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寻梦--追怀革命烈士傅文彩
内容
编辑推荐

烈士为国慷慨捐躯,可一面小小的“烈属光荣”的木牌背后,却是全家几代人的伤痛和长久的艰难的生存。

崔胜五编著的《寻梦--追怀革命烈士傅文彩》这是一本催人泪下的书,这是一本震撼心灵的书,这是一本叫人读后慨叹不已、深深思索的书。

献给中国人民抗日期战争胜利七十周年!献给为国家独立民族解放而英勇献身的革命列士!

内容推荐

《寻梦--追怀革命烈士傅文彩》由崔胜五编著,讲述了:1941年,抗日战争艰苦的年头,23岁的共产党员傅文彩离开,在家仅待两天,受清河区党委和中共寿光县委派遣,告别母亲、娇妻和小女,到日伪统治势力强的广北县九区开展对敌斗争。

1942年3月的一天,日伪团长的特务队捕去区委书记傅文彩。三里庄,伪团长成建基亲自审讯,面对大义凛然、宁死不屈、钢铁般意志的共产党员,严刑拷打,刑讯逼供。遭到傅文彩怒斥后,恼羞成怒的成建基先是下令割去英雄的舌头,再剜去双眼,后执行活埋。

得到傅文彩惨遭杀害的消息后,他缠小脚的母亲几次走泥涉水百余里,寻找自己的儿子未果。那时,傅文彩烈士6岁的女儿傅洪凤,天天盼望自己能在梦中看到父亲,天天盼望父亲回家,这便成了一个永久的梦。

目录

第一篇 百年梦

 第一章 “父亲参加了革命”

 第二章 “父亲牺牲得很英勇很悲壮”

 第三章 “全村人为父亲送行”

 第四章 “父亲牺牲后的家”

 第五章 “我与弟弟”

 第六章 七十多年的梦

第二篇 寻梦

 第七章 回烈士故里

 第八章 同乡战友终生情

 第九章 “我与文彩同学”

第三篇 寻梦烈士足迹

 第十章 祭拜牛庄烈士祠

 第十一章 您在西营吗

 第十二章 寻访刻不容缓

 第十三章 老九区委商家

 第十四章 再寻知情人

 第十五章 三拜寿光陵园

附录 傅文彩烈士简介

《寻梦》所参考的相关资料

后记

试读章节

第一篇百年梦

渤海革命老区纪念园已建成好几年了,本想早去参观和瞻仰,阴差阳错竞几次都不能前往。今春陪北京来的客人前去凭吊,一进园区,被园内大气磅礴的建筑群所震撼,那白墙蓝瓦外观呈八边形围合状的纪念馆,那山丘之上雄伟壮丽的九层宝塔,那背面镌刻着渤海概况的栩栩如生的人民英雄群雕,还有那……,可未及细看,不远处的烈士英名长廊里传来哀伤的哭泣声。

近看,几名中年男女簇拥着一位白发苍苍的老婆婆顺长廊缓慢前行,在五万五千多名英烈中一行行地寻找辨认:寿光县,台头镇,傅家茅坨,傅文彩,主任,1918年2月生,1942年3月牺牲。“是他!”,突然老婆婆仆倒在地,放声大哭起来“爷(爸爸),可找到你了,奶奶、妈妈,我们全家人找你七十多年了!”。那穿透时空的哭诉,透着悲伤、委屈和无尽的思念。老人凄厉的哭声感染着在场的每一个人。

人们搀扶起跪在地上的老人。老婆婆迫不及待地询问工作人员,你们知道我父亲掩埋的地方吗?工作人员告诉她,傅文彩烈士与长廊巨石碑上所镌刻的绝大多数烈士一样,没有记载坟墓地址,也没有其他资料信息。听到回答后,老人长长地叹了一口气,连声说“谢谢,谢谢!”老人红肿的眼睛里含满了深深的失望。

我的心猛然一颤,不自觉地朝老人走过去,想听老人说说心里话……

第一章 “父亲参加了革命”

