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倒视镜/读书文丛
内容
试读章节

深山中,年轻的僧人继续走在向高野山朝拜的路上,却强烈地想要回转:从此不思解脱,不问修行,只想跟昨夜留宿的茅屋里那位女施主在一起,相守一辈子。这时,那女子的老仆役从远处走来了,手里拎着一尾活鱼。原来,那是此前曾与僧人偶遇的马夫,被女子诱惑而变成了马,又被老头牵到山下换得一条鱼,“带回去给小姐下酒喝”。

多年以后,已经得道的圣僧对旅伴讲起了这段往事:当我逃过这一劫,逃到山下的村子里时,下起了瓢泼大雨。那尾鱼,想必因这雨,可以活着抵达那座孤零零的宅子吧!——这是日本近代唯美主义作家泉镜花(1873一1939)最著名的短篇小说《高野圣僧》的结尾。在从1912到1926年的“大正梦幻”的时代,没有哪个日本作家没有受到过泉镜花的影响。芥川龙之介说,镜花的笔致兼备绚烂与苍古,几乎可以说是日语的极致。他为明治大正文艺开辟了浪漫主义的大道,浓艳胜似巫山雨意,壮烈赛过易水风光。川端康成说,日本到处是花的名胜,镜花的作品则是情趣的名胜。从尾崎红叶、幸田露伴到泉镜花、芥川龙之介,时有森鸥外和夏目漱石的参与,再经谷崎润一郎到三岛由纪夫,构成了日本文学中妖谭志怪的现代流脉。他们在文学史上的“分量’’相当,风格相继;他们有共同的文本祖先:《今昔物语》《古事记》《平家物语》《雨月物语》……镜头拉远了看,同时代的书架上还有美国的爱伦.坡,英国的王尔德,法国的诗人波德莱尔和兰波,以及爱尔兰的诗人叶芝。这是一些或多或少被诅咒的现代唯美主义者,仿佛生错了时代,进错了房间,他们的作品充满了激情与惶恐,散发着佛理和妖谭、背德与忏悔的气息,兼具上帝的智能与魔鬼的疯狂。

镜花的父亲是佛像雕金师,母亲出身能剧(日本一种传统乐剧)世家。他从小就被母亲收藏的附有彩色插图的草双纸(江户时期的通俗文艺小说)里的故事所吸引。这样的出身背景和经历,在明治、大正时期的作家中是相当典型的:手工艺,戏剧和讲故事,有着共同的、前现代的特征。在19世纪中叶,日本浮世绘画家、印刷技师、刀工、建筑工的衰落,不仅是工业现代性侵袭的结果:它们也意味着佛教传统的衰落。自6、7世纪的飞鸟、奈良时代起,佛教传人日本,与本土的神道教混合并统摄之,这些职业也依附于佛教而代代相传。到了明治维新“祭政一致”,在神佛分离、排佛毁释的浪潮中,全国的寺院都受到了冲击。自7世纪传下来的奈良兴福寺五重塔曾以15两银子的价格被标卖,激发幸田露伴写作小说《五重塔》。同时,雕金师等职业匠师穷愁潦倒,成为名副其实的没落阶层,他们的故事也“沦落”为都市怪谈和短篇小说。明治才女橱口一叶的小说《埋没》、幸田露伴的《风流佛》,以及夏目漱石与鲁迅《野草》齐名的短篇集《梦十夜》中的“第七夜”,都是以手艺人在时代颓败之际“庖丁解牛”式的悟道为题材的、散发着古旧气息的故事。像所有生于时代剧变中的人一样,这些作家将祖先的能量汇集在笔尖,佛像上的金妆化成了瑰丽的文体,在神秘的微光中审判人们的善恶,传达对过去的乡愁,是背水一战,也是倒戈一击。

专写旧式男女恋情的尾崎红叶和迷恋汉学的幸田露伴极盛时,明治文坛上有“红露时代”之称。文学青年镜花进城投奔红叶,当了人家数年的门丁,终于出师,青出于蓝。在日本,镜花的文坛地位崇高,《镜花全集》洋洋十五卷,1973年设立的镜花文学奖也是与芥川奖齐名的纯文学奖(女作家吉本芭娜娜即因获此奖而出道),而在中国,却只有几个短篇和剧本被译介出来,镜花的读者仍是“小众”,原因之一,是他的文字太美也太难,和汉混合文体及大量用典,如夏目漱石早期的小说《虞美人草》一般,是译者难以挑战的高度。即使如此,我们还是可以从文洁若、陈俊廷、蔡鸣雁等人的译笔中,欣赏到镜花作品中的精华部分,特别是这篇《高野圣僧》。P1-3

