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 告别收藏史,走向思想史
第一章 权舆:从封闭单线到开放多元
第二章 化私为公:以古物陈列所和故宫博物院为中心的帝室遗产转型
第三章 体国经野:从帝国博物馆到中央博物院
第四章 都会意象:以广州市立博物院和上海市博物馆为中心
第五章 其命维新:民众教育潮流下的博物馆群体
第六章 荷锄殿堂:作为公共事业的考古学与博物馆
第七章 科学之光:生物和地质博物馆的出现和成长
第八章 道不孤也:早期大学博物馆群体
第九章 和声:博物馆专业组织和博物馆学的初成
余论 重新发现黄金时代
图书 | 名山(作为思想史的早期中国博物馆史) |
内容 | 目录 绪论 告别收藏史,走向思想史 第一章 权舆:从封闭单线到开放多元 第二章 化私为公:以古物陈列所和故宫博物院为中心的帝室遗产转型 第三章 体国经野:从帝国博物馆到中央博物院 第四章 都会意象:以广州市立博物院和上海市博物馆为中心 第五章 其命维新:民众教育潮流下的博物馆群体 第六章 荷锄殿堂:作为公共事业的考古学与博物馆 第七章 科学之光:生物和地质博物馆的出现和成长 第八章 道不孤也:早期大学博物馆群体 第九章 和声:博物馆专业组织和博物馆学的初成 余论 重新发现黄金时代 内容推荐 虽然脱胎于宝物仓储,但博物馆不仅是典藏之地,也是建构认认同和知识的场所,更是意见表达和协商的空间。徐坚著的《名山(作为思想史的早期中国博物馆史)》因而采纳思想史视角,以通过馆舍、馆藏和展陈等表达的知识结构为切入口,梳理博物馆在中国的诞生和早期成长历程。中国早期博物馆既有从无到有的创造过程.也有从旧到新的改造过程;既与风云诡谲的政局欲说还休,又与新生的实证科学同声共气;既有域外观念和实践的移植,也有独特本土实践和经验的总结。从殖民主义到国家主义,从帝制孑遗到新生政体,从都会形象到民众教育,不同情境导致各类特色鲜明的博物馆次第登场。在经历了漫长的缓慢发展后,中国博物馆在20世纪30年代早中期进入井喷期,数量激增,类型完备,博物馆干预社会生活的积极性空前高涨,社会可见度也显著提升。中国博物馆迎来了第一个黄金时代。 编辑推荐 徐坚著的《名山(作为思想史的早期中国博物馆史)》对1949年之前博物馆在中国的出现和发展进行了全景式、情境式和思想史式的研究和写作。在追溯博物馆诸多要素的出现和发展过程中,本书提出馆藏和陈列是基础,教育是核心,认知和表达是最终驱动的观点,因此在方法论上提出以物质文化视角作为观察博物馆史的入口,在思想史高度认识博物馆的改进。 |
标签 | |
缩略图 | ![]() |
书名 | 名山(作为思想史的早期中国博物馆史) |
副书名 | |
原作名 | |
作者 | 徐坚 |
译者 | |
编者 | |
绘者 | |
出版社 | 科学出版社 |
商品编码(ISBN) | 9787030500694 |
开本 | 16开 |
页数 | 430 |
版次 | 1 |
装订 | 平装 |
字数 | 550 |
出版时间 | 2016-10-01 |
首版时间 | 2016-10-01 |
印刷时间 | 2016-10-01 |
正文语种 | 汉 |
读者对象 | 普通大众 |
适用范围 | |
发行范围 | 公开发行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首发网站 | |
连载网址 | |
图书大类 | 计算机-操作系统 |
图书小类 | |
重量 | 0.792 |
CIP核字 | 2016233877 |
中图分类号 | G269.29 |
丛书名 | |
印张 | 27.25 |
印次 | 1 |
出版地 | 北京 |
长 | 245 |
宽 | 175 |
高 | 30 |
整理 | |
媒质 | 图书 |
用纸 | 普通纸 |
是否注音 | 否 |
影印版本 | 原版 |
出版商国别 | CN |
是否套装 | 单册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版权提供者 | |
定价 | |
印数 | |
出品方 | |
作品荣誉 | |
主角 | |
配角 | |
其他角色 | |
一句话简介 | |
立意 | |
作品视角 | |
所属系列 | |
文章进度 | |
内容简介 | |
作者简介 | |
目录 | |
文摘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