是约好时间到老人家里交谈的。那刻,院子大门和房门都敞开着,笔者不用敲门就直接进了她的家。

老人住在一座很整洁的小四合院里,院内大部分空闲地种植了时令蔬菜。连接大门口到北屋的是一条水泥方砖铺设的小路,进到室内,展现在眼前的是有些陈旧的家具用具,但整个房间收拾得有条不紊,叫人感觉舒适温馨。

老人早就沏好了茶,热情地让座、倒水。寒暄过后,老人谦笑道:“为了说得明白,我画了一张图”。边说边从衣袋里掏出一张老家院落自制图。

老人叫傅洪风,今年七十九岁,是傅文彩烈士的女儿,看上去身体还算硬朗,交谈起来吐字清晰、思路敏锐,语速虽不快,但历经沧桑的脸上却透着执着和刚强。

“这是四间北屋,三间西屋,东屋放置些杂物兼做牲口棚,南屋是觅汉(长工)住的,院子大门口朝西,门外是场院和枣树林,院子南面还有六分地的菜园。”老人一边指着草图一边述说着。那刻,老人仿佛回到了童年时代,眼睛也明亮起来,老人说:“这就我小时候的家,从我记事到上世纪八十年代末都变化不大的家”。

院落图上标示得很清楚,字体工整,字义也准确。笔者询问过,得知老人并没上过学,只是早年间参加过村里办的识字班。老人接着说:“那时家里有良田二十四亩,还喂有大牲口,家庭殷实,在当地算个小康人家。”

老人抬起头,用手捋了把额头上花白的刘海,一往情深地说起了家,说起了父亲。

我家是寿光县台头镇傅家茅坨村,祖祖辈辈靠种地维持生计。由于祖辈上勤俭持家,传续到爷爷辈上,日子过成了村里的上等家庭。我家从老爷爷开始三代单传,爷爷英年早逝,去世后才有了我的父亲,我们当地叫背生(遗腹子)。家里一直稀罕人,父亲就成了家里的宝贝疙瘩,真是含在嘴里怕化了,捧在手里怕摔了。农忙时节,缠小脚的奶奶给地里干活的活计们送饭,颤颤悠悠,一头挑着水,一头挑着父亲,胳膊上还挎着干粮掾子。

奶奶二十一岁就守寡。在那个封建社会里,奶奶为了维护家族的声誉,一直没有改嫁。但是一个年轻妇女带着一个刚出生的孩子生活,那种不易可想而知!奶奶在外人面前从来都表现得很坚强,没流过眼泪。过日子有很多难事儿需要求助别人,但“寡妇门前是非多”,别人想帮也不方便接近。奶奶坚信有了儿子就有了盼头,这个家就有了希望,她暗暗发誓,一定把父亲抚养成有用的人,撑起这个家。

家里无论多难,奶奶也要供父亲读书。到了上学年龄,奶奶先是送父亲在本村念了四年私塾、读了四年小学堂,后来父亲又考人了丰城高小。

父亲没有辜负奶奶的一片苦心,无论在本村上学,还是去丰城,一直是班里的学>-j“尖子”,他又乐于帮助别人,老师和同学都很喜欢他。到丰城念书后,父亲在学校住宿,十几天才回家一趟。每次回来,奶奶总是叮嘱父亲要好好念书,好好团结同学,然后烙上半口袋面火烧,有的火烧里还掺了红枣、芝麻。可是父亲总说不够吃,让奶奶多烙些。奶奶问过父亲,原来他在学校里用火烧换同学的面子(粗粮)吃,还经常接济那些生活有困难的同学。

我童年的记忆中,对父亲上学的印象很少很少,隐约记得父亲骑着一辆洋车,车把上挂一把粉红色的铁皮暖瓶,暖瓶上还画着个微笑的洋娃娃。父亲戴一顶瓜皮帽,穿一件人皮色的条绒裤。每当放学回家,都会抱起我来亲两下,让我感到比吃块花糖还高兴。他有时还小声哼唱着一首“我的家在松花江上,还有那满山遍野的大豆高梁,九一八九一八……”的歌。