目录

序一:如何谈论日本、天气、电影和知识分子

序二:倒视镜里的“日本”

雨中的鱼

——关于泉镜花的《高野圣僧》

所谓“大正梦幻”

——竹久梦二的艺术与恋爱

芥川龙之介与“文学侦探”

二一围绕着《六宫公主》的时代谜团

一半宫崎骏,一半竹内好

——村上隆的“战败艺术”和“御宅日本”

为什么谈日本

——李长声及其《长声闲话》

心与时空的辩证

——贺桂梅在西日本

天气与天才

——谈《比亚兹莱:最后的通信》

苦难、园丁行动与美国记者

——埃德加·斯诺们的“中国梦”

学界小说英国人擅场?

——从布雷德伯里到石黑一雄的英国“学界小说”

西方知识界的卡珊德拉群体

小津的顿悟

——《东京物语》漫谈

江户、幕末与太阳族

——关于《幕末太阳传》

别怕片名,别理简介

——谈《切腹》

本心

——关于《红色娘子军》

库布里克的恶之花

——关于《巴里·林登》

管家的故事

——关于《长日留痕》

从前有座山

——卡卢索·绍拉的《卡门》

序言

卢冶的“倒视镜”典出卡尔维诺的《为什么读经典》。他在“忆读”意大利诗人蒙塔莱的一首诗时指出,生物体前端的眼睛,把世界等同于“前视野”,而相应的一个未知的领域,一个非世界的虚空领域,位于观察者的背后。生物在移动和聚合连续不断的视野时,建构了一个前后连贯的圆形世界,但这只是一个归纳模式,其证据永远无法确定。汽车倒视镜的发明消解了这种分野,观察者可以“一眼望见”两个相反的视野,而不必受到自身影像的妨碍,仿佛他什么也不是,只是“一只盘旋在整个世界上空的眼睛”。卡尔维诺不无夸张地说,倒视镜是二十世纪的伟大发明,具有人类学革命的意义。

其实,倒视镜提供的是相当复杂的视觉经验。观视者是一个运动中的主体,他并不在镜中寻获自我的镜像,他关注的与其是“自我”毋宁说是自己的“背后”。倒视镜勉为其难地营构了一种“全方位”的复眼般的幻觉。而他此时仍然注视前方,这前方同时包括了呈示背后的此镜。他并不全神贯注于此镜,更多的时候只是以眼角余光瞥视

维特根斯坦教导我们,对不可说之物应该保持缄默。如此则必须先说清楚哪些是可说的、哪些是不可说的,于是无可避免地说了许多不可说之物。而无以名之的事物,因神秘带来的威胁或魅惑,更激起人们的言说冲动。在《为什么谈日本》一文中,卢冶说,晚清和当代分别是国人“言日”的两个高峰,然而增加的常常只是厚度,而非思考的深度。除了黄遵宪和周作人细致地打量过日本以外,从梁启超到章太炎,从鲁迅到郭沫若,或居其地,或译其言,或拥有过日本妻子甚至成批的日本友人,却未见得认真琢磨过其所想。更何况,在“那场战争”之后,“言日”的领域充满无人称的压力和五味杂陈的感慨,无论是学术政治还是情感政治之中,都找不到太多转圜的余地。普通人的“哈日”与“反日”可以泾渭分明,然而学者们在抛出“政治正确”的前提之后,却依然需要在“面对问题”和“视而不见”之间做出选择。

这常常就是“形式的选择”,卢冶眼中的李长声作为20世纪80年代首批出国的资深“知日派”,采用了布衣文人“杂文随笔”的言说方式。“布衣的立场、散论的广度、穿越了想象的真知灼见。没有国人谈日本所惯见的幸灾乐祸、嬉皮笑脸,对世态人情的关注是热诚的,对政经及政策的批评充满了善意。他,自称一布衣,走笔非游戏;不忘所来路,更为友邦计;立言有根本,眼界宽无际,穿越想象处,四海皆兄弟。”这是李长声为其好友、知日学者刘柠《穿越想象的异邦——布衣日本散论》所作的序言中的一段,正可以移用于他自己。

卢冶说,李长声的随笔具有俳句的性质。作为世上最精练的诗体,日本俳句比起乐曲,更像是一阵短促的提示铃。俳句诗人都有纤细敏锐的神经,却有意撂着它,让它变钝。他走的也是中庸路线,所谓“中道”就是一种宽容和谨慎的方法。他是喜欢调和、圆融的,但在所谓“文化碰撞”中,总有许多撞出来的“怪物”,不好用比喻来消化,也不能无视,只能搁在那儿。如此便不必上纲上线,强作解人,保持“悬而未决”的状态,正是随笔优以为之的长处。对根本的不可说之物,只能提出问题,而没有答案。唯一的答案就是“没有答案”。

