的、忧虑的、怀疑的、警惕的、复杂的。于是不愿意再轻易地相信什么,容易变得争强好胜、与人比较、绞尽脑汁、机关算尽,永无满足。大多数人都困在这一阶段,虽然纠结、挣扎、痛苦,这却恰恰是顿悟的契机。因为看到了,才能出来;经历了,才能明白。

第三重境界是“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那些保持住本心、做得到忍耐的人,等他看得够了,经得多了,悟得深了,终于有一天豁然顿悟,明白了万般只是自然,存在就有存在的合理性,这个时候他就不会再与人计较,只是做自己,活在当下。任你红尘滚滚,我自清风朗月;面对世俗芜杂,我只一笑了之。这个时候,就是放下了。

如何才能“想得开”?

道家,是追求超世、讲究自然的,要求心明大道、眼观天地、冷眼看破。概括为三个字,就是“想得开”。

且看这个“道”字——个“走”字旁加一个“首”字,也就是脑袋走或者走脑袋。脑袋走就是动脑子,尽量想透;走脑袋就是依胸中透彻而行,尽量顺应规律。合起来,就是要明道,并依道而行。这种智慧,就是想得开。

哲学大师冯友兰曾提出“人生四重境界”说,其中最高那层境界正是道家境界,也是路径所在。

一是自然境界。有些人做事,可能只是顺着他的本能或者社会的风俗习惯,而对所做的事并不明白或者不太明白。这种“自然”并非道家那个自然,而是指混沌、盲目、原始,那些人云亦云、随波逐流的就是这种人。

二是功利境界。有些人,会为了利己而主动去思考和做事,虽然未必不道德,却必定是功利的,而且很容易走向自私自利、损人利己。

三是道德境界。有的人,已经超越了自身,而开始考虑利人,譬如为了道义、公益、众生福祉而去做事。他们的眼界已经超越自身而投向世间,胸中气象和站立高度已经抵达精神层次。

四是天地境界。当一个人的视野放到了整个天地宇宙,目光投向了万物根本,他就抵达了天人合一。这时他已经不需要动脑子了,因为天地宇宙就是他的脑子,已经事事洞明,就像电脑连接到了互联网。这种境界正是道家境界。

佛为心,道为骨,儒为表。

综上:儒家拿得起、佛家放得下、道家想得开,合起来其实就是一句话:带着佛家的出世心态,凭着道家的超世眼界,去做儒家入世的事业。

这,也正是南怀瑾所说的人生最高境界:佛为心,道为骨,儒为表,大度看世界。

本书是关于人生境界的哲理励志感悟,分析中国传统国学最著名的儒家、佛家、道家的人生境界的区别,跟儒家学拿得起,跟佛家学放得下,跟道家学想得开!

内容推荐

谢冬梅著的《跟儒家学拿得起跟佛家学放得下跟道家学想得开》是关于人生境界的哲理励志感悟,分析中国传统国学最著名的儒家、佛家、道家的人生境界的区别——儒家拿得起、佛家放得下、道家想得开,合起求其实就是一句活:带着佛家的出世心态,凭着道家的超世眼界,去做儒家人世的事业。

编辑推荐

人生的事看起来好像很复杂,其实很简单,就三件——拿得起、放得下、想得开。拿得起是儒家的最高境界,放得下是到家的最高境界,想得开是佛家的最高境界。谢冬梅著的《跟儒家学拿得起跟佛家学放得下跟道家学想得开》从这三个方面剖析了中国文化三大支柱的儒释道,引领我们在中国哲学中解决方方面面的精神需求。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跟儒家学拿得起跟佛家学放得下跟道家学想得开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谢冬梅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台海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16811634
开本 16开
页数 233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80
出版时间 2016-10-01
首版时间 2016-10-01
印刷时间 2016-10-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大众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中国哲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414
CIP核字 2016208518
中图分类号 B222.05
丛书名
印张 15.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39
170
19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0 5:3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