假期是奶奶最盼望的,可以天天看到儿子,还能帮家里料理些事儿。可父亲回来后总是很忙,出出进进不着家,还和奶奶说要做更重要的事,奶奶了解父亲,该干什么?不该干什么?相信儿子一定会分得清。P1-7

序言

这是一本催人泪下的书,这是一本震撼心灵的书,这是一本叫人读后慨叹不已、深深思索的书。革命烈士傅文彩为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放弃富裕家庭优越的生活,投身到艰苦的革命斗争中去。他血气方刚,才干出众,机智勇敢,打鬼子,锄汉奸,动员群众参军,工作有声有色,开创了广北地区敌后抗日斗争的新局面。他是抗大的好学生,是地下党的好书记。也因此被敌人视为眼中钉、肉中刺,被捕后敌人对他施以酷刑。面对屠刀他英勇不屈,视死如归,大声怒斥汉奸头子。敌人气急败坏,割去他的舌头,挖掉他的眼睛,最后将他活埋。他就义时只有24岁。这一事件当时惊动四方,然而仅仅过去七十多年,这一带的人却差不多把这些都忘光了,说起他的事迹已几乎没有人知道了!

烈士为国慷慨捐躯,可一面小小的“烈属光荣”的木牌背后,却是全家几代人的伤痛和长久的艰难的生存。20岁守寡的母亲失去了唯一的儿子,苒弱的妻子失去了丈夫,娇宠的女儿失去了父亲,一个好端端的家塌了天。而留在亲人心头的创伤更是永远无法愈合,傅文彩烈士的女儿,七十多年来没有一天不盼望着在梦里与父亲见面!历经沧桑的岁月,这位年逾八十的老人已没有什么奢望,只有一个不灭的心愿:弄清父亲牺牲的经过和找到掩埋父亲的地点,请父亲回家!

为了帮助老人圆这个梦,去年春天,崔胜五先生开始了漫长的调查、采访之旅。追寻烈士足迹的过程,像大海里捞针一样渺茫。他到傅文彩烈士曾经学习、工作的地方,与烈士的老同学、老战友座谈;到当地党史、民政部门,拜访专家。一条一条地梳理线索,一点一点地搜集资料。由于年代已久,知情人多已不在人世,加之战争年代档案缺乏等多种因素,寻访工作千曲百折,进展缓慢,但胜五先生不气馁,不退却,克服重重困难,步步深入。写作过程中也是几易其稿,反复推敲,修改润色。我想,要不是作者怀着一腔对烈士的崇敬之情,是难以坚持下来的。

这本书采用的是完全纪实的笔法,没有半点虚构、夸张,没有进行文学化的描写,未作任何艺术渲染,作者的意图是突出它的真实性,对烈士和历史负责,对党和人民负责。作者是一位做过多年党务工作的老同志,他的立场、态度和处理材料把握的分寸是正确的。尽管如此,书中很多地方仍然十分感人,如“奶奶”焚烧“父亲”遗物的场面,“奶奶”夜间含泪织布的场面,“母亲”和年幼的“我”背秫秸、耙地的情形,等等等等。而这种感染力正是来自于真实。这再次证明生活本身的精彩远远胜过艺术加工扎就的“纸花”。当然这里也不能否认胜五先生在提炼细节和文字表达方面的深厚功力。

《寻梦》一书的出版或许可说是对烈士英灵的一份慰藉,其实真正可以告慰烈士的是,他们的鲜血没有白流,七十多年后的今天,我们的祖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到处一片兴盛繁荣景象。傅文彩烈士的后人们,继承烈士遗志,弘扬烈士精神,为社会做出了杰出的贡献。当年傅文彩烈士他们抛头颅,洒热血,不正是为了人民过上幸福美好的生活,他们何曾想过被后人铭记,为他们树碑立传?