卢冶提到了另一位学者贺桂梅的随笔集《西日本时间》。在学界,贺桂梅以清晰地处理难缠问题著称。在中国现当代文化研究的场域中,面对从“五四”到80年代繁复的历史命题,她条分缕析的能力令人叹为观止。作为赴日短期访问的学人,她的行文反而有了一种“警惕”,无论是对国民性格的考察、对日本之“寂”的体会还是对月中,这位不幸的先知在西方世界依然不断地转世还魂,以各种终结论的散布者姿态出现,宣告历史、人、艺术的终结和作者的死亡。在刚过去的一甲子里,这帮人的新名字叫批判现代性的公共知识分子。他们以斯大林主义革命、冷战、价值观、现代承诺、疾病的隐喻为谈资,意图掀翻资本主义和极权主义同谋书写的现代历史。

这些预言听来总像是自身言论的山谷回声,种种终结论的预警无非是其言说消失于历史隧道时的反弹。他们身居学术殿堂位高权重,却要代表沉默的大多数发言,借此占据道德的制高点,遗忘了他们的言谈压根儿也是他们所抨击的现代性的产物,虽然偶尔也会提及某种暖昧的“人皆共谋”。

一个身处历史“中间”的人如何谈论历史的“终点”?黑格尔式的“绝对精神”陈义过高令人生疑,尽管日裔美国人福山在20世纪末招式不老操演如仪。而文学批评家对作品的“开头与结尾”的洞见,可能更有启发:弗兰克·克默德在布林·莫尔学院六次讲座的结集《结尾的意义》里,他讨论了终末论与小说阅读和写作的关系。克氏的基本观点是:对终结的看法总是会反身影响初始与中途;是结尾,为整个故事镀上了光泽。而在这个诸神流窜的时代,不只有一个结尾,而是有各种结尾。

在英国人擅长的“学界小说”中,克默德正是朱利安·巴恩斯小说《终结的感觉》一书隐在的传主,作家将事实、神话与经验打碎重组,探查个人、记忆与历史的末日情结。“历史是由不确定的材料和不确定的回忆所组成的确定性。”终末论,失聪,老境,学潮,战争责任,音乐,历史,远山和近景,内心和外界。英国学界小说的流脉,在不经意间勾画了一幅20世纪知识人的心灵地图。

卡珊德拉们预言历史的终结,其“确定的”依据却是紧随其背后的无以名之的虚空。这就回到文首提及的卡尔维诺,在那篇“忆读”蒙塔莱诗篇的文章中,他援引博尔赫斯的《想象的动物学》,说是有一种动物就叫“老在你背后”。当你去森林里砍柴,它永远躲在你背后,跟着你团团转;无论你转多快,它总是比你更快地躲在你背后;你永远不知道它是什么样的,但它永远在那里。卡尔维诺话锋一转,说“倒视镜”的发明让我们不用转身就看到了:这怪物比任何想象的动物更可怕,——它是虚空。

2016年2月5日于香港北角

内容推荐

《一半宫崎骏,一半竹内好——村上隆的“战败艺术”和“御宅日本”》、《为什么谈日本——李长声及其《长声闲话》》、《心与时空的辩证——贺桂梅在西日本》、《天气与天才——谈《比亚兹莱:最后的通信》》、《苦难、园丁行动与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们的“中国梦”》、《学界小说英国人擅场?——从布雷德伯里到石黑一雄的英国“学界小说”》、《西方知识界的卡珊德拉群体》、《小津的顿悟》……作者卢冶从2013年开始在《读书》杂志开有“倒视镜”专栏,《倒视镜》多数文章即出自此专栏,另一部分是影评。

编辑推荐

作者卢冶从2013年开始在《读书》杂志开有“倒视镜”专栏,《倒视镜》多数文章即出自此专栏,另一部分是影评。作者有较宽的文化视野,思路开阔,文笔流畅,尤其对于日本文学、电影有细腻的体察与理解,这些都反映在本书结集的文章中。所谓“倒视镜”,意图也很明确,即站在现实的立场回首过去,观照传统,从而梳理来路,稳健前行。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倒视镜/读书文丛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卢冶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三联书店
商品编码(ISBN) 9787108056405
开本 32开
页数 225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47
出版时间 2016-11-01
首版时间 2016-11-01
印刷时间 2016-1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大众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计算机-操作系统
图书小类
重量 0.282
CIP核字 2016027362
中图分类号 G236
丛书名
印张 7.7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197
131
14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5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4 20:54: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