革命烈士流血牺牲决不是为了谋取个人利益,不是为了名垂青史,但是,我们却不应该忘记他们。列宁有句名言:“忘记过去就意味着背叛”。没有先烈们献出宝贵的生命,哪会换来祖国的和平、安宁?不发扬他们的革命精神,我们的事业怎能向前拓进?他们是民族的基石,他们的精神是我们党、我们国家的宝贵财富和高扬的旗帜。这里还涉及到一个如何教育下一代的严峻问题,如果我们的下一代不了解革命先烈的光辉业绩,对那段血与火的历史一无所知,我们祖国的明天会是什么样?我们还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那岂不是我们最大的危急、灾难和悲哀?这也是这本书给我们的可贵的警示。

2014年9月,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了革命烈士纪念日,规定每年九月三十日全国人民向为人民解放和民族独立而英勇牺牲的英烈们致敬,今年又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和中国抗日战争胜利七十周年,《寻梦》一书正是在这个特殊的历史时刻,提供给我们的一本进行革命传统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的好教材,值得祝贺。

是为序。

2015年3月于滨州

后记

写到这里,本应收笔了,但总觉得还有很多事情没有了解清楚,很多事情没有调查明白。没有完全达到傅洪凤老人的期盼,内心深处感到许多愧疚。每前往一处,都是满怀信心,但却因时间太久,绝大多数当事人都已作古,现在的耄耋老人都是当年的儿童,加之傅文彩烈士在广北工作时用的是化名,在日伪统治最严密的地方从事抗战工作,知情者更是廖若晨星。搜集到的资料非常少,这个遗憾恐怕永远无法弥补了。

接到追怀傅文彩烈士的撰写任务后,笔者去潍坊、东营、滨州,到寿光、广饶、垦利,从各级的民政、史志、党史部门,到陵园、纪念园,沿着烈士的足迹,从寿光的傅家茅坨、刘家茅坨、邢家茅坨、古镇丰城到东营的牛庄、西隋、东隋、李佛、西商、辛集。一路寻来,虽然一方面感到时间久远,信息收获了了,另一方面却也看到了各地翻天覆地的变化,无论城市还是乡村,无论机关还是基层,到处都是一派生机勃勃,蒸蒸日上的景象。尤其是从傅文彩烈士家乡走出的两个企业家刘慧兰和舒安,及他们的企业鲁滨集团和全福元集团,他们是千万个优秀后生的杰出代表,他们弘扬烈士精神,踏着烈士的血迹,继承着烈士的遗志,为当地经济建设做出了突出贡献。

傅文彩及千百万革命烈士,若灵知家乡和祖国发生的巨大变化,灵知人们过上了幸福美满的生活,一定会含笑九泉的,他们抛头颅,洒热血,牺牲生命不就是为了这些吗?

在追怀和撰写过程中,在傅文彩烈士的家乡,他的小学同学舒泮芬老人,不顾年纪老迈,与我们长时间交谈;老村支书傅顺宗、叶汝良老人等都提供了大量的第一手资料,为整个文稿形成起到了关键性作用。东营、滨州、潍坊等市县各级党史、史志、民政、陵园、纪念园的同志都给予了热情接待。东营市民政局的王作山科长更是热情有加,不惜牺牲休息时间,翻阅资料,研究分析当时的地名和区划,亲自带领我们跑万屋、王屋,寻三里、车里。还有《古镇丰城》的作者张辉光老师,《赵寄舟传》的作者国乃全老师,《伟业忠魂》的作者刘芸生老人,惠民地委老书记、山东省顾问委员会常委朱永顺老人等都给予了很大的帮助和支持。特别是滨州市作协主席李登建同志,不但亲自参加座谈、了解情况,撰写序言,还对通篇框架提出了有见地的指导意见,还几次亲自动手修改文稿。在此,一一表示感谢!

由于作者文字水平和写作能力有限,加之第一次集成这么多文字,大有力不从心之感。在总体把握上,在细节处理上都有很多不足之处,恳切欢迎各位读者给予批评指正。

作 者

2015年3月16日于滨州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寻梦--追怀革命烈士傅文彩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崔胜五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中国文联出版公司
商品编码(ISBN) 9787505999190
开本 32开
页数 204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12
出版时间 2015-06-01
首版时间 2015-06-01
印刷时间 2015-06-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大众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216
CIP核字 2015109609
中图分类号 I247.5
丛书名
印张 6.7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10
145
13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3 3:48:10